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與應成中觀(一)

2021-02-08 三千光影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為各位介紹到〈攝受章〉第4,也就是教材的第274頁,經文中說到:「善男子、善女人捨身者,生死後際等,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無有變易、不可思議功德如來法身。」這是說:善男子、善女人的佛弟子,因為見道而斷了我見、證悟了本來常住無生的如來藏,所以斷除了三縛結、轉依了如來藏,不再以色身、覺知心為我,舍離了身見、我見,所以能舍離生死變異的五蘊身,現證生與死的前際、後際其實都是平等平等,從此不再有五陰的老病死憂悲苦惱,因此得到了永不壞滅、恆常永住、無有變易的、不可思議功德的如來法身。

那麼福嚴法師如何解釋這一段經文呢?在他的書中第112頁說到:
「不為老病死所壞,即是常住。常住,所以是無變易的。常身的功德無邊,不可以心思口議,故名不思議功德。有此不壞常住無變易不可思議功德的,即是如來法身。依法成身,名為法身。」(《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12。)

這一段的解釋在字面上是正確的,然而福嚴法師一生否定如來藏常住之法,認為沒有實體法可以常住,對於傳統中國佛教所主張的真如不滅、如來藏常住、萬法有本體,他不斷地否定與破斥。以上這一段他的解釋,只是依文解義,依著經文而白話直譯,這並非是他本人真正的想法,因為福嚴法師在一生當中,堅持應成中觀學派的「緣起性空」為唯一究竟了義之說,其餘佛門的教理統統都判為不究竟說。為什麼這樣子講呢?我們先來看看慧日講堂為他出版的《導師略傳》,各位在網絡上就可以搜尋得到,文中說到他在出家之前的情況:

「民國十四年(二十歲),讀馮夢禎的〈莊子序〉:『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引起了探究佛法的動機。此後,於商務印書館之目錄中發現佛書目錄,因此購得《中論》等書。由於閱讀《中論》,使導師領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嚮往不已!導師經四、五年的閱讀思惟,發現了佛法與現實佛教界間的距離,所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內心之嚴重關切,因此發願云:『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願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學。將來修學好了,宣揚純正的佛法。』」(《印順導師略傳》,印順教育基金會。)

這段文字明白地告訴讀者們,福嚴法師在出家之前,影響他最大、最深的書籍就是 龍樹菩薩的《中論》;竟然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將《中論》的法義內容與現實的佛教界去相比印類,但是兩者相差甚大,大到他內心生起嚴重的疑惑與關切。所以這件事成為他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剃度出家的最重要的原因。這件事情造就了他這一生之中,向來以他所理解的 龍樹菩薩《中論》的內容來作為最究竟的依歸。

然而,這裡面有兩處危險的地方:第一、他窮盡一生所能理解的《中論》,是否真的就是 龍樹菩薩的本意呢?自古以來大乘學人大都認為自己了解 龍樹菩薩的中觀,就好像大家都讀《金剛經》,都認為自己了解了《金剛經》中「般若波羅蜜多」的道理,動輒說自己已經證得了般若波羅蜜。然而大部分此類之人卻是連聲聞道的初果須陀洹尚且不能證得,不能知曉初果的內容,也就是連 世尊初轉法輪解脫道的道理尚且誤會了;那麼實質上根本沒有可能,也沒有能力去實證後續的二轉法輪中諸法般若實相。因為般若波羅蜜的實證,必須依於初轉法輪解脫道的成就,也就是證得聲聞初果乃至四果之後,方能真正地會得二轉法輪中「般若」的意旨。

在佛世的時候,諸位聖弟子便是由 佛教授,依著三轉法輪的順序而一分一分實證其中的內容,這是諸經中實際記錄的實況。若不依這樣的分證順序,不了解身見、我見的內容,不能斷除三縛結、五下分結的結使,則必不能真正地理解般若諸經中般若波羅蜜,也就是沒有解脫道的實證,則無法求證佛菩提道「智慧到彼岸」的般若波羅蜜。這就好像未曾修習初等數學的人,連四則運算尚且不知不會,那就無法學習工程數學精密的運算,後者必須要以前者為基礎。此處的危險自古以來多有大乘的學人陷入其中而不自知,福嚴法師無疑也是其中之一,因為福嚴法師他不能理解解脫道五蘊法之中「身見、我見」的真實內容,造成的後果就是他以為大乘所說的真如法性就是滅相不滅,造成了他認同宗喀巴所說二乘所證的「五蘊空」與大乘所證的「真如空性」是完全相同的。此其一也,這個部分我們在後面還會詳細地解說。

第二點危險之處:由於 龍樹菩薩的《中論》內容,主要在解釋 佛陀二轉法輪的意旨,也就是論及真如總相智與別相智的範圍,目的是要對抗當時佛門外的外道,以及佛門中的外道邪謬思想。也因為 龍樹菩薩在年輕氣盛,還沒有學佛之前所犯下的罪業的餘殃,所以在像是 玄奘法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及西藏多羅那他祖師所寫的《印度佛教史》中都說到,當時 龍樹菩薩的修證位位在初地,甚至有人說是鄰近初地而不能入,而 無著菩薩的修證則是在三地,甚至在《明句論》中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也就是說,龍樹菩薩《中論》的內容,乃是大乘初見道一直到見道位圓滿的部分,另外尚有初地以上菩薩所修證的一切種智,這是《中論》裡沒有提到的,也就是佛法中三轉法輪的內容;所以《中論》乃是有容有上的法。這一點在福嚴法師晚年後,諸多學者將 龍樹菩薩其餘的著作都翻譯出來之後,則更加的清楚。

因為不能明了聲聞道中五蘊空、斷結證果的內容,因此就連帶地誤解了大乘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將誤解後的內容視為佛法中了義的無上義理,更進一步地將三轉法輪唯識種智的義理卻當作了是不了義說,這就是福嚴法師一生當中於佛法偏差的落處。然而這並不完全是他的過錯,而是因為他繼承了印度的月稱,與西藏的宗喀巴、賈曹傑、克主傑等等,前後相承,一貫以來堅持應成中觀的結果。

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就所在多有,所以多羅那他祖師的《印度佛教史》裡面說到,在月稱的時代這一些邪說就已經比比皆是,而且支持邪說的力量常常大於正法的力量。例如當月稱當上了那爛陀寺住持的時代,那爛陀寺附近的孩童都會唱一首歌謠:「噫嘻龍樹論,有藥亦有毒;慈氏無著論,眾生之甘露。」這首偈顯示了大眾們錯解了 龍樹菩薩《中論》的情況,自古以來這就是佛門中常見的事情,而且這一些人常常是佔有多數的力量,自古皆然,無足為奇。所以了解了以上的內容之後,我們就可以了解福嚴法師此生邪謬的落處,也只是承襲了古來佛門中的常態。

福嚴法師就是因為喜歡 龍樹菩薩的《中論》,進而選擇出家專修,可惜的是他錯解了 龍樹菩薩的意旨,選擇了有毒藥的那一邊,其中是什麼原因呢?書上提到1936年福嚴法師三十一歲的時候,武昌佛學院開始開辦研究班,福嚴受到太虛大師的邀請,到武昌佛學院指導學生們「三論」的內容。三論就是《中論》、《十二門論》以及《百論》,前兩者是 龍樹菩薩的著作,而《百論》則是 龍樹最重要的繼承弟子提婆菩薩的著作。中國佛教在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出這三論之後,學習者蔚為風氣,而成就了一時之間的興盛;後來唐代 玄奘法師依護法菩薩的注釋本子,譯出了提婆菩薩《四百論》的後半部成為《廣百論》,乃至當代法尊法師將《四百論》完全漢譯。從其中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提婆菩薩繼承著師父 龍樹而造了《四百論》,目的就是為了要講述般若波羅蜜的實證,其中的意旨絕不是福嚴法師所理解的無因應成中觀。

1938年8月到1939年年底,福嚴法師應太虛大師之命,到四川重慶北碚縉雲山,也就是漢藏教理院,當時與法尊法師成為教理院的同事。因為法尊法師少年失學,依靠著自學成才,所以在文字的表達上常有艱澀之處,所以這個時候福嚴法師依太虛大師的要求,幫忙法尊法師新譯出來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去潤色文字,遇到了文字不能了解之處,便請問法尊法師。對於 龍樹菩薩的空義思想,福嚴與法尊經常作法義上的探討,甚至法尊法師應福嚴的要求,為他翻譯了 龍樹的《七十空性論》。兩個人在問答之中,福嚴假設了問題來引出法尊法師的見解,有的時候雙方爭論不下,最後就以「夜深了,睡吧!」而結束。書上說到「如此的論辨,使得福嚴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從此不再重視深受老莊影響的中國空宗——三論宗。」所以福嚴法師在《平凡的一生》當中,自憶與法尊法師共同修學的因緣,他說:「我出家以來,對佛法而能給予影響的,虛大師而外,就是法尊法師,法尊法師是我修學中的殊勝因緣!」

這是說,藉由法尊法師翻譯及對談之中,使得福嚴法師學習到了他認為最好、最了義的佛法,也就是佛護、月稱、宗喀巴一脈相承的應成中觀學說。福嚴法師在他的著作《中觀今論》裡面詳細地解說並節錄了宗喀巴的教法,也表示了自己在中觀的思想上,雖然與宗喀巴師徒見解有少許不同,但是福嚴法師確立了此生自身依止應成中觀為究竟之說;所以最後福嚴法師他依據了宗喀巴的理論,把佛法立為三個系列:虛妄唯識系、性空唯名系、以及真常唯心三系。認為其中真常唯心叫作「太過」,虛妄唯識叫作「不及」,而立性空唯名「一切法皆空但唯有名」,也就是中觀應成派成為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的中道究竟說。

福嚴法師在書中說到:
「『唯識者』,可說是不空假名論師。《瑜伽論》等反對一切法性空,……主張依實立假,以一切法空為不了義。」(《中觀今論》,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1987年10月七版,頁190。)

這是說福嚴誤解了《瑜伽師地論》的宗旨之後,然後認為《瑜伽師地論》的內容叫作不及——不及於空。

他又說:「『真常者』,自以為是『空過來的』。……不空妙有者,本質是破壞緣起法的,他們在形而上的本體上建立一切法。迷真起妄,不變隨緣,破相顯性,都是此宗的妙論。所以要走此路者,以既承認緣起法空,即不能如唯識者立不空的緣起。以為空是破一切的,也不能如中觀者於即空的緣起成立如幻有。但事實上不能不建立,故不能不在自以為『空過來』後,於妙有的真如法性中成立一切法。此派對於空,也還是了解得不夠。因為空而不得其中,太過了,以致無法成立一切;這才轉過身來,從妙有上安身立命,依舊是真實自性不空。」(《中觀今論》,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1987年10月七版,頁190~191。)還是一樣的情況,他不能理解真如自性為何既真且常?然後就認為、就主張真如真常就是太過,太過於空。

那麼他認為如何才是異於太過與不及的真正的中道呢?他說:
「《廣論》中於破太過與不及後,提出自宗的正見,即是月稱論師的思想,稱為應成派。應成派以為:緣起法即是空的,空是不破壞緣起的。承認一切法空,即假有法也不承認有自相,與自續派的不及不同;雖承認一切法空而不許破緣起,故又與太過派不同。」(《中觀今論》,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1987年10月七版,頁189。)

這就是他所承許的正論。

相關焦點

  • 福嚴與應成中觀(三)
    然而福嚴法師所說的滅相真如,卻完全沒有經中所說無盡藏的諸般種種功德;所以當知這種滅相不滅的真如,只是一個戲論罷了!人死了,意識心不在了,這個滅相真如的戲論也就沒有了。所以 佛又說:「須菩提啊!若菩薩摩訶薩以無盡藏來觀行諸種因緣所生之法,是行於般若波羅蜜多;這樣的修行之法,是不住於二乘聲聞、緣覺小乘之法,而是必得證於無上正等正覺,能安住於一切智智。
  • 中觀應成派八大殊勝要義
    中觀應成派這個觀點,不但與小乘諸師不同,與大乘唯識師對立,就是在中觀宗內部,也與清辨、靜命、蓮花戒論師等的觀點也是差別極大。凡許自相為勝義有,則成實事師;婆沙師、經部師、唯識師皆屬實事師。雖不成就自相為勝義有,而亦許為名言中成就者,則為中觀自續派,清辨、靜命、蓮花戒論師等屬這一派。名言中亦不許成就為自相者,為中觀應成派,佛護、月稱二師即是。
  • 修學佛法應建立正確的因果觀
    學佛的第一正確知見是因果觀的確立。正確的知見從哪裡建立?應從佛陀一生的行持和他留下寶貴的經典入手。佛陀住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都是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簡單點說就是因緣果報的現象。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說穿了就是因果的轉變.相續.循環。
  • 龍樹菩薩《中觀論》核心思想
    中觀論中觀論手鈔本龍樹菩薩著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觀因緣品第一】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如諸法自性 不在於緣中
  • 【入中觀論講解】01:序言、譯者說明、導言
    中觀的闡述方式,雖然目前被分成應成派和自續派,但是準確地說,並非中觀見地有兩種,而是當中觀的見地在和其他見地進行論辯的時候,通過因明而闡述論據的方式,有應成和自續兩種。在桑傑香大師(佛護)對《中觀根本智慧論》所作的解釋中,他為了一切的實執,對於「一切法都是實法」這一觀點,進行了非常多的質問和論辯,而他所使用的論辯方式,則是應成方式。
  • 《中觀莊嚴論釋》講解第35課
    這種推理已經牽涉到因明各種各樣的邏輯推理,又牽涉到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依靠離一多因抉擇萬法為空性的道理。對於這一頌詞,麥彭仁波切在旁述當中講得比較廣,對有法、立宗以及因等作了很詳細的分析。因此,大家首先一定要將靜命論師所建立的推理公式清楚掌握,否則,下面講到有法、立宗、因、同品遍、異品遍等因明的很多法語時,大家可能會比較模糊,就像菟絲草一樣什麼都分析不清楚。
  • 觀劇釋法 | 從《三十而已》分析租房時遇上賣房應如何處理
    觀劇釋法 | 從《三十而已》分析租房時遇上賣房應如何處理 2020-07-30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什麼他宗無法正確解釋《中觀根本論》之根本思想?
    應成八大難處關鍵,意指唯有應成派才能解釋他宗所看不見或無法解釋《中觀根本論》的地方,故稱「難處關鍵」,也就是「掌握關鍵要點」的意思。為什麼他宗無法正確解釋《中觀根本論》之根本思想?雖然各宗義都個別以自己的角度詮釋《中觀根本論》,但其中應成派的見解,主要依據龍樹菩薩究竟闡釋空性的見地而建立起來,因此,想正確掌握《中觀根本論》的根本思想,就得依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來學習,因為這才是最徹底究竟的見地,只有中觀應成派才能無誤闡釋空性教法。
  • 每日待觀審:為什麼念「不痛了」就不痛了,念佛反而還在痛呢?應懺悔嗔心怨恨心 培養慈悲心-演戒師
    應懺悔嗔心怨恨心 培養慈悲心-演戒師_觀審字幕安住佛號  若真相見  佛號中見觀審過程中有問題的可與善清師兄聯繫。另外歡迎大家提交更多觀審意見,方便後期進一步修改,完善恩師這無上甚深微妙法水。即日起,覺航小水滴兼著供養恩師佛號。從最基礎的5分鐘佛號開始,大眾也可訓練五五法則見縫插針念佛。另外也可關注訂閱騰訊視頻「覺航小水滴」,裡面將上傳各種時長恩師佛號在「般舟佛號」專輯,敬請大眾查閱。
  • 六十四卦詳解:第20卦 風地觀(觀卦) 觀下瞻上 中上卦
    >觀下瞻上 中上卦象曰:卦遇蓬花旱逢河,生意買賣利息多,婚姻自有人來助,出門永不受折磨。經商:市場形勢不穩定,正處於變動,應謹慎小心,隨時觀察動向,從長計議,做好退卻的準備。求名:貴在自知之明,虛心向他人求教,端正處世態度,尤其不可自我滿足,更須守中持正,樹立遠大理想,勿喪失個人追求的目標,勿偏離正道。外出:有風險,擇日而行。
  • 華嚴對中觀哲學的深度詮釋(二)
    往期回顧:華嚴對中觀哲學的深度詮釋(一)本期正文:《金師子章》極為精練的表述形式,似乎給出了各種解釋的空間,然而論主在文中實際上已預防和杜絕了各種臆斷妄解和隨意解說的可能性。只要足夠細心,我們完全可由這部論著自身的道說來確定其中「金體」與「獅子」的確切喻義。
  • 男人應樹立正確的擇偶觀
    一轉眼兩小子都到了適婚年齡,胡彬和李軍都長相帥氣、家境富裕,當然身邊也有眾多的追求者,有家境相當的城裡姑娘、也有聰明獨立的知識女性。胡叔注重門當戶對看重家庭條件一點,建議兒子選擇家境相當的城裡姑娘,李叔尊重兒子的選擇,李軍選擇了本單位家境貧寒農村出來的大學生,他們倆也在同年和自己選擇的姑娘結了婚。
  • 以略釋《中觀根本論》歸敬頌而了解緣起
    還有離系派,雖不許有創世主,而且承認有因果報應,但是他們認為束縛與解脫之根本的我,是常,是一,是獨立的,因此他們也無法真正體會到緣起的涵義,所以也不能安立緣起。那麼,凡是佛教學派是否都能安立緣起呢?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緣起有粗及細的層次,以粗的層次來講,唯識以下的實有部雖可安立一種緣起法,但是對不生不滅的緣起是無法安立的,所以,中觀的緣起法與內部的實有派也有不共之處。
  • 三元人觀是異端嗎?(一)
    若在任何一次文獻或二次文獻中,發現:(一)身處於諾斯底爭議或亞波裡拿流主義爭議的正統教父使用三元人觀,或(二)近代基督教學術所撰寫的二次文獻認為二元人觀與柏拉圖主義/諾斯底主義/亞波裡拿流主義有關,那麼,華人基督教學術界持二元人觀的學者對於三元人觀的批判自然就是錯誤的。本文引用的文獻完全以英語材料為主,以體現英語世界相關研究的真實情況。
  • 觀靈術
    自由靈:包括在天界享福的、百日後遷居亡魂山的以及一年之後由亡魂山遷居至酆都市、六角莊的亡靈,一如陽世的凡人,可以自由活動。如果透過牽亡魂或觀靈術,是可以自由與陽世親友會面的。另曾有日本人成功進入,帶領之神明也是用閩南語和他溝通,後來透過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翻譯成日語,也是特殊之例子。第三、採用文字溝通方式:與神明溝通時,在半空中浮現一些字,字體有楷書、隸書、行書,也有讓人看不懂的篆體,表現方式在進入者提出問題時,則以文字回答,例如在請示聖號時直接浮現「中壇元帥、九天玄女」等聖號。
  • 普門品全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課誦版
    但是經文有一處堅持從底本未改,就是「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這兩句,前後文均是應以某「身」得度,即現某「身」說法,宋元以來藏經和流通本則多作「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個人以為大正藏所據之高麗藏底本為優,故保留底本原貌,不同於流通本。2、注音依據《漢語大詞典》,異讀、多音等情況,均以經義定奪。如果遇到兩可的情況,則選擇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
  • 佛教電影《觀世音傳奇》全集
    與《普門品》中「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相應。相傳日僧道元自中國返日時,遇暴風於南溟時即默禱觀音,忽見大悲尊乘一蓮葉浮於海上,風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觀音像奉於南溟觀音寺,故有此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
  • 周易卦象與六爻的聯繫(風地觀)
    所以六爻如果想要做到無微不至,那麼每一處的信息都不能放過,關於卦象的理解可以參考梅花,梅花注重卦象,六爻注重爻位,一大一小。梅花也好六爻也罷,都能在自己的領域立足,看上去方向不同。實際都是殊途同歸,總之,六爻中參考的細節越多,層次分化的就會越明顯。
  • 什麼叫法身、報身、應身?
    什麼是應身呢?應化身是有始有終,生出來還得死,我們每一個人,現在在煩惱的時候覺得是一個凡夫,如果你反聞自性,入到法身的信念中,其實每個人的色身,可以是佛的一個使者,特別是佛教徒。應身是以什麼為命呢?以因緣為命。除了因和緣還有什麼呢?因就是註定你這輩子命運的走向,緣就是你這一輩子走向有靈活性,修善法它就往善走,修惡法就往惡走,不修了還那麼走。無非你的因緣,所以因緣為命。
  • 外應天機歌
    觀君出門去謀望,路遇出殯有吉慶,此因官財是吉徵,碰見嫁娶運難行。人為名利到外鄉,不知他鄉利害情,乍逢丁韓黃染姓,謀望定遇不利境。曹姓之人若經營,切記莫僱牛馬姓,百家姓中藏生克,牛馬吃盡曹家坑。請求調動和晉升,忌遇段邵叢姓逢,邵與少字是衕音,神明感格君要清。調動忌遇劉姓逢,謀利休與吳合營,聖人造字象形聲,天人感應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