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次我們講一場關於在教派內部發生的革命,在我們說的這場革命發生以前,西歐的基督教並不像現在這樣有許多教派。當時的西歐只有一個基督教派——天主教,所以當時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天主教徒。直到下面的故事發生,天主教內部便開始分裂了。
16世紀,羅馬教皇想要在羅馬修建一所教堂,他連地址都選好了,就建在當初君士坦丁老教堂的位置上,修好的教堂要叫聖彼得大教堂。據說教堂選址的這個地方,就是當初聖彼得受難的地方。如果這座教堂真的建成,那麼他在基督徒心目中將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既然這座教堂如此重要,教皇認為他有理由把它修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華麗的教堂。但是他沒有想到,他的麻煩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教皇先是讓人拆毀了一些羅馬建築,為的是湊齊修建教堂用的大理石和其他材料;另外,他還從群眾手中搜斂錢財,用以支持他修建大教堂的工程,當時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也被請來為新教堂做設計規劃。
這件聲勢浩大的工程引起了當時一名德國修道士的強烈不滿,他就是馬丁·路德。馬丁·路德認為教皇不應該從群眾中斂財,此外,他還認為教會有95項錯誤。馬丁·路德認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讓教皇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於是便動筆寫這下了這95條錯誤。這些錯誤寫了整整一大頁紙。馬丁·路德將這張紙釘在了他居住城鎮的教堂大門上,目的是讓所有人都知道教會所犯的錯誤,鼓勵人們一起反對教會的這些做法。
教皇聽聞了這件事情十分生氣。他派人給路德送去了一項命令,讓他不要再鬧事。可是路德沒有將教皇的命令放在眼裡,他當著許多人的面,一把火燒了教皇的命令。在路德的鼓動下,許多人脫離了天主教會,不再服從教皇。教皇見馬丁·路德依然我行我素,便想到了請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來幫忙解決問題。查理五世擁有美洲新大陸的大部分土地,是一位權勢極大的國王。同時,他還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教皇認為,讓這樣的人出面實在是再合適不過。
查理五世接受了教皇的提議,同意幫助教皇解決他與路德之間的問題。於是,他命令路德到德國的沃爾姆斯城接受審判,並且保證,他絕對不會傷害路德。路德到了沃爾姆斯城之後,查理讓路德把之前責備天主教的話都收回。但是路德拒絕這樣做,於是一些貴族生氣了,他們強烈要求查理將路德燒死在火刑柱上。但是查理曾經答應過路德不會傷害他,因此他信守諾言放走了路德。儘管路德安全地從沃爾姆斯回來,但是他卻被自己的朋友關了起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路德的一些朋友知道雖然路德這次逃過了一劫,但是並不代表其他天主教徒不會傷害他。可是,路德卻一點兒也不在意自己的安危。於是朋友們為了保證沒有人能夠傷害路德,便想出了一個他們認為的最安全的辦法,那就是將路德關起來。只要路德不到外面去,那就沒人能夠傷害他。就這樣,路德被自己的朋友們關了一年多。路德被關了一年多。這期間,他將《聖經》翻譯成了德語。這本德語版的《聖經》是歷史上第一本其他語言的《聖經》譯本。
路德抗議天主教的事件發生之後,那些反對教皇、脫離天主教的人被稱作「新教徒」,新的教會也隨之形式。雖然今天新教作為基督教中的一個派別已經存在了很久,但是我們仍把它稱作「新教」。在當時,儘管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互不服氣,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因此他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有時候,朋友之間、親人之間也會因為各自的信仰不同而發生爭鬥。
面對這些爭鬥,查理五世覺得十分煩惱,他被這些宗教爭端和帝國中的其他事務弄得心力交瘁。查理決定離開這些麻煩,於是他把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非利普二世。退位後的查理去了修道院,每天潛心研究機械玩具和機械手錶。就這樣,查理過著平淡而快樂的生活,一直到他去世。
和查理同一時期當國王的還有英國國王亨利八世。這位亨利國王是一位非常堅定的天主教徒。有一天,這位堅定的天主教徒找到了羅馬教皇。他對羅馬教皇說,自己想要和妻子離婚,因為她無法給自己生兒子,自己的王位沒有人來繼承。他必須要娶一個妻子來繁衍子嗣,維持英國的統一。因此亨利八世希望教皇能夠批准他的離婚請求。
或許你會問,為什麼一個國王想要離婚卻要得到教皇的同意呢?別忘了教皇可是整個歐洲、美洲的基督教會首腦。所有的基督教徒都要聽從他的旨意。既然亨利八世是個基督徒,那麼他就必須聽從教皇的旨意,即便他是一個國王。可是,教皇沒有答應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亨利聽了教皇的答覆後覺得,自己身為英國國王,是英國最高權力的行使者,他決定怎麼做就能怎麼做,沒必要讓一個外國人來對自己發號施令。
於是,亨利八世國王決定由自己來掌管英國的基督徒,不再聽從教皇的旨意,而且他還命令英國所有的教會都由國王來管理。從此教皇再也無法決定英國基督徒的事情。這就是天主教會內部的第二次大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