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筆墨為粵劇百位伶人立像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白駒榮-黑暗中走臺步的靈魂。

粵劇伶人往事力透紙背

「伶人身懷絕技,頭頂星辰,去踐履粉墨一生的意義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僅此一點就令人動容。」章詒和在《伶人往事》中曾有這樣的描述。在鄧小玲畫中,許多粵劇名伶的傳奇身世透露紙上。

《粵劇百名伶圖》中,不少都是老一輩粵劇大師的經典絕唱,如羅品超的《荊軻》、何非凡的《西廂記》、郎筠玉的《花木蘭》、楚岫雲的《黛玉》……大都是今天粵劇舞臺上很難見到的經典。除了馬師曾、紅線女等人外,鄧小玲也畫了許多富有藝術成就的老一輩名伶,如「平喉歌伶」鄧曼薇、「青春豔旦」秦小梨、香港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戲迷情人」任劍輝、白雪仙等。

畫上風情萬種的名伶,往往身世傳奇。民國時廣州《越華報》曾這樣寫道:「一個歌者,一個伶人和明星,身後仍然能夠把音容永遠留傳下來,至今不衰的,自阮玲玉以後,可算是小明星鄧曼薇了。」翻看這些,觸動了鄧小玲為小明星鄧曼薇立像的創作欲望。

倪慧英·愛與恨花月影。

但時隔久遠、資料匱乏,鄧小玲只能反覆聆聽鄧曼薇留下的唱片,在粵曲中想像這位女伶當年的風採。根據僅有的兩張照片,她完成了一幅《小明星·風流夢》。以獨創粵曲「星腔」紅極一時的鄧曼薇,站立於畫中央,嘴角微顰,風情萬種,口中仿佛輕輕吟出一段輕盈小曲。「……情動牽愛情夢,絮花飄滿頭時夢正濃。」肖像背後,鄧小玲又用行草題下《風流夢》的唱詞,透露她一生的主題:命運坎坷,愛情曲折,致使她身心疲憊,30多歲就去世了。

鄧小玲還有一幅作品《任劍輝·靜美與動美》,描繪了上世紀50年代在香港風靡一時的粵劇搭檔任劍輝和白雪仙,任劍輝女扮男裝,舞臺上風流倜儻,而白雪仙風姿綽絕,兩人搭配天衣無縫。當時在香港,任劍輝因為反串風流倜儻,有「戲迷情人」的美譽。而臺下,兩位名伶的身世傳奇,舞臺上兩人情侶生死相隨,而舞臺下兩人甚至也終身未嫁。鄧小玲題字曰:「相助才叫朋友,人生路,是風雨品茗。真心、真實、誠可貴。」

鄧小玲不僅為百位名伶立像,而且題詩,詩畫結合,縮寫伶人們不平凡的人生。對於晚年不幸失明卻仍堅持舞臺表演的一代宗師白駒榮,她題詞為「黑暗中走臺步的靈魂」;對於「蝦腔」創始人羅家寶,鄧小玲題上羅家寶的詩句「長風伴我有輕舟」,概括了他詩化的人生和非凡的人生際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翰墨飄香書四史 筆墨丹青繪四史
    」書法作品徵集和「筆墨丹青繪四史」的繪畫比賽活動。既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還增強了他們的審美意識,為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翰墨飄香書四史書法是中國人獻給世界的最美麗最迷人的禮物,通過書法藝術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同時通過書法學習,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及良好的品德意志。
  • 翰墨有情 使命擔當——周志義先生參展 「筆墨傳真情 丹青獻愛心...
    ,丹青獻愛心」為主題的全國名家書畫展,用書畫藝術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全體工作人員致敬,用丹青展覽的藝術力量鼓舞士氣、傳播正能量。 「這幅《使命》是周志義先生為『戰勝疫情』專題創作的畫作,畫面表現的是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現場,畫作中五位醫護人員四人身著防護服,另一位頭戴護士帽身穿藏族服飾,『白大褂』搭在胳膊上,人物神情專注、造型合理,畫作主題鮮明。
  • 七夕佳語萬巷言,丹青筆墨伴一生—伉儷畫家高學年、史玉愛情故事
    丹青流芳,與子同享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以筆傳情,比翼雙飛眾所周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中,喜鵲為他們搭建起愛的橋梁,成為傳遞愛情的使者。
  • 伶人巔峰之戰!名家薈萃 「王者」花落誰家?
    歷經三個多月的《伶人王中王》將於今晚完美收官,這個溫暖了我們整個寒冬的節目,最後一場比賽依舊是精彩絕倫、令人期待!
  • 粵劇《審死官》
    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廣州話,使廣東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公元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伶人的思想問題
    伶人的地位在以前是很被社會輕視的,以為這班人總是沒出息的東西,後來時代社會不同了,復經幾個有志氣的伶人覺悟過來,努力一番以後,才漸漸取到了他們的地位。  一般人歌頌伶人,除了藝術以外,總是說他戲德怎樣好,如何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絕少說這個伶人富有民族思想,國家觀念的。於是養成了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只曉得自己的本身如何潔好,而忽略了自己對於整個的民族與國家,有所破壞與妨害。
  • 鍾南山雕塑揭幕,有人提起了「活人不立像」忌諱,到底合不合適?
    不只是鍾院士的校友,全網網友也認為鍾院士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完全配得上樹立雕塑的禮遇,有助於在社會上培養崇敬英雄的風氣。不過,也有網友小心翼翼地提出,民間流傳著「活人不立像」的忌諱,這樣做不太符合傳統文化,尤其是鍾南山名字下面的那一行出生日期(1936年10月——)讓人看著彆扭。
  • 陳靜的《崇武秋風》斬獲「八閩丹青獎」
    不久前,他創作的《向陽花地》成功摘得第二屆福建省美術雙年展「八閩丹青獎」金獎,受到關注。據悉,廈門市美術家協會選送的多件作品,都獲得了第二屆福建省美術雙年展「八閩丹青獎」的多個獎項———郭溪福的《竹情水暖》、陳明龍的《向陽花地》斬獲金獎;陳靜的《崇武秋風》、黃志洋的《五緣吾緣》、郭鑫的《高原人·雪域魂》榮獲金獎提名;吳漢青的《夏夜》、莊紅偉的《弦語》等12幅作品則榮獲入選獎。
  • ▷織夢嶺南,遊園驚豔,名畫家進校園畫粵劇面譜好過癮!
    作為該活動前奏曲之「名畫家筆墨傳神進校園,與學生同畫粵劇臉譜」,於5月26日分別在大南路小學、長堤真光中學舉行,它以傳統粵劇臉譜的形式,在畫家與小畫家共同創作的過程中,讓粵劇藝術在教育傳承中得以展現。▲ 點擊音頻,鄧兆萍、鄧小玲老師分享舉辦本次活動的感受  曲目欣賞:《雙飛燕》由大南路小學學生和著名粵劇花旦曾小敏演唱
  • 伶人與鴉片
    伶人喜愛鴉片最大的原因,不外下述數端:一是屬於遺傳性的;二是自幼耳濡目染,以為非吸此不能成名角,常見許多名伶授徒時,自躺於煙榻上,令其徒垂手立於榻前。當教授戲詞或改正某腔時,二目注視燈火,且念且燒,意頗消閒自得,而其徒背誦戲詞時,亦目注於此,不稍斜視,此則與學校授課時之情形大不相同。蓋煙榻譬之課堂,煙盤猶如黑板,煙籤權做教鞭,煙槍可當刀槍把子或馬鞭等使用。
  • 粵彩大南 粵劇面譜「最」驚豔
    6月11日,作為第七屆羊城國際粵劇節系列活動之一的「織夢嶺南·遊園驚豔」粵劇專題活動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辦,大南路小學的師生也參與其中
  • 粵劇
    據說伶人最初僱用紫洞艇作為戲船,後來加上帆哩,在船身繪畫龍鱗菊花圖案,船頭髹成紅色,因而稱為紅船。清朝順治年間 廣東本地戲班早期活動的中心在佛山。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靈應祠祖廟前建華封戲臺,臺上演戲鼓桌什物俱全。康熙年間改名為萬福臺,是廣東現存最華麗精巧、嶺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戲臺,見證粵劇發展歷史。
  • 珍貴文物展搶眼 「粵劇在周末」票價親民
    本周菜單上,深圳戲院有多場演出:《海上生民樂》音樂會、粵劇《唐明皇與楊貴妃》《鴛鴦淚灑莫愁湖》。《海上生民樂》由上海民族樂團演出,呈現了中國古老樂器的聲音,展示中國民族音樂、傳統戲曲、書法等藝術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對話,並從中彰顯東方美學的意境。粵劇《唐明皇與楊貴妃》《鴛鴦淚灑莫愁湖》也將拉開2021「粵劇在周末」的帷幕,演出票價低至10元,市民還可以參與免費搶票。
  • 粵韻風華丨帶上爸媽一起來看粵劇吧!
    2003年加入香港朗暉兒童粵劇團,承啟蒙老師張寶華悉心教導,初窺粵劇竅門。2005年開始隨名伶林錦堂習唱。2009年加入八和粵劇學院青少年班,接受為期四年之課餘訓練。期間得名伶尹飛燕垂青,於2011年納為入室弟子。2017年於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後,隨入職法律界現職見習律師,並於粵劇界同步發展,鍾情粵藝,不離不棄。
  • 【女神節】營山縣「水墨丹青·巾幗風採」女性主題書畫展
    【女神節】營山縣「水墨丹青·巾幗風採」女性主題書畫展 2020-03-08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來自中美協理事的筆墨丹青,獨具風採,寓意吉祥
    此為工筆,非常細膩。她以幾十年油畫創作的積澱,賦予她的筆墨丹青更加獨具風採。她對花卉的喜愛源於女性對美的追求,凡足跡所到之處,她都要尋找各種花卉細細觀察品味,收集為創作素材。唐明珍巧妙的運用油畫和中國畫的技法,橫跨中西兩種繪畫體系,用飽含激情的筆墨將大自然的美好傾注於畫卷。每幅作品都是她心靈與精神的交融與升華。宣紙上的吟歌,體現著唐明珍不老的藝術情懷,在她的丹青世界綻放出新的生命光彩。
  • 《伶人王中王》第三季開播:不同的劇種,一樣的堅守
    越劇名家陳飛拍攝《伶人王中王》第三季宣傳照山西衛視《伶人王中王》第三季近日開播,來自越劇、豫劇、蒲劇
  • 丹青逢——陳玉虎、趙奮、徐堅作品展
    《丹青逢——海上名家陳玉虎、趙奮、徐堅作品展》,本次展覽匯聚了數十幅三位老師創作的書畫精品,將於12月25日至31日在上海國拍三樓拍賣大廳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現為上海顏文樑藝術促進會顧問、上海百草畫院顧問、上海市筆墨博物館特聘畫師、上海憩墅畫院院長。作品推薦國畫家 趙奮趙奮,1951年生於上海。原任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美術編輯。
  • 趙永夫︱稽古澄心——當代中國畫名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
  • 【粵劇】幕後人物
    他在肇慶認識了粵劇著名演員馬師曾。馬賞識他的文才,並邀請他在劇團撰寫劇本,初作粵曲《還我漢江山》,由馬師曾、紅線女演唱,轟動一時。從此他便開始了他編寫粵劇劇本的筆墨生涯。他和馬師曾共事合作密切,寫了許多為劇團和觀眾讚賞的劇本,解放後,他從香港回到廣州定居,參加華南文聯,這期間又寫了不少歌頌新社會和配合中心工作的戲。50年代又歷任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戲劇系講師,曾任廣東粵劇團藝術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