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武漢大學盛開的櫻花都要出幾條新聞。有時是攜帶假學生證想省20塊錢門票的摳門遊客,有時是攀折櫻花的無良遊客素質,有時是遍地垃圾給人家學校帶來的巨大麻煩,今年是穿疑是「和服」的男青年被拒之門外。
男青年辯駁:「我穿的不是和服,是唐裝吳服!你憑什麼不讓我進?」
武大說:「沒不讓你進,只是你沒有預約。」
而我說:你沒事穿什麼容易混淆成和服的衣服去看櫻花啊?是故意的呢還是故意的呢?
1
武大櫻花的來源有一段傷心的歷史。1938年日軍佔領武漢,武大成為野戰醫院,日軍為了聊慰養傷士兵的思鄉之情,從本國移植來了櫻花。
武大的朋友告訴我,武大的櫻花來源有三:一是日軍佔領武大時種下的,二是武大園林工人培植的,三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日方贈送的。
有人說,櫻樹的壽命只有二三十年,今日人們賞的櫻花早已不是七八十年前的櫻花了。何必與青年為難?
我說,美景歸美景,歷史歸歷史,看美景也不能忘了歷史。
有人說,和平年代,穿什麼都是個人自由,沒有哪條法律規定不許穿和服賞櫻。
我說,公共場合,為免麻煩,其實你也有不穿奇裝異服賞花的自覺。
還有人說,我們去日本做客,有時人家還要送套和服,這跟去印度穿紗麗、去阿拉伯國家用絲巾蒙面一樣,是一種入鄉隨俗。
我說,那是在人家的地盤上,卻之不恭。中國人主動買紗麗的,我見過;買和服的,恕我交友有限,沒見幾個。這兩者還真不一樣。
2
的確,沒有法律規定不能穿和服、武大亦沒有校規規定穿什麼賞櫻。因此,人家官方聲明沒拿衣服說事。但櫻花不管什麼原因種在人家家,人家不怕叨擾歡迎你去,總有維持家庭正常運轉的自由吧?
你問穿「漢服」(姑且認為他們穿的是漢服)的男青年,為什麼要穿「漢服」去賞櫻?難道不是為了拍個照片、錄段視頻、發個朋友圈或抖音?甚至,想引人注意上個熱搜?即使都沒有,客觀上會引發回頭率的預期總是有的吧?
武大還有梅園,你也可以穿漢服去賞梅,估計今天就沒有這個麻煩。穿「漢服」去賞櫻,怪不怪?被人拒,冤不冤?如果不想招搖,那麼有千萬種不被注意的著裝。
3
中國人都知道「和服」從「漢服」演變而來,可「和服」如今是日本的傳統服飾,這就跟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一樣。一到抗日劇出來,轉到日軍鏡頭時,響起的一定是日本民歌《櫻花》,無他,標誌而已。只是中國人對這標誌天生反感。
我去武大看櫻花時總是莫名地情緒低落,那些佔據中國最美麗大學校園的日軍傷兵,個個都是侵華的罪人,手裡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為一解他們的思鄉之情,在我們被侵略的土地上種他們本國的國花,那中國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遺恨哪種花能解?
翻過校史的武大學生都知道,那會兒臨危受命護校的武大教授也跟日本人委婉懇求:種了櫻花也種點梅花吧。日本人答應了嗎?沒有。
今天,櫻花成了武大的一景,哪怕當年日軍手植的櫻花早已凋零,這些中國人心頭莫名複雜的情感也不會消失。
4
前些年,有個女演員的「軍旗裝」事件猶在眼前。為國外時裝雜誌拍了有日本軍旗裝元素的照片,一夜之間女演員成了民族罪人,遭到千夫所指和萬民聲討,之後登臺演出時眾目睽睽之下被人淋糞,不得不再三道歉。那時候沒人認真傾聽女演員的聲音,也沒人去追究她是否被人陷害是否真的無辜。因為穿了就是穿了,客觀影響已經形成了。
今天的輿論對穿疑是「和服」的男青年已經寬容許多。因為他不是名人,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因為他只是個人的娛樂行為,不是登上國外媒體丟了中國人的臉。但捫心自問:你在自己的國家賞櫻,穿容易弄混的我們感情上一直難以接受的國家的服飾合適嗎?不是專業人士分不清漢服還是和服,你難道不應該自己避免混淆嗎?
還有那些說在日本穿和服是入鄉隨俗的,我不知道多少人去日本特意穿和服去賞櫻留影。大部分出於禮貌收下了別人饋贈,除了當時給主人點面子,也鮮有穿到公共場合的吧?
要知道1995年、2010年在日本兩次舉行的APEC領導人會議,各國領導人都是穿西裝拍大合影,並沒有像在其他國家開會一樣穿東道主民族服飾。那場戰爭不僅在中國,在東南亞乃至太平洋國家中都是噩夢。戰爭遺留的創傷並不會說忘就忘。
90多年前,文豪魯迅曾寫道: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今天,沒有當年讓中國留學生被人嘲笑的大辮子了,但某些人的做法還是貽笑大方。
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也不是上綱上線,而是民族感情、民族自尊心這回事真的有,而且很有必要有。(完)
(本文封面圖片來源於武大官網)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點擊標題下方的「白頭搔更短」,進入關注頁面關注本號。也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二維碼,識別二維碼關注本號。你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