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狂有禍,李紳吃雞舌算什麼,在年羹堯面前根本就是小兒科

2021-12-23 文史知千年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朝大詩人李紳,從詩的內容來看,老李就是體恤老百姓的青天大老爺 ,但實際上,世人都被他的詩騙了。

的確,李紳的兩首《憫農》十分讓人感動,都認為他憂國憂民心繫天下,但真實的李紳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渣,更是一個窮奢極欲追求享受的貪官。

據史書記載:李紳在當司空和宰相時酷愛吃雞,但不是吃整隻雞,他嘴巴很刁,每隻雞他只取雞的舌頭做菜!

要知道一隻雞隻有一條舌頭,李紳一頓飯要吃300條雞舌,被拔掉舌頭的雞就扔在後院,長此以往,雞的屍體堆積如山,這件事被記載於唐末筆記《雲溪友議》中,李紳的作為「驚豔了時光」。

然而,1000多年後的一位大將軍覺得,李紳的奢侈程度在他面前根本就是小兒科,他就是清朝大將年羹堯!

年羹堯是清朝康熙雍正時期的名將,康熙末年嶄露頭角,雍正即位後,年羹堯深受重用,再加上他的妹妹嫁給了雍正,後被封為貴妃,就是《甄嬛傳》裡的華妃的原型!至此之後,年羹堯一躍成為皇帝的大舅子哥,尊貴的身份「更上一層樓」!

不過,就軍事才能來說,年羹堯確實是有真本事。他鎮守西北十多年,戰功赫赫,為清朝的疆土穩固立下汗馬功勞,但年羹堯也因為諸多戰功而變得狂妄之極,他的士兵唯他馬首是瞻,連皇帝的命令也不聽。

當雍正前往西北視察軍營時,年羹堯的士兵見了皇帝居然不參拜。雍正因此十分不爽。年羹堯說:臣的士兵只聽臣一個人的命令!雍正聽聞十分震驚,頓時覺得後脊梁一陣陣寒意襲來,萬一年羹堯想要謀反,這幾十萬將士豈不成了清朝的掘墓人!

不過,因當時大清還要依靠年羹堯鎮守邊陲,雍正只得不動聲色,依然對他有求必應,還把南方進貢的荔枝千裡送往西北給年羹堯嘗鮮,這更加助長了年羹堯的囂張氣焰,但他最終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726年,雍正宣布了年羹堯92條罪狀,其中32條是死罪,下令賜年羹堯自盡謝罪,長子年富處斬,隨後將其抄家,同年1月13日,47歲的年羹堯被逼自裁,結束了自己狂拽酷炫的一生!

縱觀年羹堯一生,他不僅生性狂妄,而且在吃的方面十分奢侈,超乎世人的想像力!首先,年羹堯很喜歡吃白菜。為此,他在大西北開荒種白菜。有人因此以為他吃白菜是簡樸的表現,但他吃白菜的神操作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原來,年羹堯吃的白菜都要經過精挑細選,而且他只吃菜心,一顆大白菜他經過一層層的扒菜幫子,最後只剩下手指粗的菜心,真可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年羹堯吃白菜是「大白菜一顆,只取菜心」。

這還不算過分,他吃豬肉更加殘忍,年羹堯的嘴比吃雞舌頭的李紳還要刁,他喜歡吃豬肉,而且是活豬肉,啥叫活豬肉呢?

年羹堯認為:殺豬放血之後,所有的豬肉都是死豬肉,吃起來沒有味道,因此他發明了「活豬肉」。

所謂的「活豬肉」,就是將豬放出來,然後讓人拿著竹板在豬後面追趕,所有人都用朱板子抽打豬的脊背,將豬的脊背打得充血之後,然後趁著豬活著的時候,殘忍的用刀子將這塊充血的脊背肉割下來供年羹堯食用,稱其為「小炒肉」。

不得不說,這樣的「美食」實在是奇葩,和吃「活驢」一樣變態至極!

相關焦點

  • 《憫農》作者李紳很冤枉
    是窮奢極欲之人 稱他愛吃雞舌湯 一頓飯要殺三百隻雞 歷史上的李紳果真如此嗎? 據作者了解 唐代皇家、官員奢靡成風 在史書的記載不絕如縷 但並不見李紳吃雞舌湯一事 傳言中他喜歡吃的「雞舌」 很有可能是一種口香糖……
  • 鋤禾日當午貼滿課堂飯堂,憫農作者李紳又是怎麼對待農民與糧食?
    鋤禾日當午貼滿課堂飯堂,憫農作者李紳又是怎麼對待農民與糧食?李紳真的憐憫古代農民嗎?且聽小瑾慢慢道來。憫農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要說前一首引發的是大家對農民的工作感到愧疚與感恩,這後兩首就直指農民生活狀態的罪魁禍首,要不是唐朝社會相對開放,這首詩根本流傳不下來。要放在文字獄時期裡,那誅九族都不為過。這幾首詩讓李紳在民間攢足了聲望,也讓他在官場上有了一定的人氣,畢竟大家主觀都會認為,關心農民的人人品都不會太差。那實際上呢?在一次政治動蕩中,朋黨黨首李德裕給李紳拋出了橄欖枝。
  •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真的愛惜民力嗎,歷史告訴你
    因為這詩道出了農人的辛苦勞作,被當作教科書級的古詩,成為我們今天的教材,詩中表達的情感引起了無數的共鳴,此詩是極為成功的。我們今天要說就說這位詩人李紳。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喪父,隨母遷居無錫。
  • 甄嬛傳: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被五人聯手上眼藥的年羹堯,命不久矣
    楊角風談《甄嬛傳》第42期:隨著年羹堯得勝進京,他跟年世蘭兄妹倆,也走上了作死之路……如果說最開始,年羹堯在雍正帝面前還懂點人臣之禮,那麼後面的年羹堯就再也收斂不住了,一路狂奔在懸崖的邊緣。同樣,蘇培盛在年羹堯面前吃了癟,他可是有的是方法整治你,而且時間絕不會拖太久。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奢侈當官之後「漸次豪奢」,追求奢侈腐敗的生活,都奢侈到什麼程度,愛吃雞舌,每頓飯都要來一盤,上一盤就得殺掉三百多隻活雞。這僅僅是他一頓飯當中的一盤菜。倘若李紳僅僅是奢侈,咱也說不出什麼,到了他那個位子,凡事擺點譜似乎沒什麼要緊,但,心胸狹隘,眥睚必報就有點說不過去,那就涉及到人品問題,而人品,古今標準都是一樣的。畢竟「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山還是那座山,人本質上能有多大變化呢。
  • 吃瓜|那些人設翻車的名人
    今天,就和玄鳥一起快樂吃瓜吧。本尊說得明明白白白:我這人沒啥別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歡賭博。凡是賭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賭桌上就飯也忘了吃,覺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賭。而且,我賭了一輩子,不論是什麼形式的賭,不論賭多賭少,從來就沒輸過,贏的錢譁啦譁啦爭著往我腰包裡趕,擋都擋不住啊。這歐氣玄鳥酸了,建議下次把錦鯉換成李清照。
  • 「憫農詩人」李紳的浮沉:卿本佳人,奈何為賊
    李紳,就是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李紳一生下來就是標準的官宦世家子弟,雖然不是什麼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也算妥妥的公子哥、官二代一枚,典型的贏在起跑線上了。這可能是很多人拼命努力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頂峰。命運這種事不服不行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李紳這兒就「呵呵」。然而不幸的是,上帝給你打開一扇門時,也會給你關上一扇窗,所謂「將欲予之,必先奪之」是也。
  • 雍正王朝: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提出三個要求,年羹堯為何敢全部否決
    首先,西北雖然暫時平定了,可是羅布藏丹增和策旺阿拉布坦還在,幾十年積下的隱患並未消除,目前也只有年羹堯能夠鎮住西北的局勢。其次,年羹堯剛打了勝仗,正是春風得意之時,也正是擺資歷講價錢的好時候,這時候他就是在囂張雍正也不可能拿功臣開刀。最後與年羹堯膽大、好賭、兇狠的性格有關,這也為他後來的悲慘遭遇埋下了伏筆,人狂自有天收,他得罪了所有的人!
  • 《紙牌屋》算什麼,在這部國產歷史劇面前,它就是小兒科
    娛樂吞噬大眾的時代,浮躁成了唯一的代名詞,而當所有人沉浸在快餐文化中無法自拔時,殊不知,這已經造成了一種集體的墮落與時代的倒退。反看當下,我們此時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完完整整的看一部電視劇,這裡面,浮躁的社會環境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影視劇創作者本身就早已丟掉初心,用敷衍取代認真,以此換取市場的利益最大化。
  • 年羹堯殺孫嘉誠後為什麼雍正就開始動年羹堯了?
    南方進貢來的荔枝,雍正為了年羹堯能吃到新鮮的,令驛站800裡加急,6天就從北京送到了西安,可見雍正對他的寵信。人通常在最得意,最輝煌的時候,都會膨脹,「恃寵而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志得意滿的年羹堯,作出了很多越矩之事。到京時,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安然坐在馬上行過,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而已。
  • 同是撫遠大將軍,為何年羹堯被賜死,嶽飛的後代繼任後就沒事呢?
    年羹堯是一等一的人才,不到三十歲的四川巡撫,這在當時讓人根本無法想像,然後一路飆升,在地方上簡直成了土皇帝,軍政一把抓,手裡還攥著定西將軍印,這風頭出得,親爹也得眼紅。年羹堯好像後悔拜錯了門,自己大紅人一枚拜入胤禛這個沒啥出息的親王門下,有礙前途,可惜沒有後悔藥可吃,當時誰也沒想到日後的胤禛能當皇帝,年羹堯這心裡一不平衡就開始「無人臣禮」了,按說年羹堯是漢軍八旗,應該自稱奴才,但是他和胤禛卻自稱官職,這就是大不敬,為此胤禛真急過眼,當時就已經看透了年羹堯的德行。
  • 年羹堯為什麼被殺?其實一點都不冤,他突破了雍正的底線
    首先我們說年羹堯被殺,其實一點都不冤,這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突破了雍正的種種底線。年羹堯入朝為官以來,一直深受皇帝的重用。在康熙年間,他就已經成為了封疆大吏了。這一點絕不是雍正王朝裡說的那樣,年羹堯是雍正的包衣。
  • 香文化(767)古代「口香糖」雞舌香
    朋友察看後,認出那不是什麼毒藥,而是一枚上等的雞舌香,是皇上的特別恩賜。虛驚一場,遂成笑談。(「雞舌香」,形如釘子,又名丁子香,東漢時屬名貴的進口香藥,常人大多不識。)也許正是刁存口臭的提醒,口含雞舌香奏事逐漸演變成為當時的一項宮廷禮儀制度。蔡質(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叔)編寫的《漢官儀》,便記錄了當時這項風雅的宮廷禮儀規定,尚書郎要「含雞舌香伏奏事」。
  • 年羹堯死在張廷玉的一句話上,三朝老臣就是厲害
    大家好十月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述雍正王朝的故事,在上一回中我們說到年羹堯太過放肆。百官們上奏參劾年羹堯,那年羹堯接下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年羹堯是曾經名動天下的大將軍,怎麼能給那些芝麻小官下跪呢?他一身布衣昂首站在杭州縣衙大堂。
  • 『舌尖上的舌尖』牛舌豬舌,雞舌鴨舌等之所以好吃,全在於一個「動」字,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稱得上是活肉,自然好吃.
    我見過最早的牛舌的烹飪方式是在《包公案》裡:有一農戶耕牛的舌頭讓人割去,眼看牛就活不下去,無奈之下只得宰牛。按大宋律法,私宰耕牛是大罪,於是便有人舉報求賞。包青天自然是明察秋毫,很快破案——舉報之人便是賊人,只因兩人私下有隙,便割去牛舌,逼其宰牛再去舉報,用心可謂險惡。那牛舌呢,自是被賊人拿回家滷了,到破案的時候還未吃完。
  • 年羹堯被處死後,雍正是如何處置他妻兒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如日中天的年羹堯根本不會想到,有朝一日這個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雍正會把他搞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年羹堯戰績卓著,當然免不了受到了一些小人的攻擊。於是慢慢地有許多人在雍正面前打年羹堯的「小報告」,有的人說年羹堯沒禮貌,有的人說他目中無人,等等。常言道,三人成虎,一件兩件雍正也沒有往心裡去,事情多了他當然心裡也開始有些懷疑。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真實作風太讓人嘆息
    《憫農》可以說是我們最早接觸的古詩詞之一,小學生都會背,因此很多人在聲討那些浪費糧食的人時都喜歡說:「你連個小學生都不如。」如不如小學生這個不太好說,但真的不要再拿《憫農》來舉例了,詩是好詩,但作者李紳卻不是什麼清廉節儉之人。按現在的網絡術語來說,那就李紳「崩人設」了。
  • 唐朝詩人李紳的B面人生
    李紳,字公垂,亳州譙縣(今屬安徽亳州)人,生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中書令李敬玄曾孫,父親李晤曾任職烏程、晉陵(江蘇常州)縣令。李紳和詩人元稹、白居易常有來往,交情不淺,為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與者,著有詩集《樂府新題》,《全唐詩》現存四首。
  • 雍正王朝:詳解雍正與年羹堯的那次飯局,告訴你什麼才是權謀算計
    今天,我們就以雍正皇帝與年羹堯的那場「火鍋盛宴」為契機,看一看什麼是真正的權謀算計;比一比年羹堯的政治水平到底比雍正差多少個段位。首先,我們先來簡單概述一下,此次飯局的背景:在經過艱苦卓絕的「九子奪嫡」之戰後,雍正皇帝終於上位。
  • 年羹堯手握重兵,掌控西部,為何雍正還能輕輕鬆鬆把他除掉?
    最初,雍正極為相信年羹堯,各種重用他。先是給她封爵,後給它賞賜玉器珠寶。除此之外,雍正在一些任用官員問題上還經常和他商量,如果是他不同意,雍正就不會用。按照常理來說,這種做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合理的。如果單單是面對上述種種事情,很多人可能認為就是年羹堯有本事,皇帝看他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