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90後、00後一代,被稱為「網絡原住民」——如果按這麼說,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70後、80後一代,算得上「電視原住民」。
那時,路上沒有那麼多車,街上沒有那麼多彩色的衣服,學校門口沒有遊戲廳和網吧,時間過得很慢——電視一出現,就是令人痴迷的。它為那時的人們,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
11月11日,金世佳、柴碧雲、李茂、徐小颯的電視劇《我們的四十年》將接檔《正陽門下小女人》,正式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同樣以改革開放為背景,同樣是京味胡同裡走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我們的四十年》以電視行業的發展為主線,自20世紀70年代一直講到當下,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倒賣電視機到進入影視行業、電視製造業,展開了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四位小人物的人生故事。
「身為電視人,我們的喜怒哀樂、成長發展都與電視機有關,我們比普通觀眾更了解電視行業的發展規律,也親身體會和了解它的發展艱辛、問題所在,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電視的一部分」,《我們的四十年》總製片人王錦在闡述創作初衷時表示,這部改革開放獻禮之作凝結了一批電視人的濃鬱情結,更倒映出一代人淳樸、炙熱的電視生活景象。
致敬「闖時代」
展示電視人「痛與痛快」並存的四十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老北京一個小胡同裡,少年馮都(金世佳飾)在小夥伴肖戰(李茂飾)的家裡,第一次看到了電視機。
屏幕中的影像深深震撼了馮都的心靈,從此,他一生與電視結緣。
被伊春(徐小颯飾)問將來想幹什麼?馮都回答:「反正我就是要通過電視,向全世界的人證明,小爺馮都我曾經來這世上走過一遭。」他決心要成為電視裡的人,像他們一樣活得有聲有色。
高中時,他為了向女友證明自己,用廢舊零件組裝了一臺電視。
改革開放初期,他抓住機遇做電視生意,與西城(柴碧雲飾)共同創業,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電視普及後,馮都成立影視公司,成為優秀的製作人。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馮都的事業不斷發展,但同時,他在追求人生價值的道路上也一次次陷入迷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人到中年,馮都終於找回做電視事業的初衷,把自己對時代對人生的思考,融入到一部真誠的紀錄片中……
《我們的四十年》以電視出現在生活中為緣起,把四個人物的人生故事作為線索,反映了整個電視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回味一群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在四十年變革中「痛與痛快」並存的熱血青春。
有人問:過去的四十年,到底是什麼樣的?
《我們的四十年》借馮都的經歷作答:「那是雄心壯志,孕育過無數可能性的四十年,是有歡笑也有淚水,有朝氣也有頹廢,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的四十年,是我們國家真正開始走向現代化的四十年,也是只屬於我們的四十年。」
當他們步入生命的後半程,迎面新的時代開始,也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歷史的車輛滾滾向前,我們的這一代,我們盡力了,我們的夢想我們奮鬥過,我們的理想都隨著這個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滿滿懷舊感
「電視原住民」們快來找自己的影子吧!
若要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浪潮中擷取一顆足以折射四十年光陰變遷的水珠,電視——大概是最具代表性、最有共鳴性的載體了。
《我們的四十年》先期曝光的30分鐘片花,瞬間帶著觀眾穿越時光,尤其是讓70後、80後們看到了昔日在電視機前的自己。
劇中,肖家一臺蘇聯產的「紅寶石」電視讓胡同裡的人們提前領略到了電視的魔力,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大人們為了得到這件時髦的「寶貝」費盡心力。五大爺攢電視,結果攢出個「炸彈」;馮勝利提著陳年茅臺走後門,卻只換得關於抓閹的一句暗示……
在那個物以稀為貴的年代,誰家要是有電視,都得被高看一眼。
孩子們更是為之神魂顛倒,《加裡森敢死隊》的帥氣身手成為模仿對象;看完日劇《血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也有身世之謎,跑去醫院說:「大夫,我想驗個血」;模仿《大西洋底來的人》中麥克·哈裡斯的泳姿,差點搭上小命,惹得一群夥伴群嘲:「那是科幻片!科學幻想懂不懂」……
電視是屬於一個特定年代的現象級事物,它的出現以及其內容對人們生活、觀念的影響巨大到無法想像。
《我們的四十年》還原了許多頗有年代氣息的電視場景:頭腦靈活的肖紅軍售賣電視天線,小賺了一筆;馮勝利迫不得已賣起了電視罩,生意竟然也紅紅火火;馮都的奶奶甚至通過《海峽兩岸》,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大兒子;1983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讓舉國沸騰……
更重要的是,電視影響了一群人的人生選擇。馮都成為了一名電視內容製作人,這是他引以為榮的事業;肖戰的理想是把外國品牌趕出中國市場,「走在大街上,滿大街都是外國貨,其實咱中國人一點不比外國人差,為什麼咱不能用自己的品牌呢」;馮都的初戀伊春,成了一名將「出名要趁早」奉為人生信條的女演員。
對比當下,客廳已經不復昔日的喧譁,伴隨內容的極大豐富、技術的日新月異、節奏的奔忙不息,「眾樂樂」變成了「獨樂樂」,整齊劃一變成了各取所需,電視承載的人情味在逐漸散去,但那些珍貴的記憶只會愈加濃烈,伴隨《我們的四十年》開播——也許觀眾也會像馮都、肖戰回憶兒時一樣,留著眼淚感慨地說:那會兒真年輕。
啟用85後陣容
每一代年輕人都有夢想和奮鬥的熱望
在備受好評的江蘇衛視熱播大劇《正陽門下小女人》中,蔣雯麗挑戰巨大的年齡跨度,從青年演到老年,雖說遭遇了「扮嫩」的質疑,但作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見證者,她和倪大紅等一批資深演員可以精準把脈特定時代的人物精髓——相比之下,同樣是展示巨大的時空跨度,金世佳、柴碧雲這些85後面孔領銜的年輕陣容,能否勝任?
身為導演的王梓對此信心十足,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特別表示:「劇中的故事大部分發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就是說,幾位主角的戲份主要集中在二十幾歲,所以年輕演員必然是首選。在年輕演員中,經過多方了解和比較,選擇出了目前最為適合的陣容。」
挑戰男一號馮都的金世佳,因《愛情公寓》中的展博為大眾所熟識,隨後他努力撕掉標籤,憑藉在《一個勺子》中的驚豔表現刷新了認知。這次,他飾演的是一位「既然抓了一手爛牌,那就得不按常理出牌」的北京小爺,他一心渴望成功,西城、伊春都對他付出過真心,肖戰是他的死敵和情敵,也是「打不散」的兄弟。
四個人有過燃燒的鬥志,也歷經過青春的迷茫和成長的挫折,在追求「出人頭地」的過程中,他們有自己的尊嚴、底線,始終可以守住自己的初心。
在金世佳眼中,「他們是一群普通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他們是正兒八經走出去追求理想的一代。這部劇非常生活化,又充滿戲劇性,代表的可能是我的父親、母親曾經的生存狀態。」在整部劇裡,金世佳沒有化妝,也沒有打理過造型,為了克服語言的問題,拍攝之前兩個月專門去學習京味兒,接足了地氣。
導演王梓相信,「每一代年輕人都有一些共性,他們對待愛情、家庭和一切美好事物都充滿了激情。雖然這些年輕演員都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他們都對那個年代充滿著好奇和嚮往,對這部劇都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 而無論走過多少個四十年,永遠不變的,是年輕人對於世界探索的激情,對於未來抱有無畏和勇氣。
《我們的四十年》能否續寫《正陽門下小女人》的高熱度和好口碑?11月11日起每晚19:30,江蘇衛視幸福劇場即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