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恆的勸學詩中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也就是說,在古代封建科舉制度之下,一個人只要勤勉努力的讀書,考取功名,自然就可以出人頭地,不僅有吃的、有房子、有僕人、還有媳婦。而不努力讀書考取功名呢,就基本要苦哈哈的過一輩子了。即便以後經商有錢了,但也不如讀書做官能夠光耀門楣,畢竟古代重農抑商。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他自從龍場悟道,創建陽明心學後,就開始興辦龍岡書院,授徒講學,聲名遠播,後又受到貴州提學副使席書的邀請,講學於貴陽書院,一時學子遍天下,造福後世眾生無數,其思想影響至今。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期, 自幼立下做聖人的目標,但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朝廷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內心的良知,時刻催動著他要解救天下蒼生。
王陽明反對只是為了考取功名而讀書,但他要想救百姓於水火,只是傳經授道還不夠,因為權力在朝廷,在地方官哪裡,所以他要想有所作為,要想替眾多的百姓解決匪盜、外侵的掠奪,就必須參加科舉考試,出世為官。王陽明為此努力讀書,準備參加科舉。
天下事,冥冥之中也許自有定數。寧王朱權的第四代繼承人朱宸濠,自從1497年襲封寧王開始,他在江西便內藏禍心,不僅和強盜一夥劫掠民財商船,還侵佔民田,逼民為盜,私下募兵,拉攏惡勢力,收買朝中權宦,意圖造反為帝。
朱宸濠為了做皇帝,精心策劃二十年,到1519終於耐不住了。朱宸濠聲稱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殺死江西巡撫孫燧、江西按察副使許逵,以李士實、劉養正為丞相,發檄文致各地,指斥朝廷。
朱宸濠自率水師號10萬,戰船千艘出鄱陽湖,效仿當年陳友諒進攻朱元璋的路線,蔽江東下,攻打安慶,劍指南京,欲取南京即帝位,和明武宗朱厚照南北對峙。
當年,佔有優勢的陳友諒敗給了處於劣勢的朱元璋,而朱宸濠輸的更慘,10多萬大軍竟然敗給了王陽明的散兵遊勇,起兵僅43天就被活捉了。而朱宸濠之敗,在27年前,王陽明參加鄉試時,上蒼其實已經給了定數。
弘治五年(1492年),21歲的王陽明去杭州參加鄉試,這也是他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按當時的規定,鄉試如果考中,就可以去京城參加會試,會試考中就是進士,考中進士就可以錦衣玉食,光宗耀祖了。
歷史上,凡是有大人物出生,或者有大事件發生,往往都會出現一些異象,不管是杜撰還是真實的,反正正史野史都是如此,王陽明也不例外。
據《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載,就在王陽明參加鄉試的前一夜,負責巡視檢查科舉考試考場的巡查人員,在巡視考場時,突然發現兩個奇怪的大巨人,這兩個奇怪的大巨人,一個穿著紅衣服,一個穿著綠衣服。
兩個大巨人,東西相向而立,大聲談論,並預言說:「三人好做事」。說完這五個字後,兩個怪人突然就不見了,巡查人員到處找也沒找到。
說也奇怪,到了放榜之日,王陽明和胡世寧、孫燧三人同榜中舉。再後來,寧王叛亂,胡世寧檢其奸,孫燧死其難,王陽明平其亂,還是此三人。
是秋,先生初赴鄉試考場中,夜半,巡查者見二巨人,一衣緋,一衣綠東西相向立,大聲言曰:「三人好做事。」言訖,忽不見。及放榜,先生與孫忠烈燧、胡尚書世寧同舉。其後寧王宸濠之變,胡發其奸,孫死其難,先生平其亂。人以為三人好做事,此其驗也。
三人同時考中後,1493年孫燧中進士,曾先後擔任刑部貴州司主事, 福建布政使參政,貴州按察使,河南布政使, 1519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
孫燧到江西後,發現寧王朱宸濠有謀反之心,曾七次上書,痛陳朱宸濠必將造反。由於朱宸濠事先買通了皇帝身邊的寵宦,所以他每次上書,都被人從中搗亂,最終七份奏摺一份也沒有送到皇帝手中。
朱宸濠得知孫燧告發自己後,派人下毒要毒死他,但沒有得逞。1519年,朱宸濠借大壽舉辦宴會之機叛亂。宴請次日,孫燧及當地的各個官員,按規矩都去寧王府答謝。
朱宸濠伏兵左右,聲稱明武宗朱厚照是民間抱養的孩子,他奉太后懿旨起兵,此時眾官相顧愕然,孫燧上前責問:「安得此言,請出詔示我。」
朱宸濠說:「毋多言,我往南京,汝當扈駕。」孫燧大怒:「天無二日,吾豈從汝為逆哉!」朱宸濠聽後大怒,讓士兵把孫燧綁起來,先是折斷了右臂,不久迫害致死,時年60歲。
而胡世寧是1493年的進士,曾先後任南京刑部主事、廣西太平知府等職,1512年擢升江西兵備憲副。胡世寧發現朱宸濠的謀反跡象後,也是不畏權勢,冒死向明武宗上疏。
朱宸濠得知胡世寧上奏他反叛的事情後, 買通朝廷大臣,反咬胡世寧離間宗室,結果胡世寧被下獄發配遼東。直到1519年,寧王反叛被王陽明活捉後,胡世寧終於被昭雪起任。
王陽明的歷程比他們二人更加曲折,他是1499年中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後因得罪劉瑾,被貶謫貴州龍場做驛丞;龍場悟道後不久,擔任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等職。
朱宸濠謀反之動機,王陽明也早已有預料,只是他深知寧王的勢力靠幾封奏疏是解決不了的。所以,他沒有像孫燧、胡世寧那樣之激烈,而是借剿匪之機,暗中準備,並派弟子去寧王府以講學為名,窺探內情。
所以,寧王朱宸濠的性格,有多少兵馬,什麼打算,王陽明一清二楚。朱宸濠起兵後,王陽明抓住寧王的性格弱點,用假文書拖延他,讓自己有了足夠的時間調兵,最終朱宸濠錯過了最好順江東下的時機。
有了兵馬後,王陽明用圍魏救趙、以逸待勞、反間計、擒賊擒王等計謀,以少勝多,只用了43天,就活捉了朱宸濠。王陽明沒有用朝廷出錢、出兵,自己就成功平叛,立下不朽之功,為此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憑藉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至此,王陽明、胡世寧、孫燧三人不僅應了那五字預言,而且王陽明的聲譽更加顯赫,他的陽明心學更是傳播到海內外的各個角落,各個行業,影響至今。時至今日,有不少的企業家、名人大咖都深受影響,比如日本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就十分崇拜王陽明,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中,可以看到很多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影子。
中國近代歷史名人曾國藩、嚴復、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蔡元培、郭沫若、張岱年、餘秋雨等,也曾認真研讀過「陽明心學」,而且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蔣介石還因崇拜、紀念王陽明,於1950年, 將臺灣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原名草山的山區改名陽明山。1969年,在陽明山公園內,又建造了陽明書屋。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發孤獨。
王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的指導思想。
同時,王陽明心學對個人發展,思想解放,事業、仕途的開拓進取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為此,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因此,我們必須全面了解王陽明的一生,讀懂他的陽明心學,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
而在了解王陽明的一生,了解他的哲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傳記、語錄故事,下方橫條這套《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升級圖解版,不僅全方面地描寫了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一生,而且還有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傳習錄,對知行合一、致良知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現在做活動39元,不到一頓飯錢,有意的朋友,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