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上)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山小一 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

編者按:

著名電影網站Indiewire今年推出了一份100部影史最佳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重磅榜單,榜單上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阿涅斯·瓦爾達、凱莉·雷查德、琳恩·拉姆塞、凱薩琳·畢格羅等導演,也有我們不太熟悉的芭芭拉·洛登、卡瑞恩·庫薩馬等導演。我們翻譯這份榜單,意圖向更多的人介紹這些女導演和她們的作品,這些傑出的電影或許被影史、影迷或影評人忽略了,到了將它們打撈出來,並重估它們價值的時候了。

自從電影出現以來,就有女性拍電影。當盧米埃爾兄弟用他們對運行的列車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表現震驚觀眾之時,艾麗斯·蓋伊·布萊克則用全新的藝術形式開拓了自己的技術。在 D.W.格裡菲斯引導了開創性的技術進步並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來進行他的工作之時,洛伊絲·韋伯在做的其實是同樣的事情。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多蘿西·阿茲納,多蘿西·達文波特,特雷西·索德斯等眾多女性都正在那裡製作著她們自己的電影。女性拍電影甚至不是一個真的減弱了的趨勢,因為它從來就不是一個趨勢;長久以來,女性作為電影製片人只是常態的一部分。

然而大約就在有聲電影的出現之時,女性在製作電影中的參與就開始下降。而這個數字在最近十年的下跌甚至難以衡量。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婦女電視和電影研究中心的最新賽璐珞天花板報告顯示,女性在250部最賣座的影片擔任導演的比例從11%到2018年下降到2017年8%。女性在最佳100和500部電影導演電影的百分比都在下降——女性指導的最佳100部電影的只有4部(4個百分點的下降)和最佳500部電影的15%(3個百分點的下降) 。儘管如黛布拉·格蘭克,克洛伊趙,馬裡埃爾·埃萊爾,塔瑪拉·詹金斯,盧茨雷西亞·馬爾泰勒等女性在2018年發布了備受好評的電影,女性實則再次完全離開了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但女性電影的寶藏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有著幾十年的深厚積澱。因此獨立電影的工作人員推出了這個有史以來由女性執導100部最偉大的電影作品名單,來讚美從電影開始存在以來就開始創作的作品並一直在電影文化中留下的獨特標誌的女性指導的電影。我們的作者和編輯選出了200部電影,然後投票決定入圍名單以確定最終排名。

我們希望這個名單捕捉了女性在攝像機背後創造的廣泛性和多樣性,並提醒人們,女性導演已經把他們的標記深深印在了每個十年、每個流派和每個種類的電影中,並且她們會繼續做到這一點。

100

美國精神病人

瑪麗·哈倫 2000

瑪麗·哈倫導演講故事的方式總是那麼獨一無二:在這樣一部由布萊特·伊斯頓·艾利斯的小說改編的驚悚影片中,儼然有一種無法忽視的細膩感,和原著給人的那種聳人聽聞的衝擊完全不同。小說不加掩飾的反映了上層人士的殘忍與孤獨,電影中亦再現了一身腱子肉的男主將「獵物」直接後扔下旋轉樓梯的畫面。不過和《我殺了安迪·沃霍爾》中相似,導演的對細節的處理方式才是最大的看點。因為專注細節,主人公Yuppie Patrick Bateman 充滿裡根時代的生活方式被塑造得異常豐滿,從定製名片,到自我護理——冷膠眼罩,草本面霜,外出就餐時炫耀塑料製品,裝滿Phil Collins 和Huey Lewis & the News 歌曲的唱片... 導演對我們生活的軌跡有著深刻的理解:我們展現出的只是我們的「人設」,或者是我們希望別人認為的樣子,如果我們不按我們自己想好的劇本來,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99

冰雪奇緣

珍妮弗·李,克裡斯·巴克 2013

珍妮弗·李一躍成為了迪士尼動畫公司的首席創意官,也是動畫界最有權勢的女性。2012年,她就通過《無敵破壞王》的劇本改編奠定了自己在動畫片領域的位置。在《冰雪奇緣》中,她將原本令人捧腹,又不失自主的「麻煩精」Vanellope 塑造成了一位頗富顛覆精神的公主形象,把合作導演Chris Buck筆下的「麻煩精」冰雪皇后變成了一位溫暖,智慧的新女性,電影則圍繞兩個姐妹安娜(克裡斯汀·貝爾配) 和艾莎(伊迪娜·門澤爾)之間的溫暖親情展開。影片一舉拿下第86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和最佳原創歌曲兩個大獎,其手繪動畫傳統絲毫不比CG動畫遜色,可以說是迪士尼動畫公司的華麗轉身,還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具女性覺醒意識的公主童話故事。珍妮弗·李已經開始著手冰雪奇緣2的製作,必將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具突破性和包容性的故事。

98

我不是女巫

倫加諾·尼奧尼 2018

尚比亞-威爾斯導演倫加諾·尼奧尼的諷刺作品《我不是女巫》圍繞被州立女巫兵營判處無期徒刑的年輕女孩的故事展開。導演曾將自己崇拜的希臘導演Yorgos Lanthimos 作為其藝術上的精神導師,電影時常反映在尚比亞普遍存在的厭女現象。影片於2016年秋天在尚比亞首都Lusaka (盧薩卡)花了六周時間拍攝完成,使用大量非職業演員,其中年僅九歲的小主人公Margaret Mulubwa的表演堪稱叫絕。影片入圍坎城電影節,這在尚比亞電影史上也只有寥寥幾部,這已歷史性的時刻讓尚比亞總統特意發布官報予以表揚。還出臺相關電影政策,以促進電影在塑造南非形象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導演在這部處女作中顯然有很多要表達的,而且確實,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驚人作品做得非常漂亮。

97

他們

Anahita Ghazvinizadeh 2017

三十歲前就有作品能在坎城電影節上拋頭露面本身就不可思議,不過了解了導演Abbas Kiarostami和監製Jane Campion對這一點也就不感到奇怪了。在她的處女作長片中,伊朗導演Anahita Ghazvinizadeh以一種藝術感和同理心,精準探討了至今仍複雜模糊的話題:兒童性別認同。導演保留了主角J的生理性別,但進行了模糊化處理,而且身邊的姐姐,男朋友都相當接納和理解。電影幾乎在芝加哥拍攝,部分段落在波斯拍攝,體現了一種當代的國際文化,儘管J的旅程非常具體,但這個故事具有普遍性。

96

秘密花園

阿格涅絲卡·霍蘭 1993

天才導演霍蘭總是將鏡頭對準那些被置於陌生環境,並與之不懈抗爭的人物角色。主人公是一位漫遊者,10歲的孤兒女孩回到英格蘭父母的老家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被她改寫成為一個關於孤獨和友誼的寓言,引起了人們的共鳴。還有哪個一流導演,電影節常客可以如此輕鬆的過渡到拍攝G類影片?這部口碑爆棚的家庭影片催生了阿方索卡隆的《小公主》《寶貝》——也都是G類影片,與她的其他電影有關,但與眾不同,這是一個很好的「大導演無縫合作大牌製作公司」的例子,隨之而來的是一眾一線大佬:Roger Deakins(羅傑狄金斯),the D.P. 包括哈利波特的製片人,和Maggie Smith(瑪吉史密斯),這些都讓大家對她有更多的期待了。

95

蔓生薔薇

瑪莎·庫利奇1991

影片改編自電影《畢業生》的聯合編劇Calder Willingham大蕭條時期的喬治亞小說,Laura Dern主演的美麗的家庭保姆讓hilyer家這對父(Robert Duvall) 子(Lukas Haas)「心煩意亂」,她接近的其他男人無不如此。因為成功扮演迷人,輕浮的rose一角,鄧恩獲得了第一次奧斯卡提名,還是和她的母親Diane Ladd一起。作為瑪莎庫利奇的第七部長片,影片獲得了評論界的高度讚揚(先不說票房),並因為「準確的捕捉了愛情劇中人物的性情,喜劇的基調,切中要害的主題,展現出高超的製作水準。」拿下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

94

季風婚宴

米拉·奈爾 2001

米拉·奈爾曾在哈佛讀書,她的作品刺激,勁道,有個性,像Kama Sutra: A Tale of Love(欲望和智慧),Mississippi Masala(密西西比風情畫)和Monsoon Wedding(季風婚宴)。1988年,她憑藉處女作Monsoon Wedding(季風婚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密西西比風情畫講述跨越種族的愛情故事,是她的第二部長片,由 Denzel Washington (丹澤爾·華盛頓)and Sarita Choudhury(薩莉塔·喬德霍裡)主演,也是一部藝術片。十多年後,奈爾攜季風婚禮回到祖國參加電影節,在這部家庭劇中,奈爾將多個愛情故事編織在一起,一直到Aditi (Vasundhara Das飾) 和德克薩斯州移民Hemant (Parvin Dabas飾)舉辦傳統印度婚禮達到高潮,而新娘在婚禮前幾周才知道這件事,和一個年老的男人斷絕關係,但在之前僅是婚前因為衝動和他在一起。當她把這一切向未婚夫坦白時,他原諒了她。奈爾嫻熟的用手持攝影將次要情節和豐富的民族裝飾攬括,全程無尿點,觀眾都坐等為最後的婚禮拍手鼓掌呢!

93

養家之人

諾拉·託梅 2017

這是這位愛爾蘭導演的第一部動畫長片,卡通沙龍公司的導演諾拉·託梅以敏銳和希望的角度講述了一個關於政治壓迫的強有力的故事,為GKids贏得了第十次提名。改編自黛博拉·埃利斯(Deborah Ellis)的同名暢銷小說,《養家之人》圍繞一個意志堅強的11歲阿富汗女孩,在父親因持政見不同而被關押入獄後,假扮成男孩幫助家人在塔利班的威脅下生存。在新的戲劇領域,託梅以一種自然主義的熱情嫻熟得調和了個人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她也將這一混亂的事件變得更加具有議題性,特別是聯繫著當下——塔利班的起起落落,ISIS的蠢蠢欲動。但她恰當得將重點放在Parvana(由加拿大新秀Saara Chaudry配音)如何勇敢地和她的家庭一起度過這一難關。

92

硝酸鹽之吻

芭芭拉·漢默 1992

芭芭拉·漢默是最多產的,享譽世界的女同性戀電影人,但很多影迷,甚至那些深度影迷都聞所未聞。「實驗電影」一詞對外行人來說可能不太清楚,她的電影總是點綴著一些挑撥的嬉鬧,她的作品探索女同志的性和亞文化。她的首部電影長片《硝酸鹽之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一部電影檔案式的集大成之作,他將1933年的同性戀電影《索多瑪的很多》(Lot in Sodom)的鏡頭與對同性戀和異性戀夫婦的採訪以及LGBT歷史上的圖片進行了穿插,創作了一部63分鐘的關於同性戀歷史和性的冥想。哈默的影響,以及挖掘和再現同性戀歷史的行為,可以在隨後的無數同性戀電影中感受到,最著名的是謝麗爾·鄧耶(Cheryl Dunye)的《尋找西瓜女》。

91

駭人聽聞

艾達·盧皮諾 1950

簡潔精煉,充滿張力,餘味十足,艾達·盧皮諾僅用鏡頭就足以充分發掘出角色的焦慮和各種心理狀態,比起她那些獨立製作的黑色主題影片,《駭人聽聞》的範圍更廣。「強姦」是這部影片的主題,這在50年代是禁忌的話題,而她的處理方式卻是那樣率直,影片在城市與郊區之間跨越,讓角色的處境具有一種社會性。就主題而言,《駭人聽聞》無疑是在當時領先時代的,高潮戲,追逐戲的處理展現出導演不凡的視覺操縱技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久久揮之不去。

90

35杯朗姆酒

克萊爾·德尼2008

德尼曾在作品中無數次向小津莊嚴致敬,在拍攝初期,德尼靈活得放棄了對日式靜態鏡頭的亦步亦趨,讓攝影師Agnes Godard (阿涅斯戈達爾)自由把握父親和年輕成熟的女兒之間鬆散的關係。德尼的常用男主Alex Descas(阿萊克斯·德斯卡)是飾演這位喪偶父親的最佳選擇,父親和女兒達成了協議——在他和德國女人結婚時,女兒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因為父親也已經意識到,他的整個生命和這份早年可能因為強制退休而失去的工作是分不開的。德尼在影片中的社會歷史眼光是尖銳的,但並沒有說教和強迫的接受的意味。影片有一個跳舞的場景,背景音樂是the Commodores(樂隊)的 「Nightshift,」情緒是那樣悲情,肉慾,又苦中帶甜,電影在四個人無語凝噎,搖擺的身軀中結束。這也許就是德尼所追求的那種「至純」吧!

89

血屍夜

凱薩琳·畢格羅 1987

Kathryn Bigelow無法讓她的修正主義者獲得西方資助,所以她趁著20世紀80年代的吸血鬼電影的拍攝浪潮製作了這部獨特的混合類型電影。這是一個發生在中西部小鎮上的血型浪漫傷感的故事。血屍夜是一個複雜的愛情故事,吸血鬼Mae (Jenny Wright飾) a和Caleb (Adrian Pasdar飾)——在一個多事之晚,她愛上,咬了一口的男孩。由於男孩的血是沒有暴力「基因」的,她也因此為他「墮落」。但畢格羅流浪成性的吸血鬼則暴力爆表,在酒吧一節的場景除了血腥,實在談不上浪漫。所有這些在片尾80年代風靡的橘夢樂團配樂中將觀眾帶到另一篇天地。對於那些希望畢格羅不要放棄拍攝類型影片的影迷,這部影片正好告訴大家,她的類型片絲毫不減當年。

88

坎那沙塔奇:270年的抗爭史

阿拉尼斯·歐泊薩文 1993

1990年的奧卡危機持續了整整78天,造成兩人死亡,並給莫霍克人民和加拿大政府之間留下不盡爭端。影片中, 阿拉尼斯·歐泊薩文生動的記錄了這一事件,影片由國家電影委員會出品(目前仍可以看到電影的完整版本)由於拍攝環境比較惡劣,導演自己錄製的音頻,警戒阻礙了電影傳播——在非虛構影片中,這樣在極致環境下製作而成的紀錄式歷史片還是很少見的。

87

紀念品

喬安娜·霍格 2019

喬安娜·霍格(Joanna Hogg)的聖丹斯評審團(Sundance Grand Jury)大獎拿得毫無爭議,特別是對於「紀念品」這樣一部赤城的良心之作。這位英國導演是30年一遇的天才,作品輕情節,重氛圍,然而,對創造性認識省略式,半自傳式的探索讓電影有一種史詩一般的重量。影片背景設置在八十年代早期,鏡頭有一種《魅影縫匠》那樣的輕紗迷離感,電影名稱來源於18世紀法國畫家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的一副油畫。霍格至今為止最為動人的電影記述了年輕女導演(Honor Swinton Byrne) 和發掘了她的潛力的憂愁的年長男人 (Tom Burke) 之間命中注定的愛情故事。

影片不僅是一幅溫情的自畫像,更是對往日歲月的透視:生命中總有一段時間,仿佛任何細小的震動都能影響結局,一段短暫的相遇可能改變你的一生,特別是在你絕望徘徊的時候,更容易相信一個匆匆過客的指點迷津。這樣一部作品足以說明導演從一開始就是個大師。

86

旅客

阿利森·安德斯 1992

《旅客》為阿利森·安德斯大二自編自導完成的長片,這部精緻充分觀察的片子改編自Richard Peck的年輕成人小說《Don’t Look and It Won’t Hurt》。小說講的是在新墨西哥車站零售店當女侍的Nora(Brooke Adams)撫養兩個女兒Trudi (Ione Skye飾) 和Shade (Fairuza Balk飾),她和一個男人交往(Robert Knepper)並再次懷孕,她決定搬走並生下它,女兒shade極力撮合母親和自己曾經交往並分手的男友(克裡斯馬爾基Chris Mulkey)。《旅客》 橫掃聖丹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開啟了安德斯的導演之路,演員Fairuza Balk也獲得了獨立精神獎最佳女演員。

85

愛是妥協

南希·邁耶斯 2003

《愛是妥協》無疑是南希·邁耶斯最好最南希的一部作品,乍一看,這就是一部嘻嘻哈哈的浪漫喜劇,表達了編劇兼導演對富人生活的意淫,但這確實是影片取得如此好的效果的原因之一,(還有一部分原因是Jack Nicholson(傑克尼科爾森)和Diane Keaton(黛安基頓)之間原子核爆炸級別的化學反應,以及 Keanu Reeves(基努裡維斯)飾演的Hamptons的肌肉男醫生的出彩,好吧,還包括那個滿屏Nicholson假臀的鏡頭。)

南希導演在這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隱喻:豪華的廚房,相互隔閡的富人,大段結合了Billy Wilder(比利懷爾德)式幽默和某個知道為什麼60歲的女人也需要性的人的智慧,從頭到尾,愛是妥協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愛是一個人可以付出的最奢侈的東西,那你的半生來做愛是找到真正幸福的第一步」的夢幻之地,而南希顯然沒有僅僅止步於此,深意自有你來品味,當Nicholson 和Keaton對視,「Erica,沒有人配得上你」的時候,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84

這樣或那樣

薩拉·戈麥斯 1978

薩拉·戈麥斯是古巴電影的先驅人物,也是第一位在古巴後革命電影局監管下工作的女性電影人,16毫米的《這樣或那樣》是她唯一的一部長片,也是第一部由古巴女性導演的作品,少數幾部由Afro-Cuban 導演的作品之一。影片是一部半記錄式的愛情故事,在1959年革命後一個非洲古巴邊緣地區的一個社區裡展開,通過非洲裔的古巴人的立場,對革命進行批判,展現出種族,階級,性別方面形成的偏見是如何阻礙了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平等的社會。不幸的是,導演在影片過程中不幸離世,年僅31歲,未能有機會看到成片。電影不論是形式還是主體都相當具有挑撥意味,幾年後影片在同事的幫助下完成。

83

擋不住的來電

瓊·米克林·西爾弗 1988

從內布拉斯加州到紐約,西爾弗取景於19世紀曼哈頓下城猶太移民的真實生活,開始了她的故事片導演生涯。《海絲特街》由奧斯卡提名人卡羅爾凱恩主演,該影片為紐約的猶太文化注入了一股80年代以來最新的極致浪漫。另一部電影《跨越德蘭西》,由艾米歐文主演,她在影片中飾演30歲的上西區雅皮士伊莎貝爾格羅斯曼,一個終日沉浸於文學世界裡的書店職員。她喜歡到下東區去拜訪她的外婆布比(Reiz Bozyk),這位長輩堅持要為她年紀見長的孫女安排一個媒人好解決她的終身大事。當伊莎貝爾與這位繼承了父親的醃菜店的的鄰居(彼得裡格特)相處漸久後,愈發被他的魅力所吸引,但是他的職業卻使她望而卻步。面對所愛之人的躲閃,sam並不打算停下追逐的腳步。

82

伊朗式分手

戴思睿·阿卡萬 2014

影片大致反映出導演性認同的一個過程,情感之坦誠,對欲望揭露之犀利讓人佩服不已,阿卡萬自編自導自演,在影片中是重獲單身的女孩Shirin。電影不斷出現她深愛的前女友,一家人被她的性取向給嚇到了,奇怪的教書工作。

對了,還有一點很有趣,導演總是將人物逼到一端然後讓她在另一端豁然開朗(影片包含一個也許現代電影中最令人不適的3p鏡頭)從各個方面講,電影原始,生動,重要的是表達出了「做自己」並不容易,卻也最讓人感到值得。

81

婚禮之後

蘇珊娜·比爾 2006

丹麥導演蘇珊娜·比爾影響力非同小可,《更好的世界》已經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近的《蒙上你的眼睛》再次轟動國際影壇,她的丹麥語影片最為引人注目,比肩拉斯·馮提爾而又自成一格。和很多女性導演一樣,比爾將目光更多的放在家庭上,但婚禮之後又頗具顛覆性,麥斯米科爾森(Mads Mikkelsen)飾演孤兒院院長,在為孤兒院籌措資金的時候意外遇到故人,女性導演作品中常見的親子主題在這裡被推向前景,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比爾那穩重嫻熟的手法對丹麥電影的陳規進行的顛破。

80

女朋友

Claudia Weill 1978

Claudia Weill 為美國獨立製片人,最初進入生機勃勃的電視行業打拼,導演一些很火的真人秀,正是這些節目的見證下迎來了所謂電視業的「黃金時代」,隨後轉戰電影,於1978年推出敘事長篇《女朋友》影片將都市女孩之間那種深刻的友誼帶給雙方的苦與樂表現得極為精準,不是所有導演都可以做到的。兩個躊躇滿志的「紐約漂」因為志趣,情感,或者僅僅是追求不同而逐漸疏遠,聽起來就像是你我身上發生的故事,結尾卻並沒有給觀眾一個明確的去向和旨歸——儘管導演絕對有能力這麼做,那種不安和些許心碎久久彌留。

79

男孩別哭

金伯利·皮爾斯 1999

新酷兒電影方興未艾,《男孩別哭》可以說出來的正是時候,這部電影改編自Brandon Teena (布蘭頓·蒂娜)的真實故事,雖然結局有點虐心。影片結尾,布蘭頓給我們分享了她的愛情消息,還有一大波朋友對她新性別的接受和支持。帶著溫柔又堅定的基調,影片嚴厲批評了一個無法接納布蘭頓自由選擇自己性別的世界,Hilary Swank(希拉蕊·斯萬克)不能說是飾演布蘭頓的最佳選擇,她小心翼翼的拿捏和自帶的假小子氣質讓主流觀眾似乎有點不好接受。皮爾斯在新酷兒和觀眾兩邊調和,既要打破陳規,又要追求現代語境下表達跨性戀的真實性,這是為難之處,亞文化倒是次要的。

78

藥頭

雪莉·克拉克 1961

雪莉·克拉克是六七十年代美國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但其作品的重要性卻被大大低估了。她的《奧內特:美國製造》,《傑森的畫像》等紀錄片展現出她挖掘美國歷史上那些被遺忘的偉大角色的獨特,細緻的眼光。1961年,她的處女作《藥頭》便顯露出極大地電影野心:立刻是緩慢燃燒的室內,現成驚悚片,爵士音樂人在屋子裡來回踱步,等待分娩的妻子,突然發現鏡頭的存在。情節突變,男人拿著毒品勸導演和他們一起吸,比《女巫布萊爾》早40年,克拉爾就已經掌握了如何用非虛構的電影首發捕捉這種撲朔迷離的真實感,而且其目的又不僅僅止於營造恐懼感。《藥頭》是一部關於為「癮」所困,和其對被逃而不能的絕望籠罩的先鋒派文化的影響的引人入勝的社會現實主義驚悚片。

77

無須多言

妮可·哈羅芬瑟 2013

妮可·哈洛芬瑟的電影傾向於聚焦充滿矛盾的女性,但影片中的男性同樣也沒有那麼容易。《無須多言》是她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已故的詹姆斯·甘多菲尼的最後一部銀幕作品。在《無須多言》中,哈洛芬瑟仿佛回到了她1996年的處女作《良緣知己》,衝突的日程和糟糕的判斷時刻威脅著一段尷尬的戀情。儘管《無須多言》是圍繞著一個單身母親和神經質的女按摩師伊娃(朱莉婭·路易斯·德瑞弗斯飾)展開的,但影片也突顯了伊娃想像中的困惑對善良的求婚者阿爾伯特(詹姆斯·甘多菲尼飾)的影響。阿爾伯特並不知道他的前妻瑪麗安(凱薩琳·基納飾)是伊娃的客戶,而伊娃一直在招待瑪麗安並偷偷從她那裡打聽自己的缺點。值得一提的是,這一令人尷尬的場景可能為《抑制你的熱情》的一集提供了足夠的素材,但哈洛芬瑟謙遜的劇本讓劇情在樸素的幽默和憂鬱之間找到了更微妙的平衡。簡而言之,這就是哈洛芬瑟電影的魅力所在,《無須多言》是她出色作品的完美展現。

76

安東尼婭家族

瑪琳·格裡斯 1995

瑪琳·格裡斯的《安東尼婭家族》是第一部(迄今為止共有三部)由女導演執導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是1996年美國最成功的字幕片(經過調整票房超過850萬美元)。瑪琳·格裡斯是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她在《安東尼婭家族》中對二戰後,母系氏族社會下的一個典型的荷蘭村莊的長達幾十年的描繪毫不避諱地體現了她女權主義的傾向,但同時也交織著歡樂與悲傷、幽默與憤怒,因為女性導演們認為弱化主題能使她們的電影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安東尼婭家族》在給人帶來愉悅的同時也很有衝擊力,它樸實地讚美了那些並非生活在城市裡,也沒受過多少教育的女性的力量。格裡斯此前曾因她的處女作《沉默的問題》而受到關注,這部電影的發行有限,但被認為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部重要電影。她接著又和瓦妮莎·雷德格瑞夫一起拍攝了維吉尼亞·伍爾夫的《黛洛維夫人》。

75

十三歲

凱薩琳·哈德威克 2003

在2003年聖丹斯電影節上,凱薩琳·哈德威克憑藉在《十三歲》中表現出的強硬風格贏得了最佳導演獎。這部電影由埃文·蕾切爾·伍德主演,埃文飾演的特蕾西在學校結識了一個受歡迎的女孩(尼基·裡德飾),之後便開始涉足性、毒品和派對,這對她和母親(霍莉·亨特飾,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關係造成了很大損害。哈德威克幾乎全是用手持攝像機拍攝的本片,她通過電影真實的視覺手法釋放了角色的憤怒,把敘事變成了一場由內而發的情感過山車。很少有成年電影能像《十三歲》這樣賣座。

74

高潮藝術

麗莎·查羅登科 1998

麗莎·查羅登科的長片處女作和她之後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樣迷人、成熟,完全融入了一種毒性關係,這種關係也讓人感覺脫離了現實。這是一部棘手的電影,但它從未試圖逃避觀眾,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著觀眾從一站到下一站,直到一切都變得如此清晰,不可逃避。以具有啟示性的拉達·米契爾為主角,她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在這個世界上摸索著前進,而第二幕的艾爾利·沙迪則是她意想不到的靈感,導師,最終引導她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是一部聰明的電影,它不迴避色情,但也陶醉於理智和情感。

73

愛情和籃球

娜·普林斯-拜斯伍德 2000

在《愛情和籃球》中,一切都是公平的,但這並不會使事情變得更容易——無論是在場上還是場下。這部電影是吉娜·普林斯-拜斯伍德首次擔任導演的作品,她同時還是本片的編劇。桑娜·萊瑟和歐瑪·埃普斯飾演一對鄰居,他們住在洛杉磯。他們對籃球的熱愛就像對彼此的熱愛一樣。一般地,對於導演來說,籃球比棒球甚至足球更難浪漫化,但是普林斯-拜斯伍德的籃球夢很容易讓人迷失:性感,迷人,這是《燈光之外》中充滿希望的第一幕。

72

奧蘭多

莎莉·波特

接拍《奧蘭多》之前,蒂爾達·斯文頓在電影圈已經工作了近十年,但莎莉·波特對維吉尼亞·伍爾芙作品的全面改編——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貴族遵照女王的命令永不老去,卻在幾百年後突然變成了一個女人——使得她的銀幕形象深入人心。

通過讓演員從故事中退一步(直接與觀眾對話),用心來引導故事,波特找到了一種方法,將斯文頓在與導演德裡克·賈曼的合作中首次表現出的基本特性發揮出來。她的電影捕捉到了演員的雙重性。它是性的,但從不物化;貪婪,但從不絕望;深似箭,但絕不輸表面的誘惑。(如果一部電影的主角出生於17世紀,在世紀之交發現自己和比利·贊恩躺在床上,那麼該如何描述這部電影呢?)與伍爾芙的小說不同,波特的版本為奧蘭多的青春不逝提供了一個解釋,但這部奇怪而迷人的寓言是少有的一部真正讓人感覺永恆的電影。

71

溫蒂和露茜

凱莉·雷查德 2008

凱莉·雷查德的作品總是表現出一定的技巧,她能敏銳地捕捉工人階級的隱私與痛楚,雖然後來的作品如《某種女人》(與一些傑出女演員一起講述的三聯故事)和《米克的近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繼續保持著這一風格,她與明星米歇爾·威廉士的首次合作卻使她感觸頗深。

這部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首映,威廉士飾演片名中的溫蒂,一個渴望過上更好生活的年輕女子,卻幾乎失去了一切——她心愛的狗露茜。雷查德從不沉迷於她筆下人物的恐懼或羞愧,而她深刻的人文主義關懷使溫蒂的困境更加引人注目。這種小規模長片很注重情感與內心,它顛覆了任何令人不安的「貧窮色情」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專注於現實主義,電影的每一處都精心製作。

70

賤民

迪·裡斯 2011

這部以布魯克林為背景的電影很早就上映了,但隨著導演迪·裡斯事業的蓬勃發展,她出色的處女作才得到了應有的重視。《賤民》充斥著壓抑的性衝動,最後得以釋放。影片聚焦於一個名為艾立凱(阿德普波·奧杜耶飾)的年輕人,她走上了同性戀和男性化性別表達的道路。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回布魯克林的火車上,艾立凱悄悄地脫下棒球帽和t恤,換上一件少女毛衣,以打消她父母的懷疑(她的父母分別由金·韋恩斯和查爾斯·帕內爾飾演)。

當她第一次感受到愛的刺痛時,我們仿佛與她融為一體。在比娜(阿莎·戴維斯飾)閃閃發光的眼睛,艾立凱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魅力。《賤民》通過豐富飽和的色彩色調展現了初戀及自我認知的過程。這種豐富飽和的色彩色調運用已經成為隨後幾年電影中慣用的表現方式。

69

傑森的畫像

雪莉·克拉克 1967

傑森·霍利迪是雪莉·克拉克《傑森的畫像》中的主角。《傑森的畫像》於1967年由奧斯卡電影資料館和裡程碑電影進行修復。作為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非虛構電影,《傑森的畫像》聚焦於傑森·霍利迪(真名:亞倫·佩恩),他是一位耀眼的同性戀歌舞表演演員。在紐約切爾西酒店拍攝的一個晚上,霍利迪講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談及了各種話題——種族歧視、同性戀恐懼症、家暴、演藝圈、毒品、性、賣淫、法律等等。隨著時間的推進,他越來越忘乎所以,他的揭露也越來越露骨,他的講述在情感脆弱的狀態中達到頂峰。影片刻畫出的是一個複雜的男人的迷人畫像,他講述的故事總是能引發人們的歡樂或悲傷。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必看影片,已故的英格瑪·褒曼稱之為「我一生中看過的最非凡的電影」。2012年,這部越界作品被修復並重新發布。

68

持攝像機的人

基爾斯滕·詹森 2016

基爾斯滕·詹森在《持攝像機的人》一開始就將這部影片稱為「我的回憶錄」,但可以肯定的是,從來沒有一部回憶錄像這部影片一樣。《持攝像機的人》將詹森25年的紀錄片攝影師工作經驗拼湊在一起,以自由視角為我們展現了詹森在不同職業生涯中所拍攝的人物和場所。更重要的是,這裡展示的24個項目同原始素材一樣尚未進行進一步創作。這是一本拼貼式的生活寫照。詹森見證了很多:奈及利亞的一個分娩中心,蓋達組織囚犯的拘留中心,麥可·摩爾的滑稽表演等等。「持攝像機的人」是生活本身的一個引人入勝的化身,即使導演沒有進行下一步創作,使拍攝內容具有導演自己的風格,詹森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的鏡頭也給電影增添了額外的辛酸。《持攝像機的人》不僅體現了我們周圍世界的複雜性,也展現了其普遍脆弱性。

67

默文·卡拉

琳恩·拉姆塞 2002

挑選一部最受歡迎的琳恩·拉姆塞的電影是非常困難的,即使她只拍了四部電影,但相比《捕鼠器》和去年上映的《你從未在此》,《默文·卡拉》仍脫穎而出。《捕鼠者》和《你從未在此》中都呈現出了獨一無二的新維度。在《默文·卡拉》中,薩曼莎·莫頓飾演一位年輕的蘇格蘭女子,她的男友自殺了,她正在處理善後事宜。然而這一意料之外的事件卻揭露出她鮮為人知的一面——她將他男朋友未出版的小說當作自己的作品傳播,並去了西班牙度假。拉姆塞和莫頓一致認為《默文·卡拉》沒有描述聽起來那麼精彩迷人,但《默文·卡拉》還是像2002年剛放映時那般令人沉醉。

66

女生出拳

卡瑞恩·庫薩馬 2000

如果說卡瑞恩·庫薩馬2000年的處女作《女生出拳》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向全世界介紹了米歇爾·羅德裡格茲,那麼這部作品應該值得慶祝。影片對布魯克林少年拳擊手的刻畫與羅德裡格茲冷酷的銀幕形象吻合,展現了她非凡的活力和態度。影片講述了喜怒無常的黛安娜·古茲曼從高中的小衝突不斷到她在健身房發現的發洩憤怒的新途徑——拳擊的過程。為了進入拳壇,黛安娜與阿德裡安(聖地牙哥·道格拉斯飾)的關係日漸緊張。在一場激烈的對決中,黛安娜與阿德裡安成了對手。庫薩馬緊張激烈的、自然主義的電影風格以一種發自內心的強烈情緒引導著這些決戰,並將一位年輕女子在一個男人的世界中的戰鬥描繪成了最終成功的故事,其對拳擊場緊張激烈搏鬥的描繪使其在上映近20年後仍能引起共鳴。

65

求婚妙術

伊蓮·梅 1971

伊蓮·梅的導演處女作令人沮喪,甚至應該受到譴責。但同時,它也是引人入勝和積極向上的。沃爾特·馬修扮演的是一個舊大陸傳統意義上的紳士——他有錢,因此不想工作。他想一輩子開著他的跑車,對他的管家發號施令,完全逃避現實世界。當他的錢都花光後,他決定娶一個有錢的新娘。伊蓮·梅飾演的一位百萬富翁園藝師成為了他的目標。他打算娶她,然後殺了她,拿走她的錢。他很可惡——但是,儘管他仍然堅持著自己的計劃,他最終還是保護了她,使她免受生活中所有壞人的傷害,這些壞人正在榨乾她的錢。起初,他只是為了自己有錢,但當他在保護她免受壞人傷害時,他卻愛上了她。她甚至比他更不能應付生活,在保護她的過程中,他已經鍛鍊出了為人處事的技能。它是自我實現的浪漫,是一種最浪漫的電影。搞笑,甜蜜,還有點傷感,這就是伊蓮·梅的經典之作。

64

你能原諒我嗎?

瑪麗埃爾·海勒 2018

時隔三年,在憑藉令人難忘的《少女日記》走紅後,瑪麗埃爾·海勒帶著這部非常有吸引力的真實故事《你能原諒我嗎?》(由同為女導演的妮可·哈羅芬瑟聯合編劇)重返大銀幕。這部喜劇改編自作家、偽造者李·伊瑟列爾在現實生活中的瘋狂行為,梅麗莎·麥卡西飾演李,理察·E·格蘭特飾演她的好朋友(也是她的犯罪夥伴)傑克·霍克。

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一封寫給舊日紐約的情書,一個複雜的女性角色的故事,一部盜竊驚悚片,或一個關於孤獨和失敗的破壞性力量的故事。偽造的風險小,卻也至關重要,因為唯一的問題是李的生計——但海勒認為,這不僅僅是她的工作和財務問題,也是她的自我意識問題。還有什麼能比這更重要呢?影片內容苦樂參半,有趣,甚至有點嚇人,但這也是真的。

63

真女有形

帕特裡夏·卡多佐 2002

曾於聖丹斯電影節獲獎、由帕特裡夏·卡多佐(Patricia Cardoso)執導的作品《真女有形》(「Real Women Have Curves」)是一部最佳意義中的喜聞樂見的作品。這部電影的主角梅利卡·費雷拉(America Ferrera)是一個受困於傳統(在洛杉磯的一家縫紉廠工作並供養她的家人)和她自己的個人抱負(離開洛杉磯,去紐約上大學)的十八歲女孩。卡多佐的輕鬆的導演風格邀請觀眾張開雙臂探索電影中的拉丁美洲文化和主題。同時,也傳達了家庭和自愛不應被教條束縛。每個角色都是真實的(特別是路普·歐緹薇若 (Lupe Ontiveros)作為家族女族長),並且這些角色都以傳統的敘事風格呈現出極度迷人的真實性。

62

我愛貝克漢姆

顧倫德·查達哈 2003

雖然大衛·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不再是昔日的足球明星,早已因為梅西 (Messi)和羅納爾多 (Ronaldo)而黯然失色,但《我愛貝克漢姆》(「Bend It Like Beckham」)仍然像貝克漢姆在老特拉福德球場進球時一樣熱血和振奮。由導演顧倫德·查達哈 (Gurinder Chadha)(其先前的作品《海邊的吧唧 》(「Bhaji on the Beach」)也值得被挖掘,並且該導演的作品 《看清真相》(「Blinded by the Light」)在聖丹斯電影節中非常受歡迎)執導的該作品在保持輕鬆的氛圍,使觀眾保持在觀感不錯的狀態的同時,深入探討在英格蘭的旁遮普錫克教徒身處的困境和當時的其他問題,故事超越了球場。帕敏德·納格拉(Parminder Nagra)和凱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是很好的隊友,甚至是完美的演員陣容。他們即使和他們的導演確保了《我愛貝克漢姆》從來不僅僅是小事,仍然保持高效地完成了表演。作為在倫敦長大的印度僑民查達哈(Chadha)在她飾演的女主角試圖取悅她的傳統父母同時鍛造她自己的另一身份的過程中發現了痛苦和美麗。

61

重組

鄭明河 1983

鄭明河(Trinh T. Minh-ha)的第一部電影是一篇關於塞內加爾農村婦女的觸目驚心的影像散文。這部電影迴避了較為傳統的民族志紀錄片手法,而是拍攝了有關這些農村婦女的日常生活的場景;放棄了預設旁白的使用,而是讓女性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此外,攝製放棄了觀察式電影拍攝中的典型特徵——長鏡頭,並且有時完全讓音像脫離聲音。這正如其標題所暗示的那樣,本片是一種更加脫節的結構。對於來自越南的鄭明河來說,避免產生經常困擾民族志電影的異化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重組》(「Reassemblage」)不僅展示了某一類電影的特質,更作為一部電影批評作品,批判了西方的偏見和紀錄片教條。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次需要多次觀看的相當刺激的實驗,而觀眾也受到了來自這場實驗的挑戰。

60

長大

潘妮·馬歇爾 1988

潘妮·馬歇爾(Penny Marshall)在去年年底去世後留下了無與倫比的遺產。在《拉文與雪莉》(「Laverne&Shirley」)中聲名鵲起的她開始在鏡頭後面進行皆大歡喜的人生第二幕。《長大》(「Big」)是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電影票房總票房超過1億美元(最終票房收入為1.511億美元)。這對於當時的好萊塢決策者以及這麼多觀眾的童年回憶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任何一位在看到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和羅伯特·洛吉亞 (Robert Loggia)在FAO施瓦茨電鋼琴地墊上還能抵住誘惑的人都應該得到來自佔卜大師(Zoltar)的一筆可怕的財富,但馬歇爾是不會允許這樣的結果。正如《長大》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她是位「太過善良」的電影製作者,以至於觀眾得不到一個幸福的結局。

59

我的璀璨生涯

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1979

在坎城電影節和紐約電影節競賽單元上放映華麗的女權故事片《我的璀璨生涯》(「My Brilliant Career」)之後,墨爾本電影製作人吉莉安·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從此開始了她的長期導演生涯(《愛戀風塵》(「High Tide」),《亡命之戀 》(「Mrs. Soffel」),《小婦人》(「Little Women」)。這部電影改編自基於作家邁爾斯·富蘭克林(Miles Franklin)的世紀之交經典作品,並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朱迪·戴維斯 (Judy Davis)也因這部電影而出名。她因為扮演片中年輕氣盛,有抱負的作家西比拉·梅爾文(Sybylla Melvyn)而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的最佳女演員。朱迪拒絕了她的兩位追求者(誰可以放棄年輕的山姆尼爾?),隨後在新南威爾斯州展開了她的獨立生活。「我不會為自負而道歉,」她宣稱,「因為我是!」

58

左拉·尼爾·赫斯頓的早期民族志電影

1920s-30s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左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在包括電影製作在內的多個領域中成為了先驅,幫助快速發展,可以說是第一位非裔美國女性電影製片人。1928年,在南部鄉村進行民族志研究的考察中,作為保護南部非裔美國人文化遺產的一種方法,赫斯頓拍攝了十幾卷電影。倖存下來的捲軸有捕捉了兒童玩耍的顆粒感黑白鏡頭(《兒童遊戲》(「Children's Game」),1928年),河中的洗禮(《洗禮》(「Baptism」),1929年),伐木營(《伐木》(「Logging」),1928年)。以及關於最後到達美國的奴隸船克羅蒂爾德號(The Clotilde)中最後一名倖存者八十歲的克久·路易斯(Cudjo Lewis)的鏡頭(1859年),這同時也是赫斯頓的《奴隸收容所》(「Barracoon」)的主題。該書在完成87年後得以出版。這些影像片段雖然有由靈魂音樂和藍調音樂組成的伴奏音樂,但沒有片內字幕。作為視覺人類學的基石性著作,赫斯頓的電影提供了關於那個時代下南方普通黑人日常生活的非常罕見的事例。

57

小婦人

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1994

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1868年出版的小說長期以來一直是受歡迎的電影素材(格蕾塔·葛韋格 (Greta Gerwig)正在指導將於2019年推出的第六版電影),而本片正是精心製作,已成為經典的第五次迭代。該電影由吉莉安·阿姆斯特朗執導,並以包括威諾娜·萊德 (Winona Ryder),克萊爾·丹尼斯(Claire Danes),蘇珊·薩蘭登(Susan Sarandon),克爾斯滕·鄧斯特(Kirsten Dunst)和克裡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的全明星陣容為特色。作為一部1994年出品的故事片,本片講述了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關於在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康科德市(Concord)長大的馬奇(March)姐妹的故事:美麗的梅格,暴躁的喬,善良的貝絲和多情的艾米。因為他們的父親奔赴戰場戰鬥,在意志堅定的母親瑪咪(Marmee)的教導下,女孩們努力生活。姐妹們的外界義務與他們內心的個人慾望產生的衝突使得一部迷人的兒童故事升級成為了女權主義電影的核心。

56

女人幫

瑟琳·席安瑪 2014

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的《女孩幫》是十年來最好的青少年成長片之一。這部影片中,卡麗佳·圖爾(Karidja Touré)飾演一名年輕女性。她為了逃避不良的個人生活,加入了一個在巴黎以外的女孩幫。這個團隊給了她一種自我價值感。同時,席安瑪以近希區柯克(near-Hitchcockian)式的方式展現了這一角色在團隊給予的力量中獲得的成長。為避免自己將其處理成一個單一整潔的敘事,席安瑪將相關經歷中獲得的靈感用於描述這些角色的每一次由淺入深的發展。從女孩兜揣著在自家廚房拿的刀,到幾個場景後,她加入這個女孩幫,一起嗨唱蕾哈娜(Rihanna)的《鑽石》(「Diamonds」),這些穩定進展的影像使傳統角色以新鮮且令人興奮的方式再現。

55

你從未在此

琳恩·拉姆塞 2018

琳恩·拉姆塞(Lynne Ramsay)的《你從未在此》是一部非凡的後現代動作片。本片既可以作為由心理導致的人類暴力的個性研究,也可以作為觀眾對動作電影中暴力的渴望的試金石。完美的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飾演一名遭受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退伍軍人,並受指派從一個高端賣淫圈救出一名年輕女孩。拉姆塞思考了暴力的本質。她通過富有挑戰性的執導推敲消除了圖像中的暴力,而是加強喬和觀眾之間的情感折磨。《你從未在此》長達89分。儘管幾乎沒有恐怖怪誕,但大多數觀眾都認為這是他們十年來看過最暴力的電影之一。拉姆塞通過剪輯和執導把你擊倒。

54

薩維奇一家

塔瑪拉·詹金斯 2007

塔瑪拉·詹金斯(Tamara Jenkins)在二十年內只指導了三部長片,但每一部都留下了它的標記,並讓觀眾期待更多。作為三部長片的天才導演(其他分別是《比佛利山辣妹》 「Slums of Beverly Hills」和去年的《私人生活》「Private Life」)和原創(且單人)編劇作家,《薩維奇一家》展示了詹金斯能捕捉家庭生活中那些被人忽視卻能引發共鳴的獨特事物。在本片中,她將兩個意志堅強,長期分居的兄妹為了在照料父親問題中找到共同立場時出現的種種複雜聯繫起來。她還收穫了來自蘿拉·琳妮(Laura Linney)(其表演和本片劇本都獲得當年奧斯卡提名)和菲利普· 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近乎是兩人職業生涯中的最佳表演。詹金斯作品有一個標誌是,雖然一直堅持創作當代家庭敘事,但她深入研究了不同的情境和關係,並發現每個事實都超越了許多出現在類似故事中的陳詞濫調。

53

巴黎在燃燒

詹尼·利文斯通 1990

多年來,詹尼·利文斯通(Jennie Livingston)的熱門紀錄片一直經歷著一場場批判和爭議的風暴,但其影響力仍保留至今,沒有衰減。這部電影拍攝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並於1990年發行。本片介紹了將紐約市的變裝舞秀帶入到整個文化中的變裝女王和跨性別女性,永遠改變其文化結構。在利文斯通的電影中,人物穿著光鮮,同時展示了九位變裝女王的真實生活。他們以自己的頻率生活,高於生活本身。當時,這部電影因涉及種族,階級和性的交叉問題而受到稱讚,但利文斯通的白人身份最終成為許多影評人質疑的焦點。儘管這部電影在2016年被列入美國國家電影名錄(the National Film Registry),但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和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等女權主義哲學家已經開始討論這個話題。舞場文化及其無可否認地成為熒幕熱點的力量啟發了其他項目,包括2016年的《琪琪夜總會》(「Kiki」)和美國FX電視臺出品的電視劇《姿態》(」Pose「)。然而,《巴黎在燃燒》的經久不衰正確保了與這些項目之間的交流。

52

呼吸

梅拉尼·羅蘭 2014

從她的電影動蕩的第一個場景到它的金棕櫚級別的長鏡頭以及隨後的震撼的結局,多才多藝的梅拉尼·羅蘭(Mélanie Laurent)的第二部長片驚人面世。《呼吸》是一部關於青少年不安全感,性心理暴力和成長動蕩的設計精明的驚悚片。本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女孩之間的那些微妙的情誼以及某人青少年渴望像窒息似的記憶的扭曲故事。在一個來自單親家庭膽小的孩子(約瑟芬·約比 (Joséphine Japy))與學校裡神秘的新女孩(令人難忘的璐·德·拉格 (Lou de Laâge))之間形成的聯繫中,有一種不可分割的親密。同時這種關係破裂的方式也同樣真實。人們是否會因激情感到自由,又或者被自己的欲望所囚禁?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在以前的電影中,很少能如此津津樂道地提出這個問題。

51

馬貝爾的錯誤

梅布爾·諾曼德 1914

梅布爾·諾曼德(Mabel Normand)從一開始就挑戰了大衛·格裡菲斯(D.W. Griffith)創造的冰肌玉骨的女主角和當時「吉布森式女孩」(「Gibson Girls」)肖像畫中描繪的脆弱美女。她是馬克·森內特(Mack Sennett)混亂的攝影場「鬧劇團」的團長,擅長扔派、運動、耍壞、想無窮無盡的新點子。攝影場在某種程度上是諾曼德的精神支柱,因此森內特允許諾曼德開始製作自己的電影是有道理的 - 特別是當另一精神支柱可能正在失去她(他最終會這樣做)時,就像卓別林(Chaplin)和阿巴克爾(Arbuckle)一樣,到更大的工作室。導演角色的轉變導致諾曼德的電影變得更加梅布爾,包括從她本身的角度更直接地看待電影。在《馬貝爾的錯誤》中,諾曼德接受了一個錯誤的身份前提,並將其推下懸崖,進入一種性別扭曲的喜悅。在諾曼德的手中,這場鬧劇獲得了破壞社會枷鎖的自由。

作者 | Christian Blauvelt, Eric Kohn, Anne Thompson, Kate Erbland, David Ehrlich, Chris O'Falt, Jude Dry, Tom Brueggemann, Bill Desowitz, Tambay Obenson, Michael Nordine, Zack Sharf

譯者 | 李竺芫 胡華慧 彭元龍 林芷衣 唐鈺淇 馮媛 白今明

校對 | 陸惠欣 尤鈺淇 任嬿如

排版 | 顧芳綺

編輯 | 黃周穎

原文連結:https://www.indiewire.com/2019/02/female-directors-best-movies-directed-by-women-1202045399/

官方網站:www.oneiwff.com

官方郵箱:contact@oneiwff.com

官方微博: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

版權說明: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歸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所有,感謝喜歡的朋友轉發,轉發時請註明出處。用於商業用途時,請務必聯繫我們。

原標題:《【第二輯】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下)
    原創: 山小一 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編者按:著名電影網站Indiewire今年推出了一份100部影史最佳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重磅榜單,榜單上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阿涅斯·瓦爾達、凱莉·雷查德、琳恩·拉姆塞、凱薩琳·畢格羅等導演,也有我們不太熟悉的芭芭拉·洛登、卡瑞恩·庫薩馬等導演
  • 【第二輯】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下)
    編者按:著名電影網站Indiewire今年推出了一份100部影史最佳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重磅榜單,榜單上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阿涅斯·瓦爾達、凱莉·雷查德、琳恩·拉姆塞、凱薩琳·畢格羅等導演,也有我們不太熟悉的芭芭拉·洛登、卡瑞恩·庫薩馬等導演。
  • 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下)_文藝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山小一 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編者按:著名電影網站Indiewire今年推出了一份100部影史最佳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重磅榜單,榜單上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阿涅斯·瓦爾達、凱莉·雷查德、琳恩·拉姆塞、凱薩琳·畢格羅等導演,也有我們不太熟悉的芭芭拉·洛登、卡瑞恩·庫薩馬等導演。
  • 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導演電影
    當DW格裡菲斯進一步發展電影,並建立個人工作坊來完成他的作品時,Lois Weber正在做同樣的事情。當好萊塢處於黃金時代的深處時,包括Dorothy Arzner,Dorothy Davenport,Tressie Souders在內的許多女性都在那裡創作屬於自己的電影。長期以來,女性電影製作人從來不應簡單以增多或減少的趨勢去判斷,而早已成為行業常態的一部分。
  • 影史最偉大的十一部太空電影合集!
    《火星救援》正在內地熱映,首周的合計票房達到了3億,最終票房肯定會超越去年《星際穿越》的7.5億。相對於《星際穿越》,《火星救援》更加容易理解,並且沒有前者那麼嚴肅,充滿著趣味性。今天就專門開一期專題來說說影史那些偉大的太空電影 。這篇專題下可評論,被點讚次數最多的送電影票兩張。不得拉票,必須是影評。
  • 世界影史10部最偉大電影盤點 你看過幾部
    近年來全球電影市場保持著穩定增長的基本態勢,美國、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電影相繼呈現出自己的優勢,本文為大家篩選並總結了一批全球最偉大電影名單,其中《公民凱恩》《教父》《鐵達尼號》《辛德勒的名單》《亂世佳人》《肖申克的救贖》等,堪稱「最偉大的十部電影」,這些真正偉大的電影你看過多少部?
  • 世界影史10部最偉大電影盤點 你看過幾部
    近年來全球電影市場保持著穩定增長的基本態勢,美國、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電影相繼呈現出自己的優勢,本文為大家篩選並總結了一批全球最偉大電影名單,其中《公民凱恩》《教父》《鐵達尼號》《辛德勒的名單》《亂世佳人》《肖申克的救贖》等,堪稱「最偉大的十部電影」,這些真正偉大的電影你看過多少部?
  • 典藏系列:影史最偉大的十部愛情電影
    >關注:掌上好電影。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中位列第四。經通脹因素調整後,金氏世界紀錄確認該片以34.4億美元的總票房位居世界影史榜首。點擊下方圖片,觀看完整影片↓↓由於影片成本被控制在100萬美元以下,意味女主角只能用薪酬低的新人,當時初出茅廬的赫本接到試鏡電話,開始只是抱著敷衍的心情前來,沒想到這無心插柳成就了影史上最傳奇的一次試鏡。點擊下方圖片,觀看完整影片↓↓
  • 影史十大越獄電影,部部經典
    但越獄電影,卻並不陌生。從影史經典之作《洞》《死囚越獄》和影史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可謂家喻戶曉。而首部火遍全球的美劇就是《越獄》。這裡要說明的是,越獄電影不等同於監獄電影,監獄電影也不乏諸多經典。今天為大家帶來十大越獄電影,部部感人!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座監獄?你有穿越它的勇氣麼?
  • 一場關於女性電影人的馬拉松放映,貫穿100部影史佳作
    Tcm宣布了一個主題為「Women Make Film」的大型電影季,這檔節目從今年9月1日到12月1日都將持續放映來自44個國家/地區的100部女性電影作者,時長840分鐘的紀錄片——《女性電影人:一部貫穿電影史的新公路影片》 Women Make Film: A New Road Movie
  • 影史評分最高的25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影片獲得廣泛讚譽,《時代雜誌》將其評為史上100大佳片之中,《帝國雜誌》於2010年也將其列入影史100大佳片之中。3部),世界電影藝術歷史上最經典的美國巨著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此片亦是影史最知名的影片之一。11、《指環王》《指環王》三部曲的第一部,整個系列的開山之作。
  • 影史100部最偉大恐怖片丨第七期
    本期,繼續帶來影史100部最偉大恐怖片中的40-31名:《小島驚魂》
  • 影史經典:50部偉大的好萊塢影片,沒錯,是偉大!
    BBC邀請62名全球知名影評人評價美國最偉大的100部影片,在上篇文章盤點排名1到50之後,再度盤點後面的50部。榜單並不是根據票房、觀賞性和評分評選出來的,更多的是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51.
  • 影史100部最偉大恐怖片 | 匯總版(下)
    《女巫布萊爾》The Blair Witch Project電影講述了三名電影系學生前往一座小鎮調查當地關於女巫的傳說,準備將其拍攝成紀錄片,但不久之後卻離奇失蹤的故事。雖然劇情看起來很一般,但影片卻在影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此片採用創新的手持DV拍攝手法,開創了偽紀錄片的先河。
  • 美國影史上最偉大的100部愛情電影
    以下是美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FI )繼影史100大影片、明星、喜劇
  • 影史200部偉大的電影
    成立後,歷時一個月,對著名國際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偉大的電影》1 2 的片單進行編輯,終於整理出了《影史200部偉大的電影》,並找到近一半第三方平臺直接可以觀看的資源,如果收集到一定的量,我們會即使更新。
  • 影史最偉大的110部恐怖片,最新版!
    相較於2018年第一版,片單從100部擴容到了110部,是橫跨一個世紀的最偉大恐怖片榜單,那麼以下便是這份分量不小的片單。 *篇幅所限,每十部中僅選取前兩部簡單介紹。
  • 影史經典:50部偉大的好萊塢影片,沒錯,是偉大!|十二怒漢|西部片|...
    BBC邀請62名全球知名影評人評價美國最偉大的100部影片,在上篇文章盤點排名1到50之後,再度盤點後面的50部。  第1-50名榜單  榜單並不是根據票房、觀賞性和評分評選出來的,更多的是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  51.
  • 影史最偉大的10個劇本
    影史最偉大的10個劇本美國編劇協會,代表美國在娛樂界及新聞界的電影,廣播,電視,以及新媒體領域的編劇,是美國影視圈內一個十分重要的組織。 美國編劇協會評選出了「影史最偉大的101個劇本」,讓我們一起來看,前十有哪些。
  • 愛情電影聖經:影史100佳愛情片(姜文、賈樟柯、王小帥、郝蕾等傾力推薦!)
    導演: 茂文·勒魯瓦編劇: 塞繆爾·N·貝爾曼 / 漢斯·拉莫主演: 費雯·麗 / 羅伯特·泰勒 美麗動人的費雯·麗和英俊瀟灑的羅伯特·泰勒共同演繹了這部影史不朽的愛情經典。影片拍攝於20世紀40年代,由於明星制和製片廠制度在好萊塢盛行,因此電影公司出於啟用明星來保證票房收入的考慮,於是決定不讓《魂斷藍橋》中的任何一場戲直接表明費雯·麗飾演的女主角瑪拉是一個妓女。在對劇本重新改編之後,男女主角都成為了優雅端莊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