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各大電影公司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紛紛立項。
北京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八一電影製片廠亦聯合推出了電影《長津湖》,宣布開機。
事實上這部電影有點「出師不利」——
《長津湖》原名《冰雪長津湖》,原定於今年初投入拍攝,但受今年特殊原因影響,劇組1800人滯留在丹東,200人滯留在天漠,拍攝計劃停止,保守估計損失達到1.5億。
好在現在終於開機,電影集結了吳京、易烊千璽、張涵予、鄭愷、黃軒和張國立,全明星陣容。
劇本由蘭曉龍和黃建新操刀,導演陣容包括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是中港兩地大牌導演的首次強強聯手。
徐克拍過《智取威虎山》,是香港商業片實力最強導演之一,林超賢有《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兩部軍事題材力作加身,是目前最被看好的動作片導演,反而是以文藝片見長的陳凱歌出現在導演名單中,令人多少有些意外。
也許陳凱歌也像張藝謀一樣,想在導演生涯的晚期拍一部戰爭電影,以填補他在戰爭題材這一塊的空白。畢竟此前他拍過像《霸王別姬》、《梅蘭芳》、《百花深處》這樣的文藝片,也拍過《無極》這樣的商業片,卻從未拍攝過一部涉及戰爭的電影。
然而長津湖戰役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扭轉戰場態勢的經典一戰,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可想而知,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也甚為敏感,這段歷史實在是不好拍。
今天皮哥與大家探討一下,以文藝片見長的導演陳凱歌,要拍好這部《長津湖》,會面臨什麼樣的難題——
一、
以往2部「長津湖」題材國產電影的成功
由於年代久遠,想找到那些抗美援朝題材的老電影還真不容易。而且由於這場戰役是在朝鮮國土上作戰,電影中涉及的地名往往會以「無名川」、「無名湖」、「無名高地」之類的名稱代替真實地名,這讓查找更加困難。
但皮哥經過仔細比對,還是找到了兩部以長津湖為主戰場的電影,其中之一就是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經典影片《英雄兒女》。影片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由武兆堤執導,是影響了幾代人的經典作品。
影片講述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與他失散18年的一對兒女王成、王芳兄妹悲歡離合的故事。這其中戰士王成的形象是以蔣慶泉、於樹昌和楊根思三人為原型的。
而其中楊根思正是在長津湖戰役中犧牲的志願軍戰士。他於1950年11月29日在奉命堅守「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時,為阻敵,引爆了5公斤的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
《英雄兒女》中不僅改編還原了這一幕,讓王成抱起一個爆破筒衝入敵陣,還用恢宏的影像還原了那場戰爭的慘烈。
雖然電影中全程都沒有出現「長津湖」這個地名,但其中的戰爭明顯是長津湖戰役的改編。
另一部影片是2011年的《冰血長津湖》,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紀錄片。
這部作品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和人物採訪,深入還原了歷史的原貌,是一部難得的戰爭紀錄片,網友也給出了9.1分的高分評價。
除了這兩部作品之外,皮哥目前就再也找不到其他涉及長津湖戰役的電影了。
因此《長津湖》的推出,也可以說是填補了正面還原長津湖戰役電影的一個空白,但動這塊「蛋糕」,陳凱歌勢必將要面臨許多壓力和不確定因素。
二、
陳凱歌面臨的壓力不小,要拍好長津湖,三大「難題」,是他繞不過去的
第一:.如何處理這段真實歷史。
第二:.影片故事該如何講述?是偏群像還是個人英雄?
第三:三大導演如何協調?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如何處理這段真實歷史。
長津湖戰役發生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參軍雙方分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與美軍第10軍。
這其中宋時輪率領的第9兵團15萬餘戰士原本駐紮在東南沿海一帶,在戰爭打響後,他們原計劃在第二年冬天入朝參戰。
但由於戰局的變化,打亂了原先擬定的休整計劃。
雖9兵團人員齊整,但他們的武器卻參差不齊,且戰士們只穿著江南地區配發的薄冬裝。東北軍區本來在瀋陽的休整地準備了用以換裝的棉衣,由於臨時改變行程,大部分人沒有裝備棉鞋棉帽便開往前線。
第9兵團於1950年11月初入朝後,以平均日行軍30公裡的速度翻山越嶺、晝伏夜行,悄無聲息地抵達了預設的戰場。
他們用分割圍殲的戰法將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截為5段,經過28天的苦戰,終將聯合國軍逐出朝鮮東北部。
但第9兵團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於未能及時配備禦寒的冬裝,造成志願軍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餘人。
其中有3個連更是全員凍死在戰場上,包括:20軍59師177團2營6連、20軍60師180團1營2連、27軍80師242團2營5連。
這3支不同尋常的連隊在戰後被軍中稱為「冰雕連」,是共和國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這些英雄的事跡在紀錄片《冰血長津湖》中都有詳細的描述,但如果要在電影中細緻還原,勢必面臨著審核的問題。
長津湖戰役以聯合國軍的潰敗為結局,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扭轉敵我局勢的重要一戰,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但這場戰役對於志願軍第9兵團來說實在慘烈,如何處理這段真實的歷史,是擺在導演面前最大的問題。
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影片故事該如何講述?是偏群像還是個人英雄?
電影的編劇蘭曉龍透露他的劇本準備了5年之後,初版達到13萬字。後來黃建新加入進行「二度創作」,進一步完善了劇本,加上歷史顧問王樹增和藝術總監張和平的加入,如無意外的話,電影的故事應該有保證。
根據演員陣容的推斷,電影大概率會以偏群像的形式來呈現,而個別英雄的事跡便會成為其中的閃光點。
依照目前曝光的物料,吳京和易烊千璽將會在片中飾演一對志願軍兄弟,他們應該會是電影的「雙主角」,但皮哥認為易烊千璽會是核心人物。
長津湖戰役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無懼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事跡,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皮哥上面提到的第58師第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
他在小高嶺打退了敵人8次連續猛烈的進攻,犧牲時年28歲,年齡上與易烊千璽較為接近。
吳京則應該會飾演軍階較高的人物形象,且很有可能是對戰局起決定性作用的人物。
至於張涵予、鄭愷、黃軒和張國立,他們也應該有各自獨自的戲份,具體是怎樣的故事就不好猜了。
所以如果這是一部群像戲,如何分配角色戲量,又能把這些英雄,很好的串接在一部電影裡,導演若能解決好這個問題,電影的質量就有了起碼的保證。
再說說第三個問題:三大導演如何協調?
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三位大導演在拍攝時如何協調,皮哥覺得反而是電影最不確定的因素,也是最大的一個難題。
陳凱歌雖然曾經風光一時,推出過《孩子王》、《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這樣的口碑力作,但近年來推出的作品口碑都一般。
從《無極》開始,這15年來《梅蘭芳》、《趙氏孤兒》、《道士下山》、《妖貓傳》這些片都沒上過8分。
且陳凱歌一向脾氣火爆,喜歡武斷修改劇本,改出來的劇本又往往形式大於內容,觀眾的爭議較大,還曾呼籲他不要亂改劇本。
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集結了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和文牧野六部導演,而陳凱歌是總導演。
電影的票房和口碑都還不錯,據此判斷,在《長津湖》中,陳凱歌也很有可能擔任總導演。
這樣問題就出來了,假如真的讓陳凱歌總攬全局,徐克和林超賢兩位香港導演在他手底下是否能夠兼容?不說香港導演和內地導演在文化和拍片習慣上存在的巨大差異,就說徐克,可也是輕易動不得的主。
當年徐克誠意邀請他的偶像胡金銓出山執導《笑傲江湖》,最後卻鬧得不歡而散,便是因為徐克什麼事都要插手,讓胡金銓十分惱火。後來徐克監製的那些電影,大多都算做他的作品,便是因為他喜歡插手導演的事務,讓電影按照他的想法來。
假如本片在拍攝過程中遇到徐克和陳凱歌意見相左這樣的事,徐克有經驗卻做不了主,陳凱歌能拍板卻沒經驗,那這種情況到底要聽誰的?會不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這樣的情況?
至於林超賢導演,目前他的「江湖地位」似乎要比前兩位低一點點,但他有《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兩部成功的作品加身,反而是三人中最有底氣的一位。要是在拍攝過程中他的手法不被認同,又是否會引發不必要的爭端?
所以三位大導,聚集一起,且都是強勢導演,輩分上下無多大差異,如何解決三人分工與統一,這個就是大問題了。
徐克與林超賢都為中國香港導演,相對創作風格融洽度還好說,但對於陳凱歌,就真不好說了。
三、
《長津湖》的市場前景
綜合以上內容分析,皮哥認為《長津湖》這部電影有足夠多的時間籌備,劇本也經過反覆打磨,故事的呈現應該會比較放心的。而演員陣容來說,都是觀眾熟悉並且喜愛的影星出演,也具備很大的票房號召力,因此它的市場前景是非常樂觀的。
對於國產電影而言,《長津湖》的推出也將會填補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這一塊的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皮哥對這部電影是比較期待的。
但就上面說的觀點,皮哥對陳凱歌的導演能力還是持保留意見。只希望他能夠放下架子,和徐克、林超賢兩位香港導演友好相處,合力創作出一部可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優秀作品。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