從冀朝鑄先生親友處獲悉,中國著名外交家、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冀朝鑄於4月29日下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外交經驗豐富
冀朝鑄1929年7月生於山西汾陽,其父冀貢泉曾任山西省司法廳和山西省教育廳廳長,其哥冀朝鼎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董事長,被譽為中國最幹練的經濟學家。1938年為躲避日本侵華的戰火,剛九歲的他就跟隨父母去了紐約。
在美國,冀朝鑄被送進私立學校,先後在紐約城鄉學校、霍萊斯·曼一林肯中學讀書,並在那裡樹立了早期的革命思想,高中畢業之後,他向三所美國大學提出了申請: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1948年,冀朝鑄順利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但是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冀朝鑄毅然放棄了自己在哈佛的學業,1950年10月回國,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52年4月赴朝鮮開城參加中國和談代表團工作。
1954年4月,冀朝鑄回國在外交部工作,先後參加過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中國代表團的工作,親歷了中美建交和談、尼克森1972年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談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
1970年10月1日,冀朝鑄與毛澤東主席和斯諾在天安門城樓
1973年3月,冀朝鑄赴中國駐美國聯絡處工作,任參贊;1975年5月回國,擔任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1979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長;1982年3月任中國駐美大使館公使銜參贊;1985年任中國駐斐濟萬那杜·吉里巴斯大使;1987年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大使;1991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1996-2005年擔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冀朝鑄受邀出任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名譽校長。自此以後,冀老不顧年事已高,多次不辭辛苦地從北京趕到學校,參加「小外」的多項活動,他每次都用英語作精彩的演講,給師生講外語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學好外語等。
表現出色獲周總理讚揚
從1957年開始,冀朝鑄開始擔任周恩來總理的英文翻譯,在此崗位上一幹就是17年。
雖然冀朝鑄的英文水平堪稱一流,但第一次給中央領導人當翻譯時,也著實有些緊張,因此出現了紕漏。在周總理為尼泊爾首相阿查利亞舉行的國宴上,冀朝鑄本來是為尼泊爾首相的隨從人員當翻譯,坐在最後一桌。但由於一些原因,他被臨時調派到第一桌,為周恩來總理祝酒致辭做翻譯。周總理念了一段中文講稿,冀朝鑄念一段英文譯稿。周總理忽然脫稿,加了幾句即席講話,而冀朝鑄仍然照念事先準備好的英文譯稿,沒有翻譯周總理的插話。周總理當即發現,嚴肅地對冀朝鑄說:「不對,小冀你太緊張了。換一個翻譯吧。」於是冀朝鑄從第一桌又回到了最後一桌。
誰知第二天,周總理再次接見外賓時,仍然要冀朝鑄當翻譯。冀朝鑄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聚精會神地聽、譯總理的每一句話,思想上再也不敢有任何鬆懈。
1972年,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森訪華,冀朝鑄(左四)擔任周總理翻譯
周總理對幹部要求極為嚴格,要求翻譯人員忠誠、老實,翻譯要絕對忠實於原意,不能只顧譯成一些華麗的辭藻。一次周總理作報告時指出:「為人一定要老實。特別是對待工作,絕對不能欺騙。如果欺騙,小則害了自己,大則危害國家。」周總理的這些話,使冀朝鑄受到深刻的教育。17年中,冀朝鑄跟隨周總理,出訪了世界各國,參加了無數次重大的會談、會議,會見了許多國賓。每次翻譯工作,他都沒有忘記周總理的教導,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冀朝鑄的辛苦沒有白費,他曾隨周總理於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出訪亞非14國。此次出訪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總理在回國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訪問亞非14國的報告時,特地提到了擔任翻譯工作同志的功勞。周總理說:「這次訪問如果沒有齊宗華(時任法文翻譯)和冀朝鑄二人當翻譯,就很困難。」
1964年,冀朝鑄為周恩來總理和埃及總統納塞爾當翻譯
1971年7月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1972年2月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等一系列重大事項,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翻譯工作,都是由精通英語、又熟悉中美關係的冀朝鑄擔任的。
到了1973年,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下,年已43歲的冀朝鑄離開翻譯崗位,成為了一名外交官。他被任命為我國駐美國聯絡處參贊,嗣後被調回外交部擔任副司長。
中國和美國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同年1月28日至2月5日,國務院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美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美國,備受矚目。翻譯仍由冀朝鑄擔任,並全程陪同。鄧小平副總理任用冀朝鑄這個哈佛大學的高材生當翻譯,引起了美國媒體的格外關注。美國《紐約時報》以《不可或缺的冀先生》為題發表社論,感嘆「美國缺少這樣的人才」。
對祖國無限忠誠
1985年8月,冀朝鑄被任命為斐濟大使,兼任駐萬那杜和吉里巴斯大使。兩年後,被任命為中國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第7任特命全權大使(繼胡定一之後)。冀朝鑄在英國任大使期間的工作受到各方面的好評。
冀朝鑄與夫人汪向同
1991年1月29日,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宣布任命冀朝鑄為聯合國副秘書長。2月6日,英國通用電氣公司宣布:成立以中國駐英大使冀朝鑄名字命名的獎學金。從1991年到1993年,每年為中國培訓10名經理人員,由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和英國通用電氣公司共同從與英國通用電氣公司有業務聯繫的中方單位中選拔。該獎學金後來又延長到1993年以後。
在談起當外交官的體會時,冀朝鑄說:「關鍵的關鍵,是要忠於自己的國家。」他的一切駐外經歷,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
與父兄並稱為「冀氏三傑」
冀朝鑄與父親冀貢泉、兄長冀朝鼎均享有極高的聲譽,被稱為「冀氏三傑」。
冀朝鑄的父親冀貢泉先生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與魯迅是北洋政府教育部同事。民國年間,曾擔任過山西大學教授,山西省教育廳廳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避居美國,曾擔任《華僑日報》總編輯,與胡適有所往來。抗戰勝利後,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1949年以後,一直是山西省政協副主席,直到去世。
冀貢泉
冀朝鼎,早年入清華學校學習,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24年留學美國。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曾參加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1929年在美國美共中央中國局工作。1941年回國從事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國際貿促會副主席、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銀行副董事長等職。
冀朝鼎(左一)
冀朝鼎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國際活動家、開展民間外交工作的傑出領導人,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生前長時期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領導下,在國內外從事地下工作,深受周總理的信任。
冀朝鑄與山西
冀的行程非常匆忙。9月3日,他參加完新晉商聯盟大會暨國際商協會高層峰會的活動,回到酒店時已近晚上9點。我不忍打擾他休息,在酒店大廳遠遠地目送冀老先生進入電梯。他老人家第二天一早要回老家汾陽,我讓工作人員送了一份我的採訪提綱給他,他讓工作人員告訴我,明天看回來的情況儘量安排。9月4日下午6點,當工作人員通知我,冀剛到酒店,同意與我們共進晚餐時,我真是激動萬分。因為9月5日一早他還要去大同,所以時間也非常緊。因為有山西的諸多名人作陪,我的所謂採訪也就成了諸多名人一起的漫談。在短短一個小時的漫談中,我多次為冀老先生及其夫人汪向同的愛國情懷所感動。當他們談到我們國家所取得的成就時,就興高採烈,表現出像孩子一樣的高興。當他們談到國家遇到的困難時,就憂心忡忡,恨不能馬上找到解決的辦法。我發現,這種愛國情懷,貫穿於冀的一生。冀當年的出國,是為了報效祖國;他中斷哈佛大學的學業回國,更是為了報效祖國。我在資料中看到,在霍萊斯·曼——林肯中學1948年的年刊裡,有這樣一幅自畫像:一個坐著的年輕人,半身穿著西裝,背後是帝國大廈,半身穿著袈裟,背後是佛教的塔,而整個臉和裡面看不見的那顆心卻完全屬於中國——這幅畫的作者就是當年在這所中學就讀的冀朝鑄。他說:「我生在中國,是一個中國公民。而且當時已經決定,絕對不加入美國籍。」
▲ 1930年,在太原市上馬街同母親合影
▲ 在霍萊斯·曼——林肯中學1948年的自畫像
冀朝鑄1929年7月30日出生於山西太原上馬街,其父冀貢泉當時任山西省教育廳廳長。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冀朝鑄一家開始了險象環生的遷徙。侵華日軍的暴行在冀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9歲那年他隨家前往美國。在那裡,他先後在紐約城鄉學校、霍萊斯·曼——林肯中學讀書,並在大哥冀朝鼎(中共地下黨員, 1927年入黨)的薰陶下樹立了早期的革命思想。高中畢業後,他向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三所大學提出了申請。1948年,他順利進入哈佛大學化學系,但是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韓戰爆發,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和美國老師和同學的勸告毅然中斷了哈佛的學業,於1950年10月回國,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52年4月,我正在寫畢業論文,突然接到通知,說我申請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要求已被批准了,要我馬上到外交部報到。那時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全線反擊,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已經退到『三八線』,中、朝一方開始在開城板門店和聯合國軍一方談判,急需英語人才。這樣我的外交生涯就開始了,而且幾乎持續了半個世紀。」
▲ 冀朝鑄和他的美國同學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父子齊名的家庭,如三國時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稱「三曹」,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合稱「三蘇」,皆以文名。走近冀朝鑄,我發現,近代中國的歷史上,也有一個父子齊名的家庭,這就是,冀朝鑄的父親冀貢泉,大哥冀朝鼎,與冀朝鑄一起,足可稱之為近代三冀。他們經歷不同,專業各異,但他們都對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內心都澎湃著盪氣迴腸的愛國情懷,我們姑且稱之為愛國三冀。走進冀朝鑄,還應該走進他的父親冀貢泉,他的大哥冀朝鼎。
二
▲ 冀朝鑄(後排左)抗美援朝立功後回國,與父、母、兄長合影留念
在冀的夫人汪向同的著作《我的丈夫冀朝鑄》一書中,有一幅黑白照片。照片中手持獎狀的老者,名叫冀貢泉。獎狀是他的小兒子冀朝鑄在朝鮮和平談判時獲得的。
冀貢泉字育堂,號醴亭,1882年生於山西汾陽一個農村教師家庭。1905年考取官費赴日本留學,獲明治大學法學士學位。1912年回國後,曾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擔任主事,當時魯迅在該司任僉事。用現在的話來說,魯是冀的「頂頭上司」、「直接領導」。冀貢泉在教育部的時間很短,卻與年長自己一歲的魯迅交誼頗深。大約在1913年4月,冀貢泉返回太原,被閻錫山聘為法律顧問,先後擔任山西省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山西省司法廳廳長等職。在離京的10年間,他和魯迅一直保持著友好的往來。每次赴京,冀貢泉必與魯迅歡聚,魯亦每每過訪,觥籌交錯,暢懷歡飲。在已出版的《魯迅日記》中,共有7處提及冀貢泉。直到1921年10月2日,魯迅在日記中還曾有和冀貢泉來往的記載:「星期休息。上午馬幼漁、朱遏先來。冀君貢泉送汾酒一瓶」云云。
▲ 民國書籍中的冀貢泉像
▲ 冀貢泉同時代法官照片
▲ 冀貢泉全家合影
▲ 冀貢泉與當時的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等人合影
▲ 冀貢泉在與日本戰犯交談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冀貢泉因不滿蔣、閻屠殺共產黨人的反動行徑,憤而解散了司法廳,轉到山西大學任法律系教授。後來閻錫山又說服他重返政府任教育廳廳長,期間,他曾多次保護太原成城中學校長劉墉如等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九·一八」事變以後,太原學生上街遊行,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閻錫山命令他鎮壓學生,他採取應付手段,把遊行學生拉到郊區,勸說他們以後別再鬧事,就把他們放了。但是學生們不聽,繼續遊行抗議。閻錫山堅持要開槍鎮壓,老先生拒絕執行,辭職回到汾陽老家,過起隱居生活。
▲ 現在的汾陽市建昌村冀家大院
▲ 汾陽建昌村文峰塔,是明末清初為振興文運而修建的風水塔,就在這座文峰塔下,走出了冀貢泉、冀朝鼎、冀朝鑄、馬烽、田桂蘭等一批文化名人
「七七事變」以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日軍很快就推進到汾陽附近,並派飛機不斷轟炸,冀貢泉曾留學日本,在日本小有名氣,他想日軍來後一定會找他做事。他不願做漢奸,所以就帶著一家老小逃往武漢。據汪向同在她的書中說,事後,冀貢泉的鄰居告訴他們,他們剛走,日軍就佔領汾陽,並專程去冀貢泉家去找他,得知他已離去,就行了三鞠躬禮,說「我們知道冀貢泉是高材生,我們是來向他致敬的」。冀貢泉的父親冀玉清跟隨一家到漢口後,沒過幾個月就去世了,享年84歲。憑著冀貢泉的影響力,許多國民黨權貴都到冀家弔唁,並告訴冀貢泉,蔣委員長想請他做司法部副部長,被他拒絕了。漢口失守後,他們全家去了重慶,準備轉道去延安,後因冀朝鼎得了急性闌尾炎誤了去延安的車隊。單獨去延安又很危險,周恩來於是派他們前往美國,做加強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工作。憑藉著和國民黨政府很多高級官員的熟識關係,以到美國學習西方法律為藉口,他們很快辦下了護照。幾經周折,冀貢泉一家於1939年2月2日到達美國。到美國後,冀貢泉和冀朝鼎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同中共地下黨員徐永瑛、唐明照一起,在唐人街創辦了《華僑日報》,由冀貢泉擔任總編輯,徐、唐二人作為中共代表從旁協助。報紙的宗旨是號召海內外華人聯合起來,同美國人民一道,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該報一直延續至今,專門報導來自中國的消息,現名《僑報》。
在冀貢泉的主持下,《華僑日報》開闢專欄,聘請法律顧問,運用消息、社評、專論等形式,不斷編發《新華日報》、《解放日報》以及美國共產黨所屬的《工人日報》、《工人周刊》和《亞美雜誌》的文章,其中有「皖南事變」的真相、斯諾等人的通訊以及美國共產黨的活動和蘇聯的情況。同時,該報還配合華僑青年救國團、抗日救國後援會等組織,利用訓練班、合唱隊和集會遊行等活動,令「華僑青年趨之若鶩」,也使「三民主義青年團……相形見絀」。抗戰勝利後,冀貢泉應胡適之邀,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1950年代初,他擔任過中國政法大學第三部主任,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曾參與新婚姻法的起草和釋放日本戰俘的工作。隨後,他再度返回家鄉,擔任山西省文教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1950年代末,冀貢泉離開太原,長住北京。文革開始後,冀貢泉看到《人民日報》上的一些文章後,曾對兒媳汪向同說:「你看,這報上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我全身都感到發冷。」為了避免父親挨鬥,冀朝鑄主動請紅衛兵到家裡來「鬧革命」。紅衛兵進門後,看到牆上掛著冀朝鑄給毛澤東當翻譯的照片,便說:「啊,原來是一個革命家庭!」然而隨著「革命」的深入,老人還是沒有熬過這一劫難。1967年夏天,他終於一病不起,與世長辭。臨終前,因為社會已經極度混亂,他無法入院治療。後來冀朝鑄每當提起這事,總是痛苦地說:「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父親就可以住醫院治療,也不會死。」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老人去世以後,因為沒有死亡證明,火葬場不予火化,這在五黃六月,讓人難以忍受。當時,冀朝鑄被造反派打成「鋼杆保皇派」,無法從外交部開出證明。沒辦法,還是汪向同對自己所在單位——中國紅十字會說明情況,再加上冀貢泉老人是該會山西省分會的會長,才由紅十字會開出死亡證明……
三
▲ 冀朝鑄和汪向同上馬街合影
斯人已矣,精神長存!現在,82歲高齡的冀朝鑄老先生精神矍鑠,豪情不減當年。他慶幸自己看到了祖國日漸強大的今天,遇到了和諧發展的新時代。他要完成父親、兄長未完成的心願,用有生之年,為祖國、為家鄉多做貢獻。」拳拳之心溢於言表。
近幾年來,冀朝鑄特別關心家鄉的建設、發展,多次為山西的發展建言獻策、牽線搭橋。同時,他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參加故鄉舉辦的活動。就我所知,2005年8月12日,冀朝鑄訪問了他父親曾經任教過的山西大學,參觀了校史展、外語學院等。8月15日,冀回到了他少年時代生活過的地方——汾陽市建昌村,在村小學教室裡,冀與夫人汪向同認真了解家鄉近年來的發展變化、村民收入等情況,把情系故土的捐款送到村幹部手中。隨後,在冀家親朋的簇擁下,冀攜家人又來到了冀家祖輩生活過的故居,走訪了冀氏親屬,還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賈家莊。在那裡,他再次看到家鄉人民開拓進取奔小康的實踐和前景,並親手為賈家莊生態園栽植下一棵「關懷」樹。
▲ 冀朝鑄和汪向同結婚五周年紀念
冀朝鑄的夫人汪向同一九三零年生於北平,一九五一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曾在聯合國做過筆譯員,1997年出版了冀朝鑄外交生涯的回憶錄《我的丈夫冀朝鑄》。在此基礎上,冀朝鑄又在一位美國作家的協助下,由美國紐約藍登書屋出版了英文回憶錄《站在毛右邊的人》,該書以生動的筆法,描述了冀朝鑄動人心弦的一生。西方的讀者通過該書了解到一個在美國受教育並長大的中國青年回國後的各種經歷,從而能對新中國有一定的了解。
綜合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 澎湃新聞 新快報 南方網、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