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宅門》作為一部反映醫藥行業家族劇的大戲,從晚清一直演繹到新中國初期,劇中大量感人,潸然淚下的場景,可謂是數不勝數。
第一個場景:
大格格半夜出城找尋子女,武貝勒半路擋車悔不當初
詹王府的大格格,是被大多數觀眾都忽視的一個角色,因為一直呆在蒙古老家,加上二格格先於自己出了閣,來北京後未經人事被武貝勒騙了情感,生下了雙棒被詹王爺趕出家門,在當晚和詹俞出城時,被武貝勒擋住馬車。
此時的大格格那是,家裡回不去,男人靠不住,寒冬臘月孤身一人,還要去找根本不知所蹤的孩子,無助和悔恨那種悽楚,此時佔據了她的內心,讓他對這個家和武貝勒,那是深深的仇恨和悔恨,我想此時的她,用萬念俱灰來形容自己這半生,也不為過。
第二個場景:
白穎宇發瘋搶砸詹王爺府,德國兵當眾凌辱親生妹妹
白雅萍的在白家,表面上大家對她禮讓有加,實際上除了二房對她好點,包括父親白萌堂,三爺白穎宇,大房白穎園,其實都不待見她。
試想那個時期,那個家族能允許,一個已經出嫁有了夫家的姑奶奶,長期呆在娘家不走,用白穎宇的話說叫蹭吃蹭喝白吃棗還嫌核大,自身的性格還有家族地位的低賤,讓他在關家那邊,更是不受待見,說白了就是兩家有她沒她這個人,大家都照樣過。
所以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進城,北京城大戶人家都逃亡陝西時,白家明著說是把他託付給關少沂,其實就是嫌她是個累贅,而關少沂壓根就沒把她當妻子看待,不等白家走遠立馬趕她下車,以至於後來白穎宇帶德國兵,到詹王府搶砸燒時,還罵她在這湊什麼熱鬧,最後被德國兵侮辱以至於痛苦陪伴終生,說白就是白家和關家,都不把白雅萍當個人看。
第三個場景:
白景琦愚聽母親祖制家訓,楊九紅拼死未能奪回佳麗
白景琦對於楊九紅,可謂是薄情寡義,也襯託出白景琦對於母親白文氏,那種盲目孝順。
在濟南府他可以為楊九紅,夜闖提督府,不怕下大獄,其實他心裡知道,他闖禍了,堂姐白玉芬還有二奶奶,那是會救他的,但是圖著自己一時高興,把楊九紅從妓院帶出來,以至於楊九紅要和他回北京,他真怕了。
白景琦怕的原因就是,來濟南這段他已經知道,離開大宅門和家族的庇護,他想在這個社會立足,那是比登天都難,就算去當鋪當個皮襖,區區五兩銀子,也要被人「蟲吃鼠咬,光板沒毛」羞辱,還不如把家族身份亮明後,一泡屎換了兩千兩銀子來的痛快,他嘗到了家族背景帶給他的好處。
所以回到北京大宅門後,在母親白文氏強行把楊九紅孩子留下後,他不僅不站在楊九紅這邊力爭,還大罵楊九紅不懂事。
這世間沒有那個母親,願意和自己的親生骨肉分離,儘管楊九紅歇斯底裡痛不欲生,白景琦還是堅持自己,說白了他是害怕白文氏,再次把自己趕出去,他就是不想離開大宅門這個光環,與犧牲楊九紅和孩子來比,後者就算是小事了,那還顧得上什麼楊九紅的感受。
第四個場景:
分家沒錢乞討白惠唐幼瓊,白美街頭買刀揮向親人
白敬業和唐幼瓊這對活寶夫妻,一個是不務正業吃喝嫖賭,一個是啥心不操愛咋咋地,四個孩子白佔元,白佔光,白美,白慧,除了白佔元拼死逃出家,最後混出了人樣,其餘三個最後都是瘋的瘋,死的死 。
這其中白美算是最慘的一位了,年輕時談了童越,沒曾想童越去了臺灣,後來認識的兩位,一個被親姐姐白惠給拆散了,一個也是被分家,讓子女氣死了,到了最後白家這邊分家時候,白慧竟然說她出過嫁,不配擁有分錢的資本,而親生母親唐幼瓊,永遠是「這不幹我事」,還徹底來個不管。
我想任何一個人,何況是個女人,有這麼一個活寶的媽和狠心的姐姐,估計都是怨恨充滿整個腹腔吧,當被家人逼的走投無路連命也活不下去了,恐怕她只能選擇了和家人同歸於盡,白美算是可悲的一個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