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新版《東京愛情故事2020》的熱潮,重刷1991版。題目是奉為經典,私以為可以把詞更升華一點,應是奉為圭臬。1991的日本就能把一部看似普普通通的愛情故事拍成這樣,可能不得不說坂元裕二真是天才。記得四年前我在答案的末尾寫道「十年後再看此片,又將是怎樣一番心情?」,如今時隔四年,重溫此劇,真又是一番感悟。好的電視劇不僅能引起你的共鳴,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是不同的共鳴。昨夜又是熬到一點看完,相比《悠長假期》的happy ending,《東京愛情故事》給人的感覺就是虐,心酸,心酸,再心酸。尤其大結局最後的十多分鐘,時間到了「三年後」,腦海裡直接浮現以下兩首歌:「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誰知道我又和你,相遇在人海,命運如此安排,怎叫人無奈」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如今多少人還能為愛勇敢。三年後東京街頭重逢,赤名莉香本打算裝作不認識走過去,可是完治那句熟悉的「莉香」讓她停止了腳步,當看到自己的「丸子」和裡美已經戴上 了婚戒,此時此刻的她是怎樣的一番心情?我想內心大概還是無盡的遺憾吧。為什麼尚子能夠從澳大利亞逃婚回來找三上,南能跟著瀨名去紐約,而永尾完治不能堅持赤名莉香?這個問題很難,也許這就是編劇為了反映現實所刻意布置的結尾。但我清楚的是,莉香不是沒有一次又一次地給彼此機會,期望帶來失望的惡性循環。網上曾經很流行一句話: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完治狠心對莉香說完分手的那一晚,裡美打來電話,完治對著電話細數各種莉香的好,各種好的背後卻隱藏著自己自卑的想法,覺得自己不適合她,應該放她自由,讓她去洛杉磯自由發展,深深的無奈刺痛他的神經,最終演化成洪水決堤般的痛哭。莉香也哭,在從愛媛返回東京的電車上,皮包中突然掉下完治小學的那張相片,過往種種,歷歷在目,瞬間哭成傻逼。可是這有什麼用呢,一個決意不留,一個不得不走。這次看東愛給我引發的最大的哲學問題則是,什麼叫適合?完治出身四國島的鄉下,莉香是東京女孩,在國外長大,迥異的成長背景讓完治有時候無法完全了解莉香的想法。從性格上說,完治沉穩踏實,莉香活潑開朗,自由浪漫,非典型日本女生,二者似乎形成了互補。而裡美柔情似水,賢惠端莊,典型日本女生,並且與完治是高中同學,似乎更適合跟完治結婚?所以三年前莉香若即若離的時候,完治說出那句「我覺得我現在已經沒有自信和你繼續下去」?莉香的愛太過重い,他承受不了?究竟什麼是適合?我想把這個問題留給以後的自己。其實劇中提到,去洛杉磯半年後,莉香就辭職了,也許她辭職後就回到了東京。但是赤名莉香沒有再去尋找完治,也許她已經猜到此時此刻完治已經和裡美在一起了,她不忍再打擾。因為敢愛敢恨的她懂得,錯過,就是物是人非,有的茶當時不喝,後面,就涼了。看的過程中,我也在感嘆,如果能出現像赤名莉香那樣地一片赤心地對我的女生,我一定不會像完治那樣優柔寡斷,我一定會用盡全力讓她別走。知乎上還有一個問題是「日劇《東京愛情故事》中,完治為什麼沒有選擇莉香?」,以前我也回答過,現在我不做分析。其實這個世界上哪有這麼多為什麼,哪有這麼多happy ending,把答案留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就好。PS:幾近留著淚寫完答案,截圖不夠多,還請見諒。
下面是四年前寫的:這是一個鳳凰男遇上都市女莉香的故事。昨晚熬到一點看完。當莉香站在樓臺上眺望遠方,建設的吊車錯落在高樓大廈之間,屏幕赫然出現「終わり」時,心中只剩下些許唏噓,些許喟嘆。有人會問完治為何不選擇莉香,這不是一個能夠準確得到答案的問題。可以說人心使然,社會使然。二十五年前的東京已經是國際大都市,吸引著無數的年輕人前去奮鬥。然而奮鬥這個詞從來都包含著苦澀和艱辛,正如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北上廣各種漂。莉香是土生土長的東京女孩,完治來自日本某個鄉下,從家庭和社會的角度,剛到東京立足未穩的他承受不了莉香的厚愛,更不可能考慮結婚。所以他選擇了放手,不去阻礙她的未來,讓自由自在的東京女孩去往夢寐以求的洛杉磯。不知在哪兒看到過一句話,愛情從來都是兩方的勢均力敵。從我所學控制專業的角度來說,愛情這個目標值從來不只受到他和她這兩個狀態變量的影響,要想取得最優,則需要控制各個狀態變量都恰到好處地取值。《東愛》在中國大放異彩之時,正值中國90年代初改革開放如火如荼,也正是我父母那一代年輕的時候。當時的年輕人與之產生無數共鳴,將其奉為經典。如今的我剛好二十歲,閱歷仍然太少,或許對很多事情的理解還不盡然,但從個人喜好的角度,《東愛》至今仍不過時。好的愛情片從來不只講愛情。十年後再看此片,又將是怎樣一番心情?