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霆是張作霖「頭號軍師」,能力出眾,張學良為何要除掉他?

2020-12-21 觀史談天小阿姨

張作霖作為在民國時期統領九省的「東北王」,手下有著不少的能臣良將,雖然他只是個讀了三個月私塾的文盲,但是手下卻有著不少畢業於軍校的知識分子,其中以「頭號軍師」楊宇霆最為出眾,深得張作霖的信任。

楊宇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畢業之後就回到國內為當時的奉系軍閥擔任幕僚並且擔任了軍械廠的廠長,後來張作霖聽說楊宇霆才幹出眾,於是將楊宇霆招攬到自己麾下。當時的張作霖還只是東北軍27師的師長,就任命楊宇霆為師參謀長。楊宇霆到任之後很快就整頓軍紀,讓27師戰鬥力大大增強,於是得到了張作霖的信任。

後來張作霖升任奉天督軍後,楊宇霆也水漲船高成了奉天督軍參謀長。在第二次奉直大戰的時候他藉助同學徐樹錚的關係,為奉軍奪取了三千萬大洋的軍火,這批軍火直接裝備了七個旅的軍隊,楊宇霆也因此成為了奉軍的核心人物。

因為他聲勢越來越大,受到了張作霖的猜忌而被罷免,但是很快張作霖又啟用了他,並且對他委以重任,為張作霖出謀劃策的他在奉軍中威望很高,很快就成為了像張作相等人一樣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卻用非常狠辣的方式直接除掉了他,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楊宇霆犯了三個忌諱

第一:行事囂張

張學良在剛剛接手張作霖留下的軍政事務的時候,一直被楊宇霆從中掣肘,所以兩個人的矛盾日漸加深,後來張學良乾脆就不理軍務和政務,每天陪著趙四小姐遊山玩水,有時候到中午都不起床。

而楊宇霆面對這樣的情況,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反而更加的膨脹想要趁機攫取權力。在有人向張學良匯報工作而找不到他的時候,楊宇霆就私自下達命令,有時候還在張學良睡覺的時候,在門口用父輩的口氣擠兌張學良,張學良到最後對他忍無可忍,甚至說出了「我不做督軍了,你來做」這樣的話。而楊宇霆依舊不知收斂,我行我素。

第二:奉系孤臣

在張作霖時期,楊宇霆就是張作霖手中的一把劍,有得罪人的事情都交給他來做,所以奉系的老人們幾乎都對他有不滿的地方,當時因為張作霖的信重他的關係,這些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被迫接受他的命令,而張作霖也想要把他塑造成一個孤臣形象,讓他沒有機會拉山頭威脅自己的地位。

等到張作霖身亡之後,楊宇霆的處境就變得比較微妙,奉系的老人們不再聽從他的命令,而楊宇霆也覺得這些人思想太過老舊腐朽,跟自己聊不到一起去,所以他只跟常蔭槐兩個人走的比較近,而他們兩當時又一點軍權都沒有。

第三:方向不同

張作霖和張學良兩個人的思想和發展方向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張作霖想的是東北自治並且在各方勢力中左右逢源,而張學良想的卻是全國統一歸國府領導從而達到國富民強,楊宇霆的觀點跟張作霖差不多,所以他堅決反對張學良改旗易幟,這種想法成為張學良日後發展的絆腳石。

所以張學良不得不動用武力把這個絆腳石給踢走,在改旗易幟後的第12天,張學良借著到帥府開會的名義,在老虎廳將楊宇霆和常蔭槐一併除掉,掃除了東北軍內部的反對聲音。東北軍的「頭號軍師」也就這樣離世。

相關焦點

  • 楊宇霆為何被殺?張學良後來都承認自己殺錯了
    但唯獨有一件事,是張學良親口說自己做錯了,就是誅殺了自己父親最重要的親信之一楊宇霆。既然作為張作霖最重要的親信之一,又是奉系裡頗有威望有能力的元老,為何卻在張學良掌權後不久即遭到了誅殺的命運,這個自認為是「小諸葛」的謀臣何以沒有算到自己的結局?01.胡帥的得力助手 楊宇霆,字凌閣,自號鄰葛,也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比鄰的意思。
  • 楊宇霆為啥一直看不起張學良?他真要謀反嗎?
    誰料一進帥府,就同黑龍江省長常蔭槐一起人車被扣,以吞扣軍餉,貽誤戎機,圖謀不軌等莫須有的罪名,被張學良事先安排好的警務處長高紀毅、副官譚海等槍殺在帥府會客廳東大廳(老虎廳)。楊宇霆一直看不起張學良,認為他是扶不起來的阿鬥,結果命喪張的手中。那麼,楊宇霆真得要謀反嗎?今天,漢字君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楊宇霆在奉軍的地位有多高?
  • 少帥張學良為何一定要殺老臣楊宇霆?
    楊宇霆是奉系軍閥首領之一,早年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歸國後投奔張作霖。歷任奉軍參謀長、東北陸軍訓練總監、東三省兵工廠總辦,奉軍第三和第四軍團司令,江蘇軍務督辦,安國軍參謀總長,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深受奉系領袖張作霖的器重,張作霖被炸身亡後,楊宇霆作為奉軍內部的元老重臣,輔佐少帥張學良。
  • 楊宇霆被槍斃後,張學良送上一副輓聯,道破殺他的真正原因
    這個職位讓楊宇霆十分不滿意,於是他跟張作霖一拍即合,成為了張作霖手下的參謀長,在張作霖坐上督軍的位置後。楊宇霆也水漲船高,成為了奉軍的第三把手,當時的楊宇霆意氣風發,為整頓東北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奉軍都尊稱他為「小諸葛」。
  • 張作霖死後被日本人「曝屍」6年,張學良為何不讓他入土為安?
    由於張作霖離世比較突然,當時張學良人還在北京,當時張家主持大局的是張作霖的五姨太,她是個聰明睿智的女人,有謀略,顧大局觀,她封鎖了張作霖死亡的消息,以免造成東北的混亂,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日本人,如果日本人知道張作霖死了,肯定會立刻對東北發動軍事行動。
  • 他是張學良的恩師,孫中山曾多次稱讚他,卻為何被張作霖殺害?
    加入奉軍郭松齡在講武堂任職時有個學生叫張學良。張學良此人十分認同郭松齡,於是向父親張作霖舉薦此人。郭松齡便加入了奉軍,時任參謀長兼二團團長。郭松齡加入奉軍後便致力於整頓軍紀和訓練士兵,很快他所在的隊伍面貌一新。
  • 張作霖身亡之後,他的拜把子兄弟張作相,有無可能成為東北王?
    張學良放在那個時代,能力只能算是一般。軍事不如郭松齡,政治不如楊宇霆,威望也不如張作相等老一輩奉系將領。至於駕馭人才的能力,那也是一塌糊塗。他在接手奉系之前駕馭不了郭松齡,接手了奉系之後又駕馭不了楊宇霆,也駕馭不了老一輩奉系將領。
  • 張作霖死後手下兩員大將讓張學良籤文件,張學良下令警衛直接槍斃
    張作霖死後手下兩員大將讓張學良籤文件,張學良下令警衛直接槍斃 文/無計讀史 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張學良的頭就大了起來。 他需要面對東北軍裡面很多的不安分子,許多人在張作霖死後,對於張學良直接上臺都有點不服氣。
  • 楊宇霆之死
    其實,楊宇霆和張學良,早就有梁子,而且還不小。人們都知道,奉系分老派新派,老派都是張作霖的綠林兄弟,沒有受過專門的軍事教育,而新派則非是。新派之中,又分成士官系和陸大系,即今天所謂海歸和土鱉。士官系的領袖,是楊宇霆,陸大系的領袖,是郭松齡。新派老派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新派中的兩派大,簡直勢同水火。郭松齡反奉,固然有外界的影響,但兩派的矛盾激化,也是誘因。
  • 張作霖、張學良父子 世無英雄
    後楊宇霆在江蘇被孫傳芳擊敗,從澡堂內身著短褲逃跑,竄回瀋陽,居然照當總參議不誤。結果,釀成了郭松齡的倒戈反奉之變。郭松齡所部第三方面軍,是奉系精華,名義上的軍團長為張學良,但一直由郭松齡統領。因此,由河北灤縣發兵出山海關,佔錦州,郭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瀋陽。張作霖大帥府四門洞開,院內汽車晝夜不熄火,隨時準備開溜。在這種情況下,郭松齡最終失敗有其自身原因。
  • 郭松齡不願為虎作倀,率軍圍攻張作霖,卻成了張學良一生的遺憾
    交戰的雙方同用了張學良的旗號,在這場戰爭打響時,張學良本人正在巨流河東岸進行布防工作,連他也沒想到一河之隔的對岸,以他名號造反的人是他的授業恩師,郭松齡。郭松齡出生於1883年,是遼寧瀋陽市人,據說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他出生時剛好是中國受列強凌辱的時代,當時的東北地區首當其衝,日俄兩國多次將戰火引申到此,明目張胆地瓜分中國的領土。
  • 槍決楊宇霆細節:除了楊宇霆做錯三件事,還要怪張作霖埋下的禍根
    1929年1月10日晚,奉系軍師楊宇霆、黑龍江省長常蔭魁如約來到帥府。少帥張學良和二人相見於老虎廳,但稍幾句寒暄之後,他便藉口取西瓜解渴離開了廳房。少帥前腳剛走,兩隊衛兵便當即從另一個門闖入。只見他們分別押下楊、常二人,並向其宣布罪行:「奉長官命令,你們二人阻擾國家統一,著將二人立即處死,就地執行!」
  • 張學良為何棄守東北三省?張學良的侄子:他本來是學醫的
    張閭實評價張學良:「我大伯本來就是學醫的,他應該去救人。」張閭實是張作霖的孫子,是張學良六弟張學浚的兒子,於1962年出生澳門,後去臺灣生活 。 據張閭實表述,自老帥張作霖死後,他們張家就沒有從前的地位,張學良那輩基本都各自發展、闖蕩。
  • 張學良鮮為人知的第二任妻子谷瑞玉,曾背叛張學良(圖)
    于鳳至聰明伶俐,文採出眾。在張家大院的小一輩女人中,于鳳至最受張作霖重視,不僅由於她品貌出眾,還因為他十分珍視同她父親於文鬥的舊誼。當初張作霖上門提親時,張學良在奉天(瀋陽)求學,追求他的高官之女甚多,他對出身低微的于鳳至根本看不上,便在奉父之命相親時,寫了一首《臨江仙》詞嘲諷她,暗示於家巴結自己家。于鳳至當即回敬了張學良一首《臨江仙》。張學良讀罷大吃一驚,同意迎娶于鳳至。與張學良結婚以後,于鳳至為了在張家立足,堅決要求進入東北大學讀書深造。
  • 張學良晚年回憶一生三大後悔之事
    張學良影視劇中照片(文章飾演) 張學良的一生頗為傳奇,對後人的理解為,有救國之大功,有失東北要塞之過錯,那麼他這一生到底是做對的多,還是反映反對他的人多呢?
  • 常蔭槐拒絕易幟,張學良怒殺楊常
    在奉系軍閥中,常蔭槐的個人履歷並不突出,最出風頭的兩件事是反對東北易幟和被張學良槍殺,他和楊宇霆被槍殺于帥府老虎廳的消息當時轟動全國,稱為「楊常事件」。 常蔭槐(1888年——1929年)字瀚勃,吉林梨樹縣人,畢業於奉天法政學堂第二期。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任騎兵第三旅參謀長。
  • 郭松齡與張學良
    雖然張學良給了他充分的信任和充分的權利,他從心底感謝張學良,但對張學良僅憑父蔭、小小年紀就當上統兵主帥是很不服氣的,尤其是對張學良了解越多,這種不屑也就越深。至於張作霖,郭松齡更是早有不滿。他看不上張作霖的治軍手段,看不上張作霖身邊的人。不滿於張作霖窮兵黷武,為自己的欲望用兵關內,而不管百姓死活。更不滿於張作霖與日本人的狗扯羊皮。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率奉軍的主力浴血奮戰,居功至偉。但在戰後論功行賞時,張作霖任命楊宇霆為江蘇督軍,姜登選為安徽督軍,郭松齡卻沒得到什麼實惠。
  • 張學良真的是一個草包二世祖?
    真正展現張學良能力的是三年後的郭松齡倒奉事件。郭松齡和張學良亦師亦友,而且是張學良將郭松齡帶入奉軍的。隨著奉軍逐漸掌握北洋政府的實權,奉軍內部矛盾也逐漸激化,後起的郭松齡逐漸不滿張作霖賞罰不公,任人唯親的做法。 1925年11月,郭松齡以張學良名義起兵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