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簫遠去燈火稀微
憶往昔竹馬青梅
蒼茫歲月舊事難追
用一生存真去偽
分不開這雙手捧淚
讓目光清澈相對
也許命中愛與願違 晨風難解宿醉
誰的淚暗紅了花蕊
蕭蕭風雨苦苦低垂
不願再獨自綻放
來日芳華
晨曦復斜陽
什麼人深夜裡不寐
坐守秋風吹透宮帷
一縷執念鎖在情關
回首似夢如煙
總是沉香流年
「懿」已很好,為何是「如懿」?
世事不能過於苛求完滿,如能「如懿」,已實屬不易。
一生一次心意動。
《如懿傳》每一處景、每一個道具都藏滿了故事,連這張海報都是。
我也是看完大結局後,才重新審視了它。
原來如懿的眼角,是含淚的。
如懿傳的故事不似滿弦之弓,只張不弛。
不似人生際遇處處開掛的高能女主,強大的主角光環分分鐘吊打窮兇極惡的反派boss。
我反倒覺得,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
上到母儀天下的皇后,下到低眉順耳的婢女。
善惡總在一念之間,在這紅磚綠瓦的圍牆深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看到富察皇后拉幫結派,有那麼幾位忠實的「擋刀」姐妹保駕護航。
看到做小伏低的金玉妍坐收漁翁之利,持寵而嬌,倚賴母族一路順風順水。
看到衛嬿婉離棄青梅竹馬,為榮寵不擇手段,心狠手辣,登上皇貴妃的寶座。
可我還看到當如懿涅槃重生從冷宮盛裝歸來時,以皇后為核心的宮鬥小分隊瞬間分崩離析,「內憂外患」。琅璍接連喪子,唯一嫡出公主也被遠嫁和親,「一報還一報」的惡果就這樣不由分說地說來就來。
還看到金玉妍日益膨脹的野心提前露出了馬腳,皇子出嗣,自己也不慎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被幽禁至死。
也看到一張張經幡下慘死的亡靈在控訴衛嬿婉慘絕人寰的惡行,善惡到頭終有報,她戴著凌雲徹送的戒指,喝著毒藥湯劑,就這麼渾渾噩噩地活到了新帝登基後,被賜死,去母留子。
可如懿在這深宮中所做的一切,從來都是被動選擇的結果。
到後來,每過幾集送走一個嬪妃,不免感慨,這深宮中,從來都沒有贏家。
一對帝王夫妻的婚姻圍城。
這每一張曾經鮮活的面孔,看過一次,經歷過一次她們的人生,仿佛用盡了渾身的力氣。
讓我震撼的場景為數不多,一次如懿榮登後位,一次如懿斷髮,一次嚴懲衛嬿婉。
因為它們分別代表了如懿和乾隆感情蛻變發展的三個過程。
排除萬難,榮登後位。雖不是她的本意,但她情願為了陪伴高處不勝寒的他,坐上了所有女人窮盡一生想要的寶座。
這是青櫻蛻變成如懿的歷程,少不了海蘭、凌雲徹、李玉、江與彬、惢心的幫助。
那時的如懿,苦盡甘來,周身閃爍著耀眼的光華。她終於能以他的妻的名義一同入畫。
看過流瀲紫《後宮如懿傳》的人都知道,帝後大婚之後,如懿的悲慘不幸才剛剛開始。
心生嫌隙,漸行漸遠。恩愛的日子並沒有長久,衛嬿婉以火箭般的速度晉升位分,說她有隻手遮天的本事也不為過。謀害皇嗣、諂媚殷勤、計害生母,沒有什麼事情是她做不了的。衛嬿婉的扮演者李純說:「她幹的那些事簡直就是反我三觀,以後再也不敢演壞人了。」如懿的子嗣接連薨逝,乾隆聽信天象之說;已步入中年卻被寒部供女寒香見色迷心竅;聽信讒言,將凌雲徹施以宮刑發配到如懿身邊,從「微臣」到「奴才」,裡面飽含的痛苦,只有他二人懂得;南巡途中與煙花女子水玲瓏夜半笙歌,毫無一個帝王應有的姿態……如懿也終究心灰意冷,斷髮為祭,祭已經去了的弘曆和青櫻。
蘭因絮果,花開花落自有時。永琪的死無疑斬斷了如懿和乾隆的最後一絲情分,此後的如懿眼中無淚,血已乾涸,至死都沒有離開過翊坤宮半步。衛氏急於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終露馬腳,在太后、海蘭和一眾人的揭發審問中伏法。
一面面經幡展開的時候,我震撼到極點。
可去了的人,到底是回不來了。
又一年木蘭秋獮,好人壞人都已得到自己該嘗的果報,痛心疾首的真相也隨著時間流逝慢慢被淡忘。
她沒有自稱「臣妾」,而是「我」。她沒有按皇后之儀行禮,而是微微欠了欠身。
從「牆頭馬上」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之情到最後的「花開花落自有時」,弘曆想破鏡重圓,重修舊好,可如懿一句「此次秋獮,你要保重啊」,不如相忘於江湖。如懿的眼裡心裡,紅塵過往,早已透徹洞悉了一切。
蘭因絮果,便是《如懿傳》想要表達的內核。
我一直故作堅強地看完最後一集。
太上皇弘曆剪下一縷銀絲與青櫻的青絲放在一起,還有那絹絲帕,小小的錦盒裡盛滿了他與她的情分。
她,走的時候太過安詳,吝嗇到沒有一句話留給他。
郎世寧那副已經殘缺了的畫像,讓他更加深信,她早已連恨都沒有地離開,清清淨淨地離開。
他為她建了座梅塢,守著那盆枯死的綠梅,守了那麼多年。
終於輪到他了。
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活得那麼久,久到雞皮鶴髮、舊人換新顏、江山易主。
他雙手虔誠地捧著那個錦盒,安然離世,也回到了最初那個乾乾淨淨的時候,他是弘曆,她是青櫻。
他永遠也不會知道,那盆枯死的綠梅,抽芽了。
「生同衾,死同穴」終究只是後人的一點痴念、太過一廂情願的臆想、以求換一個得償所願、心安理得。
然後在暮色四起時輕闔書頁,聽完最後一次片尾曲,也許還會抹乾早已溼潤的眼角,靜靜地望向窗外,平復一下依舊澎湃的心緒。
可這終歸是一個不得善終的時代。
我們誰也無法穿越時空,去探尋真正的歷史。
有人說,《如懿傳》是一首時代的輓歌。
還有人說,它講的是一個真情變假意的故事。
更有人說,它無比殘忍地、侃侃而談地告訴我們往昔的青梅竹馬是如何在這深宮的高牆之中變成勞燕分飛的怨偶。
很多時候,我覺得《如懿傳》是為了緬懷那樣一個盛極而衰的末路朝代,自乾隆之後,中國開始逐步衰落,槍炮的洗禮只是一個結果,窮途末路的過程很是心痛,在不自知中苟延殘喘,終陷泥沼中。
我看《如懿傳紀事》時,被這個靈魂劇組深深打動。
一共十集,都是在講這部劇質感背後的功夫。
從選角到服裝道具,從朝堂後宮的禮儀到國喪、南巡的恢弘浩大。它的思量與考究,本身足以成為一部傳記。
周迅周公子,靈魂演員,屬於老天賞飯型的天才。一個眼神,勝過萬語千言。
張叔平作為周迅的造型指導,曾為林青霞、張曼玉、章子怡等演員做服裝造型設計。林青霞曾說,是張叔平讓我發現了自己女性美的一面。
一部《如懿傳》,拍攝歷時8個月,所有演員、工作人員包括導演汪俊都說,從來沒有拍過這麼長時間的戲。
跨度很長,歷經春夏秋冬;三審未過,硬是將一百多集刪減成八十七集;於正的《延禧攻略》搶先上映,先入為主的思想讓《如懿傳》生生變成了炮灰。
可當越來越多的觀眾理性回歸之後,《如懿傳》的劇情開始漸入佳境,評論也開始隨之逆襲。
用追快餐劇的觀念衡量《如懿傳》,它確實不夠熱血,不適合涉世未深、只曉得「快意恩仇」的年輕人看。
《如懿傳》的魅力在於,它那種隱而不發的力量,簡直柔軟得叫人受內傷。
周迅說,宮鬥劇本身想要傳達的思想並不是讓大家鬥來鬥去,而是為了警醒,那樣一個時代,其實是很畸形殘酷的。
這個故事對人性一絲不掛地剖析,一個人究竟可以壞到什麼樣的地步。
有傷陰贄的事可以做得面不改色,為著榮寵,為著子嗣,為著家族的榮光。
都是從類似的套路中感悟出不同的心酸與無奈,為何偏要油盡燈枯之時才懂得悔恨?
金玉妍走的時候很美,她對鏡梳妝,看著面容枯槁的自己暗自流淚。
為那個把自己當作棋子的男人奉獻了一生,只為看到他的笑容。
她輕撫鏡子裡的人:「如果可以從頭再來,如果有來世,你一定不要再過這樣的人生。」
我是一個儀式感很強的人,《如懿傳》完美地滿足了我這一點。
帝王何來「一生一代一雙人」?可唯有如懿將情分堅守了一生,太后鈕祜祿氏都自愧不如。
上屆宮鬥冠軍和死後未享受過半分皇后哀容的烏拉那拉氏,到底誰才是真自在了呢?
曲終人散終有時,更多時候,牽愁惹恨,一直放不下的反而是我們自己。
沒有交代二人之外的人和事究竟怎樣,因為,已然不重要。
導演汪俊將每一位妃子的遺容設計得曼妙美好,屏幕上出現她們一個個人的追封諡號,和著樂與景,仿佛死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但他卻說,我唯獨沒有想好怎麼表現如懿離世的場景。
她在一個涼意闌珊的夜晚,和容佩一起喝著茶,曬著月亮,在支走容佩的片刻便寂然離去,也不是沒有徵兆的。
她溫情滿滿地回憶起昔日的故人,眼裡都是笑意。
如懿是一個滿懷禪心的人。
她喜歡的薰香是沉水香,她愛的花是綠梅。
這只不過,是導演是編劇賦予你的。
可你看,你給後人留下了這麼多的謎團。
這個故事,我還是相信有一些真實存在的,它給歷史上寥寥幾字的「如懿」追加了一個可能接近的真相。於是我們才會知曉為何身為皇后的她死後卻被塞入純惠皇貴妃的地宮中,為何史書上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她的記載,為何自乾隆之後再無烏拉那拉氏的女子入宮為妃。
可這一切又有誰知道呢?
我很喜歡最後一幕景:當屏幕右下角出現「劇終」二字時,青櫻逆光而來,言笑晏晏,步履堅定,奔著的,似乎是弘曆的方向。
多想你能乘風而去,多想我能踏月而歸。
我已經不想揣測,那盆抽芽的綠梅,那個滿含深情與希望的最後一幕場景,是否代表著年少的弘曆和青櫻再度聚首,重聽一次《牆頭馬上》?
落花醉了梅苑
恍若人生是初見
青絲染了霜煙
攜手共赴塵世萬千
心事褪了紅顏
眼前相思已凌亂
淚光藏了誓言
相約一生何曾改變
花開盛豔花易殘
誰在撥琴弦啊
情到深處人易散
獨自唱離歌啊
暮色遲遲春已晚
蘭因如夢空嗟嘆
任他似水流年
茫茫歲月分不清 何處是歸期
恨不知心底的在意
月光如水浣盡了 浮華的舊事
惟願留一筆相依
漫漫長夜舍不下 華發追青絲
不敢看你悄然遠離
若有來世 盼你我 結尋常布衣
再相約不離不棄
時光一別經年
從不曾忘舊容顏
梅香一縷清淺
仿佛故人夢中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