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況激烈」的國慶黃金檔進入第三天,眾星雲集、超級應景的獻禮片《我和我的家鄉》一舉將風光無限的國漫史詩級巨製《姜子牙》擠下了王座。
據貓眼票房專業版統計數據,10月3日(截至13時),《我和我的家鄉》單日票房1.2億元,高於《姜子牙》的1.08億元,在連續兩日緊緊追隨之後實現逆轉,成功上位。
出乎意料的是,《我和我的家鄉》在排片場次上不及《姜子牙》,前者是126562場,後者是141773場。逆襲上位的關鍵在於上座率,《我和我的家鄉》VS《姜子牙》:17.9% VS 12.8%。
而在口碑上,《我和我的家鄉》也輕鬆領先《姜子牙》:貓眼電影評分,前者是9.2分,後者是8.4分;淘票票評分,前者是9.3,後者是7.5;豆瓣評分,前者是7.5,後者是7.1。
靠口碑實現排片量和總票房的逆襲,也並非沒有可能,畢竟作為這種「根紅苗正」、老少皆宜的獻禮片,更適合國慶這樣的特殊檔期。
由陳凱歌總執導的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就是典型的例證,這部由七位導演分別執導的「拼盤式」電影在2019年國慶檔異常火爆,最終斬獲了31.02億元票房。
從運作模式和創作手法上看,《我和我的家鄉》幾乎就是《我和我的祖國》的翻版,只不過切入點變小了,由再現祖國經歷的多個歷史性經典瞬間變成了反映不同人經歷的家鄉巨變。
相對於《我和我的祖國》,幾乎匯聚了國內頂尖喜劇團隊的《我和我的家鄉》有了更多喜劇的成分,讓觀眾在歡笑中伴隨著感動,平凡的小人物亦有悲天憫人之心,心中胸懷大愛。
立足於新農村變化這個高點,導演們都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述說著小人物的故事。
遺憾的是,除了《北京好人》,其餘幾個單元基本都屬於雜耍式喜劇拼貼,按道理說,「命題作文」本應主題明確,但有的導演甚至無法把一個故事講完整。
總體上看,沒有很拉胯,但拼盤電影很難做到水平平均:《北京好人》是典型的葛優電影,《UFO》除了黃渤的口音帶來笑料,其餘很無聊;《最後一課》是驚喜,好看且催淚;《回鄉之路》的故事不完整,鄧超未能演出應有的感覺;《神筆馬良》的喜劇效果很足,首尾呼應做得不錯。
導演們好像都是用盡力氣來完成國家級別的導演行業檢查考試,只可惜都有些過於用力,由於這些導演對家鄉的觀察有些流於表面,因此呈現出一種奇觀化的凝視效果。
一些網友吐槽,我以後還是不要被演員陣容騙了,這算電影嗎?「全明星陣容,小品式的劇情,每段還配首歌,惠農政策和農村新貌展示一遍,加倆主持人串場就是央視春晚了!」
「整體質量參差不齊,風景拍得挺好,有點航拍中國的感覺,故事就挺一般的,並且都有一種高開低走結局倉促升華的感覺。一會兒笑一會兒哭,一會兒又是一個明星,不喜歡!」
這種非常規的獻禮片,如何兼顧宣傳、市場和電影本身,如何在三者之間進行平衡、取捨,是一個永恆的難題。即使由國師張藝謀擔任總監製、邀請有才華的導演執導,也很難掌控。
影片中呈現的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新農村,其實無法代表中國廣大農村的現狀。在「命題作文」和宣傳式敘事的雙重限制下,導演們無法觸碰到生活中最真實、最切身的痛點。
再加上導演們的水平不一,《我和我的家鄉》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有點像大型春晚小品聯播。相比之下,孰優孰劣,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