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郭松齡宣布叛離奉軍。
姜登選聽聞消息特意到灤州勸說他,反被郭松齡殺害。十二月二十五日,張作霖在日本關東軍幫助下逮捕了郭松齡與其夫人。為防夜長夢多,張作霖命令高金山就地槍決二人並曝屍三日,在這期間不許任何人為兩人收屍。
對於郭松齡此人,很多人對他的評價是忘恩負義、犯上作亂的小人,也有人說他是民族大義,怎奈識人不清,落了個夫妻二人雙雙槍決的下場。
然而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郭松齡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投身革命
郭松齡出生於一八八三年,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後代。父親在私塾教書。一九零五年,二十歲的郭松齡進入奉天省陸軍學堂學習。在學堂裡他受教官方聲濤的影響開始接觸到民主思想。兩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進入盛京將軍衙門衛隊擔任哨長。當時的上司朱慶瀾非常欣賞他,認為此人為人嚴謹,盡職盡責。至此郭松齡開始追隨朱慶瀾。
一九零九年,郭隨朱到四川上任。在那裡郭松齡遇到陸軍學堂的教官方聲濤,並在其介紹下加入了同盟會。
一九一一年,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朱郭等人被迫離川。郭松齡回到奉天,在與張榕等人密謀起義時被清政府逮捕。郭松齡即將被處以斬首,韓淑秀冒死攔住刑車,稱郭松齡不是革命黨而是四川新軍,兩人是未婚夫妻,此次郭松齡回奉天是為了舉行婚禮,趙爾巽了解到郭松齡是弟弟趙爾豐的手下官兵,便令人將他釋放了。這便是郭松齡與韓淑秀的初次見面,之後兩人便結為夫妻。
一九一七年,郭松齡到廣州投奔孫中山,孫中山很欣賞這個年輕的軍官,不止一次誇獎郭松齡有見識。一九一八年五月,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失敗,郭松齡只得返回奉天,在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做戰術教官。
從郭松齡前半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深受孫中山三民主義影響,愛國愛民,反對帝制。是個有雄心抱負的民主革命者。
加入奉軍
郭松齡在講武堂任職時有個學生叫張學良。張學良此人十分認同郭松齡,於是向父親張作霖舉薦此人。郭松齡便加入了奉軍,時任參謀長兼二團團長。郭松齡加入奉軍後便致力於整頓軍紀和訓練士兵,很快他所在的隊伍面貌一新。
一九二零年,郭松齡在天津用一個團擊敗皖軍兩個旅,之後又迅速平定了吉林各地的土匪,這兩件事使張作霖認識到郭的才能。一九二一年,郭松齡被提拔為第八旅旅長。
一九二二年,直系與奉系爆發戰爭,奉軍各部都傳來失敗的消息時,只有張學良、郭松齡帶領的部隊勝利,直接擊潰了直軍佔領奉天的計劃。至此,張作霖父子更加看重郭松齡。而郭松齡也非常尊重張學良這個學生,做事前都要請示張學良,張學良堅持的事情他大多都會聽從。
在這次戰爭之後奉軍內部開始分化成「新派」、「老派」。「新派」為畢業於軍校的人,「老派」則是早期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而「新派」之中又分化「士官派」和「陸大派」,「士官派」的人有姜登選、楊宇霆、韓麟春等人,他們都曾經去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士官派」的人以楊宇霆馬首是瞻。而「陸大派」的人多是從中國陸軍大學畢業。
一九二四年,直奉兩系再次爆發戰爭,張學良郭松齡率領第三軍與姜登選韓麟春的第一軍為主力,擊敗了敵人取得了勝利。此時,郭松齡主張退出關內,保境安民,而張作霖卻想進入關內,攻佔南方各地。楊宇霆所在的士官派也主張向中原進攻,因此開始排擠郭松齡。
一九二五年,張作霖派郭松齡到日本考察軍事,郭松齡從日本人口中得知,張作霖想要以同意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為條件從日本購進大量武器來攻打南方的國民軍隊。郭松齡認為國家命運危在旦夕,不能為了個人權力就出賣國家的利益,他是國家的軍人,不是張作霖的走狗,如果張作霖真的借日本人攻打國人軍隊,自己就要攻打他。於是郭松齡決定聯合馮玉祥反奉,怎料馮玉祥是個牆頭草轉頭就出賣了郭松齡。
反奉
十一月二十一日晚上,郭松齡發電報聲討張作霖、楊宇霆二人,他向張提出了三條主張:1、反對內戰,2、要求張作霖卸任,懲治楊宇霆,3、推舉張學良上位,在東北三省推舉改革。然而無果。
二十二日,郭松齡在灤州宣布叛離奉軍,殺害了前來勸說他的姜登選。
之後他率領軍隊從山海關一路打到了錦州,然而因為郭松齡拒絕了與日本人合作,日本人便選擇與張作霖合作,在郭松齡攻打新民縣時,日本關東軍與奉軍對其進行前後夾擊,日軍還對其使用了飛機轟炸。
二十四日,郭松齡戰敗被抓捕,二十五日,張作霖令高金山就地槍決郭松齡韓淑秀夫婦,並將二人的屍體曝曬三日。
很多人認為郭松齡反奉是因為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張作霖處事不公,給張宗昌、姜登選、楊宇霆都升了官職,只有郭松齡官職未動,郭內心憤懣才怒而反奉。然而小編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郭松齡反奉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張作霖欲借日本人之手攻打國人。和東三省的土皇帝不同,郭松齡是想實行改革的。郭松齡早期加入同盟會,深受孫中山思想的影響,儘管他由於護法運動失敗逃離廣州,但是一個人的思想不會輕易改變。郭松齡起兵反奉初期,日本人私下拉攏郭松齡,被郭松齡拒絕了。這也說明他是一個有民族大義的人。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一起交流!
關注我,給你講訴更多歷史故事。
歡迎轉發、留言、點讚
#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