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寫了《愛蓮說》的周敦頤,是個"愚笨之官"

2021-02-19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文學史上千古傳誦的名篇,作者周敦頤。

  他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開創了宋明理學,被譽為「孔孟後一人」「道學宗主」。

  他是著名教育家,每到一處興學辦教,舉辦書院、官學,大興講學之風,更教導出著名弟子程顥、程頤。

  他為官廉正,「政事精絕」,長於決獄斷案,更兼品格高潔,黃庭堅稱讚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頤出生於道州營道樓田堡(今屬湖南省道縣),今年恰逢其誕辰1000周年。

  15歲時,父親去世,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在朝中當龍圖閣直學士的舅父鄭向。20歲時,經由舅父舉薦,得到官職「試將作監主薄」(將作監,北宋掌管祭祀活動、宮室建築的辦事機構)。

  其後,他因母喪服孝三年。期滿,吏部將他由中央調往地方任職,擔任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主簿。當時分寧縣有個案件,久拖不決,周敦頤一到任,只經過一次審訊,就明辨了是非,當地百姓大為驚嘆,稱讚他「老吏不如也」。

  慶曆四年(1044年),周敦頤調任南安軍(今江西大餘一帶)任司理參軍。第二年,南安有一獄囚,法不當死,而轉運使王逵卻決定嚴加處理,眾官雖覺不當,但他們懾於王逵的權勢,皆不敢作聲,只有周敦頤據理力爭。王逵不聽,他便棄官而去,氣憤地說:「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終使上司清醒,免除了囚犯的死刑。

  周敦頤生性耿直,一身正氣,有原則、有底線。因為這種性格,他還一度遭人誤解。

  嘉祐元年(1056)年,周敦頤前往合州(今屬重慶)任代理判官。他辦事幹練,處理事務井井有條,深得民心。但不巧,有幾個宵小之輩嫉妒他賢能,向前來考察的御史趙抃告發周敦頤不務正業,喜歡空談,沽名釣譽。

  趙抃是有名的清官,彈劾不避權貴,人稱鐵面御史,當時,卻不知為何聽信了讒言,認定周敦頤是個「小人」,甚至對他聲色俱厲。

  幾年後,周敦頤調任虔州(今江西贛州)通判,上司不巧正是趙抃。經過一段時間近距離的考察,趙抃終於發現周敦頤實際上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他十分懊悔,親自來到周敦頤寓所,拉著他的手說:「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此後,周趙二人更成為莫逆之交。

  治平三年(1066年),周敦頤到達湖南永州任通判。永州與周敦頤家鄉道州相鄰,一些親戚故舊見周敦頤回家鄉來當了大官,便找上門來,想謀份差事做。

  周敦頤特地給鄉親們寫了一首詩《任所寄鄉關故舊》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

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

  「舂陵」,周敦頤老家道州營道縣舊稱。詩中,周敦頤說自己生來就是一副硬骨頭,潔身自好,不為迂腐官場聲色犬馬所誘惑。工作上勤政為民,雖事情冗雜,但仍倍感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清廉為官,胸懷坦蕩,心無旁騖,夜裡能安然入睡,夢魂也受不到驚嚇。

  周敦頤為官就是這樣,不願投機取巧,不願謀取私利。外人看來似乎顯得「愚笨」,他卻不以為然。他曾寫過一篇《拙賦》,表達自己的為官信念。

  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這篇《拙賦》只有40字,加上序也只有60多個字,可以稱得上一篇「微博體」的超級短文。但這篇短文,卻是體現周敦頤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巧者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賊者」;而拙者正大光明,嚴於律己,是社會所推崇的「德者」。不巧言令色,不阿諛奉迎,「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正是他為官一生的真實寫照。

著作僅6000餘字,為何卻被認為是宋明理學開山鼻祖?

  「孔孟以來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在中國儒學史、思想史上,周敦頤地位重要,被尊為「理學開山」「道學宗主」。

  實際上,周敦頤的著作不多。據統計,他一輩子留給後人的主要著作有:《通書》2832字、《太極圖說》249字、《養心亭說》140字、《愛蓮說》119字、《拙賦》65字(含序)、若干詩詞書信等,共計6000餘字。

  表達他主要哲學思想的著作是《通書》和《太極圖說》。在書中,他以儒家理論為核心,吸收佛、道對宇宙生成模式的認識成果,援佛、道入儒,拓展了理學家的思想領域,提出了宇宙人生的發展模式,並用「無極」「道」「太極」「動靜」「誠」等一系列概念進行描述。這些雖只是詞約義豐的論點和論綱,並未從理論上加以系統的、具體的闡發,但從「肇始」意義上而言,卻對後來的宋明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而且,他還培養了兩個著名弟子——程顥、程頤。周敦頤思想的傳播,也得益於這兩人。最初,周敦頤並沒有被很多人所認識,最早發現他的是二程的父親程珦(字太中)。程珦曾任南安軍副職,是周敦頤的上司,而那時周敦頤還只是一個年僅30歲的年輕人。程珦看他「氣貌非常人」,通過一番交談,深為他的學識所嘆服,於是和他結為摯友,毅然把兩個兒子送到他門下學習。在周敦頤的言傳身教下,這兩個孩子「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把學問之道作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按師承推論起來,二程為周敦頤親傳弟子,朱熹則為周敦頤五傳弟子。

  周敦頤去世後,他的思想經二程、朱熹等人的繼承、發揚和傳播,形成了宋明理學。周敦頤作為發端者,獲得了「道學宗主」的美譽,宋寧宗賜周敦頤諡號為「元」,世人因此也稱周敦頤為「元公」。到宋理宗時,周敦頤得到了從祀孔子廟庭的待遇,確立了他理學開山的地位。

  周敦頤熱愛大自然,喜歡遊山賞水。他與廬山的淵源十分深厚,去贛州任職時經過九江,在朋友的帶領下初次來到廬山遊玩,自此他就愛上了這片奇山秀水之地,萌生出在此定居的意願。後在南昌等地任職時又多次到廬山遊玩。

  晚年周敦頤知南康軍,治所在今九江星子縣城。不久,因身體原因,他卸職居於廬山下,正得其所願,「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

  他喜愛廬山北麓蓮花峰一帶的清雅環境,尤為喜愛從蓮花洞流出的一股清泉。為紀念家鄉,他給住所旁的一條溪水命名為濂溪,自號濂溪先生,在溪上築一書屋,這就是著名的濂溪書院。

  大約兩年後,周敦頤病逝,後人將他葬在了今天九江濂溪區蓮花鎮的蓮花峰下。先人化作黃鶴去,只留下一座濂溪墓讓後人瞻仰懷念。遵從周敦頤「吾後世子孫,遂為九江濂溪人」的囑咐,其子周壽、周燾定居在此生息繁衍,自此潺潺流淌的濂溪旁多了一座名叫周家灣的村莊。

  在歷史的長河中,周敦頤最為後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那篇《愛蓮說》。周敦頤一生鍾愛蓮花,每居一地,都要於堂前鑿池種蓮。《愛蓮說》,他以蓮自喻,表達自己特立獨行的高尚人格和清廉之志。此後,蓮花就成了清雅、高潔、淡泊的代名詞。

  「質本潔來還潔去」,蓮的品質是文人的精神嚮往,也是為官為人的廉潔標杆。周氏後人以周敦頤思想為根基制定了《周氏家訓》,要求後人繼承先人秉性,廉潔自律,「制行唯嚴以律己」,「毋作非法,而犯典刑」,在道德和行為上都要嚴格要求自己,清白做人、清廉為官、廉潔處世。

  周敦頤生前淡泊名利,十分節儉,他曾自詩云:「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儘管他自身並不富裕,但還把自己的積蓄絕大部分用來幫助故裡宗親。

  《周氏家訓》深得此義,要求子孫克勤克儉,固本圖新。「汝需記:揮霍一席酒,窮漢半年糧;汝需記:起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比水洗沙;汝需記:暴殄天物,入不敷出;華衣錦食、鮮克有終;周家兒郎,慎之戒之!」

  很多地方的周氏家族還規定,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是周氏的宗長或長輩將家規家訓傳授給年輕人的既定日子。任憑歲月更替,風骨未泯,教澤如新。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自周敦頤出生,千年已往,然而其道不老、其影不孤,春風化雨,澤被後人,恰如蓮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紀小蘭丨視頻提供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紀委)

王岐山在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電視電話會上強調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原黨委副書記、副主任張喜武因嚴重違紀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

勾結合作社、製造"假合同",吃進去的都要吐出來

處理5637人!5月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通報

相關焦點

  • 周敦頤為什麼寫《愛蓮說》?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 【回味經典】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北宋: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於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裡不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
  • 周敦頤《愛蓮說》,千古名篇!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 初中古文 | 周敦頤《愛蓮說》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晚號濂溪先生,少時喜愛讀書,志趣高遠,博學力行,後研究《易經》,在親友之助下,謀了些小官,不久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愛蓮說》周敦頤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裡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 【美文閱讀】周敦頤《愛蓮說》原文與譯文賞析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裡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 【荷花美文】周敦頤:愛蓮說
    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記敘事物,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議論,相當於現代的雜文,但都是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與現代雜文頗為相似。《愛蓮說》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 愛蓮說~周敦頤
    >周敦頤 〔宋代〕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
  • 愛蓮說·周敦頤
    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
  • 一天一篇文言文:周敦頤《愛蓮說》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採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於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內寫作的。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 周敦頤:創造了一個理學的世界,卻以一篇《愛蓮說》被人們記住
    1、痴迷蓮花的周敦頤世人都知周敦頤的《愛蓮說》,這個對白蓮花極為痴迷的宋朝人,一次與友人遊玩之際詩興大發,眾人以詩詞接龍,46歲的周敦頤一出口就驚豔了眾人,從此《愛蓮說》成了連那三歲孩童也能搖頭晃腦念出的千古絕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重讀經典《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愛「廉」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文  | 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 周敦頤·《愛蓮說》譯文賞析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所作的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
  • 周敦頤的《愛蓮說》家喻戶曉
    介紹宋代大儒、《愛蓮說》周敦頤老先生理學開山鼻祖、初中語文教材選編,可謂家喻戶曉。老先生自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並表達了他對表現的雄心壯志,希望自己的高尚情操乾淨。文章短小精悍,平行雙韻。閱讀和背誦都很容易。因此,它被廣泛傳播!
  • 同樣是愛蓮,周敦頤為什麼能寫出《愛蓮說》?
    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表達的是潔身自好,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表達的是可愛脫俗,白居易的「不如種在天池上,猶勝生於野水中」,表達的是自矜自憐,孟郊的「蓮花未開時,苦心終日卷」,表達的是悽寒自苦,溫庭筠的「三秋庭綠盡迎霜,唯有荷花守紅死」,表達的是寧死不屈……可是真正膾炙人口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原因就在於以上諸公,對於蓮花的歌詠,或是一時寄情之用
  • 張藝興改編《愛蓮說》褒貶不一,周敦頤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張藝興的這首《愛蓮說》,是改編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傳世名作——《愛蓮說》。拋開音樂創作水平不談,僅從古詩文愛好者的層面來說,我們其實是樂於見到當代明星去改編古典文學作品的。畢竟,這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 周敦頤為何寫《愛蓮說》,他的為人和蓮花有何相似之處
    我愛蓮花,也愛如同蓮花一般氣質高雅之人,在我看來,只要是喜歡蓮花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顆高雅而清純之心。別人不說,就拿那周敦頤來說吧,他就是一個愛蓮成癖的人。周敦頤可不是一個普通人,他乃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的理學思想,曾經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 【雙語】周敦頤·《愛蓮說》
  • 周敦頤《愛蓮說》 | 中小學古詩文必背——每日文常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
  • 同樣寫蓮,周敦頤的《愛蓮說》和林徽因那首詩相比,誰更勝一籌
    古往今來,寫蓮花的詩句很多,「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將蓮花於天地相呼應的清新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荷葉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將水珠放在綠色的葉片上面,會發現水珠能夠不留痕跡地在荷葉上面,這是因為表面覆蓋著一層極薄蠟晶體。荷葉的功效也很多,不僅能有助於睡眠,還能有去火的功效,如此藥用價值也讓人們更加喜愛這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