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021-01-08 恆業居士

《大般涅槃經》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是說明世間萬物無一得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因此,唯有超脫此生、滅的世界,才可達到寂靜的境域。也就是說,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這就是「三法印」的思想根據,也是的根本教義。

世間無常故苦。順遂變成困逆固然是無常,禍厄轉為幸福也是無常。因此,無常不是消極的,無常說明: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轉好。

例如:貧窮的人,只要努力工作、經營,也有致富的可能;人事不和諧,只要肯與人為善,廣結善緣,自能贏得友誼;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夠愈挫愈勇,逆境終將突破。

無常對人生具有積極的激勵意義,因為世事無常,才能使我們脫離不滿的現狀;

因為世事無常,所以得以體會法性的真實平等;因為世事無常,所以不會為神權邪說所迷惑。尤其,修學佛法的人因為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無常觀□,所以容易生起出離心,精進不懈,進趣佛道。

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等,莫不是由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因此,世間一切現象,乃至萬事萬物,可以說都只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因為不論精神、物質,凡一切現象無一不剎那生滅變化,而且是不斷的變化,因此無常是世間實相,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相關焦點

  • 《娑婆訶》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韓語母語級觀影者的深度解析)
    但直到2014年,妹妹李禽貨虛歲16,被全家人視為「鬼」的姐姐還在陰暗寒冷的倉庫中如同野獸般苟活著。她們的母親早在生下她倆的一周後離世,父親則在一個月後上吊自盡。(爺爺騙妹妹李禽貨說她的父親是因為交通事故去世的)父母雙亡後,妹妹被爺爺奶奶撫養長大,身為基督徒的奶奶,每晚都要大聲念誦《聖經》,並求上帝的救贖,仿佛認定家中的那個TA就是惡的化身。
  • 佛曾經為這半偈而捨生命丨六祖大師為志道和尚釋疑 (宣化上人)
    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又有一個僧人叫志道,他是廣東南海縣人。「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他說,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為什麼說是無常呢?都是說的生滅、滅生這個法。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公案,講給大家聽一聽。釋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做婆羅門,他在深山裡,自己修行種種的法門,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釋天驚動了。
  • 元音老人 | 苦集滅道,也叫四聖諦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法門,也叫四聖諦。諦者,乃真實無虛假之意,即「真理」也。開始講「五時說法」已講了,佛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法,當時根性淺者聽不懂,於是佛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分別宣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教理。
  • 生滅四諦之簡略闡述
    《涅槃經》講四種四諦,即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及無作四諦。層次逐漸遞進,境界越來越高。生滅者有生有滅,萬象遷流是生滅,生涅槃果滅惑業苦是生滅;用析空觀分析觀察萬象之空無自性而斷惑證真。無生者,萬象當體即空,如夢如幻,無生無滅。
  • 小乘法義:什麼是苦滅?什麼是涅槃?
    再次是對更樂(受)、覺、想、思、愛的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再次是對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的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當一個修行人如是的知道自己如是明白這個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這是所謂愛滅的苦滅聖諦。  在[大念處經]裡佛說∶複次,諸比丘!苦滅聖諦者何耶?對彼愛之無餘離欲,滅盡,舍離,棄捨,解脫,無染是。  複次,諸比丘!
  • 《大般涅槃經》原經文.卷3
    夫法性者,無有滅也。善男子,譬如無想天,成就色陰而無色想,不應問言:『是諸天等云何而住,歡娛受樂?云何行想?云何見聞?』善男子,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不應說言如來身者是滅法也。善男子,如是滅法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善男子,汝今不應思量如來何處住、何處行、何處見、何處樂。善男子,如是之義,亦非汝等之所知及,諸佛法身種種方便不可思議。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附記1:釋迦佛住世80年,其中說法49年,到處隨緣教化眾生,化緣盡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屍那拉城(Kusinara)跋提河岸沙羅雙樹間,說完《大般涅槃經》後,便頭北面西,右脅而臥,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毘,遺下五顏六彩的舍利子,供世人敬奉,至今猶存。這就是佛八相成道中之涅槃相。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於是合掌禮拜釋迦牟尼佛,祈願如來為眾人顯示身心的真實與虛妄,明確指出現前生生滅滅與不生不滅的兩種體性。所謂「二」是身心兩者;「發明」是一一發揮證明;「性」是生滅無常性以及不生滅常住性。「二發明性」因為不動的見性真心,是離不開動搖四大色身的。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第59-61經
    世間上色等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而佛法的目標,亦即人類的最後歸宿,在涅盤解脫。可是常人不知從何去把握涅盤,如來善巧的就五蘊無常為出發來說明它。如《雜阿含》二六0經說: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一切法,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滅的過程中前進;一切法的本性,都是歸於滅,都在向著這個滅的大目標前進。
  •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楞嚴經》裡有句話:「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這是佛給堂弟阿難講述的修行經驗。如果捨棄生滅的現象,安住於真實永恆的如來自性,時間長了,自性本具的光明自然就會現前。從前糾結的身心世界分別,就會暫時不生起作用了。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生滅,怎麼捨棄生滅?什麼是真常,如何守於真常?佛是通過讓阿難敲鐘聽聲音來幫他認識的。敲鐘的時候,有聲音。不敲的時候沒聲音。聲音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
  • 四首禪詩,讓你領悟心念的生滅之理
    《金剛經》中說,若有人能受持此經中的一個偈語,他的福德不可限量。哪怕在末法時期,這個人對佛、對法也能生出信心。只要一個人能對法,生出信心,就證明這個人,有慧根,有佛緣。那麼,無論經過多麼久遠,也「必定見佛」。
  • 妙喻答疑,佛學講的不生不滅,到底是什麼含義?
    不生不滅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理論,那麼不生不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現在就讓我們來探求不生不滅的義趣何在,也讓大家悟佛知見,從而真正超脫生滅法,生滅即滅,則寂滅現前!在探尋不生不滅的真諦之前先讓我們看個譬喻。比如說有一個特殊的房子,怎麼特殊?
  • 《圓覺經》普覺菩薩,欲求圓覺應除四種病相
    善知識猶如一座橋梁,是我們和法之間的路,順著他的指引,就能真正體悟佛法,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引導我們。《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善知識」,就是了知因果輪迴和般若空性的人。《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
  • 什麼是四聖諦,何為苦集滅道?李雙林
    什麼是苦集滅道?苦苦集滅道法我們可能很少聽到。特別是一些不了解佛法的啊,更是隻字未問。苦集滅道也為四聖法,我們也把它稱為四聖諦。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也是釋迦牟尼所感悟的,所發現的四條人生真理。苦集滅道就是四諦。告訴了我們人生的本質是苦的。可能大家一聽啊,宣揚人生苦論,那豈不是沒希望呢?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舍利子在僧團中威望很高,本來世尊涅槃之後應該是他來帶領僧團的,只不過他不忍心看見世尊離開,所以寧願選擇先走一步,就在佛陀入滅前三個月,他先涅槃而去,由此也可見他已經達到了生死自如的境界。而這裡觀音菩薩和舍利子說法,也證明了他的智慧很高,畢竟心經乃是般若部的經典,智慧很高,大乘佛法的代表,一般的小乘根器是很難領悟的。
  • 自然法師答疑:念佛是生滅法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問題(一)念佛是生滅法嗎?法師開示:大覺現前處,反正眾生所見,無有一法不是生滅啊!但是生滅之中,有生滅而流轉在生滅;有的生滅是從生滅之中能夠直下回光,悟得根本不生不滅。生滅是隨生滅生滅,不生不滅也可以隨生滅證得不生不滅。何以故?
  • 四聖諦|苦集滅道
    第二次說: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第三次轉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四聖諦概述一、苦諦: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