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冬,已是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寇炸死後的六個月,張學良雖當上了「東北軍保安總司令」,並痛下決心,雪國恥,報父仇,結束北洋軍閥的割據時代,及早實現「南北統一」。但這一義舉,一方面因日方的悍然阻撓,另一方面又受到「親日派」人物楊宇霆、常蔭槐的牽制,故而「遲遲未能如願」。因此,「國府」特派張群、吳鐵城於1928年冬北上瀋陽,會同宋大章,相偕下榻於交通銀行,出面接待的是該行總理梁士詒、北洋政府交通部長葉恭綽和曾任張作霖的外文秘書並與少帥相熟的該行襄理李振五。三位特使正待與少帥張學良晤談而尚未成行時,不意「親日派」竟密令扣留三人,幸虧這份電令為奉天電信局局長朱光沐知悉,乃急告李振五,李即迅報張群等人,經緊急商定:由吳鐵城與宋大章連夜直奔張學良府邸,面晤少帥。這次夜談,雙方推心置腹,肝膽相照,沐釋了張學良的某些疑慮,更堅定了「易幟」的決心。嗣後,張學良又經過縝密策劃,不顧日方之阻撓,毅然於12月29日宣布「東北易幟」。那一天,瀋陽市的大街都降下了「五色旗」,換上了「青天白日旗」。日本政府鼓動「東北獨立」,妄圖宰割中國的陰謀終告破滅。接著,張學良又在1929年新年慶賀「易幟」的晚會上,處決了勾結日寇、圖謀不軌的楊宇霆、常蔭槐。孫中山先生關於「南北統一」的遺願,終告實現!
一、皇姑屯事件
1928年5月,張作霖在日軍壓境,北京危在旦夕的情況下,採取內結蔣介石,外聯英美的辦法,穩定北京,保住取得的地位,這個行動是日本不允許的,日本根據東方會以的精神,要使整個滿洲和東北脫離中國,置於他的殖民統治之下,因而第二次北伐時,日本以一方面增兵,秦皇島,一方面逼張作霖退回東北,張作霖在日本的逼迫下,被迫退回東北,提拔看到張作霖吃吃不願意退回東北,預想到張作霖不願為他們效力,決定卸磨砂驢。1928年6月3日晚張作霖從北京坐火車回瀋陽,日本關東軍參謀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埋下38袋炸藥,6月4日早上,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侵華史上舉世皆知的大事件,這些帝國主義分子炸死張作霖的目的是,引起東北政局混亂,趁機佔領東北,是日本長期以來霸佔東北的產物,也是日本東方會議的最高國策的產物。(東方會議,即大陸政策)
二、國內外競相爭取的人物
張作霖死後,遺囑東北的事,交付張學良家襲父業,接替張作霖,成為東北的最高統治者。由於東北的換旗問題,張學良一時成了國內外競相爭取的人物。
面對風雨飄搖的現實,年僅28歲的張學良表現了出了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使東北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外有日本的虎視眈眈,一再在東北製造混亂,妄圖趁機佔領東北,現實「東方會議的最高國策」 關內有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的北伐,內有親日分子的破壞,面對現實,展現了採取了幾點措施:
首先,宣布停止內戰和睦鄰主義政策。
其次,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試探與威逼,殺父志仇暫隱心裡。虛以周旋,穩定東北的大局,等待將東北五色旗改為青天白日旗後,蔣介石立即在瀋陽設立政治分會,張學良任主席,給他統治東北的權利,張學良立即密電南京政府,易幟不難,暫緩時日。
三、東北易幟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不顧日本的反對,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務國民政府改旗易幟。以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取代北京政府的紅 黃 蘭 白 黑五色旗。表示規附南京政府,做了一件維護國家統一的好事,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司令官,從此北洋軍閥成了歷史名詞,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
四、評東北易幟
張的「東北易幟」是許多歷史因素錯綜複雜互相制約鬥爭的結果,這中間有蔣介石對張學良的拉攏妥協,也有美國直接、間接作用的影響,但張學良個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張作為一個軍閥,有著軍閥不可避免的毛病,比如不懂民主、法制,「奉方對黨治毫無所知」。但是張知道作為一名中國人應該有的愛國情懷,知道輿論的力量。所以在面對日本的威脅利誘時,他甘冒風險,堅定地團結新舊倆派人物,一起選擇同國家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道路。
【對練】
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的標誌是()
A.「寧漢合流」
B.「東北易幟」
C.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D.皇姑屯事件
解析:選B。1928年張學良宣布改旗易幟,標誌著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故B項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