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電影市場不景氣,往年大熱的美劇其實也乏善可陳。
十部劇裡九部掏出來都是續訂季,諸如《風騷律師》《暗黑》,難有原創新劇能一戰封神。
要不怎麼說Netflix就是流媒體界的爸爸呢,大家懵圈兩眼黑時。
網飛一部《后翼棄兵》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女主爽快的神劇,讓豆瓣10萬人爭相打出9.1分。
《后翼棄兵》
女主貝絲的記憶中,她跟隨母親生活,而父親拋棄了二人。
最終走投無路的母親選擇開車自殺,貝絲奇蹟般的倖存下來,似乎命中注定是一個奇蹟。
在孤兒院,生活看上去平平無奇,貝絲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區別。
但她接觸到了地下室中沉默的校工薩貝先生,對他手中把玩的西洋棋倍感興趣。
反覆的軟磨硬泡下,校工不僅和她下棋教授規則,還送了本入門書籍。
貝絲沉浸在西洋棋的世界中,能一人下贏幾位小夥子,她也因此養下了鎮靜劑上癮的壞毛病。
時光荏苒數年,亭亭玉立的貝絲被收養了,生活再度回歸上學的日常。
可人生像一個複讀機,養父又拋棄了家庭。
生活拮据下,本就棋藝爛熟於心的貝絲決定參與比賽,拿獎金補貼家用。
一勝,二勝,三勝.......
沒人敢相信這名不見經傳的女孩,竟能下遍全場無敵手,把目標特技大師的貝爾德也殺了個片甲不留。
無數的奇蹟構成了傳奇故事的序幕,貝絲異軍突起聞名棋壇,成為無數人仰慕的棋手。
而她的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和美國第一棋手班尼相愛相殺磨練棋藝,與貝爾德互吐情愫。
在遙遠的另一片大陸上,還有多次擊敗她的世界第一棋手博科夫,一座看上去無法逾越的大山。
這段過五關斬六將的勵志故事,能把觀眾看的熱血沸騰,也讓人不禁感動流淚。
《后翼棄兵》無疑是部徹頭徹尾的大女主劇集,甚至看不到太多男性角色的影子。
或者說男性角色們並不重要,如果說霸道總裁視女人如衣裳,那貝絲算是有個象棋風格的後宮衣櫃。
除去校工薩貝先生,沉默寡言的他其實對貝絲關愛有加,更直接開啟了貝絲的象棋生涯。
其餘男性,像班尼、貝爾德,他們就是成功女性背後的男人,在和博科夫的決戰時默默守在貝絲身後。
貝絲不靠任何一個人,她靠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原本屬於男人的寶座。
而該劇最為巧妙的是絕非以貝絲的一面之詞敘述女性奮鬥,而是以其餘角色的人生經歷,反襯她的勵志。
像是貝絲的兩位母親,生母被丈夫拋棄並拒絕幫助後,最終選擇自殺,留下孤苦伶仃的孩子。
養母陽光樂觀,面對被出軌丈夫拋棄依然堅強生活,和貝絲前往全國各地參與比賽。
在第二次被筆友拋棄後,養母彈出了此生最優美的鋼琴曲:只要我沒有壓力,就可以彈得很好。
這也是她與貝絲的訣別曲,壓力從何而來不言而喻,是男性,是父權。
大環境影響壓制了女性的個人追求,磨滅了養母的人生,而奪得世界冠軍的貝絲則繼承了母親信念。
一位敢於盜取聖火的普羅米修斯,將性別平等與獨立自由的希望交予每位女性。
仔細觀察貝絲最終與博科夫在莫斯科的對決,導演在環境上頗有用意。
在比賽場地裡,第一次兩邊坐著的觀眾是黑壓壓的男性,西裝皮鞋整齊劃一。
僅有一位從未和男棋手下過棋的女子世界冠軍觀戰,顯得相當尷尬突兀。
而當貝絲首戰告捷大勝出場,找她籤名的幾乎全是女性。
故事繼續推進,觀眾會發現會場中的女性觀眾越來越多,幾乎達到五五開的比例。
門外請求籤名的女性粉絲團,則能把貝絲圍個裡三圈外三圈。
所以貝絲就是男權社會的眼中釘,其成為了劇中女性力量的代言人。
她的成功,在宣告每位女性都擁有成功的可能,而非被禁止下棋,禁止與男選手下棋。
這一影響絕非止步於劇中,主演安雅·泰勒-喬伊近日就登上了權威象棋雜誌《Chess Life》的封面。
儘管可愛的主演們其實對西洋棋堪稱一竅不通,但他們利用古老傳統的棋藝宣揚了新時代的女性思想,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於西洋棋的刻板印象。
大女主內容事關女性獨立自由,而該劇劇名以及細節更多在講述人生。
根據網飛官方譯名,The Queen's Gambit作為專業術語被譯作后翼棄兵,而女王的棋局稍有錯譯。
后翼棄兵是指,棋局中捨棄一兵來換取主動局面,可理解為有舍才有得。
呼應了貝絲與各個角色的人生,例如貝爾德最終放棄職業生涯做了普通人,不再下棋當了醫生的女孩,貝絲毫無顧慮的對局擊敗博科夫。
棋,終究是棋,有勝必有負。
負者依然選擇下棋是為了什麼?不為什麼,這就是一種選擇,一種人生的享受。
貝絲和下棋的老大爺,他們都在為熱愛下棋,而不是為了不現實的永恆勝利。
也不妨說,棄兵就一種從容享受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