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張藝謀從未拍攝過一部純粹的戰爭片,直至最近新片《最冷的槍》立項。
不過《最冷的槍》故事背景為「抗美援朝」,這是高壓、敏感題材,張藝謀要拍這段歷史,絕非易事。
在這部《最冷的槍》立項公布後,有三個問題在皮哥腦海裡油然而生:
第一:韓戰題材的國產電影,以往成功的先例有多少?
第二:張藝謀這次拍攝的「難點」在哪裡?
第三:70歲的張藝謀,他的精力能否撐起他的野心?
圍繞這三個疑問,皮哥寫下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觀點。
一、以往8部韓戰題材國產電影的「成與敗」
我們其實不缺戰爭題材電影,但涉及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卻是屈指可數。
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是1956年的《上甘嶺》,影片講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守衛上甘嶺陣地,抵抗美軍進攻的故事。
電影成功塑造了八連連長張忠發、女衛生員王蘭、指導員孟德貴等人物的光輝形象,是那個年代觀眾非常喜愛的電影。片中主題曲由郭蘭英演唱的《我的祖國》,更是傳遍了大江南北,至今依然是國人喜歡的經典歌曲之一。
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英雄兒女》,講述志願軍某部戰士王芳,在其哥哥犧牲之後依然堅持戰鬥,後來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在朝鮮戰場上得遇她的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的故事。
這部電影是根據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改編的,片中人物都有現實原型,因此也更能夠打動觀眾,在那個特殊年代的影響力極大。片中插曲《英雄讚歌》也成為紅色年代的經典老歌。
後來又出現了《奇襲》、《鐵道衛士》、《三八線上》等優秀作品,但這些都是50到70年代的電影,進入改革開放之後,抗美援朝電影就相應減少了。
1998年由李三義執導的《鐵血大動脈》,講述鐵路運輸線上的故事,雖然也是一部優秀作品,影響力卻大不如前。
21世紀以來影響力較大的《集結號》,也是13年前的電影了,且片中只是「蜻蜓點水式」地涉及一點抗美援朝的內容。
2016年的《我的戰爭》,講述抗美援朝4大戰役時期的故事,由劉燁、王珞丹主演,投資1.5億,成片卻遭到影迷們的口誅筆伐,口碑很不好,票房也僅有3608萬。
而此片之後至今已經4年,也沒有再出現像樣點的作品了。
總結不難發現,這類題材電影比較受政策影響。
比如在1978年之前,是可以直接描寫戰爭場景的,不管是宏觀戰場還是小的局部戰線;但在這個時間點之後,電影作品基本都是打「擦邊球」,由此延伸出其他主題線,拍出來後難免吃力不討好。
二、張藝謀這次拍攝的三大「難點」
表面看這次老謀子拍攝《最冷的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優勢,但考慮到背景特殊及過往作品的成敗,張藝謀這次要面對的「棘手問題」還真是不少。
皮哥覺得第一大難點就是如何處理這段真實歷史。
歷史上,這場戰役始於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在美軍越過三八線之後,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在武器裝備與軍用物資的配給方面,我軍與美軍都有很大的差異。而我軍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美軍炮火的壓倒性優勢,還有當時高緯度地區極端惡劣的天氣。其時正值寒冬,氣溫達到零下40多度,中美雙方軍隊凍死凍傷不計其數。
還原這段悲壯的歷史,不僅需要編劇對那段歷史有充分的了解,還需要與各方面外部因素進行協調,畢竟對待這類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觀眾的目光會比以往更為嚴苛,他們會很在乎「真實度」。
第二大難點:影片故事該如何講述?
從立項公示表看,《最冷的槍》講述的故事圍繞個人展開。
在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有位槍法過人的狙擊手名叫張大弓。當美軍布下天羅地網時,他臨危不懼,同敵人展開生死較量。
根據可靠的消息,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抗美援朝時期的狙擊戰鬥英雄張桃芳。
張桃芳被譽為「志願軍神槍手」、「冷槍英雄」、「上甘嶺狙神」,是抗美援朝時期的傳奇人物,其故事曾在祖國內地廣為流傳。他從1953年1月29日到5月25日這段時間裡,耗費了442發步槍子彈,斃敵214名。
這是志願軍狙擊手中單人狙擊戰績的最高記錄,張桃芳因此得到中朝雙方的多個榮譽獎章。
假如要在電影中高度聚焦人物,片中勢必會有大量篇幅展現小人物的成長過程,創作這樣的故事就很考驗編劇的創作功力了,同時也需要處理好人物和歷史間的「小與大」。
第三大難點:怎樣符合當今世界主流的反戰主題?
1950年後,中央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加入這場戰役,純是出於保衛國家安全的考慮。而當今世界主流的觀念,則是要求我們要牢記歷史的教訓,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定。
因此如何在電影中既塑造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的高大形象,又要表現出反戰的主題,是擺在張藝謀導演面前不小的難題。
三、70歲的張藝謀,他的精力能否撐起他的野心?
張藝謀一直是電影圈中公認的勞模,一次採訪中他曾說他每天只睡2-3個小時,長期的工作壓力對他絲毫沒有影響。
今年張藝謀已有《懸崖之上》、《堅如磐石》和《一秒鐘》三部電影準備上映,他又馬不停蹄地準備開拍《最冷的槍》,新作如此密集,很多年輕的後輩們都望塵莫及。
而從這4部作品的選題上,我們也能窺探到張藝謀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嘗試多種題材或風格電影的野心。
但《最冷的槍》作為一部戰爭巨製,體量遠非其他電影可以比擬,張藝謀的精力、能力能否撐起他的野心?
回看張藝謀的從業生涯,其實他和戰爭片的淵源由來已久。
早在1983年,他就參與了《一個和八個》的攝製工作。該片由「第五代導演」們聯手打造,張藝謀是掌鏡的攝影師。皮哥在去年有寫過相關的影評文章,其實這部電影在敘述故事和表現人物方向做得很好,但在還原戰爭方面就略顯不足。
因此作為一部實驗性作品,與那些經典戰爭片相比明顯不及。而當時的張藝謀正處於成長期,作為一名攝影師,在這部電影裡的發揮空間也很有限。
1988年張藝謀的導演處女作《紅高粱》,也有戰爭場景的展現。
片中描述一群熱血的農民,用土製炸彈想要阻止日軍進犯自己的村子。但這段情節的鏡頭表現非常寫意,也可以看出在當時張藝謀對於表現作戰場景方面的短板。
到了2011年,張藝謀又在《金陵十三釵》中拍了一段作戰情節——一支德械教導隊餘部,從日軍手中解救出一群教會學校的女學生。
其時正值馮小剛的《集結號》帶出一波戰爭電影熱,張藝謀在片中加入的這段場景也被不少人拿出來對比,不過客觀來說這段戰爭戲還是拍出了現代戰爭片應有的水平。
可以想像《最冷的槍》不會是《金陵十三釵》那樣的戰爭故事片,片中對於戰爭場面的打造應該會是史詩級的,也需要是史詩級的。
如果要找一部能夠拿來做參考的電影,皮哥首先想到的就是2001年裘德·洛主演的《兵臨城下》,那是狙擊類電影中最為經典的一部作品。片中用大量篇幅展現了盟軍神槍手瓦西裡和德軍王牌狙擊手康尼之間的生死大戰。
冷酷的基調、緊張的節奏、宏大的戰爭場面,都讓電影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質感。有此片珠玉在前,《最冷的槍》應該可以拿來做參考。
而目前已經定檔10月25日的管虎電影《金剛川》,因為題材背景相同,則很有可能會被觀眾直接拿來做比較。
管虎是今年國產電影的最大贏家,他的《八佰》目前已超過30億元票房,而趕拍《金剛川》正是要延續這個勢頭,且電影的另一位導演還是《流浪地球》的郭帆,實力不容小視。
但張藝謀畢竟過往作品擺在這裡,這場對決可謂勢均力敵,票房、口碑誰高誰低還真不好說。
四、總結
抗美援朝戰爭我們志願軍投入了135萬兵力,比韓軍和聯合國軍加起來的120萬還要多,而中朝軍隊最終傷亡達到63萬餘人,以此代價奠定我們國家的長治久安。
皮哥覺得這場戰役不應該被世人遺忘,拍攝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因此皮哥對張藝謀導演的《最冷的槍》是非常支持的,總之還是希望這部電影能成功,至於電影會拍成怎樣的觀感,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