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筆如椽」的主人公叫王珣,他是東晉時期的大臣,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王珣從小就才思敏捷,他不但工於書法,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尤其是他的書法,被明人董其昌贊為「瀟灑古澹」。
王珣有一幅書法代表作品叫《伯遠帖》,這幅作品非常有名,古往今來,一直被歷代的書法家和收藏家,以及鑑賞家們視為稀世瑰寶。
王珣不但工於書法,散文詩賦等文採極好,口才也是了得。有一次朝廷議事,王珣事先擬寫了文稿準備發言。丞相大司馬桓溫早就聽說此人有才,就想當場試試,於是派人偷偷取走了王珣準備發言的文稿。沒想到王珣發言時,竟然像忘了還有發言稿這回事一樣,只見他口若懸河、有條有理、滔滔不絕。桓溫偷偷與文稿對照,發現他所講內容與文稿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均屬現場即興發揮,不由得心生欽佩。
「大筆如椽」這個成語來自於王珣的一個夢境。
話說有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他夢見有人將一支像椽子那樣長、那樣粗的大筆送給了他。王珣醒來後,即刻便解開了夢境,領悟到此夢的寓意。他對家人說:「昨夜我夢見有人送給我一支大筆,那大筆長短粗壯均如同椽子,看來,馬上要有大手筆的重要事情要我做了。」
果然,王珣的夢境當天就成為了事實,晉孝武帝竟然在那天上午突然駕崩了。由於王珣的文筆在大臣中屬於出眾拔萃的,因此就非他莫屬地承擔起了哀策、訃告、諡議等各類文書的起草工作。這在當時社會是一種莫大的殊榮,這種殊榮在歷史上是極其少見的。
這個故事記錄在《晉書王珣傳》中,
成語「大筆如椽」便由這個故事而來。此成語用像椽子那樣的大筆,讚譽一個人寫作才能的高超,另外也用來讚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今天我們學習「大筆如椽」這個成語的典故,一方面是為了熟練地掌握這個成語,了解其歷史淵源,了解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王珣的機遇。這個機遇為什麼偏偏就降臨到了王珣的頭上,而沒有降臨到其他人頭上?想想看,如果王珣沒有過硬的功夫和出眾的才華,沒有非他莫屬的本事,這個機遇還能不偏不倚地降落到他的頭上嗎?
所以說,我們平時不能只是羨慕別人運氣好,命好,哀嘆自己命苦,運氣差。只有當你真正掌握了一門知識,練就了一身真本事,用知識和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這個時候,當機遇降臨時,你才能牢牢抓住它。或許根本不用你去伸手抓,當你才華出眾之時,機遇自會不偏不倚地降落到你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