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何辜?不好笑的相聲背後, 恰恰是文藝創作的純娛樂化

2021-02-18 修遠基金會

✪ 邊巍(採訪 & 編寫)

薛寶琨 (被採訪人)

[導讀]近年脫口秀從「地下」走向「地上」,成為備受青年人推崇的娛樂表演。伴隨春晚熱播,「相聲過時」的觀點又被擺於臺上,傳統文藝如何自救成為不少曲藝愛好者的關注焦點。1月底,新銳脫口秀演員李雪琴與德雲社相聲演員孫越就曾嘗試過脫口秀+相聲混搭合作的表演形式,試圖為傳統相聲注入新的活力。相聲混搭的做法其實早有先例,在小品風頭勝於相聲的千禧年間,就有相聲演員嘗試通過誇張的肢體表演挽救觀眾。此舉著名相聲演員薛寶琨並不贊同,相聲沒落的原因是「純娛樂化」,刻意扮傻雖能引得一時發笑,沒有內在觀眾遲早生厭。相聲失去諷刺,特別是對當下的諷刺,是相聲式微的原因,而這也可能是當前逐步主流的脫口秀將面臨的困境。本文為修遠基金會支持出版的《文化縱橫》雜誌於2009年對薛寶琨先生所作的採訪,經年有餘,再刊舊文,聊作紀念。
傳統相聲與相聲傳統
——訪薛寶琨先生
記者:最近幾年,以相聲為代表的一些民間文藝形式在淡出人們視線多年以後,似乎有捲土重來的跡象。但有一點無需證明,歷史從來都不會是簡單的重複。我知道您不僅對相聲有深入的理論研究,而且自身還是一位相聲迷,進行過相聲創作,見證過中國相聲的起起落落。縱觀相聲的發展歷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相聲呈現出不同的面孔。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相聲?

薛寶琨:民間文藝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相對於作家文藝而言,由老百姓集體創作、集體加工、集體流傳、集體保存的民間藝術樣式;其次,民間文藝不表示主流意識,它代表社會的下層,表達老百姓的意願和想法。建國以前的相聲就處於這樣的定位。

建國以後,由於相聲演員和所有的文藝工作者都算知識分子,地位大大提高,在全世界也只有中國如此,相聲也開始了為政治服務的歷史。以建國為時間點,相聲被分為傳統相聲和新相聲。簡單地說,天津的馬三立是傳統相聲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在建國以後也說了很多新相聲,但是他基本還是按照傳統相聲的思維、格調和習慣的方式去表達,其坐標還在傳統上。北京的侯寶林雖然傳統相聲根底也很好,但他是新相聲的代表人物,所謂新相聲,就是為新社會服務,成為所謂的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武器。侯寶林所代表的新相聲是新時期的反映,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1958年出現了以馬季為代表的歌頌相聲,歌頌美好新生活,這也沒有任何問題,但問題出在它歌頌的對象上。1958年大躍進總路線,社會盛行浮誇風,極左泛濫。而在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中,凡是在相聲中進行諷刺的人多少都受到衝擊,天津的相聲作家何遲先生成了右派,馬三立因為說了他寫的相聲,也成了右派。相聲是歌頌還是諷刺,成為一個政治態度和立場的問題。所以,大家就很自然地避難而趨易。相聲從開始歌頌新生活,到後來歌頌口號,歌頌浮誇的虛假的東西。我認為,歌頌推展了相聲的功能和作用,強化了相聲反映生活的能力,增加了相聲藝術的色調。但是歌頌相聲中存在著對虛假和浮誇的歌頌,這是最大的問題,因為浮誇就是失去真實,而面對真實的世界,則是相聲的根本。

記者:有了新相聲以後,是不是建國前的傳統相聲就戛然而止了?

薛寶琨:並非如此,傳統相聲是一點一點地被淡化,一點一點地被否定,一點一點地被取消。侯寶林被稱為新相聲的代表人物,他去掉了相聲裡那些髒話和賤話,開創了相聲的清新之氣。他的新相聲裡面也有很多傳統的內容。1961年,劉少奇提出「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現在看來是對「左」的偏向的匡正。相聲界開始承認傳統、搶救傳統,因為老藝人快死了,老段子都被淡忘了。但是傳統還是政治,一個藝術團體演相聲實行三三制,三分之一現代的,三分之一傳統的,三分之一是娛樂性的。侯寶林所在的中央廣播文工團的老藝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搶救了四大本傳統相聲,當時瀋陽、天津都有傳統相聲。

但究竟什麼是傳統相聲,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一個說法。這個行當基本延續傳統的東西,經常有低級、下流、小市民的東西。其實,傳統是在變化和更新的,能夠留下來的一定是傳統中最有生命力的東西。傳統就像活水,個別格調不高的相聲是社會的產物,那和傳統相聲的文化精神是兩回事。

 

記者:您所理解的相聲的傳統是什麼?

薛寶琨:它是體現在傳統相聲中的文化精神,是以諷刺為主,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而這種諷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溫柔敦厚」的一種形式。第一,這種諷刺是善意而包容的;這種諷刺是洗臉不是殺頭,是人掉下去以後援他一手拉他一把,而不是落井下石。在傳統的道德和傳統的美學的指引下,傳統的諷刺不揭發人的隱私,不涉及男女之私的。第二,傳統相聲諷刺的是醜而不是惡。惡是什麼?大奸大壞,大奸大壞的東西只能用證據的批判和悲劇的控訴。笑的藝術裡邊必須有醜的東西,但它不是那麼嚴重,這個醜是什麼?傳統相聲區別得非常清楚,人類共同的通病,你有,我也有,中國有,外國也有,自私、虛偽、貪婪、麻木、僵硬等等。這些毛病是與生俱來,甚至是遺傳下來,或者是當時的社會情景所致,而諷刺就是一面鏡子。

 記者:建國以後的新相聲除了歌頌也有諷刺。

薛寶琨:但是建國以後的諷刺是在階級鬥爭的指導下進行的。魯迅先生的諷刺是匕首和投槍,但相聲的諷刺是笑的藝術,不是迅雷不是閃電,不是砸爛偶像、掀掉宴席、踩碎花環,不是你死我活的大批判,它更應該是溫和的。諷的含義就是善意的規勸,對敵人就可以胡說八道嗎?置之死地而後快嗎?諷刺的東西必須是可笑的。凡是可笑之人,必有可愛之處,這個人很可笑,很僵硬,那麼他很單純,他很自私,他很珍惜東西,是不是這樣子的?還有一句話,凡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人看著可憐兮兮,但就是不爭氣,因此又很可恨。所以傳統相聲的諷刺十分注意人物性格的辯證聯繫。

 

記者:文革以後是相聲的相對繁榮時期。我作為70後生人所熟悉的都是文革以後的相聲演員和段子。這一時期的相聲也並不是傳統相聲,但它依然得到了人們的喜愛。

薛寶琨:打倒「四人幫」以後,相聲恢復了現實主義傳統,確實是有勇氣,也有智慧,但是政治的宣洩代替了藝術的抒情,還不是藝術的。到市場經濟時代,當批判諷刺以前的生活時可以無所顧忌,但是觸及到當下,相聲現實主義的風格顯得非常鈍化,為什麼?這是中國這些年流行的影射哲學、讖緯之學的後果,這種風氣一直存在。編播部門的負責人謹小慎微,層層加碼,將一個很細微的東西誇大引申,有人會從字裡行間去品評。諷刺的前車之鑑是很多人因為諷刺出了毛病栽了跟頭,所以大家普遍認為諷刺是畏途,要噤若寒蟬,從而慢慢退避三舍,選擇保險係數最大的歌頌進行相聲創作,諷刺也就漸漸式微。而在我看來,諷刺是相聲的特長,也是相聲的現實主義傳統,是相聲的生命力所在。

 

記者:在相聲發展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嘗試和創新。比如1980年代興起的唱相聲,這不是相聲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的創造嗎?

薛寶琨:1980年代的相聲都唱美國通俗歌曲,侯寶林管它叫唱相聲。他讓我寫了篇文章叫《唱相聲和相聲的唱》在《北京文藝》發表。後來唱相聲也銷聲匿跡了,不是因為我的文章起了作用,而是唱來唱去就那幾首歌。一位加拿大的教授說,那都是美國1960年代老掉牙的歌,我們都當作新鮮東西。再後來的相聲就是娛樂化,打個燈謎酒令,或者說說新的電影名字。這樣相聲離生活越來越遠,對不對?

 

記者:為什麼說娛樂遠離了生活?

薛寶琨:喜劇的東西,諷刺的東西,它的生命在於它的當下性。相聲一定要把眼下發生的,昨天發生的,現場正在發生的事情說起來,那就很有意思,很有共鳴。而當下性是什麼?就是傳達生活當中的熱點焦點,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你把熱點焦點問題都淡化,說一些跟生活無關痛癢的東西,大家不會有共鳴。大家之所以喜歡趙本山,是因為他一個大忽悠《賣拐》表達了一個我忽悠你,我也被忽悠;你被忽悠,你也忽悠人的浮躁社會。相聲過去的生命在於「現掛」,就是說當時發生的事情。郭德綱之所以火爆,就是因為他每場都自由發揮,這一次這麼說下次就又改了,就是為博一樂。

 

記者:這似乎不僅僅是演員表演的問題,文本創作更為重要。

薛寶琨:在這一點上,體制的問題更為突出。相聲演員過去是民間為主,現在是藝術家的藝術。那藝術家的體制誰給他寫本子?我知道,最多的時候,相聲作家靠著寫本子吃飯的不過幾十人,真正數得上有名的就十幾人,甚至七八個人。這些人退休以後,就不再從事創作,而這個行當也是後繼乏人。天津最近搞了一次相聲大賽,王鳴祿的本子《城管和地攤》以20萬的價格拍賣,一下子就喚起了大家的激情,其實這是對的,抓根本。另外,這個內容也很好,相聲創作的眼光一定要向下,而不要向上。

 

記者:您剛才講到,這麼多年來相聲不論從文本創作,還是演員表演都在體制內活動,因此對「諷刺」這樣的詞噤若寒蟬。但是,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相聲轉向娛樂,不也是回歸它的本來面目嗎?

薛寶琨:問題是娛樂缺少創造性,娛樂變成了惡搞,毫無意味可言。相聲的好處在於它不僅給人快樂,還給人智慧,因為給人智慧,所以我們就更加快樂。若相聲裡沒有智慧,傻東西在那兒出洋相,出醜,誰看?相聲演員的智商在觀眾之下,你還做什麼呢?相聲純娛樂不行,可笑性不等於喜劇性,快感不等於美感,感官快樂不等於理性愉悅,不論觀眾還是演員,如果都是白水豆漿的東西,遲早都會生厭。

記者:缺乏創意不僅僅是相聲或者娛樂的問題了。

薛寶琨:創造的出發點就是繼承傳統,繼往開來。我們現在是國學熱,但是對傳統有一個真正的認識嗎?這60年不過是歷史上的一剎那,如果認為以前都是廢墟,那麼我們就永遠沒有依據,我們所借鑑的東西,很多是外國垃圾堆裡面拋棄的。繼承是具有連續性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心態的靈動和自由,大膽的想像,銳意的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都具有繼承的意義。究竟如何去繼承,我們只能用現代的眼睛去認識傳統,在傳統中發現現代。

 

記者:就相聲而言,這意味著什麼?

薛寶琨:傳統藝術現代化的問題都應該吸收梅蘭芳的「移步而不換形」,往前走,但是不換形式,不失去形式的特徵。前些日子,我的一位在中央電視臺工作的學生寫了一篇文章,他說現在非常可喜地看到相聲正在向戲劇方面靠攏。但我認為,相聲向戲劇靠攏不是好事,相聲戲劇化,相聲就沒了。中央電視臺的相聲大賽,說學逗唱,還演,演就變成戲劇了,相聲是說的,不是演的,相聲的演不是角色的扮演,它要求不能失去本人的性格魅力。詩有詩味,戲有戲味,相聲有相聲味,「說」是相聲味的主要條件。

記者:如果我們有更好的藝術形式能夠代替相聲這種形式,有何不可呢?

薛寶琨:用侯寶林的話來說,相聲有五千年文化作為後盾,看起來簡單,就是你說我聽,但是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高妙的,這種簡單是經過太多的複雜和揚棄的。相聲在解放前曾經戲劇化過,馬三立、侯寶林都演過文明戲,但是他們最後都回到相聲來,就是覺得相聲這種口語藝術非常高妙。中國的相聲有文化根基,和美國的脫口秀不一樣。藝術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現在出問題的不是相聲的形式,現在對相聲的改造都去追逐表面的東西,而放棄了對相聲內容進行加工的根本。把相聲改成小品,改成泛相聲,最後就變成一個非牛非馬的東西。

 

2011年,賈玲、白凱南新相聲《芝麻開門》一經播出便備受界內爭議。

記者:相聲也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啊!

薛寶琨:但作為一種口頭語言它孕育的時間很長。

 

記者:正如不少人所信奉的一樣,如果相聲就是曇花一現,就是快餐,就是消費快感,就是簡單娛樂,又如何?

薛寶琨:那我們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群眾就是群盲,五千年的文化為之悲哀。現在人們的價值觀更俗了,用王蒙的話來說就是「躲避崇高」,因為崇高的東西曾經欺騙過我們,所以,現在崇高的東西就被認為是假的。教訓人的東西沒有人再去聽,雖然有的教訓可能是真理,但是這些東西曾經欺騙過我們,你再高,我也不攀。

記者:您認為高水平的相聲藝術應該追求真?

薛寶琨:俗可求真,雅易藏偽。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通俗的東西成為世界的一個潮流,世界藝術也在走向通俗。相聲和喜劇一樣,它們的生命力都在於真。在中國,大家為什麼不喜歡雅的東西了?雅的東西曾經欺騙過我們,所以我們寧願要越來越俗的,我寧可在那兒皮笑肉不笑,也不願意在靈魂上再被揉搓一次。

02 平臺權力的發生學—— 網絡社會的再中心化機制04 金融科技的辯證法:微觀精確和宏觀風險的平衡之道10 「失敗」與「探路」:王安石變法的歷史政治學分析 11 在物質主義和後物質主義之間——後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態度的變化13 大灣區中的小港灣——從居深港人看深港融合發展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2009年8月刊,原標題為「傳統相聲與相聲傳統——訪薛寶琨先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

也可在淘寶搜索「文化縱橫雜誌社」訂閱

如需電話訂閱,請撥打010-85597107

如需郵局訂閱,請填郵發代號80-942

相關焦點

  • 猴年春晚的《我知道》是相聲嗎?
    兩極分化的口碑背後,反映的是大家對於春晚相聲的期待不同,這次小藝請來了校友徵哥哥,跟大家聊一聊「什麼叫相聲」。聽說嶽雲鵬、孫越無緣春晚,沒啥大反應;聽說苗阜、王聲無緣春晚,也沒啥大反應;聽說李寅飛、李丁要上春晚了,我大吃一驚。
  • 天津相聲春晚收視不佳深層原因,德雲社存短板,口碑有局限
    隨著遼寧衛視春晚、浙江衛視春晚和天津德雲社相聲春晚的落幕,各臺收視率數據很快出爐,遼寧衛視春晚依然延續多年的強勢奪魁,而備受關注的天津衛視德雲社相聲春晚再次收視不佳在三家中墊底
  • 改造笑聲:春晚小品好笑嗎?
    家庭衝突多集中代際層面,包括農村家庭不了解城市生活、老一輩不理解年輕人生活方式等具體敘事。《一年又一年》在舞臺搭建的「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與不和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笑料。2020年央視春晚賈玲和張小斐的小品《婆婆媽媽》聚焦於「恆久遠」的婆媳矛盾,展現出了一個男人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女人」是如何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
  • 盤點歷屆春晚的經典相聲
    自1984年春晚開始,相聲一直是晚會中的重頭戲,姜昆、馬季都參與了第一屆的策劃,甚至如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也是姜昆推薦的。毫不誇張地說:相聲曾經是春晚的半壁江山。我們盤點一下歷屆春晚出現的相聲精品,以人物記述。
  • 「粵語相聲孖寶」牛年說「牛」!黃俊英、何寶文即將亮相「番禺春晚」
    番禺春晚 說起粵語相聲,想必大部分「老廣」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粵語相聲泰鬥黃俊英。他長期言傳身教帶出的一班弟子,很多都是文藝舞臺上享有盛名的演員,何寶文便是其一。這一對陪伴著一代又一代廣東人成長的相聲經典組合甫一亮相,往往瞬間把活動氛圍推向高潮,兩人搭檔的節目在令人捧腹大笑之餘還從中受到教益,觀眾反應非常強烈。
  • 郭德綱的相聲越來越不好笑?觀眾忽略了這個原因
    早期的郭德綱,從小劇場說起,說的相聲段子能讓觀眾從頭笑到尾。而他的巔峰時期,就是2004年到2006年這幾年,郭德綱把相聲抬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郭德綱正是如此,因為他得靠相聲吃飯。所以郭德綱是真正的在拼了命的說相聲,將自己最大的熱情投入到了自己最愛的相聲事業中,因此才能將相聲說到了極致。
  • 不愧是遼寧春晚!13個節目8個相聲小品,馮鞏說相聲,宋小寶壓軸
    近日,遼寧春晚發布了自己的節目單,雖說遼寧臺在地方衛視中並不顯眼,但由於許多喜劇明星都出生在遼寧,因此遼寧臺的春晚在每年都很受期待。跨年晚會時不聲不響的遼寧,在春晚卻能備受矚目的原因就在於其春晚節目中語言類節目佔比極高,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在節目單剛剛曬出時,小八仔細查了一查,總共13個節目(不含中場互動)裡,8個節目都是由相聲小品組成的,任誰看了都得說一句「不愧是遼寧春晚,沒白白辜負期待。」
  • 相聲名家戴志誠:觀眾會跟著好的作品走
    戴志誠、鄭健表演《黃鶴樓》「真沒想到,咱們山東濟南的相聲氛圍這麼好,觀眾熱情很高啊。而且從我最近一些演出經歷,也有感受。就是相聲觀眾的群體越來越廣泛了,大家都以為喜歡相聲的都是中老年人,實際上是老中青都有。而且,相聲也逐漸突破了藝術形式的局限,單一的相聲專場,同樣不愁觀眾。這對於我們相聲工作者而言,是個好消息。」
  • 劉俊傑:低俗的笑聲很容易,高級的幽默是智慧,相聲演員要有口德
    在後臺,【文化叨叨令】專訪了這位「老將」,他將自己對相聲創作、發展的思考,以及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娓娓道來如果沒有新作品,相聲就失去了藝術生命這次演出,是眾多青年原創作品集中打磨後,到校園進行的一次集中匯演。劉俊傑也帶來一段自己的原創新作《躲不開》,成為眾多青年演員和大學生相聲愛好者眼中的「示範」。
  • 春晚相聲小品越來越難搞,觀眾也越來越不滿意,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 創作越來難,觀眾還越來越不滿意就在幾天前,2020年央視春晚進行了第一次彩排,沒有意外,觀眾最為關心的還是語言類節目。可以這麼講,如果說現在觀眾對春晚還抱有那麼一些興趣的話,很大原因就在於想從相聲和小品當中獲得一些歡樂。
  • 蛇年春晚:郭德綱相聲名暫缺 傅琰東道具超重退出
    相聲《這事兒不賴我》(表演者:曹雲金、劉雲天)  10. 歌曲《茉莉花》(表演者:宋祖英、席琳·迪翁)  11. 歌曲《我心永恆》(表演者:席琳·迪翁)  12. 小品《大城小事》(表演者:王寧、常遠、艾倫)  13. 歌曲《嫦娥》(表演者:李玉剛、景海鵬、劉旺、劉洋)  14.
  • 天津衛視德雲社相聲春晚啟動 郭德綱攜德雲社全陣容「回家過年」
    發布會當日,天津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負責人車通;眾成就娛樂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胡棟龍;德雲社副總、郭德綱愛徒欒雲平作為三方代表,正式拉開了2021天津衛視《開開心心年年好》德雲社相聲春晚的戰略序幕,將進行平臺+營銷+內容的強強聯合。
  • 德雲社欒雲平談2021屆相聲春晚
    眾所周知,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們很是怕欒副總,欒雲平說一其他人不敢說二(除了師父和師娘>繼德雲鬥笑社後馬上相聲演員又要準備2021年的德雲相聲春晚,在2020年相聲春晚中幾位相聲演員表演得很是出色,節目有的是新創的有的是老相聲,影響還是蠻大的,整體來說很成功。
  • 當年天津最紅的五檔相聲都是誰,代表了相聲藝術第一個高峰期
    張壽臣以說和改編創作見長,他的單口相聲乃是一代宗師級別,親自改編和創作的相聲更是行業頂級。常寶堃以逗和人緣見長,他年少成名除了相聲本事之外靠的就是聰明伶俐會做人,年紀輕輕就能得到全行業以及媒體和觀眾的喜歡。戴少甫和師父張壽臣一樣也是以創作和改編相聲見長,不過他有自己的特點,文思比較精巧,畢竟文化水平在那裡放著呢。
  • 春晚重新煥發生機,是文藝屆的進步,也是創作思維體制的突破
    而央視春晚是現代以來少數能讓群眾最直觀、最大程度感受春節氛圍的節目形式之一,具有巨大的國民度和影響力。1.曾經輝煌,光彩奪目首屆央視春晚創辦於1983年,以歌舞、小品、相聲、雜技等節目類型,賦以歡樂喜慶、積極向上的內涵,把觀眾引入節日氛圍當中,甫一面世,便引起巨大轟動,可謂膾炙人口、影響深遠。
  • 李立群談相聲:郭德綱很好笑,周立波太調皮
    李立群不無遺憾地說,「起初根本不重視知名度,後來覺得這個很重要,沒有知名度我就談不了片酬啊。」  話劇是李立群在表演領域之外的另一個重頭戲。雖然與老友賴聲川「分道揚鑣」,但李立群稱表演工作坊的11年工作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回憶起創辦劇團之初,是為了演《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 2021BTV春晚海選相聲選拔專場
    相聲作為一種中國民間曲藝表演藝術,主要功夫分說、學、逗、唱四門功課。根據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
  • 網絡文藝的創作與傳播別陷入「算法」出不來
    算法得以被廣泛應用於網際網路生活,恰恰是因為網際網路激活了個人的需求與價值。人本邏輯是算法運作的基本邏輯。因此,當算法深刻影響媒介產品、藝術作品的傳播、接受以及創作生產,特別是在技術層面大力促進網絡文藝蓬勃壯大時,堅持以人為本才不會陷入「算法」的技術漩渦。
  • 馬季:將相聲帶上春晚的十大笑星之首,承上啟下的相聲大師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紅旗飄揚)馬季:將相聲帶上春晚的十大笑星之首,承上啟下的相聲大師文革後,,馬季創作了許多反映現實的相聲,如:《白骨精現形記》、《舞颱風雷》、《多層飯店》等。1983年(49歲),中央電視臺開始籌劃春晚項目。馬季被委任為第一屆央視春晚的總策劃兼主持人。在第一屆春晚上,馬季表演了相聲《小小雷鋒》、《說一不二》等等節目。
  • 【E脈相傳】張宇識:玩笑實驗室的文藝工作者
    此外,為了能夠讓大家對黨的政策理解更深刻,把黨的政策和相聲結合,張宇識還編了幾個相聲,像《群眾路線》、《三中全會》、《核心價值之和諧》,以及反腐相聲《收禮風波》。按照他的話說,「我們就琢磨,搞組織生活,效果又如何?印象不深刻,理解不透徹,編成相聲說,反響很不錯,講解帶幽默,大家心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