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美文】周敦頤:愛蓮說

2021-02-19 第一師十六團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裡詠菊,如《飲酒》詩裡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裡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裡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盛:特別,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獨:只,唯獨。

  自:自從。

  予(yú):我。

  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淤泥:河溝或池塘裡積存的汙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水。 

  妖:妖豔。

  焉:聲詞,相當於現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

  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遠播,遠遠的傳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淨植: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詞)。

  可:只能。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汙,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築

  噫:感嘆詞,相當於現在的"啊"。

  菊之愛:對於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乎:當然。宜:應當。眾:多。

異義詞

  (亭亭淨植)植: 古義:立

  今義:種植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譯文

  水上和陸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愛的有很多。晉代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歡蓮花,它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後,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筆直潔淨地立在那裡,(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嘆詞,在此作助詞,以加重語氣。)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特點

  文章託物言志,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與讚美,歌頌它堅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襯託,用菊正面襯託,用牡丹反面襯託。

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記敘事物,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議論,相當於現代的雜文,但都是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與現代雜文頗為相似。《愛蓮說》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賞析「說」,

  是一種議論性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託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賞析

  蓮花,曾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 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闢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 ,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鄙視和厭惡。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 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的高貴品質。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汙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牽扯攀附的高尚 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凜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襯託,表明自己獨愛蓮花,並描繪蓮花的形象,讚美蓮花的品格。第二段與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相比較,點明蓮花「君子」的比喻意義,表明作者對君子的嚮往之情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全文以託物言志,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讚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託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這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的高明手法,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把愛蓮這一主題落到了實處,也把愛蓮變現的淋漓盡致。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蔓不枝」,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達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為:「蓮,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 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汙。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裡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 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己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淨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淨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託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韻,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對蓮的喜愛)為線索;兩個陪襯,以水陸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和牡丹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愛菊花,愛牡丹,愛蓮花,指代三種人菊花:隱居避世的人;蓮花:指品德高尚,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貴高傲之人。

相關焦點

  • 【美文閱讀】周敦頤《愛蓮說》原文與譯文賞析
    《愛蓮說》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賞析「說」,   是一種議論性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託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
  • 【回味經典】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北宋: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
  • 周敦頤為什麼寫《愛蓮說》?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 周敦頤《愛蓮說》,千古名篇!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 周敦頤的《愛蓮說》家喻戶曉
    介紹宋代大儒、《愛蓮說》周敦頤老先生理學開山鼻祖、初中語文教材選編,可謂家喻戶曉。老先生自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並表達了他對表現的雄心壯志,希望自己的高尚情操乾淨。文章短小精悍,平行雙韻。閱讀和背誦都很容易。因此,它被廣泛傳播!
  • 重讀經典《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愛「廉」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文  | 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談及周敦頤,大家都會想到他的曠世名篇《愛蓮說》,他寓意於物,以「蓮」說「廉」,成為中國史上一代賢臣的典範。
  • 初中古文 | 周敦頤《愛蓮說》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晚號濂溪先生,少時喜愛讀書,志趣高遠,博學力行,後研究《易經》,在親友之助下,謀了些小官,不久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
  • 周敦頤·《愛蓮說》譯文賞析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所作的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
  • 愛蓮說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愛蓮說》周敦頤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裡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 同樣是愛蓮,周敦頤為什麼能寫出《愛蓮說》?
    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表達的是潔身自好,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表達的是可愛脫俗,白居易的「不如種在天池上,猶勝生於野水中」,表達的是自矜自憐,孟郊的「蓮花未開時,苦心終日卷」,表達的是悽寒自苦,溫庭筠的「三秋庭綠盡迎霜,唯有荷花守紅死」,表達的是寧死不屈……可是真正膾炙人口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原因就在於以上諸公,對於蓮花的歌詠,或是一時寄情之用
  • 一天一篇文言文:周敦頤《愛蓮說》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採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於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內寫作的。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 張藝興改編《愛蓮說》褒貶不一,周敦頤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張藝興的這首《愛蓮說》,是改編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傳世名作——《愛蓮說》。拋開音樂創作水平不談,僅從古詩文愛好者的層面來說,我們其實是樂於見到當代明星去改編古典文學作品的。畢竟,這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 【雙語】周敦頤·《愛蓮說》
  • 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
  • 同樣寫蓮,周敦頤的《愛蓮說》和林徽因那首詩相比,誰更勝一籌
    蓮花又被稱作荷花。古往今來,寫蓮花的詩句很多,「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將蓮花於天地相呼應的清新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荷葉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將水珠放在綠色的葉片上面,會發現水珠能夠不留痕跡地在荷葉上面,這是因為表面覆蓋著一層極薄蠟晶體。
  • 愛蓮說·周敦頤
    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 周敦頤:創造了一個理學的世界,卻以一篇《愛蓮說》被人們記住
    1、痴迷蓮花的周敦頤世人都知周敦頤的《愛蓮說》,這個對白蓮花極為痴迷的宋朝人,一次與友人遊玩之際詩興大發,眾人以詩詞接龍,46歲的周敦頤一出口就驚豔了眾人,從此《愛蓮說》成了連那三歲孩童也能搖頭晃腦念出的千古絕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那個寫了《愛蓮說》的周敦頤,是個"愚笨之官"
    《愛蓮說》,文學史上千古傳誦的名篇,作者周敦頤。  他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開創了宋明理學,被譽為「孔孟後一人」「道學宗主」。  他是著名教育家,每到一處興學辦教,舉辦書院、官學,大興講學之風,更教導出著名弟子程顥、程頤。  他為官廉正,「政事精絕」,長於決獄斷案,更兼品格高潔,黃庭堅稱讚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 周敦頤《愛蓮說》 | 中小學古詩文必背——每日文常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