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愛蓮,周敦頤為什麼能寫出《愛蓮說》?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蓮花的意象很早就進入了文人的象徵世界,耳熟能詳的詩句觸手可及。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表達的是潔身自好,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表達的是可愛脫俗,白居易的「不如種在天池上,猶勝生於野水中」,表達的是自矜自憐,孟郊的「蓮花未開時,苦心終日卷」,表達的是悽寒自苦,溫庭筠的「三秋庭綠盡迎霜,唯有荷花守紅死」,表達的是寧死不屈……

可是真正膾炙人口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原因就在於以上諸公,對於蓮花的歌詠,或是一時寄情之用,往往流於一端,於是自然缺乏某種厚重感。從這個角度看,周敦頤「同予者何人」之嘆不無道理,因他將蓮花視作徹底的人格化的象徵,這種「中通外直」的君子人格兼及灑落和敬畏兩種境界,一方面是天人合一的自恰自適,另一方面則是合當如此的醒覺和素位而行,有無之間摒棄了刻意的自苦自高。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周敦頤的學問修養,許多人並不知道他作為宋明理學「一代宗師」的身份。宋明理學中「濂洛關閩」四大學派,濂指的就是周濂溪(濂溪系周敦頤住所附近一條小溪),而洛所指向的洛陽二程兄弟(程顥程頤)都曾經師從周敦頤,周敦頤曾令二程兄弟去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這種對樂的強調把握到了儒家的核心氣質。

因此儘管他生前名不見經傳,但是為官清廉,政績也頗有可觀,黃庭堅稱讚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他有詩《任所寄鄉關故舊》自道「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

求道才是周敦頤的志業所在。要真正讀懂《愛蓮說》,必然離不開對他的理學思想的體察,尤其是《通書》中對聖人人格的這段闡述,在《中國哲學十五講》中,北大哲學系的楊立華教授對此有著精彩的論述,與《愛蓮說》對讀既久,自然會有豁然貫通之感。

楊立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開設的通選課「四書精讀」場場爆滿,同學們親切地稱其為「楊子」。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

周敦頤用三個概念來講聖人,即誠、神、幾。「寂然不動,誠也」,寂然不動是誠的狀態。寂然不動這話出自《禮記·樂記》。這裡的「寂然不動」並不是指像石頭一樣無欲求、無知覺,而是沒有主動欲求的意思。公明之人不應該有分外的主動欲求,如果有主動的欲求就不是寂然不動了,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不誠了。不誠則生偽、妄。那我餓了要吃飯,是動還是靜?誠在這裡顯然不是天道之誠,而是人的心靈狀態。

「感而遂通者,神也」,遇到有物來感發就能有所通達。要注意,在周敦頤的話語系統中「通」是跟「智」相關聯的,因此才說「通曰智」,這一點在他講五德的時候講得非常清楚,所以「感而遂通」的這個通字就有智的意思。有事物觸發我們,就會有所知識,這就是神的作用。不是主動的欲求,而是為物所感。

但什麼叫主動的欲求?這個主動欲求,我是從儒家的分限這個角度來理解的。什麼叫做欲?欲是指對分外的、多出來的那部分的追求。因此,「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指的不是無事時全無思慮,遇事則有所感發。一個人依本分而行,不做非分之想、不為非分之事,則無時不寂,亦無時不感。

至於「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這句話,則必須聯繫《通書》裡的另一句話「誠無為,幾善惡」來加以理解。誠是沒有任何主動的作為的,這裡所說的主動作為也得從分限上來考慮。凡是分內的事都不能算主動作為(即有為),「誠無為」,這裡的無為我更傾向於把它理解為不逾越自己的分限的作為。

不超越自己的本分而有所作為,就都在誠的範圍內。你在這個地方,你活著,你就該承擔點事兒,就這麼簡單,這個不能算有為。「幾善惡」,到了「幾」這個層面,善惡就分化了。「幾」是什麼狀態呢?就是「動而未形,有無之間」。周敦頤講聖人之境,說:「誠、神、幾曰聖人。」能同時做到「誠」、「神」和「幾」,才叫聖人。「幾」這個字是對寂和感關係、誠和神關係的一種補充。真正能把誠跟神關聯起來的,恰恰是這樣一個「動而未形,有無之間」的幾的狀態。

如果僅僅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那麼人就完全是被動的,沒有任何的主動性,正是「幾」這種「動而未形、有無之間」的主動狀態才能夠把寂和感兩者真正地關聯起來,才能使得「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在現實生活中成為可能。「動而未形,有無之間」指的是本分內的追求,這種本分內的追求雖然屬於動,但因其非刻意的、額外的追求,所以可以理解為動而非動的狀態。

我們做事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最恰當的、好的做事狀態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一個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但是並不把那個目標和追求當成我們做事的絕對的前提條件。比如種莊稼,種莊稼不能考慮今年是不是有災害然後決定自己種或者不種,有沒有災害都得種。但是如果種下去一定不會長出莊稼還會有人去種麼?有目標,但不過分關注這個目標;有追求,但這追求不在本分之外。我覺得這就叫作「動而未形,有無之間」。

「誠、神、幾曰聖人」,聖人不能有本分之外的主動欲求,因為一旦有本分之外的主動欲求就有了私心,神識也就昏了。所以《通書》裡講:「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通書·公明》曰:「公則明」。正是以公明為基礎,聖人才能真正能體察世界的本性、宇宙的本性,從而人的道德價值的確立基礎

相關焦點

  • 周敦頤為什麼寫《愛蓮說》?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 【回味經典】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北宋: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美文閱讀】周敦頤《愛蓮說》原文與譯文賞析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 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的高貴品質。
  • 【荷花美文】周敦頤:愛蓮說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汙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牽扯攀附的高尚 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凜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
  • 一天一篇文言文:周敦頤《愛蓮說》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周敦頤《愛蓮說》,千古名篇!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 初中古文 | 周敦頤《愛蓮說》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晚號濂溪先生,少時喜愛讀書,志趣高遠,博學力行,後研究《易經》,在親友之助下,謀了些小官,不久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
  • 重讀經典《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愛「廉」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文  | 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愛蓮說》周敦頤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裡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 周敦頤·《愛蓮說》譯文賞析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所作的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
  •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為何周敦頤偏愛蓮花,《愛蓮說》給你答案
    周敦頤對此卻有不一樣的看法,他就偏愛蓮花,並對此呈遠觀的態度,為何蓮花得到了他的喜愛?為此他作了《愛蓮說》,以表心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水中,陸地上各種各樣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一開頭就點明了花的種類之多,值得我們喜愛。那麼詩人又喜歡哪一種呢?他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晉代陶淵明獨獨喜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
  • 同樣寫蓮,周敦頤的《愛蓮說》和林徽因那首詩相比,誰更勝一籌
    荷葉的功效也很多,不僅能有助於睡眠,還能有去火的功效,如此藥用價值也讓人們更加喜愛這種植物。周敦頤曾經寫過一篇《愛蓮說》,這篇文章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介紹過這首詩。其中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更是流傳千古的佳句,用來形容一個人不被外界險惡環境所幹擾,仍然能夠保持自己冰清玉潔的性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可貴精神著實讓人折服。
  • 愛蓮說~周敦頤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周敦頤:以蓮為師,去汙自潔
    嘉祐八年(1063年),四十七歲的周敦頤在朋友的宴會上寫下了傳世名作《愛蓮說》全文雖然只有119個字,但是把自己內向心的嚮往,以及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表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 周敦頤的《愛蓮說》家喻戶曉
    介紹宋代大儒、《愛蓮說》周敦頤老先生理學開山鼻祖、初中語文教材選編,可謂家喻戶曉。老先生自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並表達了他對表現的雄心壯志,希望自己的高尚情操乾淨。文章短小精悍,平行雙韻。閱讀和背誦都很容易。因此,它被廣泛傳播!
  • 《愛蓮說》作品鑑賞​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 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的高貴品質。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 愛蓮說·周敦頤
    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
  • 【雙語】周敦頤·《愛蓮說》
  • 張藝興改編《愛蓮說》褒貶不一,周敦頤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張藝興的這首《愛蓮說》,是改編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傳世名作——《愛蓮說》。拋開音樂創作水平不談,僅從古詩文愛好者的層面來說,我們其實是樂於見到當代明星去改編古典文學作品的。畢竟,這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 愛蓮說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