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

2021-03-01 相約八點半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盛愛 一作:甚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創作背景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於都,邀餘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遊巖題石,並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云:「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蹟。」又有愛蓮亭條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並於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賞析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託物寄興,並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鬥米折腰,解綬歸隱後,飲酒賦詩,安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後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嶔崎磊落的風範,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汙。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徵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裡,蓮花近於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於汙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聖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於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於蓮臺之上。」作者《題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後,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鑽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裡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後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裡,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淨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讚,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相關焦點

  • 經典新聲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宋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 周敦頤: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敦頤之前,東晉名僧慧遠與大隱陶潛就曾在廬山結成蓮社,廬山的蓮文化,源遠流長。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o)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e)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出淤泥而不染》 材料:宣紙   尺寸:3.6米x1.45米《濯清漣而不妖》 材料:宣紙   尺寸:3.6米x1.45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品局部- WORKS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創作視頻- VIDEO -      王瑞青,先後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
  • 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跟著詩詞去旅行NO.183《愛蓮說》
    這就是北宋學者周敦頤的《愛蓮說》。愛蓮說周敦頤(北宋)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選自周敦頤《愛蓮說》)【乙】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
  • 香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北宋大儒周敦頤的《愛蓮說》裡對蓮花給予了高度的讚美。「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可謂相當高的評價了。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冰清玉潔,亭亭玉立,高貴優雅。而香菱,也擔得起這樣的評價。曹雪芹寫給香菱的判詞裡有「根並荷花一莖香」這樣一句。
  • 人生哲學——秉持原則,淤泥不染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為潔;智機械巧,不知者為高,只知而不用者尤為高。——《菜根譚》面對世上紛紛擾擾的追逐名利的惡行,不去接近是志向高潔,然而接近了卻不受汙染則更為品質高尚;面對計謀權術這樣的奸猾手段,不知道它的人固然是高尚的,而知道了卻不去用這種手段者則無疑更為高尚可貴。
  • 蓮為何出淤泥而不染?原因全網都答錯了!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 作者: 陳瑩婷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回味經典】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北宋: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於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裡不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
  • 荷花花語 出淤泥而不染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清新口味】她曾是香港最豔脫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塗塗見勢不妙,極力遏制了本群悶騷變明騷的不良勢態,於是決定今日頭條給大家換盤菜,來點清新爽口噠~今日的主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媚而不妖,辣而不潑,深受觀眾的喜愛。在92年的時候,香港飛圖唱片(現在的英皇唱片的前身)還為邱出了一首個人單曲,歌詞相當露骨,當時還被定為黃歌……可惜大陸並沒有引進這首歌曲,所以相信很多朋友可能並不知道邱淑貞還唱過歌。
  • 【美文閱讀】周敦頤《愛蓮說》原文與譯文賞析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汙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牽扯攀附的高尚 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凜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
  • 重讀經典《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愛「廉」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文  | 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張藝興改編《愛蓮說》褒貶不一,周敦頤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如果不是因為這篇《愛蓮說》入選了中學教材,那麼知道周敦頤的人,必定會比現在要少上許多。即使是中學畢業很多年,許多人仍然會對文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脫口而出,可見這篇《愛蓮說》對中國人的影響之大。許多人也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處世格言。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個江南古村現在正在開一場「盛會」,你去過嗎?
    慈谿還有許許多多風景名勝,我就不一一細講,家鄉的風景美如畫,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到慈谿風景的秀麗與壯觀。這就是我的家鄉——慈谿,她哺育著我們健康成長,我們要為她再創美好的藍天! 桐廬市民羅紅文:我的家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江南古村落,桐廬江南鎮——環溪。環溪,一個詩一樣的名字。她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兩條溪流匯合於村口,村由此而得名。走進村裡,第一感覺就是乾淨的村子及路面。
  • 【荷花美文】周敦頤:愛蓮說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 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的高貴品質。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RG元祖淺評!
    配備的光劍握把都有卡隼,按道理可以和可動手連接,但是他倆連接不上啊!松的一匹,整個模型就給了4隻手,兩個左右握拳手,兩個左右可動造型手,這咋就這麼摳呢!啥也不是!稍有安慰的是,步槍和火箭筒握持感還行!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給我繼續轟他!
  • 一天一篇文言文:周敦頤《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