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有一天,自己寫文章的時候寫到「人到六十才懂得……」的時候,忽然就寫不下去了。為什麼寫不下去?是因為自己知道,其實人的這個「懂得」,和年齡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懂得」其實就是明白,而能夠活得明白,就是人成熟了。人成熟,就是明白事理,懂得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瑣事。而人的成熟,跟人的年齡沒有太大關係。
那麼,跟什麼有關係?跟人的心智有關係。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也活不明白,而有的人年紀輕輕,卻就能活得明白。
到底,人是活得明白好,還是活不明白好?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凡事都有兩面性,不能一刀切之。人的成熟與否,也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很多時候,是跟他成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有一句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就是說,從貧窮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心智的成熟會比一般家庭長大的孩子要早。而那些從小生活在富裕家庭裡的孩子,如果父母沒有刻意去培養的話,心智的成熟就會晚一些。這當然不是絕對,因為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有絕對的。只是從社會現象看,大部分是這樣的。
比如我曾經教過的兩個學生,當時都是十五六歲的年齡,一個來自貧窮的家庭,一個是富家子弟。相同的是,兩個都是家裡的獨生子。
他們一個叫一龍,一個叫有為。一龍是農村的孩子,有為是來自城市。我想,這兩個名字其實都包含著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希望他們能夠成龍飛騰,希望他們能夠有所作為。
當時在學校是寄宿制度,只有周末他們才能回家。有為是每周都回家的,因為每到周五傍晚,他的父母必然早早等在校門口。而一龍在一段時間周末是不回去的,我問他的時候,他說每次回去要花不少錢,父母掙錢也不容易,他不如留在學校好好溫習功課。
後來有一段時間,小龍又每周都回去。甚至有時,他周日都跟我請假,到周一早上才回學校。我開始是不同意的,他告訴我,他的爸爸在工地幹活著摔斷了腿,家裡有很多活需要他幹,因為媽媽身體不好。他還向我承諾,他不會因為晚一天回學校,就把功課落下。
說實話,聽到這話,我的心裡是酸楚的。我是心疼這個孩子,因為跟他同年齡的有為,在學校裡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會洗,每周都要打包回家,讓媽媽洗完再帶回學校來。學期開始和結束,都是媽媽來幫有為鋪床和收拾。他媽媽說,有為在家是什麼都不用做的。
什麼都不用做,最終,也就會造成什麼都不會做!所以,相同的年齡,一龍成熟懂事,而有為幼稚加任性。這些,難道不是環境造成的嗎?
經歷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在人生路上,經歷風雨,經歷坎坷,對於人的成長和成熟是有好處的。如果一個人一生過於一帆風順,一旦遇到什麼困難,他有可能就會一蹶不振,輕易被困難打敗。
相反,心智比較早成熟的人,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他更從容和穩重,能夠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來。
所以,人的心智的成熟與否,跟年齡無關,但跟環境,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就像有為的父母,把這個獨子捧在手心上,怕碰了,怕摔了,只求他能平安長大,自己可以給他一輩子的庇護。
卻不知,這樣的溺愛其實是一種傷害。這世上,哪一家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得法,往往就是害。就像有為,如今早已過了而立之年,但聽說,他根本就無可「立」,因為,他幹什麼都離不開父母,完全無法獨立生存。
而一龍呢,早就結婚生子,並且有了自己的事業。他把父母從農村接出來,和自己住在一個小區裡,每天帶著自己的妻兒回父母家吃飯,和父母之間既有各自的空間,又保持著親密的親情相連。
我每次想起這兩個學生,就會有很深的感慨,所以才有感而發寫下這篇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