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美日貿易戰中,美國人的那些套路

2021-02-07 起朱樓宴賓客

上篇小文受到的關注超出我的預期。


其實川普的演講稿當天一大早就發布在白宮官網了,我不會是第一個看到的人。


只是之前專家和媒體們都沒有關注到,否則我這篇明顯帶有戲謔和吐槽口吻,而且寫的一點都不精細和考究的解讀,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


在這裡必須和因為這篇文章關注我的朋友說明一下,我不是國際關係專家,只是一個普通的搬磚金融🐶。建這個號的初衷也是記錄一下工作內外的所感所想,涉及範圍可能非常雜。關於中美關係這麼事關重大也更適合專家解讀的事兒,以後應該不太會涉及了。


不過今天再例外一把。


因為上篇文章的後臺收到幾百條留言,很多朋友表示會不會是我把美國想的太複雜/太簡單/太套路/太強大/太妄自菲薄,等等等等……


正好之前因為工作所需,我曾經研究過一把當年的美日貿易戰,還寫過一篇小文回顧當時的狀況。那麼就再搬出來,讓各位看一下那些年美國人玩過的套路。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研究過那段歷史就會明白,為什麼說籤署備忘錄也好、最近中美雙方的劍拔弩張也好,很多都會成為談判桌上的砝碼。因為川普和他團隊成員的這些做法,當年裡根和柯林頓或多或少都玩過了。


當然現在的中國和當年的日本不同,不是美國的安全附屬國,自己的內需市場也逐漸培養起來了,所以底氣會比當年日本足很多。不過既然還是追趕國,外貿佔經濟比重也還很大,那就還是有相似之處的。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中美之間全面的貿易戰打不起來,但局部的貿易摩擦一定會繼續,各國對自己本土產業的保護和對外來資本的排斥也會增加。過去三十年來因為全球貿易帶來的經濟增長紅利很可能會消失,由合理的貿易分工帶來的「低通脹」傾向也會隨之結束。


長期來看,這對於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都不是什麼好事。


PS:不是第一次在網上發,就不標原創了。



1985年5月,擺在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


要麼,讓美國議會提出的兩百多樁貿易保護法案成為現實,其中每一樁都與限制日本商品進口有關;


要麼,就得接受美國改造自己國家貨幣和金融市場的無理要求。

 

剛剛履新的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在會面時對他半開玩笑半威脅的說,「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情緒十分高漲,而且在近幾個月內會繼續惡化,有好幾項保護主義的法案已經提交國會審議了。」


「如果你想要阻止這些立法,甚至讓總統發動否決權的話,那最好採取些短期就能讓他看得到實際效果的措施。」

 

貝克所指的措施,就是讓日元升值,同時減稅和擴大內需。多管齊下,以解決兩國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問題。

 

就在三個月前,美國參議院以92:0全票通過了要求對日本實施報復的美日貿易共同法議案,眾議院的民主黨議員們更迫不及待的提出要對日本所有進口產品徵收25%的懲罰性關稅。

 

山雨欲來風滿樓,面對二戰後的老大哥、冷戰時的盟友突然亮出的獠牙,就算是當時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也汗毛倒立、別無選擇。

 

既當過財政部長,又當過美國國務卿的貝克,時代周刊對他的評價是「痛恨失敗的紳士」,圖片來源:Times


日本不是沒有做過反抗的努力。

 

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兩國為紡織纖維產業的貿易摩擦首次交手時,日本政府的態度還是很強硬的,不但嚴詞拒絕了美國讓自己限制毛紡化纖產品出口量的要求,眾議院甚至還全票通過決議,反對美國幹涉日本的貿易政策。

 

結果,1971年8月15日,美國尼克森政府突然宣布對一切外國進口商品徵收10%的附加稅,並停止把美元自由兌換成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加上紡織行業的出口受挫,讓日本經濟受到了嚴重衝擊。


兩個月後,日本政府服軟妥協,接受了美國關於解決紡織品問題的方案,並以政府賠償方式彌補了日本紡織業的損失。

 

老大哥之所以是老大哥,在於他治你的辦法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多。

 

因此,當12年後,美國國務卿舒爾茨在日本外相安倍晉太郎到訪時提出「日元因為人為的關係被低估了,而匯率對美日貿易影響巨大,日方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時,安倍選擇了顧左右而言他。


和他的兒子一樣,老安倍只是個政客,而舒爾茨卻是芝加哥大學教授、建築工程公司總裁、尼克森前政府的財政部長,在這樣的人面前談匯率和貿易,是很容易被套路的。另外,安倍大概也是想起了十幾年前處理貿易摩擦不當後的慘痛教訓。

財政部長時期的舒爾茨曾因為結束固定匯率制度登上時代周刊,圖片來源:Times

 

就在他們會面的同一時間,美國嘉碧樂貨車公司總裁李摩根正在聯合學術、法律等多界大佬,共同起草題為「美元與日元的不匹配:問題的所在與解決方案」的摩根報告。


摩根的公司在國際競爭中屢次敗給日本小松製作所,他恨得牙都癢。

 

這一報告將當時的美國對外經濟關係歸結為三點問題:


 

這一報告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迫使日本進行「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美國對日本高壓式談判的綱領。

 

回到文章開頭,當時的大藏省大臣,後來的日本首相竹下登手上的難題。他在慎重考慮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對日本可能造成怎樣的傷害後,和當時大藏省負責外匯政策的行天豐雄說,「(讓日元)升吧,10%也認了。」

 

於是四個月後,廣場協議籤訂。


之後的一年間,日元兌美元升值40%,幅度甚至超出了美方的預期。然而,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卻不降反升。1985年553億日元,1986年915億日元,翻了接近一倍。

 

當時美國盛行的將貿易失衡與匯率掛鈎的觀點,在實證案例面前不攻自破。


美國人並沒有反省自己的政策,更不會因此善罷甘休。他們想到了第二個點——「既然不是匯率的問題,那一定是日本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日本必須開放市場,擴大內需,才能解決貿易失衡問題」。

 

「採取擴大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經濟大國日本理應承擔的國際責任。」


——美國財政部長貝克,1987年

  

日本不敢怠慢,由央行行長前川春雄帶領團隊起草了一份報告,為的就是尋找一條既能減少貿易順差、又能不影響日本經濟的可行之路,史稱「前川報告」

 

前川報告的建議可以總結為五點:一是擴大內需,二是升級產業結構,三是擴大進口並改善市場準入環境,四是加快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五是採取積極的財政和金融政策。

 

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來說,聽起來有點耳熟。可惜,這個前川報告當年只實施了後半段,卻忘了前半段,結果就是吹起了偌大的日本資產泡沫。

 

另一方面,美國卻沒有因為日本的「乖巧聽話」就放下手上的貿易鐮刀。從1986年為了打開通信、電子、藥品和醫療器械、汽車四大市場籤訂的「市場指向型個別領域協議(Market Oriented SectorSelective,MOSS協議)」,到1989年為了改變日本封閉式經濟環境的「結構性貿易障礙協議(Structural Impediments Initiative)」,美國揮舞起301條款的大棒,試圖像一百多年前的黑船那樣衝開日本的國門。

 

所謂301條款,是指美國《1974年貿易法》中規定的,如果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經過調查之後,發現另一個國家侵犯了美國根據貿易協定應當享受的權利,或者這個國家的法律法規對美國商業造成了限制或負擔,可以依據情節的嚴重程度採取報復措施。

 

聽起來像是法庭審理案件,不過在301的法庭上,作為被告的國家是無權出席和抗訴的,要麼庭外服軟尋求和解,要麼就得指望美國的貿易代表突然發善心。

這個徽章是許多國家商務部門的夢魘,圖片來源:USTR官網


1989年6月,美國在同一天對日本發起了三起「301調查」,分別針對衛星政府採購、巨型計算機政府採購和木材產品的技術歧視性使用——看起來毫無關聯的三個行業,但全部都與市場準入有關。

 

調查只是一種威脅,逼著日本人坐到談判桌前談開放才是目的。


在宣布調查的同一天,美國就向日本發出了磋商邀請。日方雖然在明面上多次表示絕不在報復性制裁措施的威脅下坐上談判桌,但說著說著還是坐到了桌前。除了在這三個領域的妥協之外,還和美國籤下了「結構性貿易障礙協議」,開放了大部分的國內市場。


1992年柯林頓上臺,美國進入民主黨時代。


日本政府本以為鼓吹自由貿易的民主黨能夠少一些貿易保護的套路,多一些互利互惠的真誠,卻沒想到柯林頓對日本的第一句話就是——


「冷戰期間的美日夥伴關係已經過時,經濟貿易問題是美國最為關心的事項,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問題極為憂慮,日本必須對此採取更加有效的對策。」


這一說法,絲毫不顧及當時日本經濟已經滑入「失去的十年」。

 

「美國企業有提供高品質具有價格競爭力產品的責任,而日本則有責任接受這些產品。」


——柯林頓

 

此時的美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對付日本行之有效的「官民協同貿易戰體系」——美國的企業和工會向國會陳情,國會提出帶有貿易保護色彩的法案,白宮和USTR則立即拿著法案和301條款的威脅,逼迫日本在貿易談判中就範。

 

舉例來說,在1993年開始的美日綜合經濟協議談判中,美國向日本提出了「控制經常項目盈餘」和「進口佔GDP比例」的具體數值要求。這一直接幹涉內政的舉動引起日本國內一片譁然。


迫於民眾的壓力,在第二年的美日首腦會議上,日本首相細川護熙狠下心來和柯林頓攤牌,「我國政策的數值目標什麼的,不該由美國決定。」

 

老大哥雷霆震怒。


柯林頓立即籤署了可以隨時發動超級301條款的行政命令,分分鐘可以將日本列入懲罰性關稅的黑名單,USTR心領神會的同步發布了對日制裁的清單,而美國參議院則有本上奏,提出了強迫日本開放市場的法案。


三管齊下,就問你服不服。

 

四月,就在美國即將發動超級301條款期限的數小時前,日本服軟了。

 

這種千鈞一髮的戲劇化時刻,在美日的貿易戰中發生過不止一次。


一年後的1995年,美日為了汽車及零配件行業又起了爭端。當時日本車在美國的比例已經非常高,《時代雜誌》曾感慨,「美國路上五輛車有一輛來自日本,可日本路上一百輛車都沒有一輛來自美國。」

圖片來源:興業證券研究所


為了曲線救國,美國一方面要求日企在美的造車廠必須使用更多的本地產零配件,另一方面則希望將美國車企在日本的銷售點擴張至1000家。

 

談判破裂後,美國再次威脅要啟動「301條款」,對日本產的高級汽車徵收100%的附加關稅。不過這一次,因為WTO已經生效,日本也硬氣了起來,決定向WTO起訴美國的單邊主義制裁行為。

 

最終,在美國發動制裁期限只剩一天的時候,美日達成和解,美方撤回了制裁性的高關稅,而日方則撤銷了向WTO的申訴。

 

類似的故事在中美之間也曾上演。

 

1991年USTR針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若干問題對中國發起了「301調查」。那時的中國還沒有什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概念,美國以這個名義來威脅,無非是覺得中美貿易逆差從1985年的600萬美元上升至1990年的104億美元,竄的太快了。

 

就在USTR即將做出制裁,要對中國輸往美國的106種商品加徵100%關稅的前幾個小時,中美籤訂了有關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協議。中國承諾將全面修改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尤其是美國關注的醫藥和文藝作品等領域。


(註:關於這段歷史還有諸多細節,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所以沒有花更多的筆墨,請諒解)

 

各國與美國打貿易戰走過最遠的路,就是老大哥的套路。

 

與其說上世紀美日之間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貿易戰,不如說是美國單方面藉口貿易戰,不斷地敲打日本經濟和貿易政策,使其更符合本國的需求。


這和美國在政治上充當世界警察,本質上如出一轍。

 

而日本之所以惟命是從,不敢忤逆,也是有苦衷的。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對美國極其依賴——商業談判中最怕的,就是一方有軟肋一方無節操。日本在每次貿易談判中都不敢逾越損害日美關係的紅線,所以老大哥一旦要將威脅成真,就只能迅速服軟。

 

此外,在那個缺乏國際貿易秩序的年代,WTO還沒有建立,單邊貿易行為沒有約束,美國可以肆無忌憚的單方面宣告懲罰性關稅,還不用承擔任何的責任。難怪川普要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若是回到那個年代,他這樣有文化的「流氓」才能有最大的用武之地。

 

不過川普也能從美日貿易戰中汲取了不少經驗。

 

首先,控制國會是打響貿易戰的重要環節,只有讓國會能在合適的時間審議通過合適的法案,才能給貿易談判輸送源源不斷的彈藥。今年的國會中期選舉,對於川普來說是一場不能輸的仗。

 

其次,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作為衝在貿易戰場最前線的先鋒,必須得是深諳總統心意的自己人。現如今USTR的話事人萊特希澤恰好就是裡根政府打響美日貿易戰時的副貿易代表,從身至心都奉獻給了貿易保護事業,而奉行自由貿易政策的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則在稅改通過後被兔死狗烹。


最後,貿易戰不是最終目的,背後在談判桌上能達成什麼樣的協議才是關鍵,作為縱橫商界幾十年的老油條,川普不會不懂得這個道理。


相比醫改、稅改這些需要處理錯綜複雜政壇關係的事務,自導自演一出貿易領域的大戲,未嘗不是川普亮出的真正王牌。



這是一個金融🐶記錄這個大時代的個人號,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美七發貿易金融戰 日本失落三十年
    圖:美國議員1987年在國會山前砸東芝收音機\網絡圖片回顧歷史,美國對於可能挑戰其霸主地位的第二大經濟體,向來是不遺餘力打壓。日本產品也迅速攻佔美國市場,例如日本鋼鐵在1976年佔到美國進口鋼鐵總量的五成以上,日本汽車也在1980年佔據美國逾兩成市場。美日貿易逆差因此飛速增長,在1981年,美日貿易逆差超過500億美元,佔到美國當年整體貿易逆差八成,引起華府高度警惕。美國因此對日本發動七次貿易戰及金融戰,逼迫對方籤下《廣場協議》,導致日本進入失落的三十年。
  • 人民日報: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麼?
    (原標題: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麼?)自美國挑起貿易戰以來,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和爭端不斷升級,國內外輿論對白宮的譴責一直不斷,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在網上流布。一種是把責任歸咎於中國,說是「中國在戰略上『過分自信和高調』,招致了美國的組合拳」;一種是批評中國不該反擊,說是「及早妥協讓步,貿易戰就不會愈演愈烈」。
  • ...美國對華3000億美元商品加稅時間 2019中美貿易戰時間軸進程
    9月5日,中美貿易戰最新情況,美國對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措施分9月1日和12月15日兩階段實施,而中美雙方的貿易磋商將在本月稍晚舉行。川普發表推文指出,他的目標是減少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並再次唿籲美國企業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供應商。
  • 中美貿易戰觀察:保持戰略清醒 坦然面對挑戰
    原標題:保持戰略清醒 坦然面對挑戰——中美貿易戰觀察作者:沈逸在美國政府近期宣布對中國340億美元商品徵收25%的關稅,而中國予以對等反制之後,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升格成為貿易戰,基本上已經不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了。對中國來說,一如俗語所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靠主觀美好願望擋是擋不住中美貿易戰的。
  • 中美貿易摩擦:本質、影響、進展與展望
    20世紀80年代美國成功遏制日本崛起、維持經濟霸權的主要原因,不是美日貿易戰本身,而是裡根供給側改革和沃爾克遏制通脹的成功。中國真正的問題也不是美國,而是自己,是如何建設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貿易戰本質上是改革戰。
  • 兩位美國前駐華大使發聲:「貿易戰給美國造成嚴重問題」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美媒稱,兩位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的前州長洪博培和駱家輝說,惡化的中美關係對他們所在州的貿易、旅遊、就業和人員交流造成很大損失。他們認為,從地方層面恢復中美交流對各州人民福祉至關重要。
  • 鐵了心抱美國大腿,蔡英文一句話犯眾怒,臺網友火了:美日的奴才
    為拉近與美國的關係,蔡當局早前不惜損害島內民眾的健康福祉,執意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表決大戰勝利後,蔡英文24日晚在臉書上聲稱,美豬、美牛的議題,遲遲不能解決,已經成為臺美之間的困難貿易問題。從8月宣布至今,國際輿論給臺灣很好的反應,美國各界也因此更積極促進臺美經濟的進一步合作。對於有人批評民進黨前後不一致,蔡英文說「不能同意這樣的指控」。此外,她還宣稱,「接下來會做好嚴格把關」云云。蔡英文的說法,激起了臺網友的怒火。
  • 那些推動自由貿易的美國總統
    1962年10月11日,甘迺迪經過9個月的博弈,終於促成並籤署了國會通過的《貿易擴大法》。這被視為他個人的重大政治勝利,也被視為自由貿易的福音。甘迺迪的初衷,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如果美國想要增加出口,就必須大面積降低關稅,這樣才能在與歐洲以及蘇聯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法案在半個世紀後成為川普發動貿易戰的重要武器。
  • 日韓貿易戰一年 中美怎麼看?
    所以,我認為中美,有必要關注日韓貿易戰一年得失,規劃好自己之後的行動。日韓貿易戰的細節、成因很複雜,但結構很簡單。2019年7月,日本突然對韓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發起了上遊幾個關鍵原材料的斷供,短時間內造成了韓國極度恐慌,半導體關鍵產業幾乎面臨停產。弱勢的韓國,馬上採取了大力度周旋。
  • 不雞血,不雞湯,談談中美貿易問題
    我不像現在很多打雞血的文章,說貿易戰一定輸或者一定贏之類的,預測未來這種事情還是少做,尤其是這種根本兩國都受損的事情,更要少做。在最早貿易戰一開打的時候,在知乎我就說過,這是兩面受損,對於中美兩國都沒有任何好處,奈何是現在這位新任的美國總統又是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主,那就是好陪著他把套路走下去,這是也沒辦法的事情。之所以說要談,是因為對外還是需要正常貿易的,貿易總是好的。
  • 東亞地獄模式突圍與貿易戰的前世今生
    曾經最親密的盟友加拿大首先回敬,對美國出口加拿大商品中的30%徵收新的高關稅。緊接著在法國、英國、德國內部相關提議也是甚囂塵上。 國內,貿易戰的烏雲籠罩市場。生產的過剩、國民收入增長的滯後、股市的大泡沫原本已經構成一個龐大到沒有頭緒的火藥桶,貿易戰的不確定性成了點燃炸藥的火柴。
  • 逾600家美企聯名「上書」川普:貿易戰升級不符合美國利益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導外媒稱,沃爾瑪、塔吉特等600多家美國公司13日在一封信中敦促美國總統川普解決與中國的貿易爭端,指出加徵關稅損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據路透社6月13日報導,這是「關稅傷害美國腹地」遊說活動給川普政府發出的多封信中的最新一封。
  • 認為時間不夠、強調貿易逆差:美貿易代表潑冷水令臺灣難堪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美國國務院以「確保政權交接」為由宣布本周取消所有訪問,包括原定訪臺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開放萊豬(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希望換取美國籤署貿易協定,也在美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的一番談話後宣告破滅。
  • 貿易戰不能怪川普,要怪中國?
    美國時間4日,川普的首席經濟顧問、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認為,貿易戰不能怪川普,要怪中國,股市不該對貿易戰反應過度
  • 日韓貿易戰的前因後果
    現在瞧著,韓國人是開始打民族感情的大牌,例如:【日韓矛盾持續,60元赴日機票沒人買,#韓國人暑期中國遊爆滿#[吃驚]】據韓聯社報導:近日金浦機場赴日航線櫃檯空無一人,東方航空赴中線路值機排起長隊,暑期旺季"赴中遊火爆",各航司都在增加赴中航線,而至9月將有5條日韓航線停運。目前首爾赴日本佐賀縣機票已低至59元,但當地知事仍稱"情況艱難"。
  • 平析 | 美國貿易戰反覆無常,或是暗度陳倉的政策詐騙.中國應立刻暫停此前協議內容!
    首先平局要肯定的一點是,兩次貿易談判的價值和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原先美國叫囂要打5000億規模的貿戰,後來說要打1500億規模的貿戰,如今則縮減為要打500億規模的貿戰。並且封殺晶片之類的行為,也基本上得以化解。雖然中國付出了一些成本代價,但是卻至少可以再爭取到十年寶貴的和平發展窗口期、核心技術攻堅期、以及創新技術井噴期。不過儘管如此,我們對美國的陰招卻必須警惕。
  • 安倍再陪川普打高爾夫,日美貿易摩擦待解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友駿表示,此次美日領導人會晤的核心議題是朝核問題和美日貿易問題,此外可能協商的還有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以及日方尋求出口美國鋼鐵和鋁製品關稅的豁免權等。他說:「安倍此行應該說是一次遊說外交。」安倍失寵?
  • 反美帝大決戰之——美帝霸權早已搖搖欲墜,貿易戰只會讓其加速滅亡!!
    摘要:本文論證了石油美元只是美國霸權嘴裡的一塊肉,和美帝奴役世界各國的工具之一;美國霸權的根基是美國強大的製造業,但早已腐朽;根基上面的三個支柱之一「美國製造」跟著衰落,使其與中國打貿易戰必輸之後,中國的工業產值不斷攀升,到2016年已經是美日德之和。近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超過30%,比美日歐加起來的還多。四、和中國打貿易戰,美國必輸!
  • 星石投資:貿易戰實質反應美國霸主地位不保擔憂
    星石投資今日發布研究觀點認為,短期來看,貿易戰難以滿足川普的政治訴求: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對中國存在較高的依賴度(向中國出口量佔美國農產品出口量的28.6%),美國中西部農場主是川普的主要支持群體之一,貿易戰將對農業州的利益造成損害,自然也將給川普政府帶來政治壓力。
  • 日韓貿易戰啟示錄有哪些?
    ;還與加拿大、墨西哥、歐盟甚至日本、韓國開啟了關稅之戰;但美國與北美、歐盟迅速和解,也與日本、韓國很快達成了貿易協定。誰都沒料到,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日韓之間貿易戰會這麼快開打,還打得這麼兇:兩國互相拉黑,將對方移出經濟白名單,日韓貿易戰愈演愈烈大有不斷升級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