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史上最慘暑期檔的頭陣電影,《哥斯拉2:怪獸之王》撲街了。小氘抱著滿懷的期待進了電影院,還專門買了IMAX場,結果是相當失望。雖然影片口碑不佳,但《哥斯拉2》憑藉系列最大體型哥斯拉和最久怪獸打架片段放送,仍然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一波對怪獸電影的討論熱潮。
可能很多年輕人或非怪獸電影迷對哥斯拉的印象都來自於近年上映的兩部好萊塢哥斯拉電影。其實這是一個誕生於1954年的超長壽電影系列,《哥斯拉2》是系列中第35部作品。體型將生物學極限甩在身後幾百條街的哥斯拉,毫無疑問是人類的幻想產物,但幻想並非完全虛幻,它也是某種人類社會現實的映射。哥斯拉的誕生過程充滿了悲劇性和現實性。
《哥斯拉2:怪獸之王》電影海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哥斯拉誕生於人類對核武器的恐懼。眾所周知,日本是迄今為止地球上唯一一個遭受過核打擊的國家。1945年,美國人投放的兩枚原子彈徹底擊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同時也開始了日本人對核的恐懼心理。不過哥斯拉並不是直接誕生於這一時期,而是起源自另一段悲劇事件。
1954年,美軍在比基尼環礁進行核試驗(代號「Castle Bravo」)。試爆的氫彈的威力相當於1500萬噸TNT,比預期多了近3倍!並且產生了波及數百英裡的危險放射性沉澱物。從下圖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當時一艘名為「第五福龍丸」(英文譯名「Lucky Dragon」)的日本漁船正好很不幸地在距離爆炸中心非常近的區域作業。船上的23名船員遭受了急性放射病。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危害還遠沒有結束,放射性沉澱物隨著氣流和洋流向著東亞飄散,日本南部海域的核汙染魚類進入了日本人的餐桌,可以預見這會產生持續性的傷害。
Castle Bravo核試驗中爆炸點和波及範圍。圖片來源:ploughshares.org [1]
這一事件震驚了日本社會,被視為美國對日本平民的又一次核攻擊,日本社會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核反美運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怪獸哥斯拉被創作出來,它成為了日本人核恐懼的象徵。最初的哥斯拉被描繪成一種居住於海底的遠古巨大生物,它其實是美軍核試驗的受害者,因為氫彈破壞了周遭的深海生物系統,哥斯拉不得不上岸,對東京大肆破壞,以發洩怒火。一些評論家認為哥斯拉對城市的破壞,象徵著核彈摧毀城市。美國不曾直接用核彈攻擊東京,但日本人心底深植這一恐怖場景,並借哥斯拉之手實現。
自此哥斯拉系列電影作品不斷拍攝,逐漸成為聞名全球的超級怪獸。在不斷創作中,哥斯拉的意涵和現象也在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體型的變化。哥斯拉誕生之初約50米高;2000年之前,它不斷在成長,1995年時達到了驚人的100米,整整是初代的2倍高;但從1998年開始,影視作品中的哥斯拉又開始縮小,2003年時基本恢復到初代的尺寸;不過,2004年開始,哥斯拉又開始快速膨脹,在這部最新電影中,哥斯拉達到歷史最高身高——120米!
早期的哥斯拉電影拍攝。圖片來源於網絡
達特茅斯學院的兩位學者對哥斯拉體型的快速變化產生了興趣。他們認為如果哥斯拉是現實存在的生物,應該是已經滅絕的某種恐龍的近親,它的古老程度不亞於脊椎動物中的腔棘魚。經過他們的測算,一種生物想如此迅速的增長體型,其面臨的選擇壓力是自然狀態下的30倍以上。
誕生以來哥斯拉體型的變化。圖片來源:Science [2]
有人可能覺得去研究這種幻想生物的進化是很愚蠢的行為。其實不然,就像它的誕生一樣,哥斯拉體型的變化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一些深刻變化。
是什麼呢?
人類的恐懼在變化。
1954-1995年,這一時期全球政治的大背景是美蘇冷戰,對當時的人類來說,核戰爭一觸即發。源自核恐懼的哥斯拉自然會隨著恐懼的增強而不斷變大。不僅是哥斯拉,這一時期的幻想題材電影多是悲劇氣氛。但隨著冷戰結束,人類迎來了短暫的和平發展時期,哥斯拉的體型伴隨著焦慮情緒的降低而縮小。
但很快,人類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動蕩時期。看看我們當下的世界政治格局:地緣政治不穩定;難民數量劇增;恐怖活動橫行;許多所謂的民主國家選舉出民族主義領導人,加強邊界和全球軍事存在……達特茅斯學院的兩位學者甚至發現,哥斯拉的身高竟然與美國軍費增長高度相關 [3]。
哥斯拉身高和美國軍費增長的高度相關性。圖片來源:Dartmouth College [3]
另一方面,地球本身似乎也正變得越來越不適宜人類生存。2003年,五角大樓發布過一份報告預言,氣候變化導致的糧食和水短缺,會引發難民潮,進而觸發緊張局勢和國際衝突。很不幸,這份報告的預言幾乎成真。雪上加霜的是,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卻由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全球旨在聯合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而且川普也多次公開宣稱「全球變暖是騙局」並大幅削減相關科研經費。這讓人們不得不對《巴黎協定》的未來產生懷疑。
在這種焦慮的氛圍中,作為人類社會恐懼象徵的哥斯拉自然急速增長。
哥斯拉歷年來的體型變化。圖片來源:Noger Chen / Dartmouth College [3]
不過,除了體型的變化,哥斯拉與人類的關係也在變化中。從最初單純的破壞者,到如今地球平衡的守護者。人類並肩方能戰勝破壞者哥斯拉,人類與守護者哥斯拉並肩方能戰勝更強大的外敵(例如外星怪獸基多拉)。
1965年桑格斯說過:一場足夠大的災難,或許能夠消除人類彼此的敵意,而共同面對強大的敵人。
這或許是哥斯拉作為恐懼化身之外的新內涵。
參考資料:
1. Sixty Years under the Shadow of Castle Bravo
https://www.ploughshares.org/issues-analysis/article/sixty-years-under-shadow-castle-bravo
2. A movie monster evolves, fed by fear. Science, 2019, 364, 840-841. DOI: 10.1126/science.aax539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43/840
3. Godzilla Is Back and He's Bigger Than Ever: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the Monster
https://www.dartmouth.edu/press-releases/godzilla_back_hes_bigger_than_ever_evolutionary_biology_monster.html
(本文由氘氘齋供稿)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