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一共有15部,除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還要加上唯一的一部短篇《越女劍》。金庸先生在全部作品中除了賦予了男女主高超的武功外,還描繪了人物各種各樣的情感。筆者將這15部作品進行了梳理,將每部作品中的主要情感概括為一個字,這樣可以大概了解一下金庸先生創作時的思想脈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1.《書劍恩仇錄》--「仇」
1955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商報》上連載了《書劍恩仇錄》,這是他的第一部武俠作品。《書劍恩仇錄》的線索是兩條:男主人公陳家洛與「翠羽黃衫」霍青桐的經書寶劍之情,以及陳家洛與乾隆皇帝之間的恩怨情仇,金庸先生也因此取書名為《書劍恩仇錄》,後者是全書的主線。要用一個字來概括本書的話,筆者認為應該是「仇」字。
2.《碧血劍》--「忠」
1956年,金庸先生的第二部武俠小說《碧血劍》同樣發表在《香港商報》上。從表面上看,《碧血劍》的主人公是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兒子袁承志,其實真正主角應該是袁崇煥和「金蛇郎君」夏雪宜,全書整體上對三個主角的講述都不多,更多頌揚的是人物的國家和民族情懷。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本書的話,筆者認為應該是「國」或「忠」,聯想到金庸先生取的書名「碧血劍」中「碧血」暗含「正義」之意,所以,筆者傾向於選「忠」,「忠」字也與全書的主要脈絡--袁承志開始忠於明朝,後又看到皇太極的胸懷遠大而饒皇太極不殺的情節相吻合。
3.《雪山飛狐》--「友」
1960年,金庸先生在《武俠與歷史》雜誌上連載了《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兩者是姊妹篇,後者是前者的前傳。《雪山飛狐》的主角看似是胡斐,其實是胡一刀,全書的核心內容是胡一刀夫婦與苗人鳳不打不相識,惺惺相惜、難捨難分的「友」情,所以,筆者認為選「友」字概括本書比較合適。
4.《飛狐外傳》--「義」
《飛狐外傳》的男主角是胡斐,全書從少年胡斐在商家堡之戰中即因講「義氣」深受紅花會趙半山的賞識,後又有胡斐為給素不相識的鐘阿四一家報仇而追殺鳳天南為主線,樹立了胡斐義薄雲天的形象,所以筆者以為選「義」字概括本書比較合適。
5.《射鵰英雄傳》--「俠」
1958年,金庸先生創作了《射鵰英雄傳》,這部作品雖然不是金庸先生最為得意之作,卻是15部作品中影響最大、最受歡迎的一部。全書高山大海,千軍萬馬,筆掀波瀾,氣勢逼人,山水為之動色,日月為之慘澹,鮮明地刻畫了郭靖「大勇止幹戈,義氣衝霄漢」、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高大形象,選「俠」字來概括本書,應該是15部作品中爭議最少的一個,也與書名中的「英雄」兩字相契合。
6.《神鵰俠侶》--「侶」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的「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引起的轟動效應,一舉奠定了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宗師地位,經過大紅大紫之後,金庸先生創辦了他一生的事業--《明報》。接著,金庸先生又是靠「射鵰三部曲」第二部--《神鵰俠侶》支撐《明報》渡過了人生中最為艱難的創業階段。《神鵰俠侶》在《明報》上連載了三年,主線是楊過與小龍女坎坷動人的愛情故事,元好問的一首《摸魚兒》也因《神鵰俠侶》的大熱而膾炙人口。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神鵰俠侶》中有多個愛情故事:楊過與小龍女的患難真情,李莫愁與陸展元的悽婉悲情,公孫綠萼、程英、陸無雙、郭襄對楊過的單戀痴情,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部「情書」,所以用「情」字來概括本書最為合適。
7.《倚天屠龍記》--「誼」
《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1961年開始在《明報》連載。《倚天屠龍記》的主線是男人和男人之間的「情誼」:謝遜與成昆的師徒情誼、武當七俠與張三丰的師徒情誼,相比之下反倒是張翠山與殷素素、張無忌與趙敏的愛情成了男人之間情誼的配角,因此,本書概括為「誼」字。
8.《白馬嘯西風》--「悲」
《白馬嘯西風》寫於1960年,主要寫的是李文秀與蘇普日久生情,李文秀卻將定情信物轉送給了阿曼姑娘,因此落得獨自忍受單相思之苦,卻仍對深愛她的馬家駿熟視無睹,三個人之間的關係,正像裘海正的歌一樣「愛我的人對我痴心不悔,我卻為我愛的人甘心一生傷悲」。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失意的李文秀得到了寶藏又能怎樣,只能痛苦地牽著白馬回到中原。全書的點睛之處是「悲情」,書名中的「白」、「嘯」、「西」也代表了「悲」的意思,因此用「悲」字來概括應該再合適不過了。
9.《鴛鴦刀》--「仁」
《鴛鴦刀》寫於1961年,是一部較短的武俠小說。全書圍繞一對刻著「仁者無敵」的寶物--鴛鴦刀展開,「仁者無敵」也是刀中的秘密。金庸先生的初衷也是通過作品來告訴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夫妻要「心心相印」,要「仁」愛,所以筆者選擇用「仁」字來概括本書。
10.《連城訣》--「苦」
《連城訣》創作於1963年,是金庸先生描寫愛情的一部作品。書中狄雲和戚芳、水笙和汪嘯風、丁典和凌霜華的愛情郎才女貌,令人豔羨,但它們都沒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最後的命運都極為悽苦,讓很多讀者甚至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念都產生了動搖,愛情似乎成了一個美麗而易碎的玻璃花瓶。筆者最後在「苦」和「絕」兩字之間進行了斟酌,最後選擇了「苦」字來概括本書。
11.《越女劍》--「傷」
《越女劍》是被金庸武俠小說愛好者經常忽視的一部作品,也是金庸先生最短的一部武俠小說,甚至連金庸先生都不太重視它,在編寫作品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時,選擇性地遺漏了它,《越女劍》也是金庸先生15部武俠作品中唯一一部以女俠為主角的小說。全書以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為背景,描寫了越女阿青與範蠡之間悽慘的愛情故事,故事最後越女阿青只能將愛情深埋心底,獨自神傷,唯一流傳於世的只有她那一套「越女劍法」,而西施卻與範蠡泛舟江湖,並留下了「四大美人」之一--「沉魚」的經典形象。全書落筆在阿青的悲傷愛情上,所以筆者選擇了「傷」字來概括本書。
12.《天龍八部》--「命」
《天龍八部》1963年同時連載於《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書名取自佛經。《天龍八部》的時空背景空前絕後,歷史朝代涉及宋、大理、契丹(遼)、西夏、吐蕃,地域涉及中原、雲南、西藏、漠北等地。《天龍八部》第一男主角非蕭峰莫屬,蕭峰在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男主角中人氣最高,廣受男女讀者的喜愛。但蕭峰一生命運悲苦,生於契丹,長於中原,雖為蓋世英雄,卻無法擺脫命運的捉弄。因為出身問題,他既不能見容於中原武林,也不能生存於契丹社會,最後只能在必須殺人和自殺兩者中間選擇了自殺,這就是命運,即使如蕭峰這樣的絕頂高手也不能擺脫,所以筆者選擇用「命」字概括本書。
13.《俠客行》--「奇」
《俠客行》發表於1965年,寫的是「狗雜種」的故事,書名取自「詩仙」李白的一首同名古詩。作品寫的是不懂江湖規矩的「狗雜種」誤打誤撞闖入江湖,大字不識一個,卻因此沒有任何思想束縛,學會了高深的武功,暗合了佛家「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思想,似奇非奇,所以筆者在斟酌了「奇」和「謎」兩字之後,選擇了「奇」字作為本書的概括。
14.《笑傲江湖》--「隱」
《笑傲江湖》創作於1967年,在香港《明報》連載。男主角令狐衝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武林人物,特立獨行、我行我素。「笑傲江湖」,只有隱士才能真正做到,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令狐衝如此,風清揚如此,衡山派的劉正風和魔教長老曲洋更是如此,雖然他們分屬正邪兩派,名字也是一「正」一「曲」,但在同奏「笑傲江湖」曲時依然能夠美妙和諧。而妄想「一統江湖」者嶽不群、左冷禪、東方不敗,無不落得悲慘的下場。男主角令狐衝是一位天生的「隱士」,對權力沒有任何興趣;女主角任盈盈同樣如此,雖握有生殺大權卻隱居洛陽陋巷,琴簫自樂。因此,筆者選擇了「隱」字概括本書。
15.《鹿鼎記》--偽
《鹿鼎記》於1969年在《明報》連載,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是一部非典型的金庸武俠作品。本書是金庸先生47歲時的作品,已近知天命的年齡,令金庸先生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這些感悟在本書中進行了集中展現,全書內涵十分豐富,是金庸武俠作品愛好者研究最多的一部。主人公韋小寶非武非俠,更像是一個無賴,但卻是一個非常接近現實生活的人物形象。韋小寶不是讀者心目中的人生理想,卻是現實生活中非常典型的一種生活狀態。生活中,我們為了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會戴上不同的面具,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虛偽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虛偽是一種人生的常態。因此,筆者選擇了「偽」來概括本書,正好與韋小寶的「韋」姓諧音,不知這是不是金庸先生給主人公取名韋小寶的初衷。
後記
金庸先生說過:一部好的作品,應該表現出人物的感情和人處於複雜社會環境中的人性,而不是去試圖說明什麼「道理」、宣揚什麼「理論」,與其那樣還不如去看社論。所以金庸先生的15部武俠作品充滿了愛情、友情、親情,各種感情交織在每一部作品當中,本文梳理的是每部作品中所要展現的主要情感。
金庸先生的每部作品都內容豐富,知識龐雜,用一個字概括頗有些異想天開。一是突發其想,想用另外一種方式再了解一下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二是通過梳理,有助於將作品化繁為簡、提綱挈領,了解金庸先生創作時的思維和脈絡,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還望各位指正。
部分資料來源:《金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