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不斷,戰爭似乎從未停止,不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亂時期,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其實在春秋時期之前,戰爭一般非常少傷亡,因為那個時候講「禮」,所以戰爭往往很多是點到為止,達到教訓一下對方的目的即可。
但,到了戰國時期及之後,點到為止的戰爭不復存在,從爭霸戰演變成兼併戰,發動戰爭往往以侵佔土地與掠奪人口為目的。再到了戰國中後期,則是以消滅敵國有生力量為目的,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戰爭成了「大殺器」,一場大戰下來數萬乃至數十萬的傷亡成了常態。
伴隨著戰爭,無數的男丁失去了性命、無數的家庭失去了主心骨、無數的妻子失去了丈夫、無數的孩子失去了丈夫。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丈夫在馬革裹屍,深閨盼回的妻子又能怎麼辦?最苦的其實還是女人!
在宋朝以前,封建禮教還沒有嚴苛到近乎的變態。如果自己的丈夫戰死沙場,他們大多數會選擇改嫁,重新開始自己的姻緣。對女性的影響還不算很大。
在《陳情表》中,李密曾寫道:「臣以險釁,……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意思就是說在自己六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自己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改嫁他人。這麼可以從側面證明,在宋朝之前,若丈夫死了改嫁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宋朝以後,由於程朱理學的傳播,禮教對人的思想產生了強有力的束縛。女性背負上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枷鎖。若自己丈夫馬革裹屍,自己想要改嫁基本不可能,只能恪守婦德,為自己的丈夫守寡。
要是年紀大點可能還沒什麼,如果自己年輕,也只能自認倒黴。甚至在那個年代,守寡的女子,穿衣打扮都只能以暗色調為主,不能戴首飾,不能隨意出門,不然便會遭到人們的恥笑。而這一切在我們現在看來多麼的不可理喻,封建禮教又究竟殘害了多少妙齡女子。
但,守寡在那個年代還算是好的,因為還有更可怕的「殉節」。自宋以後,若丈夫戰死沙場,女子為之殉節,官府會將其定為貞潔烈女,為他們立貞節牌坊,在《烈女傳》中就記載了許多這樣的案例。不知道這是可悲還是什麼?妙齡之際,丈夫馬革裹屍,自己卻要為之殉葬。
此外,如果自己沒能為自己的丈夫留下一兒半女,在自己的丈夫戰死沙場後,家產便會被丈夫的兄弟所瓜分,在古代這種做法叫做「吃絕戶」,而自己也會被族人排擠出去,淨身出戶。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回到了娘家,娘家人也不待見,婆家不要、娘家不愛這才是最可悲,或流落街頭、或為夫殉節。
總的來說,結果都是可悲的,但自己無可奈何。
文/像素說,歡迎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