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鐘樓應對挑戰、負重前行、實幹奮進的收穫之年。一年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常州市鐘樓區圍繞「六穩」「六保」任務,凝心聚力,迎難而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常州鐘樓經濟企穩復甦、社會和諧穩定。
2021年常州市鐘樓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實際到帳外資、進出口總額保持正增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全面完成市下達的節能降耗和生態環保任務;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
堅持改革創新
提升發展內生動力
激發創新活力。加快完善經開區功能,統籌北港、新閘一體化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支持經開區在省級開發區中持續爭先進位。加快推進高新園建設,全力支持創建省級高新區。建設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創新園區。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兩個倍增計劃。推進企業「一室兩站三中心」建設和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出臺創新扶持政策。
深化改革攻堅。做好經開區體制機制改革「後半篇文章」,優化高新園(鄒區鎮)「區政合一」模式。實施鎮(街道)屬地管理清單,全面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改革落地見效。推進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整合優化機構設置。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增強基層保障能力。加快國企整合重組,推動「1+N+X」國企改革架構落地生根,確保新運集團獲得AA+評級。
推動開放融合。搶抓RCEP機遇,深化「一帶一路」合作,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等新業態,進一步做大做強出口基地,培育外貿新增長點。抓緊對上銜接,爭取更多鐘樓方案納入省市規劃,確保常泰鐵路、寧常高速等最佳落地線位,積極融入上海、南京大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加快承接上海、南京現代產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等優質資源。主動尋求市域交通、產業、文化、旅遊、商業多方面合作,全方位融入常州全域發展。
堅持項目為王
提升產業發展質效
攻堅重大項目。開展「重大項目攻堅突破年」活動,實行專業招商、精準招商。精心組織好上海經貿活動周、科技經貿洽談會等重大招商活動。引進培育瞪羚企業或潛在獨角獸企業1家,確保省、市重大項目入庫數量有新突破,力爭新增重大產業項目佔比超70%,新增超30億元或3億美元特大產業項目1個,超3億元或3000萬美元重大項目20個以上。
打造智造高地。做大做強「兩新一智」主導產業,規模工業產值增長7%。深入實施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工程,新增市級以上智能工廠、智能車間4個。推廣微億智造模式,實施龍頭企業、隱形冠軍引育計劃,力爭新增掌握「專精特新」技術的小巨人企業和龍頭企業各2家以上。
深耕數字經濟。建設大運河江蘇數字港,力爭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00億元。不斷完善智慧健康雲平臺。大力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積極探索C2M小批量個性化定製模式,推動常州工業雲平臺成為國家級特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打造長三角產業網際網路應用中心。搶抓建設長三角中軸樞紐支點重大機遇,推動凌家塘和中國燈具城兩大市場轉型升級,打造長三角現代物流中心。
加快文商旅融合。立足「運河文創名區」定位,注重傳承歷史文脈,充分挖掘大觀樓、毗陵驛等歷史文化資源,加快推進瞿秋白紀念館、盛宣懷故居提升改造,以大運河「一街三段」為紐帶,串聯「鐘樓名人朋友圈」。按照5A景區標準實施大廟弄片區改造,確保與軌道交通2號線同時亮相。著力振興南北大街商圈,形成萊蒙北區、泰富百貨、新世紀聯動互補的「黃金十字路口」,打響工業旅遊、紅色文化、食美鐘樓、「鐘樓夜未央」等品牌。
堅持城鄉一體
提升區域功能品質
聚力城市更新。深入推動老城廂復興發展,完成大廟弄核心區改造及三堡街、西橫街等30條道路整治,實施吳家場公寓等28個老舊小區整治提升。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實施振中路、桂花路跨運河橋建設,加快建設玉蘭路、童子河南路等道路,逐步打通茶花路等「斷頭路」「瓶頸路」。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000個。
深化鄉村振興。開展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成60%以上農村小微水體整治任務。建好「四好農村路」,建設南環線、東方大道南延等農村道路10公裡。啟動殷杏泰產教融合示範區建設。做強「網際網路+農業」,推動農業產業與凌家塘市場融合發展。
聚焦精細管理。堅持「12個沒有」「20個有」標準,打造兼具安全、包容、舒適的城市環境。建設延陵西路、勤業路等10條樣板道路,持續推進軌道交通、高架、城市主幹道等重要節點整治提升。深化非機動車停放、建築工地圍擋、背街裡弄治理,規範店招廣告設置、加大違建查處力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深入實施「廁所革命」,新建、改(擴)建公廁35座。
堅持安全發展
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創新社會治理。充分發揮「三治融合」乘數效應,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機制,織密「橫向連通、縱向貫通」的基層治理網絡。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和權益保障渠道。完成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試點推廣「1+4」全域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服務新模式,打造「全科社工」服務品牌,積極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改善生態環境。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散亂汙危低」企業騰退轉型,推進大氣監測熱點網格建設,以「人防+技防」立體化保護藍天。有效淨化「水質」,推進鄒區汙水處理廠提質擴容,新建汙水管網10公裡,實施後塘河、扁擔河等8條河道綜合整治,確保3個水質省考斷面持續達標。深化生態綠城建設,實施「推圍還綠」「破牆透綠」,新建口袋公園5個,新增綠地150畝。
築牢安全屏障。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抓好危化品安全生產專項巡視巡察整改工作,持續推進「三合一」場所、群租房等專項整治。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設區級應急指揮中心,堅決防範遏制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構建現代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堅持民生優先
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加大保障力度。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推進全民參保和醫保市級統籌,持續推進醫養融合,新建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8個。強化住房保障,加快推進大板房置換房建設;加快安置房建設進度,有序推進權證辦理。實施棚戶區(危舊房)改造2500套,年內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88套。
優化公共服務。推進「889」優質教育工程,新建、改擴建學校12所,建成投用3所,新增學位5000個,打造「未來教育港」。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加快推進常州中醫院落戶鐘樓,推進區公共衛生中心建設,鄒區衛生院創建二級醫院,新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投用。實施「運河·鄉愁」紀念館、「椿芳書苑」等項目,持續開展「大運河文創節」系列活動,打造「秋白故裡,紅色傳承」文化品牌。
來源: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