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兒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
常言道「生兒容易養兒難」,現在的家長越來越注重對孩子的培養教育,任何一個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父母精心培養的。
可多數父母只顧著培養孩子的天賦、興趣以及學業,卻忽略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培養,這就直接導致部分很優秀孩子成材後卻和父母關係寡淡,甚至成了部分父母口中的「不孝子」
不懂和孩子「養感情」的父母,晚年可能過得很悽慘
記得曾經看到一一個報導,一對老夫婦在家中過世後無人問津,遺書盡落滿灰塵。
後經調查才發現該夫婦中女方因突發疾病而亡,男方因喪失自理能力在輪椅上活活餓死。
而二者生前是某中學著名教師,他們的兒子就住在馬路對面的小區,卻和父母關係疏遠,究其原因是父母年輕時因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年幼的兒子一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了幼年的感情培養,導致孩子和父母並不親膩,甚至因為些許矛盾,有了隔閡和矛盾。
這種「不孝子」的案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往往眾人在指責孩子不孝的同時,卻忽略了父母年輕時種下的「惡果」,凡事都有因果。
我們在悲痛惋惜之餘,又不得不深思是怎樣的一段親子關係讓老人安享晚年的願望竟然變成了奢望,在生命的盡頭何其悲涼,僅一條馬路之隔遺書卻布滿灰塵。
李玫瑾:養孩子其實就是養情感,「喪媽式陪伴」活該養不出孝子
李玫瑾老師曾在一次講座上強調過:養人最重要的就是「養情感」,情感不是與生俱來的,但孩子和誰有情感,是靠後天養出來的,如果你不養,那這孩子就不是你的。
中國式媽媽的三種「共性」,給「親子情感」埋下了束縛,希望你沒做錯。
1)喪媽式陪伴
喪媽式的陪伴,讓媽媽的身份變成了一個字面意思的代名詞,媽媽只會用苛責和規矩約束孩子,從不和孩子交心,這讓不少孩子童年過得悽涼,給母子關係破裂埋下了暗樁。
2)溝通的缺失
父母與孩子童年間的溝通的缺失,會使得孩子在性格上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缺陷或極端,當父母想要彌補時,孩子卻已經有了成熟的思想開始厭惡排斥父母的行為舉止。
缺乏溝通會影響孩子對父母及家庭的情感支付,沒有溝通的養育,很難培養出孩子和父母的情感交集。
3)情感的忽略淡泊
情感是人際關係的紐帶,情感的淡薄缺失,讓一段關係沒有了聯繫的橋梁,又何談養育孝順,媽媽在情感上的付出匱乏,只會讓母子間的關係淪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養孩子該如何養情感,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就有太多。「生兒容易養兒難」難就難在養育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要養情感,而「喪媽式陪伴」缺少了情感的溝通培養註定養不出孝子。
為了培養優秀的孩子只生不養的情況必須減少甚至杜絕,如果有不可抗因素或許可以這樣做。
1)親子時間的保障
即便不能每一天都和孩子朝夕相處,也要保證一天內必要的親子溝通時間,在交通工具和電子產品都如此便利的時代,任何工具都可以為您服務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
2)愛意的表達
不要將愛意隱藏,愛是需要表達、訴說和回應的,不要輕視每一句愛你想你的表達,這是增進情感的重要途徑。
3)父母角色的充分實現
孩子人生重要的時刻和節日不要缺席,家長會、生日會、成人禮等節日,雖然旁人可以代替你完成這些節日的策劃和出席,但沒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的角色。
4)重視孩子的需求
千萬不要忽略了孩子們讓你開口說話、交流的機會,家長要明白這是孩子們對自己角色的需要和重視。
養孩子就是養情感,情是萬物之源,人際交往的每一天都離不開它,情感的培養至關重要,「喪媽式陪伴」必定養不出孝子,溝通陪伴是培養情感的必要途徑。
寶媽們,你們對孩子的情感付出夠了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下吧,更多親子教育知識請關注我們!
本文圖片來源與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