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白楊橋

2020-12-22 齊魯壹點

元朝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白楊橋

悅讀提示:公元2013年的這個初秋,捧一捧生命深處的文字,在家鄉濟南的烈日天空下,風塵僕僕,站著我們,兩個讀書的痴女子,一曰寒香,一曰白楊橋。

(張養浩畫像)

《一》

認識他,最早是在語文課本上。記得當時是古詩詞欣賞。學的就是那首著名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短短四十四個字,一聲沉甸甸的千古奇嘆。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放眼百裡,思接千年,馳騁縱橫間,一針見血的說出一個千古玄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那睿智深邃的思想,那種大悲憫的情懷,呼啦一下子,就在汗青上鋪排開來。讓當時我們那麼小的人,一下子就眼睛發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下子就記住這首小令,記住了張養浩這個名字。

再後來看課外書,知道了這樣的《山坡羊》,張養浩寫了九首,都是他晚年在陝西賑濟饑民時所寫,其中驪山懷古有二首,其一: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阿房宮復原圖)

這首《山坡羊.驪山懷古》也讓我怔怔了許久,感慨良多。除了語言精練,氣勢雄渾,立意深遠以外,作者一顆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躍然紙上,一種憂國憂民的沉重博愛讓我們不得不動容。還有一層,他已經跳出了一個圈子,站在了一個高度上,俯視並體恤蒼生。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唐詩宋詞是一個高度,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戲曲和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山坡羊》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曾經,李邕和杜甫在濟南城頭北眺湖山,李邕作詩讚今北園一帶的風光:「泰山雄地理,巨壑眇雲莊」。張養浩辭仕返鄉後,便借用此詩的意境,在北園建立了自己的別墅「雲莊」。他在《雲莊記》中說,家鄉多山泉,城北十數裡,為其先塋,塋旁築雲莊,莊前梨、杏、桃、柿成林,交枝合蔭,為先祖親植,已逾百年。名其「雪香林」。林邊建「綽然亭」。面亭開鑿「雲錦池」。亭東建造「處士庵」。雲錦池中豢養蒼白二鶴,立一奇石兩峰,一名為「玉雲峰」,一名為「掛月峰」,雲莊的正廳則取名為「遂閒堂」。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無疑,詩人對自己的歸隱是滿意的,他在《我愛雲莊好》裡寫到,「我愛雲莊好,柴門俗客希。行田蟲撲帽,坐樹蟻緣衣。雲水一銅鏡,霜林萬錦機。東崗陂故在,辭聘未全非。」這裡所指的雲莊,是今天濟南天橋區北園雲錦社區一帶,就是當年張養浩的「雲莊」舊址。也正是我們不怕路途遙遙,查了地圖,問了行人,頂著大太陽要去叩拜的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隅區區雲莊,因為一個詩人而熠熠生彩。

(山坡羊 潼關懷古)

《二》

我們是從西門走進墓地公園的,迎面的一大片荷葉,青翠欲滴,靜立不語,有釣者欣然垂釣。池塘不大,秀氣逼人。池邊垂柳搖曳,濃蔭蔽日。有老柳橫斜池面,疏影橫斜水清淺,這柳樹可是因為張公而效梅之風骨嗎?四顧拍照的當兒,驀地柳林飄下橘黃的葉子!剛過立秋三天,該不會有這麼多的黃葉如蝶。是您嗎?是您知道我們來了,專程排柳葉兒來迎接嗎?儘管千年讀書人一脈相乘,因為敬重,竟然也有些許受寵若驚,誠惶誠恐的感覺。

中國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有一種情結,那就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其實就是天與地之間的連接,橋梁一樣,一頭系君王,一頭系蒼生。這種身份即仕途,也就是為官。史料記載: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又自稱齊東野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祖籍山東章丘(今屬濟南),後移居並定居歷城(今濟南)。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一生經歷從元世祖到文宗諸朝。元代由盛到衰的巨大變化也烙印在了他的一生經歷之中。

(張養浩之故鄉)

雖然曾祖曾經做過武略將軍,但幾代下來,至張養浩出生時,家裡已經生活困頓。也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許血液裡就有先天的貴族氣,「年方十歲,讀書不輟」,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年方19歲的張養浩寫下了《白雲樓賦》,山東按察使焦遂讀後大為欣賞,舉薦他為東平學正。其後又在山東副廉訪史陳英和平章政事不忽木的推薦下入京擔任了禮部令史,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張養浩做了丞相掾,並被選授堂邑縣尹。

《元史·張養浩傳》記載,他初上任,就拆毀了淫祠30餘所,廢除了每逢初一十五,被釋放回家的犯人要到縣衙門前聽取「教誨」的「朔望參」。他說:「那些所謂的『盜賊』都是良民,只不過為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現在已經對他們進行過處罰,如果仍然把它們視為『盜賊』,就等於斷絕了他們的自新之路。」那些「盜賊」聽到這一番話都感動得哭了,並互相告戒說:「我們千萬不要辜負了張公的恩德呀!」經過張養浩的治理,堂邑縣「三年之間,田者贏,工販者足,老幼服於禮節」當他離開堂邑縣時,士紳百姓皆痛哭挽留,立《縣尹張養浩去思碑》來紀念其政績。

張養浩在堂邑,寫成《牧民忠告》:要養民有道,要讓孩子有學上,讓孝義存於家,要少實行酷虐的法律,官員要潔身自好,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百姓的父母官。這也是他從政的正直人格的寫照。這篇文章後來成為明清兩朝諸多地方官員必讀的從政教材,影響深遠。

(山東茌平,張養浩曾在這裡任縣官)

在堂邑任上度過了三個年頭,張養浩便被調任博平(今屬山東茌平)。不久又被召為太子文學。次年,即元武宗至大元年,被調任監察御史,負責掌管國家風憲的重要職務。擔此任,他盡職盡責,不避權貴、仗義執言。上任當年,寫了《上董中丞書》和《上王者無私疏》,要求朝廷整肅吏治、嚴明賞罰。在《風憲忠告》和《御史箴》裡:作為御史,不要沽名釣譽,不要害怕失去官職而做和事佬,不要以小節而彈劾官員,不要無謂的多興大獄,而應該以「明風紀之要」為己任,剛果正直,激濁揚清。《風憲忠告》和《御史箴》成為了後來歷代官員案頭的必備書籍。

1310年,他又上疏萬言批評朝政:「一曰賞賜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輕,四曰臺綱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號令太浮,七曰倖門太多,八曰風俗太靡,九曰異端太橫,十曰取相之術太寬。」這就是著名的《時政書》。但因言獲罪,被捏造罪名而罷官。

(元 張養浩《普天樂·閒居》)

武宗崩,仁宗即位。作為仁宗帝師,張養浩復得重用,始為右司都事,再為翰林直學士,改秘書少監。皇慶二年(1314),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決定恢復科舉。張養浩先後與人主持過兩次科考,選拔出張起巖、許有壬、歐陽玄等一大批人才。延祐五年(1318年),張養浩成為了禮部尚書,七年被元英宗委以參議中書省事,進入了元朝的最高決策機構。他寫下了《廟堂忠告》,告誡統治者一定要以「重民」為執政的根本。至元元年(1321年)元宵節,元英宗要在宮廷內造一座「鰲山」,張養浩以為不妥,便寫成了一道《諫燈山疏》,英宗接到諫疏,十分生氣,待看了一遍後即轉怒為喜,道:「非張希孟不敢言。」於是放棄原來打算,並賞賜了張養浩,表揚其直言敢諫。此諫被稱為「捐軀諫」,因前一天剛有一御史因進諫被斬。

張養浩在京為官約八年,這八年是他仕途最得意的時刻,也是他對仕途看得最真切的時刻,更是他內心產生巨大矛盾並發生變化的時刻。這些,在他的政論文章和詩歌作中看得異常分明。仕途的艱難險惡和壓抑人性,因言獲罪的無妄之災,家鄉山明水秀的安逸,讓他暗暗下定決心:退隱歸田。也是在這個時期,張養浩開始了他的散曲創作。《靜齋記》寫到「以王命北走燕,南走吳越,風於餐,雨於宿,波浪於舟,崇崗峻阪於騎」。可以想像,七百年前,張養浩離開朝廷巡行南北,魚入海,龍升空,那是一個相對自由的時空,官場的壓抑暫時得到緩釋,而對於生命的體驗卻凸現出來。也許正是這樣的體驗,促使張養浩終於辭官歸裡。

(山東濟南,張養浩的故鄉)

《三》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張養浩以父老歸養為由,辭官隱居濟南雲莊。宦海的深不可測,讓他決意「著述山林」「所以傳道」。「進不欣、退不戚」,求一個「無如而不自得」。決心「泯跡於民,甘老雲莊」。

據《元史·張養浩傳》記載,他辭職之後,朝廷曾「召為吏部尚書,不拜;丁父憂,未終喪,復以吏部尚書召,力辭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經筵說書召,又辭;改淮東廉訪史,進翰林學士,皆不赴。」朝廷屢召達七次,竟有六次不赴。「七聘終歸隱」。

辭官歸裡後,他潑墨如註:「孝誰雲難遂意,始終今喜得全身。呼兒為我修園圃,從今無心走世塵。」在故鄉,他筆走龍蛇:離省堂,到家鄉,正荷花爛開雲錦香。遊玩秋光,朋友相將,日日大筵張;匯波樓醉墨淋浪,歷下亭金縷悠揚,大明湖搖畫舫,華不注倒壺觴。這幾場,忙殺柘枝娘。

我想此時的張養浩一定也會想到陶淵明,一定想起那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漢子,想起他筆下的世外桃源,想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想起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千古讀書種子一脈相承,這是一定的。

(張浩養七聘終歸隱,醉於山水之間)

辭官回鄉,這一段時光也是八年。他寫下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從跳出功名火坑,來到這花月蓬瀛。守著這良田數頃,看一會雨種煙耕。到大來心頭不驚,每日家直睡到天明。見斜川雞犬樂昇平,繞屋桑麻翠煙生。杖藜無處不堪行,滿目雲山畫難成。泉聲,響時仔細聽,轉覺柴門靜。

是靜啊,只有風聲掠過樹梢,700年倏忽而逝。今天我們來到張公養浩墓前憑弔,他在裡面,我們在外面。我們之間隔著700多年的雲霧山嵐。蒼松翠柏掩映下,墓地靜靜守望著他愛的這片熱土,這座城市。一對石獅看守門戶,後面是「張文忠公之墓」石牌坊,再裡面「元御史中丞兼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張公墓」碑,碑文已不清楚。石碑共四,兩塊是祭文,一為張公正碑,另一為王室頒發的龜背碑。墓地封土高兩米許,旁有張氏子孫墓葬數座。墓上芳草萋萋,松柏勁挺。

無語站在墓前,默默在心底對張公膜拜焚香,希望這一縷心香,能穿透700年霧氣山嵐,把一份現代人的敬重遙獻到張公靈前:只要真心為民,即使被貶損,即使隱居,人民也不忘其功德,他依然是人民心底的一片晴天,一座豐碑。歷史是不會忘記的,人民是不會忘記的,即使700年後,我們不得恩澤,但聞其名,讀其事,亦榮,亦榮。

(張浩養的故居)

《四》

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赤地千裡。陝西、河南的饑民達到了67萬戶。餓殍遍野,饑民相食。朝廷當即徵召張養浩為陝西行臺中丞,負責賑災事宜。「民苦饑饉,而吾寧不為之起乎?」,他毅然奉召出仕,馬上趕往陝西,行前,老母拉其手,泣不成聲:「我年迫八旬,汝發已素,此別之後,再無見期。」臨行,他「散其家財,盡其心力」沿途看到饑民便賑之糧食,遇到死者便賜以棺木。到任後即刻開倉放糧,全力賑災,他剛直不阿,愛民如子,令貪官汙吏不敢作梗。這期間,與民眾休戚與共,為賑災四處奔波,路經名勝古蹟,不禁感慨萬千,寫下9首懷古之作。其中就有《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史·張養浩傳》記載,張養浩在陝西賑災共四個月未曾回家食宿,白天賑濟災民,晚上籌略賑災計劃,終日不休。一想到百姓受難於水火便撫膺痛哭,終於心力交瘁,染疾不休,卒於任所,終年60歲。「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明宗至順二年(1331),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關中,歷代戰亂之地)

關中有幸,得公最後歲月,濟南有幸,得公此處安眠,歷史有幸,有這樣一種德行彪炳史冊,我們有幸,在這樣一個炎熱的初秋,拜唁英靈!

有雨滴落,這雨可是先生筆下「用盡我為民為國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是的,這雨一定是先生的,隔著千裡萬裡的山嵐霧霾,把讀書人的耿直和慈悲,再一次灑向華夏。

張公知否,700年後的今天,許多學者認為您是一個與孔子、曾國藩等人並稱的政治哲學家。而我們,僅僅是作為一個個讀書人,一個個後人,一顆顆不眠的良心,前來緬懷。

緬懷您「風卓高致,節全始終。名留天地,齊魯一人」

緬懷您「七聘終歸隱,三秦出救荒。」「墓門翁仲缺,松涇荻蘆香」

緬懷您「治國之良臣,四維之棟梁」

緬懷您「為文之高山,為官之楷模,為人之絕品』

公元2013年的這個初秋,捧一捧生命深處的文字,在家鄉濟南的烈日天空下,風塵僕僕,站著我們,兩個讀書的痴女子,一曰寒香,一曰白楊橋。

(濟南雲莊荷塘)

【作者簡介】白楊橋,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濟南市作協會員。作品散見於《濟南日報》《山東商報》《濟南時報》《東方散文》《當代散文》等多家雜誌報刊。出版散文集《廣袤原野十八棵樹》(與人合著)、《開在指尖的花兒》。

壹點號天橋作家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為民盡瘁的張養浩,千古美名被世人傳頌
    朝廷追封他為濱國公,諡號文忠。 張養浩自幼就善良正直,勤奮好學。七歲時,外祖父一家遷徙,他隨母親前去送行,路上撿到到被人遺失的物品,他努力找到失主歸還。十歲時,因其學習過於用功,父母擔心累壞身體制止,他就晚上偷偷點燈讀書。
  •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此曲撫今追昔,由歷代王朝的興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 古詩: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此曲撫今追昔,由歷代王朝的興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 古詩詞文賞析之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雲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鬱,色彩最為濃重。此曲撫今追昔,由歷代王朝的興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
  • 71年前,一架運鈔機載10萬銀元墜毀湘西,撿錢的百姓個個後悔不已
    望西都,意躊躇 / 傷心秦漢經行處 /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公元1329年,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已然歸隱山林,他這一生宦海沉浮已然對官場失去興趣,決心餘生不再入仕。可這一年,元文宗卻再次親擬詔書,希望張養浩負責陝西地方的賑災事宜。
  • 千古一帝秦始皇,秦朝的百姓認不認呢?
    可是那些百姓也在滅亡六國過程中,吃盡苦頭。當兵的,九死一生,種糧的,日夜勞作,並不是你一個在吃苦呀,全天下都在吃苦。可讓他們想不到的是,統一以後服徭役的時間反而更長,民眾不是在服徭役,就是走在服徭役的路上。這真是興百姓苦,亡亦百姓苦,其實苦點也就苦點吧,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了。更可怕的是,嚴酷的秦法不講情面,動不動就因為民眾不能及時到達服徭役的地點而連坐滅族,也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
  • 「辣臺妹」撿搶亂射苦了臺灣百姓
    臺灣《中時電子報》2019年8月19日刊登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教授龐建國《「辣臺妹」撿搶亂射苦了臺灣百姓》的文章,海研智庫轉載如下,有刪節。香港的動亂讓蔡英文又撿到了槍,藉由向大陸嗆聲,轉移私菸案的注意力。
  • 最苦的其實還是女人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不斷,戰爭似乎從未停止,不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亂時期,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實在春秋時期之前,戰爭一般非常少傷亡,因為那個時候講「禮」,所以戰爭往往很多是點到為止,達到教訓一下對方的目的即可。
  • 史可法不降揚州全城屠殺,錢謙益降清南京百姓得以保全,怎麼看?
    但需要指出,錢謙益的投降,出發點也不是為了保全南京百姓的性命,卻是為了貪生怕死與貪戀榮華富貴,本質也是一個小人。 當時清軍的多鐸對史可法與揚州城內百姓非常憤怒,於是就展開了十天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