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為何寫《愛蓮說》,他的為人和蓮花有何相似之處

2021-01-11 駭氏傳奇

菊有菊風雅,蓮有蓮高潔。我愛蓮花,也愛如同蓮花一般氣質高雅之人,在我看來,只要是喜歡蓮花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顆高雅而清純之心。

別人不說,就拿那周敦頤來說吧,他就是一個愛蓮成癖的人。周敦頤可不是一個普通人,他乃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的理學思想,曾經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世人說起他的時候,總會讚揚他說是「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或許,周敦頤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如此高風亮節,富有古意,和他喜歡蓮花,也是分不開的呢。

周敦頤愛蓮成痴,當年他知南康軍的時候,就曾經在府署東側挖了一個池子,種下了很多端莊秀麗,清雅玉潔的蓮花,稱之為愛蓮池。他時常於盛夏驕陽之下,漫步在池畔,欣賞著花香清淡,優雅高潔的蓮花。

又有人說,他後來到了江西之後,開創了濂溪書院,從此廣收門徒,教書育人,也在書院中建造了一座愛蓮堂,並在堂前鑿了一個池子,種上了高雅的蓮花,取名「蓮池」,用蓮花的高潔,來寄託自己畢生的心志。

據說,後來朱熹調任南康知軍之後,曾經滿懷著對於周敦頤的崇敬和敬仰之情,讓人重修了愛蓮池,並且還從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了周敦頤手書的《愛蓮說》墨寶,讓人把它刻在石上,立在池塘邊,並寫詩讚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裡不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

周敦頤喜歡蓮花,可不是僅僅只是喜歡蓮花的外表之美,他愛的是蓮花那高潔的氣質,所以,他愛蓮,自然也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如何使得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和蓮花一樣高潔,那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

據說,周敦頤雖然久居官場,卻絲毫都沒有沾染上官場上的惡習,依舊保持著自己清高正直的稟性。不僅嚴於克己,認真治學,著述立傳,還時刻不忘教育提攜後進晚輩,大宋朝有名的二程「程頤、程顥」,便是周敦頤最得意的弟子。

在做官的時候,他也和別人不同,他所講究的是「為政精密,務盡道理」。當他在南安司理參軍的時候,就曾經為了一個罪不當誅的囚犯,和自己的頂頭上司轉運使王逵據理力爭。當時他的官職卑微,能夠和上級如此針鋒相對,這已經算是一個強項令了,為了救那死囚,他甚至還遞上了自己的辭呈,賭上自己的前途來為那位死囚請命。

他的行為,終於感動了王逵,最終救下了那死囚的性命。如此的精神,和蓮花那昂然挺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風骨,真是頗有幾分相似呢。

相關焦點

  • 周敦頤為什麼寫《愛蓮說》?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 【回味經典】周敦頤的《愛蓮說》
    一年以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後來者珍視。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於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裡不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
  •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為何周敦頤偏愛蓮花,《愛蓮說》給你答案
    周敦頤對此卻有不一樣的看法,他就偏愛蓮花,並對此呈遠觀的態度,為何蓮花得到了他的喜愛?為此他作了《愛蓮說》,以表心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水中,陸地上各種各樣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一開頭就點明了花的種類之多,值得我們喜愛。那麼詩人又喜歡哪一種呢?他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晉代陶淵明獨獨喜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
  • 那個寫了《愛蓮說》的周敦頤,是個"愚笨之官"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文學史上千古傳誦的名篇,作者周敦頤。
  • 【美文閱讀】周敦頤《愛蓮說》原文與譯文賞析
    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與現代雜文頗為相似。《愛蓮說》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賞析「說」,   是一種議論性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託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 周敦頤《愛蓮說》,千古名篇!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頤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贛州的羅巖,刻下了《愛蓮說》,並由「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江東錢拓上石」。到1179年,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曾經收到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送給他的《愛蓮說》墨拓本。朱熹還曾寫有《愛蓮詩》:「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 一天一篇文言文:周敦頤《愛蓮說》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託物寓意,借物抒情。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
  • 【荷花美文】周敦頤:愛蓮說
    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記敘事物,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議論,相當於現代的雜文,但都是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與現代雜文頗為相似。《愛蓮說》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 初中古文 | 周敦頤《愛蓮說》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晚號濂溪先生,少時喜愛讀書,志趣高遠,博學力行,後研究《易經》,在親友之助下,謀了些小官,不久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愛蓮說》周敦頤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裡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 周敦頤的《愛蓮說》家喻戶曉
    介紹宋代大儒、《愛蓮說》周敦頤老先生理學開山鼻祖、初中語文教材選編,可謂家喻戶曉。老先生自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並表達了他對表現的雄心壯志,希望自己的高尚情操乾淨。文章短小精悍,平行雙韻。閱讀和背誦都很容易。因此,它被廣泛傳播!
  • 愛蓮說~周敦頤
    >周敦頤 〔宋代〕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
  • 愛蓮說·周敦頤
    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
  • 愛蓮說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
  • 重讀經典《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愛「廉」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文  | 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 張藝興改編《愛蓮說》褒貶不一,周敦頤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張藝興的這首《愛蓮說》,是改編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傳世名作——《愛蓮說》。拋開音樂創作水平不談,僅從古詩文愛好者的層面來說,我們其實是樂於見到當代明星去改編古典文學作品的。畢竟,這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 同樣寫蓮,周敦頤的《愛蓮說》和林徽因那首詩相比,誰更勝一籌
    蓮花又被稱作荷花。古往今來,寫蓮花的詩句很多,「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將蓮花於天地相呼應的清新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荷葉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將水珠放在綠色的葉片上面,會發現水珠能夠不留痕跡地在荷葉上面,這是因為表面覆蓋著一層極薄蠟晶體。
  • 周敦頤·《愛蓮說》譯文賞析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所作的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
  • 周敦頤:創造了一個理學的世界,卻以一篇《愛蓮說》被人們記住
    1、痴迷蓮花的周敦頤世人都知周敦頤的《愛蓮說》,這個對白蓮花極為痴迷的宋朝人,一次與友人遊玩之際詩興大發,眾人以詩詞接龍,46歲的周敦頤一出口就驚豔了眾人,從此《愛蓮說》成了連那三歲孩童也能搖頭晃腦念出的千古絕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課文《愛蓮說》中的實景真有嗎,在哪呢?
    周敦頤是宋代程朱理學的開山鼻祖,他創建的理學思想被他的學生程顥、程頤以及朱熹發揚光大,成為封建社會的思想理論支柱,甚至對周邊國家的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韓國國旗上的太極圖案來源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越南以蓮花作為國花據說也是受了《愛蓮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