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文學史上千古傳誦的名篇,作者周敦頤。
他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開創了宋明理學,被譽為「孔孟後一人」「道學宗主」。
他是著名教育家,每到一處興學辦教,舉辦書院、官學,大興講學之風,更教導出著名弟子程顥、程頤。
他為官廉正,「政事精絕」,長於決獄斷案,更兼品格高潔,黃庭堅稱讚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頤出生於道州營道樓田堡(今屬湖南省道縣),今年恰逢其誕辰1000周年。
15歲時,父親去世,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在朝中當龍圖閣直學士的舅父鄭向。20歲時,經由舅父舉薦,得到官職「試將作監主薄」(將作監,北宋掌管祭祀活動、宮室建築的辦事機構)。
其後,他因母喪服孝三年。期滿,吏部將他由中央調往地方任職,擔任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主簿。當時分寧縣有個案件,久拖不決,周敦頤一到任,只經過一次審訊,就明辨了是非,當地百姓大為驚嘆,稱讚他「老吏不如也」。
慶曆四年(1044年),周敦頤調任南安軍(今江西大餘一帶)任司理參軍。第二年,南安有一獄囚,法不當死,而轉運使王逵卻決定嚴加處理,眾官雖覺不當,但他們懾於王逵的權勢,皆不敢作聲,只有周敦頤據理力爭。王逵不聽,他便棄官而去,氣憤地說:「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終使上司清醒,免除了囚犯的死刑。
周敦頤生性耿直,一身正氣,有原則、有底線。因為這種性格,他還一度遭人誤解。
嘉祐元年(1056)年,周敦頤前往合州(今屬重慶)任代理判官。他辦事幹練,處理事務井井有條,深得民心。但不巧,有幾個宵小之輩嫉妒他賢能,向前來考察的御史趙抃告發周敦頤不務正業,喜歡空談,沽名釣譽。
趙抃是有名的清官,彈劾不避權貴,人稱鐵面御史,當時,卻不知為何聽信了讒言,認定周敦頤是個「小人」,甚至對他聲色俱厲。
幾年後,周敦頤調任虔州(今江西贛州)通判,上司不巧正是趙抃。經過一段時間近距離的考察,趙抃終於發現周敦頤實際上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他十分懊悔,親自來到周敦頤寓所,拉著他的手說:「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此後,周趙二人更成為莫逆之交。
治平三年(1066年),周敦頤到達湖南永州任通判。永州與周敦頤家鄉道州相鄰,一些親戚故舊見周敦頤回家鄉來當了大官,便找上門來,想謀份差事做。
周敦頤特地給鄉親們寫了一首詩《任所寄鄉關故舊》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
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
「舂陵」,周敦頤老家道州營道縣舊稱。詩中,周敦頤說自己生來就是一副硬骨頭,潔身自好,不為迂腐官場聲色犬馬所誘惑。工作上勤政為民,雖事情冗雜,但仍倍感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清廉為官,胸懷坦蕩,心無旁騖,夜裡能安然入睡,夢魂也受不到驚嚇。
周敦頤為官就是這樣,不願投機取巧,不願謀取私利。外人看來似乎顯得「愚笨」,他卻不以為然。他曾寫過一篇《拙賦》,表達自己的為官信念。
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這篇《拙賦》只有40字,加上序也只有60多個字,可以稱得上一篇「微博體」的超級短文。但這篇短文,卻是體現周敦頤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巧者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賊者」;而拙者正大光明,嚴於律己,是社會所推崇的「德者」。不巧言令色,不阿諛奉迎,「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正是他為官一生的真實寫照。
著作僅6000餘字,為何卻被認為是宋明理學開山鼻祖?
「孔孟以來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在中國儒學史、思想史上,周敦頤地位重要,被尊為「理學開山」「道學宗主」。
實際上,周敦頤的著作不多。據統計,他一輩子留給後人的主要著作有:《通書》2832字、《太極圖說》249字、《養心亭說》140字、《愛蓮說》119字、《拙賦》65字(含序)、若干詩詞書信等,共計6000餘字。
表達他主要哲學思想的著作是《通書》和《太極圖說》。在書中,他以儒家理論為核心,吸收佛、道對宇宙生成模式的認識成果,援佛、道入儒,拓展了理學家的思想領域,提出了宇宙人生的發展模式,並用「無極」「道」「太極」「動靜」「誠」等一系列概念進行描述。這些雖只是詞約義豐的論點和論綱,並未從理論上加以系統的、具體的闡發,但從「肇始」意義上而言,卻對後來的宋明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而且,他還培養了兩個著名弟子——程顥、程頤。周敦頤思想的傳播,也得益於這兩人。最初,周敦頤並沒有被很多人所認識,最早發現他的是二程的父親程珦(字太中)。程珦曾任南安軍副職,是周敦頤的上司,而那時周敦頤還只是一個年僅30歲的年輕人。程珦看他「氣貌非常人」,通過一番交談,深為他的學識所嘆服,於是和他結為摯友,毅然把兩個兒子送到他門下學習。在周敦頤的言傳身教下,這兩個孩子「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把學問之道作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按師承推論起來,二程為周敦頤親傳弟子,朱熹則為周敦頤五傳弟子。
周敦頤去世後,他的思想經二程、朱熹等人的繼承、發揚和傳播,形成了宋明理學。周敦頤作為發端者,獲得了「道學宗主」的美譽,宋寧宗賜周敦頤諡號為「元」,世人因此也稱周敦頤為「元公」。到宋理宗時,周敦頤得到了從祀孔子廟庭的待遇,確立了他理學開山的地位。
周敦頤熱愛大自然,喜歡遊山賞水。他與廬山的淵源十分深厚,去贛州任職時經過九江,在朋友的帶領下初次來到廬山遊玩,自此他就愛上了這片奇山秀水之地,萌生出在此定居的意願。後在南昌等地任職時又多次到廬山遊玩。
晚年周敦頤知南康軍,治所在今九江星子縣城。不久,因身體原因,他卸職居於廬山下,正得其所願,「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
他喜愛廬山北麓蓮花峰一帶的清雅環境,尤為喜愛從蓮花洞流出的一股清泉。為紀念家鄉,他給住所旁的一條溪水命名為濂溪,自號濂溪先生,在溪上築一書屋,這就是著名的濂溪書院。
大約兩年後,周敦頤病逝,後人將他葬在了今天九江濂溪區蓮花鎮的蓮花峰下。先人化作黃鶴去,只留下一座濂溪墓讓後人瞻仰懷念。遵從周敦頤「吾後世子孫,遂為九江濂溪人」的囑咐,其子周壽、周燾定居在此生息繁衍,自此潺潺流淌的濂溪旁多了一座名叫周家灣的村莊。
在歷史的長河中,周敦頤最為後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那篇《愛蓮說》。周敦頤一生鍾愛蓮花,每居一地,都要於堂前鑿池種蓮。《愛蓮說》,他以蓮自喻,表達自己特立獨行的高尚人格和清廉之志。此後,蓮花就成了清雅、高潔、淡泊的代名詞。
「質本潔來還潔去」,蓮的品質是文人的精神嚮往,也是為官為人的廉潔標杆。周氏後人以周敦頤思想為根基制定了《周氏家訓》,要求後人繼承先人秉性,廉潔自律,「制行唯嚴以律己」,「毋作非法,而犯典刑」,在道德和行為上都要嚴格要求自己,清白做人、清廉為官、廉潔處世。
周敦頤生前淡泊名利,十分節儉,他曾自詩云:「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儘管他自身並不富裕,但還把自己的積蓄絕大部分用來幫助故裡宗親。
《周氏家訓》深得此義,要求子孫克勤克儉,固本圖新。「汝需記:揮霍一席酒,窮漢半年糧;汝需記:起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比水洗沙;汝需記:暴殄天物,入不敷出;華衣錦食、鮮克有終;周家兒郎,慎之戒之!」
很多地方的周氏家族還規定,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是周氏的宗長或長輩將家規家訓傳授給年輕人的既定日子。任憑歲月更替,風骨未泯,教澤如新。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自周敦頤出生,千年已往,然而其道不老、其影不孤,春風化雨,澤被後人,恰如蓮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紀小蘭丨視頻提供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紀委)
王岐山在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電視電話會上強調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原黨委副書記、副主任張喜武因嚴重違紀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
勾結合作社、製造"假合同",吃進去的都要吐出來
處理5637人!5月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