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民國時期的中國軍工成就,那就是張作霖統治的東北大地上強大的軍事工業。
張作霖通過學習先進的軍事技術,購買德國的工業生產設備,建立了當時最大的東北兵工廠,是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最大的兵工企業。
武器產量全國第一,廠界長2.5公裡,寬約1.3公裡,職工最多時36,000人,有制槍、制炮、制炮彈等各類製造廠,還有應現場機器廠等各類附屬廠礦企業,並單獨成立了奉賢海擊炮廠,主要從事研製、生產迫擊炮。各類機械設備、精密儀器一應俱全,僅機房就達萬餘臺,並設有完備的兵工訓練館。與科研所派遣人員到國外深造研究開發,學習研發,當時東北地區每年可生產火炮150發以上的炮彈20多萬發,火炮6萬多發,方圓1.8億方。重機槍1000多平以下的迫擊炮廠,每月生產80門迫擊炮,四萬發東三省的生產能力,不僅是全國第一,而且被日本稱為「東方第一軍」,編制分屬海上和空中,是當時中國唯一一支三次整編的軍隊,張作霖時期東北軍總兵力在四萬以上,裝備在當時還是上等的水平,當時陸軍有四萬多人,海軍有三千多人,佔全國的60%,各種軍艦加起來佔全國3/4的數量,東北軍在張作霖統治期間共裝備了二百五十至三百架共五個航空隊,這就是當時的軍閥。
強大的空軍支援張作霖生活,北京成為最後一個北洋之王,日本關東軍在東三省兵工廠繳獲子彈、三百萬發、五十萬發機關槍、二千五百發步槍、十五萬之眾號,以及二百五十門火炮,足以武裝二十萬日軍,另外還從奉天台機炮上繳獲迫擊炮二千三百多門,可以說,侵華戰爭期間,日軍的大批武器,都是由東北兵工廠製造的。
張作霖時代東北軍工價值的,尤其對新中國的更深遠影響:張作霖對東北軍工的精心建設,為瀋陽打下了堅實工業基礎,張作霖時代培養出的軍工人員,很多更成了新中國的建設骨幹。託起新中國崛起的「一五計劃」裡,其許多重點建設項目,都是依託於東三省兵工廠的設備與人員建立起來。扮演重要角色的瀋陽,更因此有了「東方魯爾」的美譽——張作霖時代,那一代人的強國夢想,終於在新中國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