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
9月19日,《大上海》率先舉行了開播儀式。
「大上海一說,早已有之。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就不斷敘述上海,記述上海,詮釋上海。一個大上海,可以有100種詮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天綱形容,「紀錄片《大上海》是一版全新的解釋,把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放置於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中重新理解。」
9月23日,大型紀錄片《大上海》將登陸東方衛視和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該片也被定義為上海近年紀錄片創作中的「一號工程」。
紀錄片分8集播出,每集50分鐘,分別為《上海的開埠》《中國工業的發軔》《東西匯流》《紅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爭》《人民的上海》《艱難起飛》與《創新品質》;完整記錄上海176年的歷史進程,呈現出這座城市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
《大上海》總宣傳片
紀錄片的製作歷時三年。攝製組拍攝了上海近百處遺址、遺蹟,累計拍攝素材超過1000小時。同時還前往北京、廣州、南京及香港等20多個城市取景,拜訪歷史當事人、親歷者及相關後人共150餘人;並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個國家,拍攝了眾多遺落在國外的一手檔案資料。「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我們甄別、比較、提煉、選擇、開掘,為的是努力講清楚上海的城市發展軌跡,讓人們了解上海、珍愛上海。」總導演徐冠群說。
從中國共產黨在石庫門裡誕生,到艱苦卓絕的兩次淞滬抗戰;從上海人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建設新上海,到成為支援全國建設的重要工業基地;從第一支「小飛樂」股票的誕生,到浦東開發開放的嶄新篇章;從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紀錄片都娓娓道來。
作為一部「城市傳記」,《大上海》積極納入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新青年》雜誌的創刊、抗戰時的工廠內遷、解放軍進上海、陸家嘴開發公司辦公室等場景及故事,首次以沙畫形式呈現,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紀錄片還採用照片再生、膠片上色等創新技術手段,使歷史資料的表現力大為提升。
製片人韓芸表示,紀錄片不僅是希望「記錄」一段歷史,更意在讓今天的人們理解上海。「看過紀錄片,才會明白這片土地的開放意識、契約精神、創新品格和工匠精神,都有其歷史根源。」
位於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草原的原子城,是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
上世紀60年代,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隱姓埋名來到這裡研製戰略核武器,當時對外稱國營「221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便在這裡研製成功。
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金銀灘」這個地名就從中國的版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代號「221」。
紀錄片《代號「221」》工作照
「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已有55周年,一直以來,以兩彈一星為題材的紀錄片很多,我們也認識了很多明星式的人物。」《代號「221」》總導演李曉說,「這次,紀錄片把目光投向221基地數以萬計、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者。」
紀錄片以「221廠」為視角,用影像記錄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發歷史,回望中國核工業在源起、研發和試驗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中國核武器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風貌。9月25日,紀錄片將率先登陸紀實頻道,並於9月27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
《代號「221」》於去年11月啟動,今年6月正式開拍,製作歷時近1年。攝製組三赴青海實地尋訪、勘景,共採訪了30多位曾在221基地工作和戰鬥過的老人。
紀錄片分三集,第一集以「建廠」為主線,以建設者當下狀態紀實為副線,講述「221廠」初建時期可歌可泣的創業故事;第二集以原子彈研製為主軸,展示鮮為人知的歷史;第三集時間跨度較長,從氫彈的製造、上世紀90年代初「221廠」撤廠銷號,一直講述到今天的旅遊轉型,關照中國從擁有核武器到無核化的大國擔當。
紀錄片《代號「221」》工作照
「貫穿紀錄片始終的理念是見物、見人、見精神。」李曉透露,紀錄片還採用了「重返歷史現場」的講述方式,10多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受邀重回金銀灘,實地講述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
為了這次拍攝,有位生活在北京的老人,專門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昆明進行高原適應性訓練。還有位即將要做心臟搭橋手術的老人,瞞著攝製組把手術推遲了。高原風大,氣壓低,不少老人都是一邊吸氧一邊接受採訪。「高原上,晚上10點左右才太陽落山,攝製組每天都從早上7點拍到晚上10點。」李曉說,老人們步履蹣跚,有時候在風中站不穩,卻依舊堅持拍攝,「他們揭開了很多塵封的往事,他們的家國情懷、對祖國和事業的熱愛,至今令人動容。」
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
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蘇聯派出了一支攝影隊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拍攝彩色紀錄片。他們和中方攝影師合作,走遍大江南北,用蘇聯獨特的電影手法再現三大戰役,也記錄下當時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
即將於10月1日播映的紀錄片《彩色新中國》,從這批珍貴的彩色素材中,挑選了五座最具特色的城市,重返故地,尋訪親歷者,用生動的彩色影像喚起70年前的記憶。
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
很多人可能在電視上見過開國大典的盛況,遺憾的是,受攝影技術和拍攝器材的限制,這些影像只能以黑白畫面呈現。
如今,在紀錄片《彩色新中國》中,觀眾有望看到難得一見的彩色畫質的開國大典。這得益於上海音像資料館去年從俄羅斯找到的這批彩色紀錄片素材。導演謝申照介紹,紀錄片此次選取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廣州5座城市,根據影像素材挖掘新中國成立前後普通人的故事,並通過回訪、探尋等方式回望歷史,展現新時代風貌。
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
謝申照講述了有關開國大典的一段往事。為了記錄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當時有中蘇兩支攝影團隊同時進行拍攝。我國著名的「紅牆攝影師」侯波和她丈夫徐肖冰也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歷了開國大典,並用手中的照相機和攝影機記錄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瞬間。蘇聯攝影隊的鏡頭中也留下了侯波等中國攝影團隊的身影。70年後,徐肖冰和侯波兩位老人都已離世,他們的兒子徐建林傾情講述了這段難忘往事。
此外,蘇聯攝影隊的鏡頭裡還記錄了當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寫生的青年學生,在廣州街頭慶祝解放的秧歌隊,大上海繁華的南京路、外灘和熙熙攘攘的小菜場……既有時代特色,又有不同城市的生活趣味。「紀錄片用彩色影像和溫暖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新中國的朝氣,從這些英姿勃發的身影、純真的笑臉上,觀眾可以獲得感動和力量。」謝申照說。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張熠
微信編輯: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