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
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宋元之際黃堅編纂的一部文選《古文真寶》最早收錄了《愛蓮說》。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湖南編纂出版的《解放文選》,最早將《愛蓮說》選入課本。更多關於周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天下周氏。現在不僅內地的中學語文課本裡有《愛蓮說》,而且臺灣的國文課本裡也有《愛蓮說》。清代鄭之僑說《愛蓮說》「塾師童子輩傳誦者多」,日本學者林鵞峰說周敦頤的著作「誰不尊信哉?誰不誦習哉?」
古代日本學者稱周敦頤為「周老師」、「濂溪翁」,推崇備至,歌詠濂溪之作隨處可見。
山崎嘉《讀近思錄》:
世遠人亡道統空,維天新命濂溪翁。
下心常泰顏淵樂,大志正任伊尹功。
河洛宗誠修己敬,橫渠先禮律身恭。
六經四子四賢訣,都在近思一帙中。
林羅山《賦濂溪霽月二首》:
聖人正統屬濂翁,秋月明明胸宇中。
雲路光風開不闔,舂陵門是廣寒宮。
聖賢道學欲追還,幽桂枝高水石間。
認得濂溪月巖影,天香風遠落屏山。
人見竹洞《周子愛蓮圖》:
仰見濂溪道義深,藕花拂水洗胸襟。
亭亭香遠清如許,會得光風霽月心。
室鳩巢《題濂溪愛蓮圖》:
芙蓉承露玉盤寒,擎出濂溪明月灣。
千載無人花有恨,此心誰向畫中看?
安積艮齋《寓舍即事》:
旅寓蕭然還不惡,室無脂粉食無魚。
半窗春月梅花下,閒讀濂溪一卷書。
中島棕隱《早秋》:
一面藕花新水池,秋香陳陣撲簾時。
神高結得清奇夢,恍見濂溪周老師。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學者尊稱為「濂溪先生」。生活在宋真宗至宋神宗年間,著有《太極圖說》、《通書》。周敦頤上承孔孟學統和《易》《庸》之學,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條件,開創了宋明理學,開創了儒家學術的新形態。
周敦頤是湖南永州道縣清塘鎮樓田村人,此地宋代名為道州營道縣營樂裡樓田保,世稱「濂溪故裡」。周敦頤在這裡出生,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更多關於周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天下周氏。家鄉有泉,後人稱為「聖脈」;泉湧成溪,周敦頤稱之為濂溪。到了晚年,周敦頤寓居江西九江廬山下,又將屋前溪水命名為濂溪,以志不忘故鄉之心。因此,湖南、江西各有一條濂溪。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說道:「濂溪在道州營道縣之西,距縣二十餘裡。周茂叔故居也。先生既不能返其故鄉,卜居廬山之下,築室溪上,名曰濂溪書堂。言曰:『濂溪者,吾鄉之裡名也。』先生世家其間,及寓於他郡,而不忘其所自生,故亦以是名溪。」
濂溪的「濂」,唐以前文獻中罕見。《說文解字》中有「溓」字,「溓溓,薄冰也」,與「濂」含義迥別。實際上,周敦頤是採用了廉潔的「廉」字,加上「水」的偏旁,創造了一個新字。這個字雖然是河流的名字,但是仍然保留著「廉」的含義。
「廉」字的本義是,居於高崖之下,孤介獨立,有稜有角,方正清儉。
《玉篇》說:「廉,清也。」又說:「廉,稜也。」
《廣韻》說:「廉,儉也。」
《釋名》說:「廉,斂也,自檢斂也。」
周敦頤在當時、身後,世人對他的評價,已有「至廉」、「清尚」、「廉士」之稱。
潘興嗣《墓志銘》說道:「君奉養至廉,所得俸祿,分給宗族,其餘以待賓客。不知者以為好名,君處之裕如也。在南昌時,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蘇,視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篋,錢不滿百,人莫不嘆服,此予之親見也。」
蒲宗孟《墓碣銘》說道:「雖至貧,不計貲,恤其宗族朋友。分司而歸,妻子饘粥不給,君曠然不以為意。」
祁寬《通書後跋》說道:「濂溪先生……酷愛廬阜,乃買田築室,退樂濂溪之上,人因是稱之,名賢賦詠,及墓誌所載,皆專美其清尚而已。」
楊傑《濂溪詩》說道:「山為康仙傳舊姓,溪因廉士得新名。」
黃庭堅《濂溪詩序》說道:「聞茂叔之風,猶足律貪,則此溪之水配茂叔以永久,所得多矣。」
潘之定《濂溪六詠》說道:「此心安樂莫非廉,媲水成名亦偶然。湓浦舂陵隨地在,不應太史失其傳。」
我國政治文明起源悠久,因而廉潔廉政觀念也起源很早。《周禮》載有「六廉」,提出「以廉為本」。
《周禮》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
周敦頤的廉潔廉政思想與此相關。
在周敦頤之前,唐代元結任道州刺史,曾經為這裡的七處泉水命名,創造了五個新字。
元結取「惠」、「忠」、「孝」、「方」、「直」五字,上「水」的偏旁,成為潓、、涍、汸、淔。他說:「道州東郭,有泉七穴。或吐於淵竇,或繁於嵌臼,皆澄流清漪,旋沿相奏。凡人心若清惠,而必忠孝守方直,終不惑也。」其中的「方」和「直」與「廉」相近。周敦頤命名「濂溪」應當受到了元結的影響。
周敦頤少年時志存高遠,常常遊釣於濂溪橋上,吟弄風月於濂溪亭中。事隔數代之後,裡人猶言此事,津津樂道。而對於在家鄉度過的少年時光,周敦頤晚年仍思之憶之,寫有《石塘橋晚釣》一詩,其中已有「濂溪」名稱了。詩云:
舊隱濂溪上,思歸復思歸。
釣魚船好睡,寵辱不相隨。
肯為爵祿重?白髮猶羈縻。
《愛蓮說》這篇119字的小品,不僅說蓮,而且說菊說牡丹,不僅說宋,而且說晉說唐,極盡概括,字字精練。其中說蓮(別稱荷花),接連抒寫出三句警語,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嘆的氣韻。「說」之文體,大抵以景物說義理。《愛蓮說》寄意君子之志,尤見得儒家理學一派正大氣象。
《愛蓮說》抒寫蓮花的三句警語是:
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第三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中通外直」講的是執中不偏,正直不阿,直道而行。這裡既有《中庸》的思想,又有《易經》「黃中通裡」的思想。
而「出淤泥而不染」則是大力張揚廉潔廉政。潔身自好,愛惜羽毛,居官為政,以廉為本。
《愛蓮說》是將蓮花、菊花、牡丹對比來說的。菊花代表隱逸,牡丹代表富貴;菊花是道家的立場,牡丹是俗人的立場。更多關於周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天下周氏。菊花和牡丹並非不好,但它們不是儒家的選擇。相對於隱逸與富貴,儒家是入世的,是積極有為的,是要奉獻於社會的,蓮花就是代表了儒家的這一立場。
儒家勇於擔當,不逃避責任,但這不等於地位特殊,可以假公濟私。儒家通情達理,不故作清高,但這不等於自毀名節,甘心與世俗打成一片。儒家入世,但不入俗;既要擔當做事,又要保持名節。所以《愛蓮說》又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這種儒家立場,周敦頤稱之為君子。
元儒王義山《君子堂記》闡釋道:「蓮有君子之道四焉:出淤泥而不染,一也;濯清漣而不妖,二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三也;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四也。比德於君子也。」
「濂溪」就是「廉溪」,「愛蓮」就是「愛廉」。「濂溪」、「愛蓮」的名號是中國古代清廉政治的突出表現。
《愛蓮說》是儒家理學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廉潔廉政的代表作。《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素來被當作廉潔奉公的典範,對於當代社會的廉政建設具有突出的借鑑意義。
周敦頤一生清廉自守,服御之物,只一敝篋,錢不滿百,曠然不以為意。黃庭堅高度評價說:「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