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海寧報姐個人微信號(hnrbbj),新聞爆料,採用有獎。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海寧人
本地小吃自然吃遍
但是在大快朵頤的同時
你卻不一定知道這些特色小吃的「傳奇身世」
所以
今天曉得娃要曝光海寧那些有名小吃的身世!
以後吃它們的時候,都覺得不一樣了捏?好有歷史感哦!
海寧京粉的「原形」其實就是粉絲,只不過做得比較粗短。用特製骨頭湯將京粉煮爛之後,小火煨在爐子上。上桌時,連湯帶粉裝上一碗,再撒上豬肺、豬心、牛肉等不同的配料,便成了不同種類的京粉。因為京粉的做法比較簡單,海寧街頭曾湧現過數不清的京粉店。但讓吃貨們比較心心念念的,還要數珍香齋和春燕的京粉(你又要說我做廣告了)。
↓上下滑動看傳奇
海寧京粉的由來還跟乾隆皇帝有關。據說乾隆皇帝扮成商人來海寧探秘身世的時候,有一日又累又餓,哪知突然間,雷鳴電閃,豆大的雨點砸了下來。無處躲避的乾隆只好到附近一戶農戶家去避雨。進門一陣寒暄之後,得知此戶農家姓楊,名阿三,年近半百的夫妻倆相依為命。夫妻二人為款待來訪的貴客,把本來過冬時候準備吃的紅薯粉條拿了出來,又到隔壁要來了豬雜碎,做出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紅薯豬雜粉條湯來招待這位貴客。此時此刻的乾隆皇帝又冷又餓,立馬端起碗來喝了一大口,想不到一碗這看似普普通通的紅薯粉條,入口時卻是美味無比,紅薯粉條的筋鬥配合著豬骨湯那濃鬱的香味,瞬間讓乾隆胃口大開,一連吃了三大碗。
回京之後乾隆令御廚們模仿海寧老夫婦的做法一遍又一遍地烹製紅薯粉條,怎知上千南北御廚卻做不出當日老夫婦所做的那種味道來。為品嘗這「人間美味」,乾隆皇帝借著再度下江南巡查民情的機會,再次來到了海寧那對老夫婦的家中,並御賜「京粉」二字予好心的楊阿三夫婦所發明的紅薯粉條,從此楊阿三夫婦便做起了這名為「京粉」的小吃生意。也由此紅薯粉條被稱作了「京粉」,在海寧代代相傳並且沿用至今。
時至今日,「京粉」已經成為了海寧當地最有特色的民族風味小吃。全世界只有在海寧才能吃到有正宗的「楊氏」京粉。京粉作為海寧當地最有特色的民族風味小吃,不僅體現了其永久旺盛的生命力,更反映了海寧人的飲食文化內涵,亦包含海寧這個千年小鎮所蘊藏著的濃厚人文氣息,實在讓人回味無窮。
方糕又稱堰兢糕,也稱「李衛眼睛糕」,糕甜、味美。
↓上下滑動看傳奇
據說雍正親信李衛奉旨督建鹽官海塘,一日,海潮忽急,修建兩個多月的海塘,竟被衝垮一半以上。李衛心急,調查發現:築海塘實在太費力氣,築塘官兵中午按一般的軍糧供應夥食,到了下午就沒有力氣幹活。
後來李衛到鹽官一家茶館用餐,老闆向他推薦了茶館特製的眼睛糕。兩塊眼睛糕下肚,李衛吃得很飽。於是,李衛就將「眼睛糕」改名為「堰兢糕」,每天送往海塘給大家。大家都明白了李衛的良苦用心,官兵們從此兢兢業業,努力修好了每一段海塘。後人為紀念李衛,把眼睛糕稱為「李衛眼睛糕」。
宴球又可分「落湯宴球」和「刺毛宴球」兩種,是浙江海寧長安鎮傳統的漢族名菜,魚肉細嫩活泛,味道鮮,口感極佳。是給賓客的一道見面禮,宴球是圓的,蘊含了大團圓的含意。
↓上下滑動看傳奇
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視察海塘,船到長安,乾隆爺微服私訪走進農家。夫婦二人熱心招呼客人,但缸裡只有一條鰱魚,妻子就將鰱魚去骨剁成魚泥,配上蔥姜等作料,攪拌成團,捏成魚圓。看看這一個個魚圓似乎太小了些,又將發好的肉皮切碎了沾在魚圓上,頓時小球變成大球,好看許多。
隨後,主人將魚圓放到鑊子裡去蒸,待蒸熟之後端上,讓這幾位陌生人品嘗。這時乾隆爺早已飢腸轆轆,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夾了個一嘗,竟是外松裡嫩,既鮮又香,十分可口。乾隆皇帝連聲稱奇,賜名為「宴球」,從此宴球在長安一帶流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
油條,是海寧的傳統麵食,長條形中空,口感鬆脆有韌勁。
↓上下滑動看傳奇
《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秦檜一夥賣國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嶽飛父子。南宋軍民對此無不義憤填膺。當時在臨安風波亭附近有兩個賣早點的飲食攤販,各自抓起麵團,分別搓捏了形如秦檜和王氏的兩個面人,絞在一起放入油鍋裡炸,並稱之為「油炸檜」。
一時,買吃早點的群眾心領神會地喊起來:「吃油炸檜!吃油炸檜!」 為了發洩心中憤恨,於是人們爭相仿效。從此,各地熟食攤上就出現了油條這一食品。至今,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條稱為「油炸檜」。
海寧缸肉是一道流傳於浙江省海寧市及周邊地區的著名鄉土菜餚,實質為燜缸酥肉。「色同琥珀,入口則消,含漿膏潤,特異凡常」,是海寧鹽官一帶,婚慶喜宴,都會上的一道上等的名菜。
↓上下滑動看傳奇
據記載,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六月,蘇東坡應鹽官安國寺主持之邀前來撰寫《宋安國寺大悲閣記》。蘇東坡是個美食家,有一天,寺旁正好有一戶農家結婚擺喜酒,蘇東坡平生豪放不羈,不管認識不認識、請不請他,喜筵開席就自顧自坐了上去。海寧鄉風淳厚,來者是客,東家也不怪他,任憑他大吃大喝。誰知他每吃一道菜都搖搖頭、皺皺眉,弄得東家很尷尬。但最後一道菜——燜缸酥肉端上來後,蘇東坡品嘗後連連稱妙,並打聽這酥肉是用何物煮的。東家答道:缸。蘇東坡又問用何佐料,東家於是把廚師叫來如實回答。蘇東坡思索了一會兒後說,如果再加上某幾種佐料,味道可能還要好。廚師聽後照辦,果然肉味更美。
這道菜就這樣被蘇東坡記住了。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當時他常與一批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一起飲酒解悶,吟詩消愁。他把用缸煮肉之法改成瓦罐煮肉給友人吃。有名的《豬肉頌》便是當時的作品,詩中詳細介紹了缸肉的煮法。後來,元祐年間(1090年),蘇東坡出任杭州太守時就用此肉慰勞修蘇堤的民工。之後,蘇東坡先後又到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地為官或居住,「海寧缸肉」由此大為流傳,但因蘇東坡的傳播,人們習慣稱之為「東坡肉」。
一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海寧的美食竟然與這麼多歷史名人有淵源,乾隆、蘇東坡、雍正,甚至還有秦檜,當然是「油炸檜」,以表達對他的不滿和憤恨。
以後我們吃小吃的時候,想到自己吃的東西與這些鼎鼎有名的人物有關,有木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呀!
愛資訊 看「海寧日報」(hainingrb)
愛美食 看「潮市街」(hnchaoshijie)
愛淘房 看「海寧日報房產資訊」(hnrbsfc)
愛花草 看「花粉團」(huafentuan2015)
愛理財 看「海寧金融」(hainingjr)
愛汽車 看「海寧車生活」(hncheshenghuo)
愛成長,看「海報小記者」(hbxjzwxh)
合作熱線:0573-8723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