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舌尖
電影《桃姐》中有這樣一幕:桃姐中風住進敬老院後,少爺羅傑和三位發小從冰箱裡翻出滷牛舌——那是桃姐中風前做的,他們風捲殘雲般地消滅乾淨,嘰嘰喳喳說起小時候吃過多少桃姐做的美味……這一幕內容溫情十足,人世煙火味撲面而來,據說金像獎評獎時評委們對此也是讚譽有加。當然,我這裡要說的重點不是這個,而是牛舌,滷過的牛舌。
我見過最早的牛舌的烹飪方式是在《包公案》裡:有一農戶耕牛的舌頭讓人割去,眼看牛就活不下去,無奈之下只得宰牛。按大宋律法,私宰耕牛是大罪,於是便有人舉報求賞。包青天自然是明察秋毫,很快破案——舉報之人便是賊人,只因兩人私下有隙,便割去牛舌,逼其宰牛再去舉報,用心可謂險惡。那牛舌呢,自是被賊人拿回家滷了,到破案的時候還未吃完。
去年此時,我曾在家裡自行熬過一鍋滷水:一為解饞,二是偷懶——不想下廚炒菜的時候,隨便買點兒什麼,往滷水鍋裡一扔便是一道菜。某夜饞蟲湧動,忽憶滷牛舌,次日一大早,我就前去菜市場買牛舌,搜尋無果,肉販告我,牛舌在屠宰場就已經被各大小餐館預定,普通菜市場根本就沒有賣的。無奈之餘,我只得拎了一條豬舌歸家。刮洗去舌苔後汆一水,再投入滷水鍋,微火滷了半個小時,撈出稍晾才切成薄片,隨後加蒜末、香油、辣椒油等拌勻了吃,入口軟韌,鮮嫩爽滑,我一口氣用它下了三碗白米飯。
在我看來,牛舌也好,豬舌也罷,之所以好吃,全在於一個「動」字,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舌頭除了進食,還要負責發聲,日日動個不停,稱得上是活肉,自然好吃。我微博上的一個朋友「好老虎」,其妻開了家烤肉店,店裡點擊率最高的便是烤牛舌——牛舌醃好後切成薄片,放到燒燙的鐵板上烤至剛熟就吃,入口脆嫩鮮香,顧客吃完一份都不過癮,往往還得再加一份。
豬舌和牛舌雖然美味,但也有一個缺點,舌苔太厚,前期的初加工處理較為麻煩,而雞舌、鴨舌則沒有這些煩惱,洗淨便可下鍋烹製。然而雞舌、鴨舌也有遺憾,個頭太小,要一飽口腹之慾,極費食材。《射鵰英雄傳》裡面,郭靖初識黃蓉時,黃蓉一身乞丐裝扮,被店小二瞧不起,於是她便點了八樣講究菜來教訓小二,其中便有一道「雞舌羹」。店小二聽完一驚:「這八樣菜價錢可不少,單是鴨掌和雞舌羹,就得用幾十隻雞鴨。」黃蓉有金主在旁,自是不怵,只催小二快些上菜,最後結帳是十九兩七錢四分,有網友考證,這些銀子放到現在約值2萬元人民幣。
當然,大家可以說這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金庸老先生何等博學,寫這些也是有所依據的。《堅瓠集》載,北宋名臣呂蒙正喜食雞舌湯,一日見到後花園中有一座假山,便問下人是何物,下人答是平日裡殺雞丟棄的雞毛。呂蒙正很驚訝,自己能吃這麼多雞?下人答,一隻雞隻有一根舌頭,您吃一頓雞舌湯要多少根舌頭?您吃雞舌湯又有多久了?呂蒙正默然,「遂不復用。」
呂蒙正貴為宰輔,卻也不敢一逞自己的口腹之慾,可見,那時的廉風建設還是頗見成效的。幸運的是,如今養殖業發達,禽肉分割早已是流水線生產,大批量的雞舌唾手可得,若有店家能復原舊時的雞舌羹,可能也會像現在的醬鴨舌那般風靡各地。
郭 亮
投稿郵箱:1789122089@qq.com
喜歡本刊,收閱更多專業及精彩的內容,請訂閱《四川烹飪》雜誌月刊!每期定價9.00元/本
訂閱《四川烹飪》雜誌的方式:
1.可前往當地郵局,可以破月、破季訂閱,本刊的郵發代號為62-50;
2.本刊郵購:郵局匯款(全年168元)至「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4號四川烹飪雜誌社郵購部收」(註:請填寫清楚收件人真實姓名、地址、電話及訂購內容等);
3.進入中國郵政報刊網:http://bk.11185.cn搜索「四川烹飪」網上訂購。
訂閱2016年《四川烹飪》長按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