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張作霖一死,張學良就提出東北易幟,換成了青天白日旗

2020-12-19 歷史荀令君

張學良一生活了101歲,政治生命卻很短。東北易幟時期,算是這個少帥的人生巔峰!

少帥張學良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張作霖的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藥炸毀,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本人被炸死之後。1928年12月29日僅僅過去半年,接管東北軍大旗的張學良便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從此大帥府上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正式換成了代表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旗。這就是當時著名的東北易幟事件。

北洋政府五色旗

原本張學良部與蔣介石部商議的是1929年1月1日正式進行易幟換旗,然而心急的蔣介石硬是連3天時間也等不了了,急電至張學良稱:「易幟不必等到1929年1月1日,於1928年12月29日即完成東北易幟」。可見蔣介石對於東北易幟盼望之心切,對於生變之恐懼。然而當時老帥張作霖的很多部下甚至都沒見過青天白日旗長什麼樣子,更是不理解為什麼東北王剛去世少帥就要「投降」?

事實上東北易幟的舉動並不是投降,是促成全國統一的愛國舉動,而東北易幟原因也是複雜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老帥一死,東北控制權不穩,日本人虎視眈眈

老帥張作霖一死,張學良就發現自己雖然名義上掌管著東北軍,但是東北軍部下楊宇霆等高層人物各懷心腹,本來大家跟著老帥一起當軍閥打天下,講實在一點就是要佔地盤的,但是兩次直奉戰爭早就已經掏空了本來富裕的東北家底,再加上老帥剛死,少帥還未立威,日本人在一旁虎視眈眈。

亂世梟雄張作霖

而日本人的態度也很明確,如果能為我所有,扶植成為傀儡政權就為我所有,否則就將其摧毀,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就是一個例子。張作霖玩了日本人一輩子但東北寸土未失,但是張學良可沒有這個能耐,張學良很快就明白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條路:1、繼續與日本人對抗,成為第二個張作霖。2、與日本人合作,背上賣國的罵名。3、投靠孫中山建立的國民政府,抱上一條大腿。事實證明,張學良選擇了第三條路,在民族大義上他不糊塗。

二、東北軍在當時的軍閥混戰中是一個可以打翻局面的籌碼

1928年左右正是反蔣聯盟的高潮,由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大派繫結成的反蔣同盟集結了百萬的軍隊,而當時蔣介石僅有50多萬中央軍與之抗衡,局面對蔣介石是非常的不利的,所以蔣介石也全力拉攏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張學良當時用兵30餘萬,同時擁有全國最大的、成系統的瀋陽軍工廠,老帥張作霖去世時給張學良留下了德國、俄國混編的坦克部隊,甚至還攢出來近300架飛機,可以說是在當時的年代裡一股強大的重工業力量!可以說,當時的東北軍投向哪邊就可以直接影響勝利的天平!

軍閥混戰

小編不禁回想,這一幕與歷史上的官渡之戰何其相似,當時的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荊州牧劉表也是坐擁重兵可以直接決定勝利天平的方向,可以說不管劉表當時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是對自身有利的,可惜劉表生性優柔寡斷即便劉備對其多次勸諫仍然沒有及時站隊,從而錯失了發展自己的最好機會。在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得勝利後隨即展開了對劉表的討伐,劉表也於當年在驚恐中去世。此時張學良的處境與彼時劉表是何其相似,如果他現在不做出選擇,軍閥混戰結束之後,無論哪一邊取得勝利都會將怒火遷移到他這邊,所以不如儘早站隊。而站隊蔣介石,張學良也是出於三民主義的考慮,畢竟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軍閥都是各自為戰,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即便是取得了勝利也會因為分贓不均等事情再起戰火,因此不願看到家國再次淪落在戰火蹂躪下的張學良,投靠了當時的中央政府,一個有思想,有政治綱領章程的國民政府。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三、全國人民希望尋求統一和平

自北伐戰爭之後,各路軍閥群起,連年徵戰不斷,且都是為了各自的地盤,集團利益。平常百姓發現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各路軍閥徵戰不停,政令不一。雖然說,當時的東北王張作霖整體上維持了東北地區的和平與統一,但是兩次直奉戰爭再加上當時土匪流寇四起的局面也讓東北人無時無刻不盼望著全國的統一。

民國時期奉天就是現在的瀋陽

四、張學良本人的思想及推動作用

張作霖是一個有野心、有鐵血手腕、有能力的軍閥,如果張作霖不死,張作霖是希望將東北地區獨立出來作為,成為一個像如今朝鮮一樣的獨立國家的。但是他的兒子張學良並沒有這樣的野心,他從小嬌生慣養、也沒有什麼生死危機,沉浮坎坷,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野心,青年時期他在美國青年會中學英語、玩網球、開洋車,已然一副紈絝子弟的派頭,雖然成年後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終究不如其父親一樣有著蓬勃的野心。

在他的思想中,中國人的武裝力量不應該內耗,這樣只會讓日本人、俄國人有可乘之機。所以張學良主動推動著東北易幟。當時的局面下,蔣介石十分渴望東北能投入國民政府的麾下,但是東北畢竟山高皇帝遠,在張學良以為其父下葬等理由多次提出的易幟延期中,我們可以看到蔣委員長除了多次催促之外並沒有什麼好的反制手段,可見東北易幟這一點上蔣介石確實鞭長莫及。主要還是要取決於東北軍首領張學良的態度。

東北易幟

五、易幟後的張學良

東北易幟後,張學良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並當上了中華民國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即副座,名義上僅次於蔣介石。為當時的國家武裝力量最高副統帥,一時間風頭無兩。而東北軍也是內部自成體系,並沒有被蔣介石過多控制。東北易幟後,張學良率領20萬東北軍主力入關同中央軍南北夾擊,一舉擊潰了反蔣聯盟主力!至此,張學良達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至於後續的918事件、西安事變則都是後話了。

其實張學良本人,活了整整101歲,見證了一個世紀的起起伏伏,但是政治生命卻很短,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生命就到36歲(西安事變)就結束了」

相關焦點

  • 張學良改旗易幟前,土肥原向他提出一個要求,張學良一聽怒了
    為了能夠快速的掌握武器的使用要領,張作霖除了啟用大批的軍校生之外,還在東北建立了陸軍大學培養軍事將領,但是因為辦學不夠規範收效甚微,於是張作霖在執政期間還僱傭了大量的日本顧問。
  • 「東北易幟」的前前後後【中國近代史第22課拓展】
    那一天,瀋陽市的大街都降下了「五色旗」,換上了「青天白日旗」。日本政府鼓動「東北獨立」,妄圖宰割中國的陰謀終告破滅。接著,張學良又在1929年新年慶賀「易幟」的晚會上,處決了勾結日寇、圖謀不軌的楊宇霆、常蔭槐。孫中山先生關於「南北統一」的遺願,終告實現!
  • 史話帥府——讓青天白日旗在東北大地升起(下)
    張學良頂住了日本的壓力,授意熱河特別區都統湯玉麟於7月19日發出通電,宣布「改易青天白日旗,一體服從三民主義」,走出了東北易幟的重要一步。為防止日本武裝幹涉,張學良最後決定:與南京洽商統一工作繼續進行,但原定7月22日的易幟,推遲。
  • 少帥張學良「易幟」前夕的軼聞
    交談中宋伯伯向我們講起了當年他父親受孫中山先生「南北統一」大業的委派與張學良將軍的有關「東北易幟」的往事:當日本方面得知此消息後,便悍然阻撓這一義舉,而另一方面又受到「親日派」人物楊宇霆、常蔭槐等兩人的牽制,以「父執」身份自據,幹擾張學良將軍的辦案處事,故而「遲遲未能如願」。
  • 常蔭槐拒絕易幟,張學良怒殺楊常
    在奉系軍閥中,常蔭槐的個人履歷並不突出,最出風頭的兩件事是反對東北易幟和被張學良槍殺,他和楊宇霆被槍殺于帥府老虎廳的消息當時轟動全國,稱為「楊常事件」。 常蔭槐(1888年——1929年)字瀚勃,吉林梨樹縣人,畢業於奉天法政學堂第二期。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任騎兵第三旅參謀長。
  • 民國初年東北易幟,張學良裂土封侯,日本關東軍為何卻痛苦不堪?
    1928年6月4日,在日本關東軍大佐河本大作的策劃之下東北王張作霖遇刺身亡,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後對日本人十分不滿,開始頻繁和民國政府聯繫。此時北伐軍雖然擊敗奉系,但是關外奉軍實力仍舊不可小覷,而且蔣介石和李宗仁等南方勢力對進攻東北毫無興趣,雙方開始進入東北易幟談判階段。
  • 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為何不報仇?臨死前他說出了這個秘密
    我們常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張作霖當時控制東北全境,號稱東北王,手裡面握有四十萬東北軍,日本人一直想要控制張作霖,卻發現張作霖羽翼豐滿,根本不是他們能控制,就想要拉攏他,也遭到了張作霖的拒絕,張作霖對東北的控制嚴重阻礙了日本發展,於是就想要暗殺張作霖。
  • 說不盡的張學良:東北易幟後的「特別行政區」
    從1984年的《少帥傳奇》到今年初的電視劇《少帥》,中國大陸的影視作品一直都把張學良塑造成愛國將領。為了國家的統一,張學良實行「東北易幟」,對蔣介石絕對服從,在「九·一八」事變中奉行不抵抗政策,不僅丟了東北,還做了替罪羔羊。然而通過近年出版的《張學良口述歷史》等書,再結合史學界一些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有些事情可能並非影視劇演繹的那麼簡單。
  • 北伐軍要求20萬奉軍全部到關內整編,後來為何同意東北一切照舊
    ▲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北伐軍對奉系提出和談條件好在奉系內部保持了團結,以張作相為首的奉系老將們集體對張學良表示效忠,表示要像服從其父親那樣,堅決服從他的命令,整軍經武,勵精圖治,保衛東北,抵禦外侮;而以楊宇霆為首的
  • 楊宇霆是張作霖「頭號軍師」,能力出眾,張學良為何要除掉他?
    張作霖作為在民國時期統領九省的「東北王」,手下有著不少的能臣良將,雖然他只是個讀了三個月私塾的文盲,但是手下卻有著不少畢業於軍校的知識分子,其中以「頭號軍師」楊宇霆最為出眾,深得張作霖的信任。因為他聲勢越來越大,受到了張作霖的猜忌而被罷免,但是很快張作霖又啟用了他,並且對他委以重任,為張作霖出謀劃策的他在奉軍中威望很高,很快就成為了像張作相等人一樣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卻用非常狠辣的方式直接除掉了他,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楊宇霆犯了三個忌諱。
  • 少帥張學良為何一定要殺老臣楊宇霆?
    那少帥張學良為何一定要殺老臣楊宇霆?第一,楊宇霆在心理和行為上,對張學良不以長官尊之。在東北易幟前,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司令。東北易幟後為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邊防軍總司令,是東北最高軍政長官。對張學良常用:「小夥過來,我語汝」,甚至「在稠人座之中,予張以難堪」。張學良對楊宇霆是「既不能令,又不能受命」。張楊兩人的關係,在東北易幟前後處於相當不正常的狀態。
  • 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張學良為何不去報仇?直到臨終才說出答案
    說起張作霖,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張作霖草莽起家,手段膽識過人,最終稱為控制整個東三省的」東北王「,虎踞龍盤,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與段祺瑞、馮國璋成三足鼎立之勢。
  • 張學良為何棄守東北三省?張學良的侄子:他本來是學醫的
    張閭實評價張學良:「我大伯本來就是學醫的,他應該去救人。」張閭實是張作霖的孫子,是張學良六弟張學浚的兒子,於1962年出生澳門,後去臺灣生活 。 據張閭實表述,自老帥張作霖死後,他們張家就沒有從前的地位,張學良那輩基本都各自發展、闖蕩。
  • 張學良,站在歷史轉折點上
    冷靜處理複雜局面  皇姑屯事件後穩定大局  1928年6月4日清晨,日本關東軍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皇姑屯事件」,炸毀了張作霖的專列車廂,此時張學良才28歲。  在20世紀九十年代張學良的口述歷史中介紹,他曾三次向蔣介石提出請戰書,要求參加抗日,但都被拒絕了。
  • 張作霖全盛時期東北有多厲害?他如不死,日本進入東北沒那麼容易
    如果日本人不炸死張作霖,能夠順利地佔領東北嗎?他敢和日本開戰嗎?這是個「老調重彈」的話題,原因在於張作霖愛國(其實是愛東北),張作霖比兒子張學良更強硬、更精明。我們把東北的丟失,一半責任歸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一半歸結於張學良恐懼日本、不敢抵抗,而更多地似乎是在張學良身上找原因。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六十五期】為什麼張學良不做日本兒皇帝?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歷史系列第472講)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是他一生少有的對國家民族的大貢獻。自然,他之所以這樣選擇,也有自己的考慮。中國的軍閥不是天使,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小團體。就張學良來說,東北軍是他需要優先考慮的。在當時情況下,張學良投靠日本人是不可能的。
  • 楊宇霆為何被殺?張學良後來都承認自己殺錯了
    張作霖重用楊宇霆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看中了楊宇霆與徐樹錚的這層關係,通過徐樹錚和中央政府搭上鉤子,這是張作霖即使貴為東北王依然想要的。作為張作霖的智多星,楊宇霆協助張作霖對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做出非常多的改變尤其是這四件大事,讓張作霖對楊宇霆信任備至。一是建立東北海軍,使軍隊自成體系;二是制定田賦制度;三是修築戰備公路;最後一個是自製武器彈藥裝備軍隊。
  • 張學良曾在此辦公,揭秘清代東北地區最大的衙門——東三省總督府
    為了穩定政局,6月21日,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召開會議,決定成立東三省總司令部,推舉張作相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吉林省保安司令,張學良為奉天省保安司令,萬福麟為黑龍江省保安司令。而張作相認為應由「老把侄」子承父業,「堅辭不就」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一職,建議由張學良擔任此職。
  • 因為他在其中的周旋,才能讓東北順利易幟,不愧是千古功臣
    在1928年的6月21號,張大帥的死訊公布了,也就是在公布死訊的當天,少帥控制了整個東北的局面,當時奉天當局也正式的對外公布了張作霖的死訊。死亡日期被定在了當日的凌晨子時。在張作霖的死訊公布之後,圍繞著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這個寶座歸屬的時候,當時的東北軍內部就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 張作霖、張學良父子 世無英雄
    張作霖返奉,乘坐的是慈禧太后當年的藍鋼列車。車過山海關,未遇任何麻煩,到了皇姑屯,瀋陽已遙遙在望,周大文及車上眾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卻沒料到,爆炸沖天而起。王鐵漢這樣評價張作霖:「處於日俄兩敵國交迫之中,未曾訂過喪權辱國條約。在國家混亂的政局中,創出二分天下有其半的局面。」按王鐵漢的表述來理解,在民國那個糟糕的年月裡,你不賣國,就已經值得褒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