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小心養出膽小怕事的孩子!

2021-02-08 王榮輝快樂育兒


前幾天聽倫倫媽跟我求助:

倫倫白天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唯獨到了晚上就特別膽小。

關燈睡覺死活不肯讓我離開,只要我起床出門,孩子一定會跑出去追我。

問他怎麼回事,他說,「媽媽,我害怕。」

問孩子怕啥,他指著衣櫃說「我害怕裡面的怪物。」

原來!孩子是因為最近看了《怪物公司》,老是害怕衣櫃裡也會藏著毛毛獸,床底下的小惡魔

沒想到看個動畫片給孩子嚇成這樣,這下倒好,不肯一個人睡覺,我該如何是好?

其實啊,很多孩子害怕的東西都有點莫名其妙,甚至有點不合常理,「鄰居怪奶奶」、「毛茸茸的襪子」、「自動彈跳的玩具」,任何東西到孩子眼裡都有可能成為最恐怖的事物……


有些家長甚至不能理解,孩子什麼都害怕,「真是個膽小鬼!」、「別再緊張兮兮了」這樣的話是不是成為孩子恐懼時候你的口頭禪?


王榮輝老師提醒家長們千萬不要這麼做!原因是為何呢?首先讓我們看看不同階段的孩子究竟在害怕什麼?


JGI/Jamie Grill/Brand X Pictures/Getty Images



每個年齡段都有恐懼症


2至3 歲,幼兒會害怕他們不理解的任何事情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就連看見奶奶的襪子也會嚇得哇哇大哭。

3到5歲,這個時期的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又難以把幻想和現實分開,於是他們害怕的是想像中的危險,比如床下的小惡魔,衣櫃裡裡的毛毛獸。這樣的恐懼會隨著對世界越來越理解,對生活在床底下的小惡魔的恐懼也會相應慢慢開始消失。

5歲以上學齡前兒童,恐懼往往變得更加具象化。孩子會更害怕打雷、下雨、狗狗狂吠或者火災,也會擔心爸媽受傷和自身的安全。


學齡前的孩子正出於學習並理解周邊世界的階段,從而培養起對環境的應對能力。所以爸媽不用擔心,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是豐富想像力的表現


《怪物公司》劇照



爸媽千萬不要這樣做





《怪物公司》劇照





Kelly Redinger/Design Pics/Getty Images



家長這樣做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1、認可孩子的感受。


孩子說害怕的時候,家長不要單純地說「這有什麼好怕的」,或是覺得孩子的行為太矯情,是為了引起爸媽的注意;而應該安撫孩子的情緒,「我知道寶寶現在感到非常害怕,但有媽媽,媽媽會保護你」,區別就在於,後者表達的是感到害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爸媽對他的恐懼感同身受,當孩子覺得被理解而不是被指責,就會更安心。


Grandpa Bedtime繪本插圖


2、用遊戲對付恐懼。





by JR Bee, Verywell


3、營造一個平靜的睡前氛圍。


每天孩子洗完澡之後,爸媽可以跟孩子依偎在床上,講一些情節更平和的故事,或是看看書,分享一天的事情,儘量營造一個平靜的睡前氛圍,長期堅持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按時入睡。

有些父母還會使用「怪物噴霧」來幫助孩子對抗這種恐懼,使用噴霧瓶裝一些水或是有芳香療效的噴霧,讓孩子在他覺得有怪獸出沒的地方噴灑。(切記千萬不要使用對兒童有害或有損織物油漆等的物品哦。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與今天的話題討論,我們將會選出3個精選留言,送出【兒童精美禮品一份】哦!


相關焦點

  • 2019年春節小心!千萬別讓孩子看見,抖X上播放量100萬+的嚇唬視頻!
    由好奇,到驚恐,到大哭,看到孩子這樣無辜的樣子,讓人想不通,怎麼會有爸媽捨得這樣嚇孩子?!關鍵是爸媽還拍下來孩子被驚嚇了。。。心是有多大?所以,爸媽們,如果春節走親訪友,一定要小心,不要讓孩子們接觸到這些嚇唬視頻。
  • 孩子在泥巴地裡蹦跳,寶媽「怒吼」:千萬別給孩子看小豬佩奇
    其實爸爸媽媽不必要有這樣的擔憂,衣服髒了,洗洗就可以了;地板上被塗鴉,用溼毛巾擦一擦就可以了;將房間弄亂了,費點時間把它們收拾一下,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怕髒而禁止孩子去探索,這樣他們就會失去學習求知的能力。
  • 緊急提醒:情願孩子餓著,2種輔食也別給孩子吃,小心發育遲緩!
    但是做爸媽的一定要清楚,輔食是不可以隨便添的,有些家長不懂得如何去科學的給孩子添加「輔食」,有時候給孩子吃一些不恰當的食物,很容易對寶寶產生影響。一、情願孩子餓著,2種輔食也別給孩子吃,小心發育遲緩!1、湯泡飯有不少的家長認為湯泡飯或者是稀飯對孩子來說更好,有利於吞咽還有營養,其實不然,像湯泡飯,撈飯這樣的食物對於孩子來講是有壓力的,胃裡面進食了比較多的液體之後,就會影響孩子的消化。
  • 遇到事情不敢反抗,孩子的「懦弱」,其實是這樣養成的
    孩子與同伴之間一起玩總會發生一些矛盾,例如搶玩具、奪零食、揪耳朵、抓臉蛋.但經常是調皮的欺負老實的孩子,膽小老實的孩子沒有反抗、沒報告老師,回家也沒有告訴父母,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2.專業背鍋調皮膽大的孩子在玩耍時經常會出亂子,面對家長的質問不是否認就隨便解釋幾句,或者直接跑掉,還有的直接把責任推脫給膽小的孩子。而膽小怕事的孩子只會低聲說一句「不是我」,或者默默不出聲。
  • 未婚生子後孩子爸爸卻不想出撫養費,孩子說不要爸爸了...
    再說說我的情況吧,我和孩子爸爸是未婚生子,當時知道我懷孕沒多久他就出事情了。但他出事後就給我一個電話,說需要兩年擺平,讓我自己看著辦。我一個人在外邊無依無靠,只能回爸媽那裡,本來我爸媽就一直不同意我和他的婚事,結果懷孕了他還惹出事情,各種罵是少不了的,最後爸媽還是覺得我體質太弱,不捨得我受苦,聽我的讓我生下了這個兒子。
  • 爸媽隨口一說的這三句話,會讓自卑跟隨孩子一生,家長可別亂說!
    1 「養你有什麼用」爸媽不要在生氣的時候,隨意指責孩子,或是拿孩子當出氣筒。孩子就算再沒用,再花錢,不能幫爸媽分擔家務活,也不要拿孩子說事。畢竟,生兒育女是成年人的選擇,爸媽應該擔負起該承擔的責任。爸媽這樣對孩子講,孩子肯定會很自卑,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用。錢財只會靠近自信心強的人,這種話會使孩子日後的吸金能力減弱。2 「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好?」
  • 別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想養出好孩子,試試「三不慣兩不管」
    孩子是夫妻愛情的結晶,更是上天賜予夫妻珍貴的禮物。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父母都會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以為這樣就能養出好孩子,結果孩子在自己的掏心掏肺下,卻變得沒心沒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李玫瑾教授曾經在節目中表示:家長對孩子好是天經地義,但對孩子太掏心掏肺,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失敗的,最終只會害了孩子,養不出好孩子。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家庭,家長會對家裡的獨生子女百般順從、千般呵護,家長的無私,只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孩子將會不懂得體諒家長,在他看來,家長對他的好與付出,都是家長應該做的。
  • 「父母要對孩子大方點」,育兒師忠告,窮養會讓孩子自卑到骨子裡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更願意「窮養」,感覺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不會大手大腳,更不會變得虛榮。可父母這樣一味的「摳門」,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卑微的我:我是女孩,但並沒有像大家說的那樣被富養長大。
  • ​不要以「期望」的名義給孩子無形的壓力,對孩子的期望值千萬不要太高
    對此,著名教育家孫雲曉老師也曾指出過,父母過高的期望值使孩子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與學習有關的壓力,從而導致許多孩子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焦慮心態,即「童年恐慌」。曾有這樣一則報導:說是一個孩子,鋼琴彈得非常好,比賽也經常得獎。有一次,他鋼琴比賽又得了獎,有記者就採訪他,問他當時的感受是什麼,最想做什麼。孩子回答說,他想把鋼琴砸掉。
  • 5歲孩子膽小怕事,媽媽以為是性格原因,心理醫生:輕度焦慮了
    5歲孩子膽小怕事,媽媽以為是性格原因,心理醫生:輕度焦慮了同事小丁家五周歲的孩子噹噹看起來比較焦慮,就是容易緊張,做什麼事情都比較小心謹慎。上周末,到小丁家做客時,噹噹不小心把蘋果掉到地上,就嚇的「哇」的一聲,趕緊對小丁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 千萬不要做這四種爸爸,太傷孩子心了,教你做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管教,很多家庭都是媽媽來管教孩子,爸爸通常做甩手掌柜,其實爸爸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是很大的。每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回來,爸爸們一定不要錯過了孩子的教育。孩子難管是很多家長聚在一起常說的一句話,但其實有很多時候自己的行為在不知道的時候就已經傷了孩子的心。爸爸在孩子的心中的是嚴肅的形象,爸爸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嚴厲的,孩子容易跟父親之間產生距離感。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下面這四種爸爸,很容易傷孩子的心。
  • 孩子玩手機沒有錯,精明爸媽選擇這樣做,讓孩子成功立足5G時代
    看到喜歡的人物,他會表現出喜悅,看到不喜歡的,他會推開手機,表示拒絕。這就是寶寶已經在認識情緒。 情緒是人類的基本語言,情緒豐富,有助於寶寶培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建立社會聯繫。理解感受別人的情緒,有助於寶寶培養共情能力,鍛鍊出高情商。
  • 李玫瑾:養孩子其實就是養情感,「喪媽式陪伴」活該養不出孝子
    李玫瑾:養孩子其實就是養情感,「喪媽式陪伴」活該養不出孝子李玫瑾老師曾在一次講座上強調過:養人最重要的就是「養情感」,情感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孩子和誰有情感,是靠後天養出來的,如果你不養,那這孩子就不是你的。中國式媽媽的三種「共性」,給「親子情感」埋下了束縛,希望你沒做錯。
  • 孩子睡著後,千萬不要啪啪啪!
    有人還想起了小時候的經歷:有一次早上,我起得很早,爸媽還沒起來,我去臥室找他們,結果在我媽的被窩裡發現了用過的保險套,當時我還不知道那是什麼,結果我媽淡定的拿起保險套,放在一邊說是鼻涕……某機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統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孩童時期曾經有過目睹自己父母行房的尷尬經歷。
  • Baby談想給孩子做榜樣,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真的要重視
    ,「因為過去還是一個小女孩,什麼工作都願意嘗試一下,成為母親後,變成保護者身份,希望孩子長大不會給人指著說你媽媽什麼都不行,什麼都做不成。」孩子原生家庭,會對他造成了深刻的影響,甚至在未來的婚姻生活中,大到價值觀,小到生活細節,也都折射出爸媽的影子。如果母親的教育存在偏差,或多或少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 飯後摔一跤,孩子就沒了!孩子吃飯時,家長千萬不要做這幾件事
    孩子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做這幾件事。 1 吃飯時追逐打鬧 湖南益陽一所幼兒園內,幾個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打打鬧鬧,一名4歲小男孩突然開始劇烈咳嗽,他拼命摳自己的喉嚨,3分鐘後男孩難受得直跺腳。 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追逐打鬧,很容易造成食物殘渣被誤吸入氣管,導致呼吸系統感染,甚至窒息。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不要讓孩子養成吃飯時追逐打鬧的壞習慣,更不能追著孩子餵飯。 吃飯時劇烈運動,不僅對孩子的腸胃不好,還有可能引起食物反嗆、發生窒息的危險。
  • 爸媽相愛,就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先學會愛自己是孩子的首要功課
    帶著娃帶著狗,走在慕尼黑大街上一,爸媽相愛,不管對自己對孩子,都是最強大的能量1,爸媽相愛,是孩子最有底氣的安全感爸媽相愛,無論當時環境怎樣,無論物質條件多麼貧瘠,都不影響爸媽相愛!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孩子什麼時候變得不敢說話了?一定是爸媽吵架了,或者爸媽大聲呵斥孩子後!所以說如果爸媽不相愛,但是為了孩子有個名存實亡的家,即便不離婚,對孩子的傷害也沒有任何裨益,所以說,「單親家庭」並不僅僅只是爸媽離婚後才是,很多不離婚的父母也一樣給孩子的是單親家庭!
  • 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現早戀怎麼辦?家長千萬不要這樣做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們內心也慢慢開始有了變化,會對某個心儀的女生送花。那麼各位家長,你們有沒有發現你們家的孩子也出現早戀的現象呢?也許還有很多爸爸媽媽被蒙在鼓裡,對於孩子在學校有沒有早戀的情況渾然不知,覺得自己家的乖寶寶肯定不會早戀的。早戀這種現象,對孩子的影響非常的大,無論對於我們家長來說,或者是學校的老師來說,都是一個很反對的現象。
  • 兒子書包裡竟有安全套:爸媽主抓4個點,孩子不會入歧途!
    作為父母,得知兒子這一情況,想要孩子聽進自己後續的引導,必須先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所以,爸媽要做的第一步,自然是站在理性的角度認可孩子的責任心。 很多家長別說知道孩子書包裡有安全套,就算是知道孩子早戀了,也會像天要塌下來了一樣,對孩子大呼小叫,甚至是拳打腳踢。 如何幫助孩子回歸到正常的學業裡,爸媽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幫助孩子分析自己早戀的心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比如: 第一,孩子因為對方的長相、專長和品性好,而愛慕對方。
  • 這些「有毒保溫杯」再便宜,家長也不要買,小心毒水害了孩子
    01多喝熱水身體好 從小到大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一定要多喝熱水,這樣身體才會更加健康,熱水對孩子究竟有哪些益處,其實家長也說不出來。 小李帶著保溫杯去做了檢驗,果然在裡面查出了有害物質,對大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但小李的孩子太小了,時間長了之後很容易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