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全盛時期東北有多厲害?他如不死,日本進入東北沒那麼容易

2020-12-21 明心讀文史

如果日本人不炸死張作霖,能夠順利地佔領東北嗎?他敢和日本開戰嗎?

這是個「老調重彈」的話題,原因在於張作霖愛國(其實是愛東北),張作霖比兒子張學良更強硬、更精明。我們把東北的丟失,一半責任歸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一半歸結於張學良恐懼日本、不敢抵抗,而更多地似乎是在張學良身上找原因。

張作霖

儘管中國曾經讓日本侵略過,東北讓日本佔領過,甚至還建立了一個「偽滿州」國,這些已經時過境遷,都快一個世界了。但是,日本曾經給我們這個民族有過太多的傷害,那是一段傷心的往事,國人始終都不忘懷,也不甘心。

因此,很多人、很多學者都在為這段歷史進行著無數的推演,希望從歷史的角落裡,在那時能夠找到一個不失東北的理由,找到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比如,當時的東北軍與日本軍隊的戰力對比,將張學良換成某某(如吳佩孚)怎麼樣等等。這並不是一種無意義的推演,只是找佔歷史經驗罷了。

張學良晚年

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準備了將近一個多世紀。從「明治維新」之後就不斷染指朝鮮,也只是想將朝鮮半島作為一個跳板而已,別以為朝鮮對日本有多大的誘惑。日本蓄謀侵略中國一是其擴張的野心,更多的是從其發展的戰略高度的需要。

一個彈丸小島國,從地域空間和資源的多少,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多少前景的。這恐怕是當時日本上層的共識了。因此,東北豐富的礦藏和肥沃的土地,便成了日本的首選,又何況距離又這麼近。

中日「甲午戰爭」只是日本對清朝實力的一次火力偵察,儘管清朝落敗,但日本也是元氣大作,否則,之後日本為何不趁勢佔領東北?為何又會有近五十年的雙方相安無事?

甲午海戰

那時清朝也有人對日本當時國內的現狀進行過研究,並得出結論:日本已經是疲憊不堪。曾上書慈禧要反攻日本。但此時的清朝已經是內憂(太平軍、捻軍)外患(西方列強),慈禧完全沒有心情,遂作罷了。

後來,張作霖登上了歷史舞臺,控制了整個東北,日本準備好了,卻遇到了一隻攔路虎,難度增大了。

張大帥從一個土匪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傳奇。那時,在東北除日本勢力外,在北滿還有俄國勢力的滲透。當年閻錫山說他在「三個雞蛋上跳舞」,而張作霖在東北,倒是像與日、俄鬥地主,不過他從來不當地主。張作霖心眼很活,也很有頭腦,在日俄之間巧妙周旋,成功控制東北,讓日本軍隊輕易不得進入。

張作霖劇照

張作霖發家有一半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另一半是靠日本人的扶持。但是,日本將他扶起來了,他卻與日本人不合作。做賣買可以,日本軍隊要想進入東北不行。而後者也恰好是日本想做的,所以日本人很惱火。

張作霖發跡於草莽,但他可不是個「草莽」式軍閥。張作霖自封為「奉天(即瀋陽)軍務督署兼巡按使」,之後統治東三省近20年,特別注重地方經濟、教育及軍工的發展。在其統治下的東北,東北是當時整個東亞最為富庶的地區。

那時的東北,在工業上物產豐富,由於有肥沃的土地而糧食充足,擁有一流的軍工廠、煉鋼廠和造船廠,鋼產量達日本的40%,且依靠煤炭和鐵礦石等資源,東北當時有一套完備的工業體系,可以造船、造槍,甚至可以造155毫米的榴彈炮。

那時,由於中國的軍工技術落後,軍工廠沒有機械和技術工人,張作霖不惜血本,從丹麥、日本、德國、美國和奧地利等多個國家,花高價購進大批兵器工業設備,高薪聘請國外技術人員。

到1928年時,佔地3000畝的「東三省兵工廠」已擁有8000多臺機器,廠內工具機數量比全國各地加起來的都多,可以生產160榴彈炮、野炮、山炮、輕重機槍等,堪稱亞洲第一。其中自主研發的「遼13式步槍」,結合了日本和德國步槍的優勢,性能遠超日本的三八大蓋和中國當時的中正步槍。

東三省兵工廠

張作霖獨霸霸道但不迂腐,甚至還很開明,他知人善用,使東北逐漸步入正軌,社會風清氣正,經濟快速恢復,工業建設全面鋪開,短短幾年,鐵路、軍工、金融、教育等都得到快速發展。這一時段,被稱為東北20世紀上半葉的「黃金時代」。

當然,日本的狼子野心張作霖心知肚明,所以他在軍隊的建設上特別重視,除增加軍隊數量外,在裝備上也是特別重視。那時,大半個東北軍都是「德械」裝備,甚至有成建制的裝甲部隊,還有相當數量的心機。在他努力下,東北軍成為了當時國內最精銳之師,在裝備上並不亞於日本軍隊。

所有這一切日本當然也是歷歷在目,他們非常清楚,如要順利佔領東北,必須搬掉張作霖這個絆腳石,這才有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現場

張作霖去世後張學良接管東北,他可沒有他老子的「雄才大略」,甚至有點「初來咋到」,由於對軍隊事務還不是過於熟悉,在東北軍中也發生了一些變故。而日本人則利用這個時機,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僅以兩萬餘兵力將將三十萬精銳趕出了東北,順利佔領了東北三省。

「九.一八」才是國人永遠的心痛。人們痛惜一個強大的東北毀於張學良之手,痛罵張學良的不抵抗,可惜了三十萬精銳之師,對張學良的能力、膽小、「愛國」提出了質疑,這才有了近一個世紀的爭論。

事實上,日本佔領東北是志在必得,但如果換成了張作霖至少不會那麼容易,張作霖與日軍必有一戰,而日本想要以兩萬餘兵力佔領東北,是絕對不可能的。至於張作霖能否守住東北,沒有歷史,也沒有假設。總之,我們要說的是,張作霖絕對不會像兒子那樣慫。

大家認為,如果將張學良換成張作霖,東北會丟失嗎?

相關焦點

  • 張作霖時期,為何日本在東北有駐軍?
    這個聲音,或許西方列強聽不到,但是日本能夠聽到。因為要求推翻清廷的那些人,全部都聚集在日本。也就是同盟會的那一群人。失去民眾支持的政府,無論其軍事力量有多強,隨時都有可能倒臺。強國之要,唯有富民。民眾有了生路,國家才有希望。民眾有了尊嚴,國家才會因自尊而自強。日本近代的思想家們,就看到了這一點。
  • 張作霖如果沒死,日本人還敢侵略東北嗎?其實沒有懸念
    比如早在北伐時期,東北軍作戰不力,張學良就勸父親撤軍,說日本人巴不得我們跟南方火拼,等我們打殘了,日本人就會出兵打我們。但張作霖毫不在乎,拍著桌子說,我有30萬東北軍,還怕他1萬多個小鬼子?他們要是敢作亂,我三天就能把他們收拾掉!這就是張作霖的霸氣,是張學良不能比的。
  • 張作霖時期的東北有多厲害?日本人當時都不敢輕易招惹,顯而易見
    但是我認為很多人都會選擇東北這個地方。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東北在那個時候的強大是有目共睹的。就連日本人都對東北張作霖是忌憚萬分的,不敢在明面上與張作霖硬碰硬,只敢用下三流的手段把張作霖暗殺了。那麼,那個時候的東北為什麼這麼強大呢?
  • 如果張作霖沒有被炸死,對於東北百姓來說是福還是禍?
    和電視劇中刻畫的民族英雄形象有所不同,真正的張作霖並沒有那麼多愛國情懷,他統治下的東北也遠沒有人們傳唱得那麼好,如果皇姑屯爆炸事件中張作霖倖免於難,對於東北人而言只怕是禍患。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張作霖沒被炸死,對東北人來說是福還是禍?筆者認為,張作霖遠沒有世人想得那麼好,即便他沒被炸死,東北人民的生活也未必會更好。
  • 張作霖時期的東北為什麼全國最富?因為他有個「諸葛亮」
    作者:熊貓哥導讀:張作霖時期東北富得流油,奉軍也確實是北洋軍閥中最闊的。要說闊到什麼地步?舉個簡單例子,當全國軍閥都在為部隊餉銀和槍枝彈藥發愁的時候奉軍已經有飛機坦克了,35萬部隊更是人手一把步槍。曾經和親朋好友借錢做中草藥生意,但沒經營多久就「關門大吉」。這時候的王永江雖然一肚子學問本事,卻無用武之地,連生計都有了問題。而正當王永江一籌莫展之時,他接到了一封信
  • 此人輔佐張作霖成為東北王,被殺後胡適悲嘆:此人不死,東北不失
    他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句話:「要是這個人在,東北就不會那麼容易失去了。」胡適口中的男人,就是人稱「小諸葛」的楊宇霆。1929年1月10日晚,張學良終於下定決心,以一枚銀元佔卜,控制了虎堂內的楊宇霆,常蔭懷,隨即槍殺了楊常,史稱「虎堂事件」,「楊常事件」。楊宇霆最終的成績令人遺憾。
  • 仔細來看,這才是張作霖真實統治下的東北,也難怪日本人要炸死他
    文/紀布話說,最近有不少的朋友們都會在網際網路上瀏覽到很多特意美化張作霖生平往事的軟文等,主要講的是在那個時期老張是如何跟小日本明爭暗鬥,各種對抗的,面對小日本視他們如草芥,即使他們的武力彪悍,但依然不屈服、不畏懼他們。
  • 「東北王」張作霖有多狠?命令:「全體士兵放假,上街殺日本人」
    張作霖便是那個時期的著名人物。張作霖出生於東北的一個貧苦家庭,但英雄不問出處,出處也決定不了成就,他是名震一時的「東北王」,堪稱梟雄! 掌握著東北的張作霖可說是毀譽參半,一方面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更好的掌控東北以便進軍中原,張作霖曾和日本有過合作,這不能不說是引狼入室;另一方面張作霖又相當的抵制日本入駐東北,這同樣不能不說是捍衛了我國的領土。作為一方豪傑,一員大將,張作霖本身就不可能是那種軟軟綿綿的小綿羊的性子,說是殺伐果斷都不為過。
  • 張作霖雄踞東北,在北洋軍閥中實力第一,他身後的財團是誰
    奉系的張作霖無疑是民國軍閥中最具實力的一支。全盛時期,掌管中國最富足的北方九省一市,軍政軍民力量雄厚,下轄四百多萬人。奉系也因此進了中原,成為最後一位實際控制北洋政府的人。奉系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其實與它擁有一批優秀的人才密不可分。
  • 曾經坐擁9個省份,叱吒風雲的東北王張作霖,巔峰時期有多少軍隊
    出身貧寒之家的張作霖從土匪成長為統治大半個中國的軍閥,他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那麼他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在頂峰時期掌控著多少兵力呢?成為官軍以前的張作霖是東北的綠林,在清末的混亂年代,這似乎對張作霖來說的唯一選擇。
  • 民國時期。有「東北王」之稱的張作霖,究竟有多少兵力?
    要說起最厲害的軍閥是誰,個人看來東北王張作霖應該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厲害的軍閥了。曾經的三大軍閥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只有張存在時間最長。而且,張作霖的實力也是最強的。關鍵是他不同於別的軍閥的是他目光長遠,辦學堂、辦兵工廠。
  • 為何張作霖一死,張學良就提出東北易幟,換成了青天白日旗
    可見蔣介石對於東北易幟盼望之心切,對於生變之恐懼。然而當時老帥張作霖的很多部下甚至都沒見過青天白日旗長什麼樣子,更是不理解為什麼東北王剛去世少帥就要「投降」?事實上東北易幟的舉動並不是投降,是促成全國統一的愛國舉動,而東北易幟原因也是複雜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老帥一死,東北控制權不穩,日本人虎視眈眈老帥張作霖一死,張學良就發現自己雖然名義上掌管著東北軍,但是東北軍部下楊宇霆等高層人物各懷心腹,本來大家跟著老帥一起當軍閥打天下,講實在一點就是要佔地盤的
  • 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軍工是多麼的強大
    如果說民國時期的中國軍工成就,那就是張作霖統治的東北大地上強大的軍事工業。張作霖通過學習先進的軍事技術,購買德國的工業生產設備,建立了當時最大的東北兵工廠,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大的兵工企業。
  • 張作霖眼光有多毒辣?臨終前留下遺言:斷不可讓此人進東北
    在戰火紛飛的民國時期,張作霖是奉系軍閥的首領,割據在東北地區。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軍伐失去了領導核心,張作霖的權勢達到了頂峰,成為了北洋軍伐最後一位領導者。但是由於他不聽從日本人的安排,被日軍在皇姑屯炸傷,臨死之前告誡自己的兒子張學良,絕對不允許張宗昌進東北,這是為什麼呢?
  • 《威震東北張作霖》從出身草莽到「東北王」的傳奇一生
    張作霖自幼聰明頑皮,可惜因家貧只讀了一年私塾就輟學了,張作霖的父親、學良的爺爺張有財好賭,一次在賭桌上揭發別人出老千,與人起了爭執,後怒發動起手來,被那人打傷,被人抬回家後因延誤了救治傷重而死,張有財死後,張家本就貧困不堪的家境變得更加艱難。當時清政府是極為腐敗的,如果你去報官就先要給一大筆錢,如果不給錢,你連官府的門都進不去。
  • 「東北王」張作霖,發展東北經濟本質是為了軍閥統治
    但是,張作霖的經濟發展活動,本質是為軍閥統治服務。 一 張作霖發展東北農業的經濟措施 晚清民國初年,中國處在內憂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東北地區主要是在日本與俄國的包圍之中,張作霖雖然是東北軍閥,卻在日本與俄國矛盾中夾縫生存。
  • 張作霖臨終前留下遺言,決不可讓此人進入東北,事實證明他很英明
    6月初,張作霖因戰事不利,正式發表出關通電,乘坐專列離京,返回東北奉天,宣告北洋舊軍閥時代的落寞,但因張作霖主政時期,與日軍虛與委蛇,沒有滿足日本移民和開辦工廠、礦場的需求,在4日凌晨,專列在行駛到皇姑屯車站時被炸,張作霖重傷被緊急移送瀋陽,終不治身亡,年僅53歲,張大帥臨終前,專門給兒子張學良留下遺言,絕不能讓山東省長張宗昌進入東北,否則家業不復存焉,這是怎麼回事呢
  • 張學良的父親為什麼不讓張宗昌進入東北
    抗戰時期,張作霖任奉系軍閥首領,東北的最高統治者。在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也土崩瓦解,而此時張作霖的權力卻達到了最頂峰,成為北洋軍伐後的最後領袖。後來因為張大帥經常戲耍日本人,後被日軍在皇姑屯炸傷,臨死前告誡自己的兒子張學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進入東北,這是為什麼?
  • 東北軍閥張作霖,死後9年才被埋葬,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文|飛魚說史張作霖不死,日本不敢大規模侵佔東北。這句話有毛病嗎,其實沒有,相反還很在理,民國時期的張作霖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王,手下士兵有二三十萬之多,而當時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也不過數萬而已。單單就兵力而言,張作霖那是絕對可以在東北橫行的,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民國時期的東北張作霖是說一不二的人物,就連當時極其張狂的日本,也不得不看張作霖的臉色。本來張作霖是靠著日本當局的支持起家的,但是他崛起之後,反而不再聽從日本當局的指揮,這讓日本人很是氣憤,不過張作霖勢大,日本人為了再度控制他,只好軟硬兼施。
  • 張作霖是土匪出身,卻讓東北經濟富得流油,他有什麼樣的能力
    張作霖被稱為「東北王」,他曾經統治了東北三省有將近二十年的時候,而在他的治理下,東北竟然成為那個時候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是最為富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