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國慶第一天的廝殺,院線大作之間的口碑和票房排序也能有個大概的預判了。
首先恭喜《我和我的家鄉》(下稱《家鄉》),甭管你去各種信息流平臺查看影評,還是在朋友圈的分享當中都總能看到「淚如雨下」的觀後評價。
如無意外,這部集結了張藝謀、寧浩、張一白、徐崢、鄧超等等超豪華製作班底的國產電影也將會於國慶檔口碑封神,並贏下不菲的票房加持---
但與此同時我們卻在《姜子牙》身上看到「辣眼睛」的輿論走向。
上映第二天,它的豆瓣評分已經矮化至7.1,而打出1星和2星評價的網友佔比也已經超過10%---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豆瓣差評者」並非不能體會《姜子牙》的亮點,他們在給出批判說辭之前都總會撰下這樣一段話「我承認畫面和特效屬於國漫巔峰」。
只不過,他們最終偏執於後面這個觀點「糟糕的劇本將整部作品給毀掉了」---
不可否認,《姜子牙》所呈現的人物關係缺少一些共鳴,人物自身的成長也匱乏些許弧光,但歸根結底你只能稱之「平庸」,而非「爛俗」,加上這部國漫所具備的崇高立意和巔峰畫面品質,敢打出豆瓣4分或以下的網友,除了憤青情緒上腦,你還能找到其它更合理的解釋嗎?
說實話,當昨天下午看到如上「抹黑評價」的時候,我確實有種怒火中燒的衝動。
你們或許會說豆瓣差評只是為了將滿分好評給「拉平均」了,但此等想法純屬幼稚,是根本不懂得何為「假陰性和假陽性」的道理,也根本就是在主觀忽略國產動畫在過去幾年時間中所遭遇的一切艱難險阻所導致的---
「豆瓣的評分」並非零和博弈(不是你高分了,那我就不能高分),而一部作品能夠收穫相對高分即可吸引更多觀眾買票支持,也能為國漫產業的後續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如此「包容」的道理很難明白嗎?總喜歡擺出一副傲慢的姿態可真是影評人該有的精神氣態嗎?
當然,我的憤怒也僅僅持續了1天,當時間到來10月2日,所有的豆瓣差評我都能夠釋懷了。
如上為2日中午的票房走勢,可以看到,被差評了一整天的《姜子牙》依舊強悍的佔據在票房榜單首位,並以足足4千萬即時票房差距將《我和我的家鄉》給遠遠拋離。
事實上,如今的《姜子牙》已經累計4.8億票房,而《我和我的家鄉》僅有3.56億,再鑑於具備最靈敏嗅覺的院線方也劃一的將最可寶貴的「排片位置」讓渡給《姜子牙》,讓他連續兩天都能夠接近50%的佔比---
不難想見,如今的《姜子牙》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實際票房」和「潛力票房」雙豐收的作品,而在接下來的國慶檔期中,相信這部國漫也能夠一馬當先,將所謂的票房馬太效應發揮到最極致的程度---
我不知道如此彪悍的票房走勢究竟算不算「打臉差評人」,我也不知道此刻的他們是否會萌生出「懷疑人生,懷疑自我對電影審美能力」的彷徨和焦慮。
但此刻我的心情確實舒爽無比,就仿若姜子牙手持打神鞭怒砸崑崙山巔,並將所謂的公平還給天下蒼生一般:正義只會遲到,但永遠不會不到。
是的,《姜子牙》你們就隨便罵吧,反正觀眾的鈔票才是最誠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