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系列電影,為何隱藏著日本對於歷史的一種恐懼?

2020-12-27 浮世人物誌

「有人說,每個孩子心中都住著一個大怪獸,它不會隨著你的年齡增長而消失,只是隱藏在了內心的深處。」——《哥斯拉2014》影評

《哥斯拉2014》是一部加裡斯·愛德華斯執導,亞倫·泰勒-詹森、布萊恩·科蘭斯頓等主演的動作片,於2014年6月13日在中國上映 。

該片講述了沉睡的古代怪獸被人們意外喚醒,醒來後的怪獸擁有超強的破壞力,令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的故事。

2015年,該片曾經獲得第41屆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最佳配樂提名。

從最早的日本的特攝片到好萊塢的電影,幾十年間哥斯拉的形象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01、日本特攝片中的哥斯拉形象

特攝片最早起源於日本,被定義為用特效拍攝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當然這是廣義上的解釋。

在狹義上,特攝片專指日本電影,例如哥斯拉系列以及奧特曼系列,這些特攝片的題材通常是科幻或者恐怖,而哥斯拉系列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實,哥斯拉形象的設計與《金剛》這部電影還是頗有關聯的,1954年日本的著名特攝片導演圓谷英二受到金剛形象的啟發,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了哥斯拉的形象。

至於哥斯拉的形象能夠搬上螢屏則要歸功於另一位導演本多豬四郎,本多豬四郎在幾年以前曾經目睹了廣島被原子彈摧毀之後的慘烈景象,這一人間地獄般的情景,讓他久久不能忘懷。

於是《哥斯拉》系列電影便產生了一個與《金剛》系列完全不同的主題,《哥斯拉》中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反戰和科技恐懼的主題。

這一主題的確立使得《哥斯拉》中怪獸有了獨特的定義,它們是人類發展科技改造自然的副產品,但是卻是為了毀滅人類而存在的,兇殘無比。

也正是在1954年,日本特攝電影《哥斯拉》誕生了。

電影講述的是二戰結束數年之後的事,日本海域頻繁出現船隻失蹤的情況,甚至居住在海島上的居民還遭受到不明生物的襲擊。

正當人們都為這些生物惶恐時,島上的老人出奇一致地認為這是傳說中怪獸哥斯拉在作怪。

日本政府對於此事高度重視,在一番研究之下,決定派古生物學家山根京平教授前去調查。

前往調查的山根京平很快就根據現場遺留的痕跡得出了結論,推測這隻怪獸是太古時期的生物,因為氫彈試爆被驚醒,並且在核輻射的作用下化身為兇殘的怪獸。

不久後,被驚醒的哥斯拉兩次登陸東京,肆意對城市裡的一切進行破壞,伴隨著口中噴出的白光,哥斯拉將整個東京化為一片火海。

就在這緊急時刻,芹澤博士成為了救世主,運用自己的研發出來的氧氣破壞裝置,將哥斯拉成功擊殺。

為什麼說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反戰的呢?

電影的結尾很好地說明了一切,芹澤博士擔心自己研究出來的氧氣破壞裝置會成為軍方的一種武器,所以他抱著自己的氧氣破壞裝置一起走向了毀滅。

其實從哥斯拉本身的外形上也能看出一種反戰傾向。

哥斯拉的形象參考了恐龍和鱷魚的外形,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哥斯拉皮膚的紋理是根據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後倖存者身上的傷痕進行設計的。

這才是哥斯拉的外形所要表達的主旨,在提醒人們這隻怪獸的產生與核爆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並且這個形象一直在日本保存了幾十年的時間。

對於日本人而言,《哥斯拉》是一部擁有多重隱喻的特攝電影,科技發展的陰暗面以及核爆的慘重記憶,隨著電影畫面的鋪開全面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是日本這個民族在沉痛和彷徨之後的集體式追憶。

02、好萊塢電影中的哥斯拉形象

如果問一句哥斯拉的形象是什麼時候登錄美國的?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1998年。

但事實上,1962年《金剛大戰哥斯拉》中已經沾染了好萊塢電影的娛樂色彩,至於此前1954年《哥斯拉》電影中所表現的深刻寓意則早已被拋在九霄雲外。

隨後日本拍攝的20多部哥斯拉系列電影,都給人一種譁眾取寵的感覺,情節通常也是哥斯拉大戰某種怪物。

不過深究此時的哥斯拉系列電影,還是出現了一些變化,哥斯拉不再是簡單的破壞者,而是成為自然界的守護者。

人們對於哥斯拉這一形象的恐懼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逐漸哥斯拉成為中性的代名詞,甚至在最後成為英雄的化身。

聯繫到哥斯拉正義的形象很容易與漫威世界觀下超級英雄進行契合,這一點也正是哥斯拉能夠成功登陸好萊塢的關鍵。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在1998年成功將哥斯拉搬上紐約的螢屏。

與日本《哥斯拉》系列電影的本土敘事感相比,美版則完全拋棄了這一點,給電影增加了更加炫酷的特技,就如同《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形象一般,文化內涵則蕩然無存。

作為《哥斯拉》系列電影老東家的日本東寶公司,對此表示嚴重的抗議,在隨後宣布1998年美版《哥斯拉》電影不是哥斯拉家族的一份子。

2014年,哥斯拉形象誕生的60周年,美國人則是哥斯拉的形象更加漫威英雄化,加裡斯·愛德華斯拍攝的《哥斯拉2014》便是典型的代表。

在這部電影之中,哥斯拉為了保住美國的城市,同兩頭史前巨獸進行戰鬥,最後成功地拯救了美國,但是此時充滿科技批判和文化內涵的怪獸直接淪為純粹的視覺產物。

當然,此時的《哥斯拉》系列電影還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的,畢竟這是第一部被好萊塢翻拍的亞洲怪獸電影,也成為了日本乃至於亞洲在世界的文化符號。

03、哥斯拉——科技異化的產物,也是一種對於科技的恐懼

在1954年,《哥斯拉》上映之前,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巧環礁水下進行氫彈試驗,當時一艘名叫"第五福龍丸"的日本漁船受到了核汙染。

此時在船上的船員在接下來的數小時裡一直被暴露在核輻射之下,其中的一名船員在半年之後死於放射性疾病。

與此同時,數百艘在附近海域的日本漁船也受到核輻射的影響,此事在日本一經曝光,引起了日本民眾的急劇恐慌。

事實上,《哥斯拉》電影便是以此作為開頭的,並且藉助科學家之口說出,從開始就表明這是一場人禍而並非天災,對核武器的隨便實驗進行嚴厲的批判。

1954年的《哥斯拉》電影一經推出為何就廣受好評?

因為在電影之中一直在強調對現實核能開發的恐懼,多了一份外國電影中的睿智表達,這才是這部電影引起日本人共鳴的重點。

在這部電影之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日本此前所受到的原子彈的創傷,並且嘗試以科幻電影的方式來反映這一切。

日本對於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破壞的恐懼是深沉的,這種恐懼已經無法用常規的方式進行表達,所以只好藉助異化的怪獸進行表達。

在哥斯拉的形象誕生過程之中,便隱含著日本對於核武器的恐懼,甚至是對於美國的恐懼。

電影中的怪獸哥斯拉進入日本東京之後肆意進行破壞,整個城市幾乎成為一片廢墟,這很容易讓曾經經歷過原子彈創傷的國人聯想到過往的歷史。

但是對於「核」這個曾經讓日本人恐懼的事物,日本人卻又是嚮往的。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就在民眾的爭議聲開始了核電站建設,並且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不斷加大規模。

在建設的過程之中,日本各界的反對呼聲日漸高漲,尤其是在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事故發生兩周年之後。

在當時的東京日比谷公園匯集數萬名遊行示威的群眾,共同反對日本的核電站建設。

不過對於此事,日本政府好像沒有放在心上,果然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了事故,再一次觸動了日本人對「核」的敏感神經。

回到哥斯拉系列電影本身,科技是其中的敘事主線,而怪獸只是科技下的產物,但是卻是科技失控的表現。

同樣最後消滅哥斯拉這個怪獸用的也是技術,或多或少有一種諷刺的意味,因為電影所表達的是對科技異化的一種恐懼,但是最後竟然還是需要利用科技來解決問題。

就如在現實社會中一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既在引領人們進入更高的文明層次,但是對科技的濫用也在傷害著人們。

借用《哥斯拉》中山根博士得知哥斯拉被消滅後所說的一句話:「我不認為那隻哥斯拉會是最後一隻。如果再繼續進行氨彈試爆,那隻哥斯拉的同類也許還會在世界某處出現。"

結語哥斯拉的形象為什麼同時能夠在日本文化以及美國文化中存在?

歸根結底在於二者所要表達的是完全不同的含義,對於日本而言則是對於過往的反思以及恐懼,對於美國而言則是一種漫威式的英雄表達。

相關焦點

  • 恐懼所滋養:哥斯拉系列電影掠影
    愛看《名偵探柯南》的朋友們一定對《哥斯拉》和《假面騎士》並不陌生,少年偵探隊的最愛,隔三差五就要在漫畫裡刷存在感,這也剛好說明了《哥斯拉》的兩大特點:系列電影和逐年低齡化。1953年,東寶導演本多豬四郎和特技導演圓谷英二合作了一部電影《太平洋之鷲》,兩位導演的相遇直接促成了光耀日本影史的《哥斯拉》系列特攝電影。第一部《哥斯拉》在1954年誕生。
  • 哥斯拉:日本人靈魂深處的陰影與恐懼
    哥斯拉現身、將昔日繁華都市頃刻間化為瓦礫的電影情節,展現出日本在隨時可能爆發的核衝突下將要遭受的災難景象。並非只有電影將蘇聯作為充滿威脅的假想敵,冷戰時代的日本小說中,也充斥著對蘇聯的恐懼。在架空小說《明斯克號出擊》中,日本本土一度被蘇軍完全佔領。
  • 人類的恐懼,有哥斯拉那麼大
    雖然影片口碑不佳,但《哥斯拉2》憑藉系列最大體型哥斯拉和最久怪獸打架片段放送,仍然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一波對怪獸電影的討論熱潮。可能很多年輕人或非怪獸電影迷對哥斯拉的印象都來自於近年上映的兩部好萊塢哥斯拉電影。其實這是一個誕生於1954年的超長壽電影系列,《哥斯拉2》是系列中第35部作品。
  • 日本怪獸哥斯拉:越把我塑造的無敵,越流露出人類的恐懼
    我不是一位專業學電影的人士,但我覺得一部好的電影一定是在畫面與劇情的結合後能帶給人們深入的思考。日本廣島和長崎曾被美國兩枚原子彈「光顧」過,在這個過程中哥斯拉是日本人對於戰爭的反思和恐懼,這也是戰後創傷的表現。從恐怖的怪獸,變成人類的守護者。
  • 哥斯拉歷史回顧(一):哥斯拉起源
    作為日系《哥斯拉》闊別12年之久的新作,更是齊聚了長谷川博己、竹野內豐、石原裡美等日本一線影星出演,而同時在新公布的預告片段中,整個製作團隊對這部作品傾注的心血也可見一斑。兩位動畫大師將為觀眾們呈現一部怎樣的作品,它又會為哥斯拉系列電影帶來怎樣新的篇章,成了影迷們近期熱切關注的話題。庵野秀明監督的《真·哥斯拉》海報,2016年上映。
  • 【拉片】哥斯拉全系列電影盤點
    由於世界觀過於宏大,故而本文只選取哥斯拉系列真人電影,不包括同一世界觀非主線真人電影(如《空之大怪獸拉頓》、《金剛VS機械金剛》、《金剛:骷髏島》等)、動畫電影(如《哥斯拉:怪獸惑星》)和致敬類電影(《科學怪狗》、《頭號玩家》等,雖然頭號玩家中機械哥斯拉的登場對於觀眾的震撼前所未有。)
  • 哥斯拉歷史回顧(十一):「哥斯拉VS系列」重裝上陣·上篇
    從這作開始直到1995年,哥斯拉系列電影都採用了《哥斯拉VS》的標題形式,直到《哥斯拉VS戴斯特洛伊亞》(ゴジラVSデストロイア)的系列都以共通世界觀敘述,劇情聯動也使得主要角色在這幾代電影故事中連續出演,這些哥斯拉電影便被稱為了「哥斯拉VS系列」。
  • 新·哥斯拉——哥斯拉歷史回顧(完結篇)
    >從1954年初代《哥斯拉》誕生至今,哥斯拉系列已經走過了六十二年,在2014年美版《Godzilla》上映之時,哥斯拉系列也被正式載入了吉尼斯紀錄,成為歷史最悠久的特許經營電影系列(Longest continuously running movie franchise)。
  • 日本的哥斯拉怎麼就成了好萊塢寵兒?
    哥斯拉誕生於1954年,它是比007歷史還長的系列電影,這個日本國寶級的電影銀幕形象,甚至遠渡重洋,「滲透」好萊塢。如今的哥斯拉不僅僅是一隻怪獸,已升格為流行文化層面的一枚經典ICON,大家在銀幕前畏懼它,在銀幕後膜拜它,甚至惡搞它。在《哥斯拉2:怪獸之王》上映之際,我們再來回溯下這支怪獸是如何徵服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觀眾的。
  • 從《哥斯拉2》說起,好萊塢「怪獸電影」的3種選擇
    除了日益逼真的視覺特效讓「哥斯拉」重返銀幕如虎添翼外,最重要的,對於怪獸愛好者來說,隨著時代的推移,哥斯拉這一龐然大物也被賦予了一種神秘感,最初日本版的哥斯拉受到二戰原子彈轟炸事件的影響,充滿反戰、反核意味,而哥斯拉本身更是代表著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 而在一次次「進化」過程中,隨著外在力量和體型的不斷增強,哥斯拉自然成了普羅大眾的崇拜對象。
  • 日本電影中高出鏡率的它!黑澤明和哥斯拉背後的它!東寶株式會社
    如果你看過不少的日本電影和動畫,相信你對東寶株式會社這個電影公司的名稱以及它的經典標誌並不陌生。在將近90年的歷史中,東寶株式會社創造出無數的經典。作為日本的五大電影公司之一(另外四個是東映、松竹、角川和日活),東寶株式會社是日本規模最大、擁有電影最多以及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公司。這個偉大的電影公司於1932年8月創立,剛成立時的公司名字為東京寶冢劇場,目標是在日本國內各地建立現代化的劇院和電影院,由當時的日本實業家小林一三擔任公司的經理。
  • 哥斯拉電影之外:日本第一電影怪獸是怎樣誕生的
    最近,一部科幻大片《哥斯拉2》上映。這部片在北美市場目前是撲街狀態,但是在國內的反響還不錯。這個哥斯拉雖然是美國色彩的,但是歷史上的哥斯拉實際誕生於日本,並且是日本迄今為止最為著名的電影怪獸形象。哥斯拉電影自從1954年11月在日本推出第一部以來,到目前日本和美國等拍攝的哥斯拉題材電影差不多已經有30部以上了,所以大錘說,哥斯拉怪獸形象是日本電影史上最著名的怪獸形象之一。
  • 科幻學人專輯 | 劉健:哥斯拉電影中的日本戰後社會轉型
    哥斯拉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哥斯拉》(ゴジラ)於1954年11月3日在日本上映。作為一部以大怪獸為主要賣點的商業科幻片,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取得了,超乎想像的票房佳績,並實現了海外輸出。這讓作為製片商的東寶株式會社興奮不已,從此便不斷推出續作和同類題材作品。
  • 從哥斯拉到異形:一份關於怪獸電影的嚴肅分析
    電影《弗蘭肯斯坦》裡面,科學家弗蘭肯斯坦通過電擊讓這個由屍體拼湊的怪物復活。哥斯拉:對科技力量以及未知世界的恐懼1954年,日本怪獸電影的鼻祖,史上第一部《哥斯拉》電影誕生。這部電影跟當年的一起核事故密切相關。
  • 《哥斯拉2》:東寶哥斯拉系列的大怪獸們都出場了
    《哥斯拉》(2014)劇照,穆託在破壞中在《哥斯拉》裡,除了哥斯拉外,便是名叫穆託(MUTO)的怪獸,它是哥斯拉系列電影裡,好萊塢第一個原創怪獸,不過從當時上映後的反饋來看,哥斯拉影迷似乎並不買帳。不過,對於穆託倒是可以多說兩句,因為它有助於理解好萊塢重啟的哥斯拉系列電影的核心世界觀。
  • 怪獸之王-哥斯拉
    對於未知以及被捕食的恐懼,這是在自遠古而來刻在我們基因裡的生存本能。我們對未知和巨大的事物總會有恐懼心理,所以在災難片和科幻片中就有一種特定的類型片,就是怪獸類電影。幻想出一個虛擬的殺傷力巨大的怪獸總能帶給人非常壓抑恐懼的感覺。
  • 哥斯拉的銀幕進化史,其實就是人類情感的演變史
    《哥斯拉2:怪獸之王》(2019)其實回顧整個哥斯拉系列電影的發展史,你會發現,最初的哥斯拉電影靠的就是劇情厚度打開市場。那麼又為何到了今天,最初的立身之本就變得這麼微不足道了呢?時代在變,人的情感在變,哥斯拉的銀幕形象也在變,它所承載的含義也在變。回顧這一路的變化,就像是回顧了一整段完整的歷史。
  • 有一種怪獸片類別,叫「哥斯拉」!
    《哥斯拉》一系列電影可算作較為精緻的次時代特攝電影,完成度很高,整體系列大概可分為三大世界觀:昭和、平成和千禧。不論是《哥斯拉》系列影片的拍攝技巧、細節處理還是故事情節,都是日本次時代特攝電影的一大突破,對日本電影文化,乃至世界電影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這也為之後日本的世界三大電影國之一打下了基礎。類似於怪獸題材的影片,已經成為日本電影的另一張名片,成為了日本電影文化的經典。
  • 哥斯拉的動畫史——哥斯拉歷史回顧(十四)
    在復甦的《新•哥斯拉》獲得成功之際,東寶公布了將首次製作《哥斯拉》動畫電影的消息,「哥斯拉」作為今年炙手可熱的話題角色,在動畫界也將邁出偉大的一步。首次挑戰動畫電影體裁的哥斯拉採用了《GODZILLA》定名為標題,並公布了標題LOGO和概念圖,聚集日本動畫一流創作團隊來製作與迄今為止的哥斯拉動畫截然不同新動畫電影。以新動畫電影計劃為契機,本篇回顧的是過去哥斯拉的動畫歷史。
  • 【理論】哥斯拉電影:怪獸的「科學化」之路
    圖1 哥斯拉(2014年電影《哥斯拉》)歷史上第一部哥斯拉電影誕生於1954年。這部電影源自一起真實事件。1954年3月,太平洋上發生了「第五福龍丸事件」。當時,美軍正在位於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北部的比基尼環礁進行水下氫彈爆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