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四項最寶貴的權利:言論自由的權利、宗教自由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
一一羅斯福
在香港或臺北,任何一個書店的排行榜書架上,一定都會看到這本書。封面是一個漂亮女孩的正面照,堅毅的看著路過的每個人。這本書叫做《為了活下去》,這個女孩就是樸研美。
我們見過太多平面作品上難以忘懷的眼神,希望小學那個黑白女生渴望的眼神,國家地理封面上阿富汗女孩哀怨的眼神,但當這個來自北朝鮮的目光投射來,背後藏著的不僅是委屈和掙扎,還有要講故事的欲望。
這是一段血與淚的故事,你,準備聽了嗎。
樸研美出生在朝鮮惠山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公務員,每月微薄的工資只能在市場上買幾瓶水,雖然單位管吃,怎奈還有老婆和一對閨女。幼年的研美和姐姐生如夏花,但大眼睛也不能換來大米,在饑荒的歲月,她們上學路上看到餓殍遍野,不是因為戰爭,而是餓死的鄰居。
她們所在的村莊,幾乎很少有電,冬日,只能在黑屋裡用痛哭挨過飢腸轆轆,用擁抱抵禦風雪悽悽。在鴨綠江最窄的地方,她們聞著對岸飄來的飯香,看著萬家燈火,堅信有一天,「敬愛的領袖」也會讓自己吃上麵包。
生活所迫,父親幹起了倒買倒賣的營生,這在朝鮮是罪大惡極的,有點像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投機倒把,當然比這罪過要嚴重多。好日子剛有起色,怎奈隔牆有耳,樸研美的父親被告發,政府把他抓去勞改,從此音信皆無。母親更是如履薄冰,她對女兒說出了一生不能忘記的話:在這裡,連小鳥老鼠都會成為告密者。
終於,家裡的姐姐無法忍受飢餓,不告而別,後來知道她偷渡到了中國。
媽媽迫於生計,帶著小女兒也準備鋌而走險。她們接受了人販子的要求,因為被賣到國外,也比餓死在國內好。
人販子自然都是人渣裡的人渣,他們怎麼能放過含苞待放的研美。母親為了女兒,挺身而出,在庭院中當眾被強暴。躲在樹叢後面的研美,看到媽媽被惡人扯開衣服,露出乾癟的胸膛,看到皎潔的月光下,照出的是汙穢的黑影。
小小的研美由於剛烈的個性,被多名買家「退貨」。終於,又一個月圓之夜,人販子撕開了她最後的防線。那一年,她13歲。相比較別的被當「性奴」賣掉的夥伴,研美從未放棄希望,雖然自由對於她們是那麼的可望而不可即。
逃出了朝鮮來到中國,這只是噩夢的開始。這個大國裡的角落,有更多比飢餓還以難忍受的難題。原諒我無法詳述這部分內容(後臺回復「自由」兩字,給你電子版)
和母親在中國匯合後,她們知道腳步不能停止,她們不願像其他「脫北者」那樣,被當局用鐵絲從肩頭穿過,遣送回地獄。心中只有一個聲響,前進,繼續前進。她們手握一把短匕首,不是為了自衛,而是在看到阻止她們前進的人出現時,隨時結束自己生命。她們九死一生,越過茫茫戈壁,在星星的指引下,逃到蒙古,又從蒙古以難民身份來到了韓國。
在同宗同種的國家,研美克服了巨大的心理障礙,原來這個星球上還有這樣的人,在這樣的生活。這裡有手機可以看到遠方的親人,這裡的水龍頭只需要把手放在下面就可以出水,這裡的麵包不是黑色,有著濃濃的麥芽,這裡的人會說「你覺得呢」
在韓國,經過媒體強大的宣傳,她終於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當然,這是另一段血與淚的故事。
通過努力,樸研美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甚至與她曾經痛恨的「敵人」結婚,她掌握了英語,受邀去世界各地甚至聯合國,講述她的故事,回憶她曾經深愛的祖國。
黑暗也許依然強大,但願每個人都肯貢獻一絲微光,照亮這條通往自由之路,心存善念,就能讓更多人活下去,走下去。
正如序言中吳曉樂先生所述:書中的每一顆字磚,都穿過荒漠,也得過僥倖,終於走到你的跟前。
回復「自由」給你電子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