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時代的靈魂三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2020-12-22 IT大嘴巴

人們常說,小區保安是世界上最睿智的人,因為他們總是能問出哲學史上的三大靈魂拷問——你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這三個問題被稱為是人生的三個終極問題,是人類認識自我與認識世界的終極表現。但是到了數位化時代,面對日益增長的海量數據,我們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誰能夠掌握數據背後和數據之間的奧秘,誰就能給出更好的答案。

以此類推,數據從哪裡來?數據到哪裡去?數據能做什麼?成為了數位化時代我們同樣需要解答的三大難題。不過與廣大哲學家苦苦思索的終極問題不同,關於數據我們已經有了認知,並且找到了初步的答案。

日前,一份由希捷基於著名分析機構IDC調研完成的名為《數據新視界:從邊緣到雲,激活更多業務數據》的報告(以下簡稱《數據新視界》)正式發布。報告對全球1500名企業領導進行了調研,界定了當今最緊迫的數據管理難題,並找出了解決方案。

「數據是人類的潛能,

最敏銳的頭腦會嘗試去駕馭數據的力量」

——希捷科技執行長Dave Mosley

數據從哪裡來?

許多人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是最好回答的,因為絕大多數的數據都由人類的日常活動產生。我們每天接觸的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智能設備都在源源不斷的產生數據,微信上每一張朋友圈照片、美團上每一個外賣訂單、抖音上每一條精彩視頻,都是人類活動的記錄,也都是我們產生的數據。

這些數據我們稱之為終端數據,因為產生這些數據的設備都是我們日常使用的終端。而相對於終端來說,數據還分為產生在數據中心的核心數據和產生在邊緣側的邊緣數據。那麼你覺得這三大數據中,哪個數據佔據大多數呢?沒錯,就是終端數據。

來自《數據新視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15年有65%的數據在終端創建,其餘35%的數據在核心和邊緣創建;但是到了2025年,將有44%的數據在核心和邊緣創建,這一方面得益於人工智慧設備的應用,另一方面也也得益于越來越多的物聯網設備向企業邊緣輸送數據。

邊緣是什麼,它與終端有什麼區別?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而按照《數據新視界》的解讀,邊緣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包括但是不限於生產企業車間、建築物樓頂、戶外手機基站、自動駕駛汽車等等。總體說來,邊緣是一個位置,而不是一個物體,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自行決策。

這顯然是手機、平板等終端設備不能實現的。比如剛剛提到的自動駕駛,位於汽車上的攝像頭和傳感裝置可以獲取車輛運行信息,並在第一時間進行判斷,操控汽車的行駛。這也是邊緣處理的最大價值——我們很難想像將汽車數據回傳到數據中心進行計算的場景。

《數據新視界》同時表示,從2015-2025年,新創建數據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約為 26%。而到了2025 年,新創建的數據總量將高達175.8ZB(2015 年為 18.2ZB),其中企業存儲數據總量將達9ZB(2015 年為0.8ZB)。很顯然這是前所未有的提升,而企業級數據的提升也證明了後端數據核心與邊緣對於數據容量的提升功不可沒。

所以,回答數據從哪裡來的問題——絕大多數數據都得益於人類活動而來,這些數據中的大部分來自於終端設備,也有相當比例來自於後端數據核心和邊緣側。未來,後者所佔據的比例將越來越大,也就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數據都具備了應用於企業級環境的條件。

數據到哪裡去?

我們常說一個詞——數據洪流,把數據比喻成水資源一樣寶貴。但事實上,我們對於數據的利用率依然很低,數據的浪費情況卻非常嚴重。正如剛剛提到的,那些產生於終端、數據中心、邊緣側的數據事實上並非都被存儲起來,反而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數據都被白白浪費掉了。

《數據新視界》表示,我們每日產生的數據被大量的丟棄或者難以處理。根據受訪者估算,企業僅採集了56%的可用數據,也就是說幾乎一半的數據流失掉了;而在這 56%的捕獲數據中,企業也只是利用了其中的57%。這也就意味著,只有32%的企業數據被激活,而高達68%的企業數據就這樣不知所蹤。

這也代表了很多企業管理者對於數據的基本態度——嘴上說要重視,但是身體卻很誠實。很顯然,大家對於數據的真正價值還沒有明確的認知。或許在機構和媒體的宣傳下,管理者也明白未來的數位化時代數據將是最核心的內容,但是至少在目前我們對於數據的管理依然缺乏必要的措施,從源頭的採集上我們就有所遺漏,更別提後續的分析與應用了。

「每一家企業都是數據企業,但如果不加以利用,那麼這些企業數據就無法體現價值」——希捷高級副總裁兼首席信息官Ravi Naik

而按照《數據新視界》的預測,未來兩年企業數據將以每年42.2%的速度增長,而這勢必將產生更多的數據,也就意味著企業管理者必須馬上行動起來,存儲更多的數據以便能夠分析和管理它們。而比較特殊的是,來自邊緣的數據在增多的同時,也需要在邊緣進行處理,這也更增加了數據利用的難度。

那麼,數據利用究竟要走向何處?我們產生的海量數據究竟能實現多高的利用率?我們又將如何把控數據時代的未來呢?針對這個問題,《數據新視界》給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議,並提出了數據運營(DataOps)的概念。

數據的價值是什麼?

所謂數據運營,IDC給出的定義是「將數據創建者與數據使用者連接的重要環節」,這也符合當下「運營為王」的理念。按照這個說法,想要數據發揮價值,就需要實現創建與使用者的連接,也就是解決數據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上面已經有過許多的介紹,其中提到的三大挑戰——多雲環境、軟體與方法論、數據安全。

如今大家判斷,多雲環境將會是未來數位化時代的主流,即我們的數據可以產生並分布於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多個層級的雲環境當中。應該說,多雲環境是數據產生的土壤,也是數據應用的土壤,這其中的難點在於數據的存儲和利用。

總體看來,各行業只有10%的企業完全實現了數據運營,而有51%的企業已經部分實現或者有明確目標,另外依然有40%的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具體看來,製造業的問題尤為突出,即便最近幾年一直在強調工業網際網路應用,但是從實際表現來看製造業在數據運營方面仍需要繼續追趕。

根據《數據新視界》提供的內容:只有10%的企業全面實施了數據運營,但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數據運營「非常」或者「極其」重要。這也暴露出企業管理者在數據問題上的「知行不一」,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這其中有IT系統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有對於新興技術的應用不到位。

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已經開始採用越來越多的軟體工具幫助進行數據分析,同時也形成了數據運營的初級方法論。很顯然,海量數據的分析必須藉助於智能化的工具,比如人工智慧就是解決數據壓力的好辦法。但是這其中,人的價值也同樣不能忽略——企業管理者需要建立全局性的標準、全局性的數據架構和全局性的數據管理,並且允許全局性的團隊以相同的方式訪問相同的分析工具。

事實上許多企業都會採用不只一種軟體或者方法論實現數據分析,而這其中就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不論數據的採集或者處理如何,自始至終數據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企業管理者非常關心的話題。有三分之二的管理者認為自家的數據安全不夠完善,但是在考慮安全措施的時候,大多數管理者都寄希望於軟硬體平臺的提升,而人力因素卻被放在了最後,這一點很有意思。

很顯然,數據管理是全球性的話題,但是不同地區對於這一話題的關注程度和實施力度也不小的差異。《數據新視界》調查發現,中國企業尤其在乎數據的價值,比如上圖中歐洲地區認為數據「不是很重要」的比例高達3%,但是中國區這個數字居然是零。

這個結果的出現可能有以下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國企業沒有沉重的IT包袱,得益於90年代末乃至2000年後的IT產業快速發展,中國企業站在了與全球相同的起跑線,甚至在網際網路經濟開始之後中國異軍突起,以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美團等為代表的新興網際網路公司風頭正勁,絲毫不遜色於美國YouTube、Facebook、Google等巨頭。

當然這種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的人口紅利,除了勞動力資源之外,人口紅利還為網際網路時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而網際網路公司則抓住了大數據發展的契機實現了騰飛。看看每年的618、雙11乃至於春運期間的12306,巨大的人口紅利和流量壓力倒逼著網際網路企業不斷前進,也讓他們能夠面臨前所未有的一次次挑戰。

結合以上發展,網際網路公司開始了數據運營,藉助於智能化的手段實現數據分析與應用。在這一點上,中國人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歐美人大相逕庭),購物網站的喜好推送就是數據智能化的最佳體現;而新冠疫情的掃碼識別更讓每一個中國人意識到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結合以上三點,在未來的數位化時代,憑藉著巨大的數據紅利和已經啟動的數位化進程,中國在數據運營與數據利用領域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數據新視界》同時也提到了中國企業數據集中化的特性,其中67%的受訪企業都通過一個專門的小組集中履行數據管理,這也更體現出東方文化的特性。而這一點對於有效的數據管理同樣功不可沒。

數字時代,大家對於數據的價值毋庸置疑,受訪的1500企業主管對於數據也很重視。就調查來看,數據的產生越來越多樣化,並且邊緣已經成為了數據產生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數據的存儲和管理上,全球範圍都沒有統一的方案,數據的浪費情況很嚴重。這是當下數據應用的危機,但同樣也是未來數據運營的巨大商機。

為此,《數據新視界》提出了數據運營的概念,並指出了數據運營需要針對多雲環境進行有效的軟體支持和方法論指導,並提出強化數據安全的重要性。這其中,人工智慧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為海量數據必須藉助智能化的方案,而中國在全球智能化走在前列,我們需要不懈努力,儘早提出全新的數據運營方案和平臺,加速數據處理的儘快實現。

數據時代,我們還有無限可能。

相關焦點

  • 哲學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
    這一天,對於古希臘而言,是非常具有劃時代的一天,殘陽如血餘暉映照在了大地上,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緩緩地抬起頭望向天邊,提出了號稱哲學終極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各位看官請注意,蘇格拉底之問,絕非無解之題,想要解答這三個問題,可謂是見仁見智,本人認為,就拿「我是誰」這個問題來說,小時候的你是你,但很多人對七歲以前的記憶基本為空白,那麼,這個時候的你,究竟是誰是「我」?而後開始懵懂,父母養育,學校教育,社會灌輸各種思想,這時候的你無論是樣貌還是心智,如果把多年前的自己和現在相比,這明明就是兩個人,那「我」到底是誰呢?
  •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唯物主義者肯定會回答,我是我,從媽媽肚子裡來,終將走向死亡。可這樣回答哲學三問是不是有點好笑啊,因為這樣回答誰都知道,何必又要問?這三個問題能成為哲學三問肯定沒那麼簡單了。因為有多少人被反覆的夢境困擾著,為什麼我老夢同一個夢,還有人有神奇的預知能力,這又是為什麼?還有中國有個少數民族有個再生村,裡面再生人很多很多,都可以記起自己的前世。所以單單拿物質能解釋清楚嗎?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就是有靈魂的存在。中國古代有女媧造人的傳說,泥人在地上吹一口氣就活了。
  • 我和我的家鄉,解決了哲學三大問題: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原以為會唱一段《時間都去哪了》,實則啥心理波瀾都沒有,甚至還有點想看完電影後打包一份肯德基兒童套餐。2、《我和我的家鄉》,是《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對比上一部純劇情片,這部首先是一部喜劇片,再是正能量宣傳片。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
  • 《湮滅》從哪來,到哪去
    我喜歡看的電影可以分為兩種。有詩云:節奏緊湊噠噠噠,帥哥美女閃眼瞎。快意恩仇打群怪,宇宙英雄你我他。又:半天不說一句話,對的眼神認了嗎。情節跌宕轉三轉,結局玄奧意味長。一則,讓人沒有時間思考,各種精彩元素像一壺熱開水,稀裡譁啦就灌進了眼睛腦子,熱血豪邁,伸展拳腳就覺得自己也可以上場,一掌就是排山倒海。二則,全部是思考時間。
  • soul的「靈魂」從哪來,要到哪去?
    2021已經來了,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去年初社交App Soul為了防止對方增長過快搶佔市場設局舉報Uki的騷操作?最近,惡意舉報案普陀開庭,據悉法院對此案已有了一審判決。這一輾轉近一年的案件至此也有了階段性的結果,然而細品事情始末,卻不免讓人感嘆頻發。
  • 做夢也可以仙俠 陳奕天問王嘉爾我是誰我在哪
    陳奕天問王嘉爾我是誰我在哪?近日,陳奕天發布新的作品「這個作品有點長,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後,王嘉爾我是誰我在哪」。  作品原來用的是王嘉爾的100WAY歌曲,最近這首歌在DY很火爆,幾乎所有人都用了這首歌做瞬間轉移,而陳奕天也耍了一把,不過他跟別人不太一樣,他居然做起了仙俠夢。
  • 靈魂拷問:這三個男人你選哪一個?
    要問最近哪部電視劇話題最多,一定非《三十而已》莫屬。雖然主角是顧佳、鍾曉芹、王漫妮三位女性,但目前,三位女性的另一半確是話題最多,且被罵得最慘的,甚至有人發出靈魂拷問:「陳嶼、許幻山、梁正賢」不得不選一個,你選誰?估計很多人的答案是:我選擇死亡!
  • 這個時代需要一點正能量|《哪啊哪啊~神去村 》影評
    而這樣的感動不是來自強制的煽情,而是悄無聲息的帶入感。像一顆石子被投入湖中後慢慢散開的漣漪,在內心深處久久不能散去。突然開始懷念每一次回歸自然,與樹的凝視,聽風的聲音,聞空氣的味道,對自然的敬畏的每個瞬間。「哪啊哪啊~神去村」這個電影名稱特別奇怪,用中文意譯「慢慢來、悠哉悠哉的神去村「,神去村在電影裡是一個村子的名字。關於劇情,不想過多闡述,不過這樣的一部青春劇可以如此打動人,仍然有其內在的原因。
  • 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去刻畫數據的集中趨勢?
    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去刻畫數據的集中趨勢?,從一個方面評價兩個年級「國家安全法」知識競賽的學生成績誰更優異.(3)一般地,評價成績誰更優異往往先看平均數.如果平均數相等,或者比較接近,還可以(實際上也應該)從眾數,中位數等其他方面進行評判.依統計表,兩個年級的平均數相同.
  • 柯南與福爾摩斯的區別:福爾摩斯是哪死人去哪,柯南是去哪哪死人
    而柯南是日本動漫《名偵探柯南》中的主人公,是一個高中生偵探,被成為「平成時代的福爾摩斯」。福爾摩斯自稱是名刑偵顧問,也就是說當其他警探或私家偵探遇到困難時常向他求救。福爾摩斯常能夠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很多疑難問題,但大部分故事都集中講述些比較困難、需福爾摩斯出門調查的案子。福爾摩斯善於通過觀察與演繹推理和法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 2019支付寶年度帳單公布,網友哀嚎:我哪來這麼多錢!
    不過,看完帳單的網友們,在朋友圈和微博都發出了刷屏式的靈魂拷問,「我哪來這麼多錢?」對此,支付寶也作出回應稱,今年支付寶年帳單沒有總消費的概念,全部調整為總支出。2019支付寶年度帳單想要看到2019支付寶年度帳單,有至少三種方式。
  • 聚美陳歐去哪了?
    陳歐究竟為什麼失眠,他到底去哪了?1.自2016年起,關於陳歐去哪了的話題常被媒體提及。他最後一次在公眾面前全面闡述自己想法是在2017年,騰訊一檔財經視頻節目裡。長達40分鐘的對話他表達了不少意思:我現在投的「街電」數據挺好,每天用戶量早已超過聚美了;說聚美有假貨的人一般不是聚美用戶;現在自己正處在為聚美負責的階段;聚美有可能被我的聲名所累。
  • 鄭爽的情商,去哪了?來自對她靈魂的拷問
    鄭爽,原來給我的感覺是大大咧咧,真性情,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直來直去,不會去刻意隱藏什麼,也不會去刻意逃避什麼。可現在,我覺得她的言論有點偏激了。她不再是以前那個小女孩了。沒錯,誰都會長大成熟的,但這樣的成熟,並不是我,作為一個鄭爽的粉絲想看到的。最為偏激的莫過於她最近發表的言論。
  • 靈魂擺渡系列,你們最喜歡哪一篇?反正我最喜歡黃泉,是因為悽美
    《靈魂擺渡》這個IP,是我最喜歡的電視劇之一,但它不是一般的網劇,在劇裡面以獨特視角去透視社會,每段故事述說不同人生意義,也反映現實存在的社會問題的實點上,點點面面地引發觀眾對社會更深層次的關注和思考,就像探討人性善與惡一部「社會劇」一樣。
  • 「一問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沒說一問四不知呢?這「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件不知道的事呢?為什麼它可代表所有的事全然不明呢?它本來是出自《左傳》,據記載,晉國的荀瑤率領軍隊攻打鄭國時,荀文子認為,不可輕舉妄動,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 靈魂寶石到底去哪了?或許就在鋼鐵俠的大腦裡!
    六顆寶石,五顆已經確定了位置,唯獨那一顆「靈魂寶石」不知道在哪。然而,《黑豹》的電影上映了,我們發現黑豹的傳家寶就是心形藥草和振金,又對靈魂寶石隻字不提……嗯……不得不說,漫威影業吊胃口的本事真是學到家了,靈魂寶石成了個大懸念,讓一幫人在那猜來猜去
  • 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是人生的三個終極問題?但其實,你很難一開始就非常清楚「你是誰」,往往要到人生的終點才知道。 這是因為,「你是誰」,是由「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來定義的,而在人生的長河裡,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流動的。
  • 吉娜朗朗上熱搜:所謂的靈魂伴侶,大概就是「我好像在哪見過你」
    他們之間的愛情也一直受到不少人的羨慕,郎朗是國內有名的鋼琴家,而吉娜是全球知名的鋼琴家,他們郎才女貌,門當戶對,是別人眼裡的模範夫妻,也堪稱靈魂伴侶。去年6月,朗朗在微博上發布了九宮圖,並配文道:「我找到了我的愛麗絲啦,她是吉娜,愛麗絲。
  • 別問了,這個假期我哪也不去
    五一假期居然有女孩約我看《復仇者聯盟4》?和女孩去看漫威之前,你可能要先了解一下漫威女孩,不然可能會全程尬聊!▲點擊圖片閱讀原文《生活大爆炸》是不少人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每季必追的劇,到了不得不說再見的時候,再去回看劇中的七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