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脫口秀大會》總決賽近日落下帷幕,一眾選手圍繞婚戀、減壓等社會熱點金句頻出、各抒己見,在網絡獲得廣泛關注,第三季節目平均每期播放量超1.1億,「脫口秀大會」話題微博閱讀數則達到54.5億,延續了第四季《吐槽大會》平均每期近兩億播放量的熱度。這一發源於歐美的脫口秀演出形式,也成為了上海演出市場的新寵,在本市演藝新空間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每周線下演出已達到數十場之多。
「脫口秀是現場的藝術。」李誕如是說。《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系列中的選手、話題頻頻「爆紅」出圈,背後離不開註冊在奉賢區的製作公司笑果文化長期在上海從事線下演出所積累的經驗。而以線下的「開放麥」演出搜尋年輕人最關注的話題、培養篩選人才,線上綜藝熱度再反哺線下演出的良性循環,也讓脫口秀的「海歸」基因接上了地氣,道出當下青年共通的悲歡,並推動了演出市場的恢復和繁榮。
「海歸」藝術紮根上海,以現實議題戳中年輕人
「脫口秀節目從技術含量來說,不屬於門檻很高的演出類型,具有很大的可複製性。它的表達方式和內容,都是年輕『網生代』比較容易喜愛和介入的,自下而上的參與感,使得群眾願意自發去傳播,是其能夠較快發展的一個原因。」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分析。
第三季《脫口秀大會》的「出圈爆梗」大多從貼近生活的瑣事中尋找切入點,站在不同群體的角度重新解讀問題,將痛苦化為笑聲,深深戳中了年輕觀眾的心窩。冠軍王勉的「逃避之歌」「飯圈女孩之歌」、顏怡顏悅對「催婚」的吐槽、李雪琴「半夜接到老闆電話」等將當下最受關注的飯圈文化、婚戀問題、職場壓力放入了作品中,用看似玩世不恭的幽默態度,勇敢表達了選手的個性和態度,切中了公眾的普遍情緒,由此成為微博、朋友圈的刷屏爆款。
而脫口秀由海外舶來品的「小眾藝術」,發展到如今主題和趣味符合中國年輕人價值觀和欣賞習慣的形式,也離不開上海「戲碼頭」包容多元、成熟活躍的文化環境。楊笠、楊蒙恩等小有名氣的脫口秀演員,無不是從線下演出中熟悉觀眾心理、反覆調整內容和節奏,讓表演逐漸成熟;本季《脫口秀大會》冠軍王勉在決賽之前還去了一趟線下演出的開放麥,表演結束後對作品修改到凌晨四點,才有了最終舞臺上驚豔的效果。
線上線下聯動,演藝新空間孵化下新產業抓緊發展風口
「早在十幾年前,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地就有脫口秀俱樂部萌芽,但當時線下演出關注度較低,並沒有走入大眾視野。」在從事喜劇領域十多年的資深製作人劉洪偉看來,脫口秀藝術最終紮根上海、走向大眾並非偶然。「上海觀眾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較高,時尚、潮流的審美趣味尤其受到年輕觀眾的追捧。笑果文化在上海深耕脫口秀領域多年,隨著市場成熟,大量編劇和脫口秀演員從線下演出、開放麥活動中鍛鍊出來,在綜藝中大放異彩也是順水推舟的結果。」
上海的演藝新空間政策尤其給了脫口秀產業孵化和繁榮的沃土,使其牢牢抓住了綜藝熱度帶來的風口。「脫口秀演出其實不太適合大劇場,它強調和觀眾的現場互動和即時交流反饋,200人以內的空間是最合適的,這也契合了疫情下『限流』的演出模式。」劉洪偉表示,上海大大小小的脫口秀場館每周上演幾十場脫口秀節目,尤其是「開放麥」活動和人才篩選晉級機制,讓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匯入創作團體。《脫口秀大會》也得益於此,沒有成為曇花一現的流星,在第三季還能繼續湧現大量新人,熱度更上層樓。
線上綜藝匯聚關注度,線下頻繁演出、補充人才、快速提升職業水平的聯動,讓脫口秀產業欣欣向榮地逆勢增長。據財經媒體披露,笑果文化在去年完成B輪融資後,估值達到30多億。從2014年在上海成立的一家小公司,短短六年就成長為中國脫口秀市場的「巨無霸」。今年7月,它又聯合上海新天地推出了城市喜劇新空間「笑果工廠」,打造即興社交課程和比賽型線下演出產品,年輕態的喜劇文化和近距離互動的觀演氛圍,深受青年觀眾追捧,周末演出常常一票難求。
可喜的是,在笑果文化的帶動下,上海本土新興的喜劇廠牌不斷湧現。今年哪怕在演出市場普遍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在上海從事脫口秀的喜劇廠牌從去年下半年的七八家持續增長到十幾家,並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演出內容和精神撫慰。「在脫口秀節目獲得巨大流量和關注的同時,不少人希望在現場能感受脫口秀的效果、看到喜愛的脫口秀明星。」費元洪表示,文化廣場今年戶外舞臺第二季特別邀請了音樂脫口秀《王廠長和他的朋友們》講述疫情中如何振奮起來,堅持用能力與勇氣走出困境,內容迭代更新後「笑中帶淚」,將有別於人們對脫口秀演出憤世嫉俗的傳統印象。
圖片來源:脫口秀大會官方微博、視頻截圖
作者:吳鈺
編輯: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