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上海》《代號「221」》《彩色新中國》,用鏡頭講述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

2021-02-08 解放日報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9月23日起,由SMG紀錄片中心製作的《大上海》《代號「221」》和《彩色新中國》三部紀錄片,將先後登陸東方衛視和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真實的鏡頭,掠過今日的上海,掠過高原上故地重遊的科研工作者,也掠過許多平凡而堅毅的面孔。這些紀錄片攫取祖國的不同側面,用獨特的畫面語言將眾多難以忘懷的瞬間譜成組曲,共同匯聚成有關70年的敘事。

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

9月19日,《大上海》率先舉行了開播儀式。

「大上海一說,早已有之。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就不斷敘述上海,記述上海,詮釋上海。一個大上海,可以有100種詮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天綱形容,「紀錄片《大上海》是一版全新的解釋,把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放置於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中重新理解。」


9月23日,大型紀錄片《大上海》將登陸東方衛視和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該片也被定義為上海近年紀錄片創作中的「一號工程」。

紀錄片分8集播出,每集50分鐘,分別為《上海的開埠》《中國工業的發軔》《東西匯流》《紅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爭》《人民的上海》《艱難起飛》《創新品質》;完整記錄上海176年的歷史進程,呈現出這座城市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

《大上海》總宣傳片

紀錄片的製作歷時三年。攝製組拍攝了上海近百處遺址、遺蹟,累計拍攝素材超過1000小時。同時還前往北京、廣州、南京及香港等20多個城市取景,拜訪歷史當事人、親歷者及相關後人共150餘人;並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個國家,拍攝了眾多遺落在國外的一手檔案資料。「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我們甄別、比較、提煉、選擇、開掘,為的是努力講清楚上海的城市發展軌跡,讓人們了解上海、珍愛上海。」總導演徐冠群說。

從中國共產黨在石庫門裡誕生,到艱苦卓絕的兩次淞滬抗戰;從上海人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建設新上海,到成為支援全國建設的重要工業基地;從第一支「小飛樂」股票的誕生,到浦東開發開放的嶄新篇章;從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紀錄片都娓娓道來。

作為一部「城市傳記」,《大上海》積極納入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新青年》雜誌的創刊、抗戰時的工廠內遷、解放軍進上海、陸家嘴開發公司辦公室等場景及故事,首次以沙畫形式呈現,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紀錄片還採用照片再生、膠片上色等創新技術手段,使歷史資料的表現力大為提升。

製片人韓芸表示,紀錄片不僅是希望「記錄」一段歷史,更意在讓今天的人們理解上海。「看過紀錄片,才會明白這片土地的開放意識、契約精神、創新品格和工匠精神,都有其歷史根源。」

位於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草原的原子城,是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

上世紀60年代,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隱姓埋名來到這裡研製戰略核武器,當時對外稱國營「221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便在這裡研製成功。

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金銀灘」這個地名就從中國的版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代號「221」。


紀錄片《代號「221」》工作照

「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已有55周年,一直以來,以兩彈一星為題材的紀錄片很多,我們也認識了很多明星式的人物。」《代號「221」》總導演李曉說,「這次,紀錄片把目光投向221基地數以萬計、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者。」

紀錄片以「221廠」為視角,用影像記錄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發歷史,回望中國核工業在源起、研發和試驗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中國核武器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風貌。9月25日,紀錄片將率先登陸紀實頻道,並於9月27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

《代號「221」》於去年11月啟動,今年6月正式開拍,製作歷時近1年。攝製組三赴青海實地尋訪、勘景,共採訪了30多位曾在221基地工作和戰鬥過的老人。

紀錄片分三集,第一集以「建廠」為主線,以建設者當下狀態紀實為副線,講述「221廠」初建時期可歌可泣的創業故事;第二集以原子彈研製為主軸,展示鮮為人知的歷史;第三集時間跨度較長,從氫彈的製造、上世紀90年代初「221廠」撤廠銷號,一直講述到今天的旅遊轉型,關照中國從擁有核武器到無核化的大國擔當。


紀錄片《代號「221」》工作照

「貫穿紀錄片始終的理念是見物、見人、見精神。」李曉透露,紀錄片還採用了「重返歷史現場」的講述方式,10多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受邀重回金銀灘,實地講述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

為了這次拍攝,有位生活在北京的老人,專門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昆明進行高原適應性訓練。還有位即將要做心臟搭橋手術的老人,瞞著攝製組把手術推遲了。高原風大,氣壓低,不少老人都是一邊吸氧一邊接受採訪。「高原上,晚上10點左右才太陽落山,攝製組每天都從早上7點拍到晚上10點。」李曉說,老人們步履蹣跚,有時候在風中站不穩,卻依舊堅持拍攝,「他們揭開了很多塵封的往事,他們的家國情懷、對祖國和事業的熱愛,至今令人動容。」


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

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蘇聯派出了一支攝影隊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拍攝彩色紀錄片。他們和中方攝影師合作,走遍大江南北,用蘇聯獨特的電影手法再現三大戰役,也記錄下當時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

將於10月1日播映的紀錄片《彩色新中國》,從這批珍貴的彩色素材中,挑選了五座最具特色的城市,重返故地,尋訪親歷者,用生動的彩色影像喚起70年前的記憶。


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

很多人可能在電視上見過開國大典的盛況,遺憾的是,受攝影技術和拍攝器材的限制,這些影像只能以黑白畫面呈現。

如今,在紀錄片《彩色新中國》中,觀眾有望看到難得一見的彩色畫質的開國大典。這得益於上海音像資料館去年從俄羅斯找到的這批彩色紀錄片素材。導演謝申照介紹,紀錄片此次選取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廣州5座城市,根據影像素材挖掘新中國成立前後普通人的故事,並通過回訪、探尋等方式回望歷史,展現新時代風貌。


紀錄片《彩色新中國》珍貴素材

謝申照講述了有關開國大典的一段往事。為了記錄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當時有中蘇兩支攝影團隊同時進行拍攝。我國著名的「紅牆攝影師」侯波和她丈夫徐肖冰也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歷了開國大典,並用手中的照相機和攝影機記錄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瞬間。蘇聯攝影隊的鏡頭中也留下了侯波等中國攝影團隊的身影。70年後,徐肖冰和侯波兩位老人都已離世,他們的兒子徐建林傾情講述了這段難忘往事。

此外,蘇聯攝影隊的鏡頭裡還記錄了當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寫生的青年學生,在廣州街頭慶祝解放的秧歌隊,大上海繁華的南京路、外灘和熙熙攘攘的小菜場……既有時代特色,又有不同城市的生活趣味。「紀錄片用彩色影像和溫暖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新中國的朝氣,從這些英姿勃發的身影、純真的笑臉上,觀眾可以獲得感動和力量。」謝申照說。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張熠

微信編輯:大白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代號221》再獲殊榮
    大型紀錄片《代號221》再獲殊榮 2020-10-09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 看「理想照耀中國」!
    本次活動以「理想照耀中國」為主題,主要包括三大板塊:1「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開幕式暨頒發新中國70年紀錄片百部推薦典藏作品」2「新中國70年紀錄片與國家記憶學術論壇」3「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03當天晚上,「理想照耀中國」新中國70年紀錄片盛典晚會在西安廣電大劇院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視協主席胡佔凡、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偉、中國視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範宗釵、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劉效禮、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主任高峰等嘉賓出席晚會。西安市委市政府領導蒞臨現場。
  • 開國大典彩色畫面!俄羅斯首播新中國成立彩色紀錄片,太珍貴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蘇聯派出17人攝影團隊,來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使用彩色膠捲記錄下當時的重要事件和珍貴的民俗風景畫面。近日,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俄建交70周年的禮物,全俄國立電視廣播公司將其製作成系列紀錄片《中國的重生》,於9月16-29日在俄羅斯24頻道和1頻道播出。
  • 「紀錄片守護者」計劃啟動,修復新中國首部彩色紀錄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好看視頻還攜手中國電影資料館,共同啟動了「紀錄片守護者」計劃,修復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會上,百度·好看視頻總經理曹曉冬認為,除了泛娛樂內容外,短視頻同樣也可以承載更多優質內容及文化傳承,將優秀的紀錄片內容通過年輕用戶更容易接受的短視頻形式傳遞出去。
  • 新中國第一次升國旗的高清彩色畫面你見過嗎?
    他們和中方攝影師合作,走遍大江南北,用蘇聯獨特的電影手法再現三大戰役,也記錄下當時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紀錄片《彩色新中國》從這批彩色素材中,挑選了五座最具特色的城市,重返故地,尋訪親歷者。用生動的彩色影像,溫暖的故事喚起70年前的記憶,讓觀眾感受到新中國的勃勃生機,獲得感動和力量。
  • 通訊:用珍貴的畫面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記熱播紀錄片《中國的...
    新華社莫斯科9月27日電 通訊:用珍貴的畫面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記熱播紀錄片《中國的重生:蘇聯攝影師眼中的中國》  新華社記者張驍  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老北京胡同、中國青年跳俄羅斯民族舞、三節棍表演……一幕幕絢麗多彩的影像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深沉渾厚的旁白將中國歷史文化娓娓道來
  • 新中國外交70年的光輝歷程和基本經驗
    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新中國外交70年年史詩般的歷程,凝結著我們黨堅持不懈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成果,對於我們是一座思想寶庫,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經驗。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在外交上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道路。
  • 《人民日報》記錄新中國70年光輝歷程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們國家經歷了滄桑巨變,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趟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70年艱難探索有過成功、也有過曲折,它們共同匯聚成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凝聚成為一筆改革、發展、進步的寶貴財富。
  • 百度發起「紀錄片守護者計劃」,修復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影片
    ▲ 《解放了的中國》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片,1950年由蘇聯和中國聯合攝製,還曾經獲得過1950年的史達林獎金不僅如此,「紀錄片守護者計劃」還將利用百度的流量優勢幫助更多優秀的經典內容呈現在大眾面前。
  •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彩色紀錄片被修復,竟比大片還震撼!
    百度好看視頻攜手我國國家級電影檔案館——中國電影資料館啟動「記錄片守護者」計劃,共同修復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並利用百度的流量優勢幫助優秀的經典內容更多呈現在大眾面前。《解放了的中國》,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片,1950年由蘇聯和中國聯合攝製,還曾經獲得過1950年的史達林獎金。
  • 優酷多部優秀紀錄片聯袂獻禮國慶檔 《激蕩中國》呈現中國70年發展歷程
    70年間,中華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來,新中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70年裡,中華兒始終秉持「勤勞致富」的信念,譜寫出了無數美好的生活樂章。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過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 「致敬新中國教育70年圖片展」舉行
    「播撒希望——致敬新中國教育70年圖片展」4月23日在北京拉開帷幕。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播撒希望——致敬新中國教育70年圖片展」23日在北京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拉開帷幕。共有70多幅珍貴歷史照片集中展出,為觀眾描繪了新中國教育70年來的絢麗畫卷。
  •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講述親歷故事 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1978年8月底,我第一次訪問中國。在兩周時間裡,我參觀了西安、成都、武漢、上海等多座城市。我喜歡用鏡頭捕捉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我用相機記錄下各地的風土人情,此後不時拿出來細細回味。這段美好記憶讓我畢生難忘。  2013年,我陪同父親再次來到中國,這裡發生的巨大變化讓我們驚訝。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航站樓規模龐大、設施先進、航線密布,一片繁忙。
  • 開國大典全彩珍貴影像首次曝光 俄羅斯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為黑白資料圖,下為彩色紀錄片截圖)這部名為《中國的重生》的紀錄片共6集,9月16日至29日期間,在俄羅斯兩大電視頻道同步播放。第一集已經播出,在十幾分鐘的視頻裡大篇幅講述了新時代開端——新中國成立,重現開國大典盛況景象。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評《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
    作者:陳旭光 劉禕禕《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7日 09版)電影《城南舊事》劇照 資料圖片《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 譚旭東 著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讀書者說】 電影從誕生之日起便與兒童如影隨形。
  • 新中國戲曲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新時代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推進「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戲曲史」(諸省卷)這一系列重大項目的順利開展,11月19日,全國藝術科學項目管理中心在上海師範大學設立「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戲曲史重大項目聯盟秘書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在這裡舉行了新中國戲曲發展史學術研討會。
  • 國寶級珍貴文獻影片修復版,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昨晚7點,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修復版)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小西天藝術影院首映。
  • 【震驚中外】影片素材《中國的重生》俄羅斯送的這個禮物,慶祝新中國70周年,
    今年恰逢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建交70年來關係愈加成熟、穩定、堅韌,兩國關係已經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為此,全俄國立電視廣播公司製作了《中國的重生》紀錄片,作為中俄建交70周年的獻禮影片,其中大部分有關新中國成立的蘇聯檔案新聞紀錄影片此前從未向公眾展示。全俄國立電視廣播公司總編、紀錄片導演阿列克謝·傑尼索夫介紹,1949年蘇聯曾向中國派出17人的紀錄片攝製組,幾個月期間,他們拍攝了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影片。採用彩色膠片拍攝在當時堪稱從未有過的事情。
  • 思政課 | 彩色紀錄片《中國的重生》(1-2)
    >《中國的重生》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在這樣一個極具紀念意義的時間,全俄國立電視廣播公司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中國的重生》,於9月16日至29日在「俄羅斯-24」和「俄羅斯-1」電視頻道節目中播出,這也是俄羅斯首次播放新中國成立的彩色紀錄片,是蘇聯偉大紀錄片攝影師的具有代表性的豐碑
  • 剛剛,祖國70華誕獻禮:開國大典完整版彩色影像公布!熱血沸騰
    真實還原了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從黑白到彩色,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的距離,如今,70年過去了此刻回看,依舊熱血沸騰。據了解,新中國成立之初,蘇聯派出17人攝影團隊,來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使用彩色膠捲記錄下當時的重要事件和珍貴的民俗風景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