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陂村古村落——位於陸豐市內湖鎮西南部,原名沙陂村,解放後改為現名,距離鎮政府4公裡,距廣汕國道2公裡,距內湖高速公路口3公裡,距陸豐火車站(高鐵站)10公裡,距陸豐市政府約17公裡。相鄰自然村:北接頭陂村,南鄰博頭村,西挨圖美村,東與赤塋頭村相隔2公裡。
三陂村始建於南宋年間,距今700多年,村域總面積6.8平方公裡,村總面積2.25平方公裡。村中原有高、周、陳、林、徐、李等姓聚族而居,現僅存郭氏一姓居住。據考證,郭氏系明萬曆年間從潮陽縣南陽村遷徙至該村。該村現有人口4100人,其中, 80歲以上老人70人,最年長的男性老人年齡99歲。
歷史沿革
三陂郭氏源遠流長,肇於姬周,萌於太原。郭氏始祖受周文王封賜於虢。唐先祖郭子儀平安史之亂,定回訖之變,中興唐室,誥封汾陽王,其子女顯繁,後裔子孫蔓延,遍居各地。郭子儀長孫郭崇自河南光州固始遷至福建長樂,為入閩一世祖。其後裔又遷仙遊、碧溪,再遷莆田、魏塘,歷時四百多年,傳十七世。第十七世郭端齋由閩入粵居潮之竹橋,為宋之開基祖。
明萬曆年間,郭氏先祖玉州(屬南陽村「按察輩序」十二世邦字輩)自潮陽縣南陽村遷徙至三陂村,成為三陂開基祖。郭玉州育有五子:敦素、耀明、敦叟、淑吾、智吾。後長子裔孫遷居後湖,次子遷居墩頭,三、四、五子裔孫留居三陂。其後又有各房裔孫遷徙南塘、雙堂、甲子、大茂、東海、河西、碣石、海豐等地,蔚成大族。
地理環境
三陂村環境優雅,得天獨厚,自古以來有四景傳頌:仙跡長留浮龜山,鳶峰倒影宗祠前,石拱水吼蓮花見,竹潭望月真奇觀。村北面是浮龜山,山頂有仙人腳跡。村南面是三陂山、坣頭山、蛟溪山連成長長的山脈。村前溪流九彎十八曲,稱為九曲來朝。溪邊青竹翠綠,村邊榕樹高大成蔭。南牆外不遠處,有一棵300多年的古榕樹,包裹著一塊形狀獨特的石頭,形成木石奇觀。鳥瞰全村,村形如巨蟹,村南北各有5條小路,極像蟹腳。讓人稱奇!
建築藝術
三陂村在明清時期是碣石分衛,是官兵駐地,城牆、城樓都是朝廷按規格建築的。城牆高約6米,周長約1200米,主要採用沙、土、石灰夯實築建。四周高牆之下有內外馬路,可供策馬巡城。東西建有城堡,南北建有城樓。城堡、城樓上有射口。城樓門口有城池。村內分布一條條筆直的巷道。城河溝沿村前城牆穿村而過。
民宅建築風格以「五間過座」為主,其次有「下山虎」、「雙廳相會」等。祠堂、宮廟、民宅中有石刻、木雕,屋簷、屋脊飾有瓷片、泥雕、窗雕、壁畫等各種鳥獸花草人物。祠堂主要分布在村巷口前,雕梁畫棟,做工精緻。郭氏祠堂永思堂內高懸「武魁」、「歲進士」兩塊金字功名匾。
寬闊的祠堂埕前,豎立著村中先賢歲進士郭李桂、潮州參將高亮福、歲進士郭肇基、貢生郭夢斌、參將陳錫萬、碣石總兵郭文志等六人功名旗杆硤。
村中存留有周氏、高氏等祠堂遺蹟。萬曆年間,三陂村庠生周茂全被螺溪葉高標家聘為教師。葉高標升任朝廷高官後,為三陂周家建「周氏祠堂」,報答師恩。清朝順治年間,高亮福、高亮正、高謨都是朝廷命將,鎮守三陂城、碣石城,村中原有高氏祠堂,門聯詩是:「雨露承天府,風雲護將門」。此外,村中民宅、巷道中還保存有木風櫃、瓷磨缽、石碓臼、石磨、鐵耙、竹魚籠等各種生產生活用具。
民風民俗
三陂村歷史悠久,是古老的文明村,是抗倭基地,還是老革命根據地。三陂人樂善行孝,從政、從戎、從商、從醫、從教、務農等均成績顯著。郭氏五世祖名醫郭豐城(歲進士郭李桂之子)救死扶傷,保養有方,五代同堂,被稱為「五代公」;武魁郭肇基為其母立祠堂,報答母恩,弘揚孝道精神;高亮福、高亮正眾將帶兵抗擊倭寇海賊,保護家園;農民革命時期,村民郭榮達、郭江龍等十餘人先後參加革命隊伍,英勇抗敵,保家衛國。
三陂村保留著節日隆重祭祖儀式和中秋祭月儀式。同時還有:每年正月十三開燈,添男丁的請燈酒,把燈吊掛在宗祠內,正月二十落燈,各戶把燈提回家吊在廳堂中,五月初五旺燈;正月十三起要演丁戲;正月十七日要營神;九月十二日要演戲祭拜祖先;每年三月、九月要祭拜天后聖母;七月要祭拜聖人公,等等。一年之中參與宗教或民間祭祀活動至少有6次。
明萬曆至今四百多年,三陂郭氏先祖傳承忠孝、仁善、樂施捨、幫鄉鄰的傳統美德,裔孫秉承先祖處世精神,承前啟後,發展商貿,尊師重道,弘揚文化教育,廣納善見,培養人才,譽榮粵東,為三陂的繁榮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來源:陸豐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點【在看】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