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錦擔任出品人,鄒大為擔任總製片人,王梓執導,庸人編劇,金世佳、柴碧雲、李茂、徐小颯、謝芳、錢波、劉亞津、蘇國濤、柴鷗、王偉華、馨子、梁佳偉、盧佳、徐薏雯等主演的青春記憶暖情巨製《我們的四十年》正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熱播。該劇以改革開放電視人的創業歷程為背景,以北京男孩馮都(金世佳 飾)在電視行業的奮鬥歷程為主線,生動描繪了初代電視人摸爬滾打成為行業翹楚的過程,還原了電視業前輩如歌的青春歲月與艱苦奮鬥的動人故事。明快的節奏,讓該劇一經播出,便憑藉真實動人的情節收穫好評,有網友動情的評論說:「決定追這個劇,為胡同兒,二八車,還有一起撒歡兒玩的夥伴,一起嘮過的家常,一起爬過的樹,還有終將逝去的關於它的記憶。」
開啟「回到過去」專列 還原70、80後真實童年
《我們的四十年》改編自庸人小說《電視》,其原著故事便有著宏大的格局與新穎的故事講述角度。故事以電視機製造業與電視內容行業的發展為線索,聚焦了電視人的奮鬥發展歷程,深刻展現了電視對人民生活的影響與改變。從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的進化歷程,見證了電視業前世今生。《我們的四十年》以走心的細節,開啟了一趟「回到過去」專列,引領觀眾共同追憶起那段崢嶸過往。一個個熟悉的場景與一件件獨具年代特色的物件,不僅還原了主人公的真實成長環境,也書寫了屬於一代電視人的奮鬥成長史。
從題材上看,《我們的四十年》從電視行業入手,以一臺黑白電視機為線索,講述了一段青春無悔的追夢勵志故事。胡同中的幾個好夥伴自小就與電視結緣,少年時代便樹立了創業夢想。他們從第一臺電視機的時代走來,經歷了普及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的發展徵程。從倒賣電視機再到進入影視行業與電視機製造業,《我們的四十年》還原了上一輩電視人動人的青春奮鬥歷程,刻畫了馮都、西城、肖戰、伊春、馮青等一眾電視人的豐富群像,勾起了一代觀眾的成長經歷與青春記憶。
從劇情上看,不管是「露天電視場」、搶票買電視、自家攢電視、模仿劇中人,還是兩岸尋親、下海潮、一比一還原1983年春晚等劇情皆高度還原出那個年代特有的風貌,觸發了觀眾對80年代的集體感懷。電視深刻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那些從小將電視作為唯一娛樂的少男少女,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從此走上了與電視有關的創業成長之路,在觀眾看來是那麼美好與浪漫。
從劇集質感上看,充滿北京風格的四合院、黑白老電視、綠皮火車、喇叭褲與蛤蟆鏡等老物件,仿佛也讓觀眾穿越了四十年時空,將觀眾帶回到那個雖然物質相對匱乏,但民眾的精神卻昂揚向上的年代。從人物塑造上看,不管是圍坐在一起盯著一臺黑白電視機開心看節目的街坊,還是生動模仿電視劇中情節的「熊孩子」,《我們的四十年》以生動的人物群像展現,還原了與電視相關的每個時代的特徵。而馮都與西城(柴碧雲 飾)組成的「電線桿CP」以「人都有脆弱的時候,脆弱的時候就想找個電線桿子靠一靠」的「土味情話」也讓全劇處處撒糖,分分鐘蘇到觀眾的「少男少女心」。柴碧雲以不俗的演技,生動的詮釋了西城的堅強、成熟與勇敢,收穫了觀眾的點讚與喜愛。
翻開溫暖記憶一角 呈現電視創業者進化歷程
在現實題材紛紛回歸的今天,不少創業劇雖身披著創業與現實的外衣,但不論劇中的主人公其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劇情、臺詞還是人物設置上,均沒有解決「懸浮」的問題。但《我們的四十年》卻用真摯的感情激發了觀眾甚至是創業者的共鳴,將一個時代中的有志青年形象真實的呈現在大眾面前。
《我們的四十年》最為觀眾所稱道的,便是翻開了塵封記憶中的溫暖一角,展現了一代與電視有關的創業者們昂揚奮進的精神風貌,其以「胡同範兒」的市井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見證了電視行業的興起、發展與繁榮。這部宛如讓觀眾乘坐著時光機器回到過去的劇集,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變遷與一群青年人敢於拼搏、用雙手創造奇蹟的信念。其實,一個行業、一座城市的變遷最能見證一代人敢於拼搏、創造財富與繁榮的精神。正是因為每個時代中都有對愛情、理想、事業等一切美好事物都充滿激情的先鋒青年存在,才讓社會經濟、文化大踏步向前發展。不論時代如何更迭,年輕人對於未來的探索將永遠沒有盡頭。
不同於很多職業人,電視人因為身處在一個「造夢」的行業中,因而會更加自主的承擔起見證一個偉大時代的責任,因為他們承載著開啟大眾對溫情歲月記憶的大門,承擔著影響和鼓勵當代青年直面眼前困難、擁抱生活挑戰的不懈勇氣。「披荊斬棘,遇山開山、遇水搭橋」的奮鬥精神永遠不會落伍,歲月會記住他們對時代發展做出的貢獻。
在過去的四十年裡,電視已成為國家發展與進步的有力見證。無數電視人全身心的投入到電視行業中,雖經歷一路坎坷,但卻也一路砥礪向前的樣子,感染著無數人。相信《我們的四十年》中主人公們不忘初心、無悔奮鬥的模樣,能夠讓觀眾深刻體會到新時代中科技伴隨時代騰飛的昂揚,同時也看到一群奮鬥的年輕人,為一個行業與國家帶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